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03-22张秀梅

林区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张秀梅,杨 蔚

(1.三峡集团云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昆明 650051;2.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00)

中共党史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史,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史。“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1]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共党史无疑是帮助其树牢精神支柱、补足精神之钙、提升正能量的最鲜活教材。在思政课中加强中共党史教育有其必然的价值意蕴。然而,当前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党史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由于思政课课时有限,加上党史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总体上依然以理论传授为主,教师在思政课中融合穿插的党史教育内容较少,缺乏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表现出同质化特征。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倾向性不同,同质化的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倾向性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和党史知识的主动性不强。其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内容不够系统。高校开设的几门思政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党史内容,大体上能够实现党史教育的目标,但总体上讲,思政课中的党史内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通发展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接受的党史教育较少,获得感不足,党史学习的主动性较低。最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尚未形成常态化建设机制,大学生没有在意识和行动上形成党史学习的高度自觉性,进一步降低了党史学习的主动性。

2.智能化党史教育缺乏

在思政课中采用智能化手段开展教学工作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但思政课智能化教学的运用推广程度较低,利用智能化手段促进思政课与党史教育融通发展的学校也较少。当代大学生与信息化和数字化产品的联系紧密,信息网络技术塑造了他们灵活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喜欢智能化的阅读和学习方式。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党史教育内容大多以纸质化和板书式的形式呈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智能化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智慧环境,使高等教育向教育现代化2.0时代转变成为可能。国家十分重视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教育中,提出要“结合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场景化交互教学,打造沉浸式课堂”[2],推动智能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采用VR技术等智能化手段开展思政课教学。如:北京理工大学率先落成全国首个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推出VR思政教学3.0版;天津大学开设了VR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教学三位一体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概论”选修课;江西理工大学利用VR技术开展红色教育。然而,VR技术对于思政课教学仍是新生事物[3],加上受VR设备价格高昂、对使用场地要求较高等因素的影响,VR技术在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党史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党史教育相对缺乏。

二、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1.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应然之举

在历史逻辑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应然之举。注重党史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开始结合国情和党情在党内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亲自为学员讲解哲学,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广大学员的头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思政课的建设和探索,形成了思政课体系雏形,其中包括“中国革命史”这门与党的革命历史相关的课程;1960年,教育部出台意见,决定在高校开设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四门思政课程,标志着“中共党史”正式作为主要课程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及教学中;之后,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出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85”方案,把高校思政课设为包括“中国革命史”在内的四门课程,“中共党史”被更名为“中国革命史”;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又先后出台了关于思政课改革的“98”方案和“05”方案,前者将中共党史的内容凝结为党的理论,通过“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呈现,后者明确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旗帜鲜明地表明要加强关于党的历史教育的决心,为我国思政课的发展带来新的教学和研究视角[4]。党史教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材体系,体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开展党史教育的传统从未中断。

2.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然之举

在理论逻辑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然之举。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向度上是一致的,它们相生相成,具有内容相融、目标相通等同一性,二者融通发展所形成的合力会转化成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动力,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落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它们在内容向度上是一致的。党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具有相同的理论和实践渊源,党史是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党史教育的内容就是党史发展过程的内容体系,思政课教学内容则是党史的发展过程以教科书体系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党史理论体系,党史教育内容偏重于对党史进行直观呈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对党史进行理论升华后再呈现,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党史的不同表现形态,都是党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和规律凝结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另一方面,它们在目标向度上是一致的。党史教育注重利用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英勇事迹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感化和教育青年学生,以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表现形式赢得学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思政课教学注重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辟理论折服学生,使其做一个拥护党、爱祖国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党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的教育活动,根本目标都一致指向立德树人,推动党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加快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

3.实现新时代高校办学要求的必然之举

在现实逻辑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实现高校办学要求的必然之举。高校不仅是大学生圆梦的殿堂,更是为党培育时代新人、为国培植栋梁之才的重要基地。党史教育是青年学生成才的必要修炼,符合新时代高校的办学要求。当前,大量碎片化信息时刻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容易左右大学生的思维,影响其价值判断。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和塑造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中共党史是最直接、最动人的思政课教科书,党史教育则是极具感召力的教学活动。“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5],抓牢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是高校的办学要求。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共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党史教育是提高高校办学效果的关键抉择,是践行“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理念的必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表现。高校思政课必须紧紧结合中共党史,筑牢党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归根结底是实现新时代高校办学目标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三、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6]重视党史教育是尊重党和国家事业的极大彰显,是对新时代青年负责任的具体体现。无论何时,高校“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7],各高校要不断丰富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智能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建设,增强党史的魅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1.融入丰富的党史教育内容

以教学内容为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通的切入点,在思政课中融入丰富的党史内容,能够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力和党史教育的效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以其舍生忘死的魄力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以其坚不可摧的毅力凝结成了激励后代的奋斗精神,以其卓绝千古的智慧创新了影响深远的精辟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根底深厚的教育史,中国共产党的感人故事、奋斗精神、精辟理论就是最直接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将其纳入思政课中,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成思政课的内容优势,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塑造作用。首先,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穿插党史故事,通过讲好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榜样。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奋斗历程蕴含着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教师应深入挖掘和高度还原峥嵘岁月中的党史故事,并以之为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共情力和同理心,为其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奋斗史,激发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共产党具有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魄,在不同时期,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孕育了饱含中国底色的奋斗精神。进入21世纪后,党的奋斗精神又成为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奋勇向前的驱动力。教师应大力弘扬党的奋斗精神,将其以历史人物事迹为载体融入思政课中,使中共党史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脑海中,深远持久地扎根在学生心目中,以党史的力量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深厚的民族意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最后,教师应将党史知识讲精、讲透,以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和提高其政治素养。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实践为根基,创新和发展了体现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些都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分,教师在讲故事之后应加强对理论的讲解和升华,使讲故事与讲道理之间的天平保持平衡。党史故事、党的奋斗精神和党的先进理论都是党史教育的内容资源,“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8]。

2.采用智能化的党史教育手段

在党史教育中采用智能化的教育手段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的心声,更是教师的职责,顺应了科技进步的潮流,有助于把党史教育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与党史教育一脉相承,二者有融合的逻辑必然性[9]。高校及思政课教师要顺势而为,在党史教育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10],善于运用VR等智能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融通发展,通过各种VR设备的协作运行还原党史场景,打造生动逼真的虚拟党史教育环境,将学生与信息环境相互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党的历史,体悟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利用VR技术将教材中的党史场景还原出来,诠释党的诞生及发展历程,让学生亲自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借助于VR技术呈现红色基地的场景或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党领导下的社会历史变迁,领悟党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体系之精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通过VR技术放映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重要会议,让学生零距离参与党的大会,感受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上的一致性,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VR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适应大学生喜好画面感的思维倾向[11],大学生只需戴上头部、手部跟踪器和眼睛视向跟踪器[12]等VR设备,就能打破时空壁垒,沉浸在虚拟场景中观看和体验党艰苦斗争的历程,甚至可以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以可视化、可触及的体验学习模式增强对党史的了解。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采取VR技术等智能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将科技融入教育中,以智慧化的手段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把平面的知识体系变得立体化、可视化,把抽象的理论逻辑变得形象化、直观化,还能突破时空限制,还原历史场景和模拟现实场景,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党史教育火起来,符合教育现代化2.0时代和智能教育的要求。

3.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建设

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建设是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路径。常态化建设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在思政课课堂中开展党史教育,更要把思政课扩展到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党史教育,使党史教育蔚然成风,并内化为高校的一种文化自觉。日常生活中的党史教育可以依托高校社团进行,如,组织校内师生建立党史宣讲社团,专门开展党史教育,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以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选拔校内的优秀学生为社团的主要工作人员,以校内外专家为常驻嘉宾或飞行嘉宾坐镇开讲,形成党史宣讲团,定期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并要求大学生参与一定学时的宣讲活动。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上:首先,由指导教师规划好一学期的宣讲计划并下发给所有院系,让各院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有选择地打卡不同的宣讲会并撰写学习报告,学习报告由指导教师评阅并给出成绩,成绩与学习时长达标者方能毕业。其次,社团要依托互联网建立电子信息系统,用于实时记录和更新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等,打造“互联网+”党史教育的智慧化园地。最后,社团要顺应新生代的电子化学习习惯,建立党史知识在线测试小程序,供学生在宣讲会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整体测评,形成“学习+测试”的联动式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加强党史教育,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建设。党史教育常态化建设是把党史当作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让大学生经常温习并受其洗礼。要实现这种状态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推进党史教育常态化建设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师生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建设,使党史逐步渗透于大学生的心中,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