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育人的创新性实践活动

2023-03-22中山市烟洲中学周建刚

师道(教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组基地劳动

文/中山市烟洲中学 周建刚

一、缘起:“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价值。2020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此,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22年9月,劳动教育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员,正式走进课堂。

基于这样的思考,为切实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课堂,我开始着手策划:结合学校地域特点,通过拓展社会资源,采取家校共建的方式,为学生开拓一个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真正能够脚沾泥土,手捧书香,零距离接触自然,亲身参与种植、养殖等劳动实践;使学校劳动教育走向常规化、常态化、系列化发展轨道。

中山纪念中学“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始建。“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与利用,在定位上,明确了发展目标:切实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品质。通过开展学科创新性活动,以实践育人的方式,实现多学科融合育人的目标。

二、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创新实践

“耕读园”劳动教育基地创建过程中,不仅对学生体能,劳动价值观,德育科研,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等有很好的促进,在学科教学方面,也展现出潜移默化的影响。先有地理、历史、语文、政治、音乐、美术等人文艺术类学科的积极参与,后逐渐有生物、数学、物理等理科类学科的重磅加入。让“耕读园”劳动教育基地不仅是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更是多学科融合育人创新性尝试的实践基地。

(一)地理学科开展“地缘勘测”系列活动

“耕读园”劳动教育基地的创建,首先要考虑选址的问题。地理环境是否适合开展农耕,土壤成分是否符合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相近的气候优势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地理科组主动请缨,组织学生选址的系列问题考察研究,指导学生分析农耕所需的气候条件,土壤要求,灌溉系统等数据,对学校周边南朗崖口村的种植经验收集,汇总整理,提交可行性报告。

报告中指出:学校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北纬23°以南,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校内资源丰富,本身有花场、三个面积较大的湖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就在校内,方便开展各项劳动教育课程,外出交通和住宿的费用较少;中山市年均降水在1300毫米以上,降水充足,校内有湖泊,小河,同时校内灌溉系统完善,不需要额外大量增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给排水设备,相关投资较少。附近的崖口村是中山市乃至广东省有名的农业村,本身可开展学农和研学活动的项目,就近考察和学习比较方便。

地理学科小组,为“耕读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颇具科学性的前期报告,为大规模地开展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同时,成立气象观测社团,增设百叶箱、雨量计、风速仪等气象观测设备,进行气象观测与研究,在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基地后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好技术支持。

(二)生物学科拉开“项目式”综合实践序幕

生物课组教师,带领学生围绕“耕读园”是什么?”“设计方案”是什么?”两个核心问题,通过支持、建议和指导来帮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则通过信息整合,分别罗列出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信息,探究去哪里以及如何获得新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最终,收获沉浸式学习体验。

如何进行环境的勘察?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园地设计有哪些基本要素?园地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如何体现创新?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查找对比,科学推理,在思考与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学生依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条件,做出合理的资源分布与区域功能的考衡。最终,“耕读园”设计方案敲定,确定将这6亩依山傍水的区域,划分为花圃区、凉亭与芋头观赏区、草药区、农作物区、蔬菜区、果树区、鱼塘以及技工家禽区这八大实践劳动区域。

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通过合作、分享、交流,温故而知新。不仅如此,“耕读园”的生态环境勘察,培养了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能力;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知;增强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耕读园”方案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

(三)综合科组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音乐科组谱曲,傅彬老师填词的《兰溪之歌》(兰溪,是耕读园中的一条小河),“兰溪潺潺,翠竹沙沙,纪中校园,我们在劳作。满身汗水,满手土坷,青春脸庞,都写满快活。浪花朵朵,划着问号。兰溪问我:这是为什么?兰溪河呀,你听我说:协力开拓,真的很快乐!兰溪汩汩,玉兰悠悠,你在欢笑,我们在欢歌。……”在师生之间广为流传。

舞蹈教师李玲艳依托“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自己的专业,探索开发了“舞蹈与劳动”的主题课程——《农耕文化特征中的中国民间舞蹈》《田埂上的舞蹈》等。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达“耕读园”中,辛勤与汗水,等待与期盼,丰收与喜悦,其中《田埂上的舞蹈》荣获广东省首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例一等奖。

美术科组在“耕读园”中,组织写生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感受和展现劳动之美,大自然之美,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体验生命之美。学生们用画笔,记录下一个又一个精彩而难忘的画面。“耕读园”主题画展,一幅幅体现专业素养,重现劳动场景,田园风光的画作,大放异彩。

除此之外,语文科组《从“耕读园”,看文字中的农耕》,历史科组《“耕读园”中,藏着的人类劳动发展史》,政治科组《现代社会劳动种类》,生物科组《杂交水稻的前世今生》,美术科组《中国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物理科组《在劳动工具的演变中找力学》,数学科组《“耕读园”收成测算中的统计学》等校本课程的研发,进一步拓展了“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多学科融合育人的覆盖面,延伸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功效。

三、学科融合育人的现实意义

“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对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此不做赘述。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有过亲身感受,切实参与,自然更加深刻。单从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育人的角度来看,有几点值得思考。

(一)“耕读园”使学习方法实现突破创新

知识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师讲解,更不会禁锢于学科壁垒。“耕读园”里演化出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教育方法——沉浸式、项目式学习。从教师讲授到同伴协作,从教师要求到主动尝试,从等待批阅到自发探究,“耕读园”里,学生们在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之间,发生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实现了从教师传授到同伴协作探究的方式转变,带动了主动学习过程中从单一知识到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内容转变。可以说,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提升,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有了更长远的发展。

(二)“耕读园”为情境化教学提供可能

情境化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为知识运用,模拟的一个现实情境,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运用知识,掌握技能。“耕读园”为各学科提供了知识运用的现实情境。例如:如何科学划分耕种区域,农作物区的立体农业形式,果树区与家禽饲养区综合利用,养鱼区鱼苗选择与成本核算等等。面对一个又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真实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意义,以及在知识运用中,所产生的成就感,甚至是挫折感。“耕读园”的情境化,让教学内容被赋予意义,让学习过程有了真实体验,让更多的教育者,开始思考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可能。

(三)“耕读园”使育人理念达成共识

家长反馈,“中山纪念中学做为一所名校,把耕读文化搬进校园,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也标志着学校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相辅助的教育理念走入正式历程。我们殷切地期盼通过耕读园的劳动,让同学们在其中能学习到耕种的基本常识,能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作题材,在耕读过程中陶冶情操,释放情怀,缓解压力,留下欢声笑语。”实践育人,逐渐被家长接受和认可。

“耕读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利用,在学生、老师、家校、社会等多层面收到了良好的反馈。不仅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同时,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实现了学习方法的改变,教育方式的革新,育人理念的交流。劳动教育作为课程体系的新成员,老面孔,如何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号召中,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已在尝试,并将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科组基地劳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基于中华经典文化的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建设策略——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三 例说2018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启示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一 历史解释的两种考查类型及教学培养策略——基于2016年以来全国卷高考题的探讨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教研活动掠影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