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2023-03-22牛艳秋
●牛艳秋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成为了整个民族的基因和底色,同样也涵养和滋润着中国社会善治的土壤。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质。在历史进程中,区域文化深刻地引领和培育着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以及生活方式,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区域文化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深入认识和把握区域文化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作用,是我们打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把钥匙。
二、区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分析
(一)培养公共意识
社会的“公共性”特征是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在中国,单位制解体过后,公共意识的重塑与再造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难点。城市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熟人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衰微,基层面临着社会碎片化与个体原子化的问题。中国人的交往方式本身缺乏普遍信任[1],尤其在城市社区中,本身都是“陌生人”,所以对参与社会治理存在先天的制约因素,积极性不高。而区域文化则可以作为培养公共意识的粘合剂,以熟悉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羁绊维系集体的幸福感与群体互助的能力。
(二)维系社会稳定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2]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以人的联系为前提形成的各种关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对象。就社会治理而言,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关系,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就要促进有利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关系的局面的形成,使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达到预期状态。而文化可以作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低成本治理方式。一方面,文化可以对社会成员发挥引领、教化、提高人的精神道德境界的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的强大助力,使社会关系免去诸多不必要的梗阻;另一方面,在解决群体性事件时,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共识、搁置争议的独特作用,实现价值统一[3],就地化解矛盾的效果。
(三)强化价值引领
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导致由利益分配失衡而引起的矛盾问题日益增多,使社会治理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挑战。从古至今,区域文化中沿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具有比较稳定的精神指向和价值构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区域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地抵消部分不良文化的侵蚀,还可以更深层地培育地方人民的团结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凝聚力、向心力与竞争力。
三、芜湖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
芜湖历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诗经》开篇就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这个地方就是芜湖。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因鸠鸟云集,湖沼众多而得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鸠兹设县,始称芜湖。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是重要的青铜冶炼中心。南唐时就有“楼台森列”“烟火万家”之称。明朝发展为全国的印染中心,《天工开物》中曾记载“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芜湖浆染业在16世纪成为中国之最,领先地位保持三百年之久。清朝时名列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来看,芜湖市的区域文化凝聚着多元文化的特征[4]。芜湖居吴头楚尾,自古享有“吴楚名区”之美誉;资本主义萌芽发端和工商业起步较早,深受徽商文化的浸濡,历来是著名的商贸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江东名邑”;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具有鲜明的江南文化的特质。
(一)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芜湖这座城市在发展历程中处处尽显开放的品质,正是不断地扩大开放才成就了芜湖今天的繁荣面貌。芜湖开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当时被辟为全国五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这让芜湖有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因贸易往来频繁的缘故,芜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造就了芜湖区域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文化与区域文化不断激荡交融。改革开放后,安徽省以芜湖为突破口,走向全国和世界,大力发挥芜湖文化的开放性优势。所以,芜湖区域文化活力的根本所在,就是对各种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不仅如此,也形成了芜湖民众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吐故纳新的精神。芜湖的名字是随着开放而闻名的。也正因为如此,孙中山曾经称芜湖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这种开放包容的特征就是孕育社会治理实践创新的优良沃土。
(二)诚信务实的文化内核
诚实是一切经济社会行为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之道。在芜湖,青弋江穿城而过,连通着徽州的广大地区,古代芜湖便因此成为了徽商走向全国的桥梁。徽商文化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奇迹,商人们通过在这里集结,使得徽商精神中诚信、务实等优良品质在此发扬光大。
当前,芜湖正处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从实际出发,讲实干、做实事、求实效,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切实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中的各种障碍。为了更好地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必须大力弘扬诚信务实的精神,树立社会公德、协调社会关系,增强芜湖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
(三)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
创新是芜湖区域文化中的灵魂,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创新思想不仅仅是注重实际行动的落地生根,更是在竭力打造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优势与特色。芜湖铁画驰名中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芜湖文化的基因;改革开放后,芜湖创新文化氛围愈益浓厚,城市民营经济改革的逻辑起点正是从芜湖的“傻子瓜子”起步的;“奇瑞”汽车的诞生与发展是诠释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方特欢乐世界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它完全由国人自主开发设计,完美交融了时代性与娱乐性,芜湖也借势打造成为“东方的奥兰多”。未来芜湖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创新总结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方法,必须继续大力弘扬创新理念,不断推进创新实践,不断完善具有芜湖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
四、区域文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
区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内力,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地文化氛围与智力支持,而且与其他要素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推动着生产力的前进。芜湖的区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明显。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说,不仅可以凝聚各界共识,实现价值统一,还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保障改善民生水平,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从公民个人的层面来说,可以涵养品性,将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升文明修养,规范个体行为。
(一)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协调社会阶层的关系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矛盾风险的凸显期,社会分化加剧,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带来大量的矛盾与问题。因此,运用好区域文化,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调解人民内部矛盾正是应有之义,也是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下,芜湖市早在2010年起,就由镜湖区进行试点,设立了“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各阶层群众均可以直接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表达自身利益和真实诉求,解开基层难题的“千千结”。“两代表一委员”由于参与了每周五一次的调解工作,被当地群众视为“好朋友,贴心人”。让群众遇到困难不着急了,心里踏实了,把温暖通过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传递到广大群众中去,用文化的力量去促进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打通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梗阻,实现了社会成果的全民共享。如今,“两代表一委员”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已经在安徽省全省推广开来。除了线下的矛盾纠纷调节平台,芜湖还开发了线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平台——“解纷芜优”,在这个小程序中可以调解社会中各种类型的纠纷,特别是全市有近800名调解员主动参与其中,帮助人们解决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合同纠纷、劳动争议、土地、拆迁、环境污染、消费、医疗、道路、物业等等问题,涉及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开放包容的文化性格有助于减少基层社会冲突的产生,形成和谐友善、协调相处的社会风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氛围。
(二)以诚信务实的文化融入“三治融合”的实践
芜湖一直以来秉持的诚信务实的优良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构建符合现代社会标准的道德体系,其中暗含着“三治融合”的本质,是探索基层善治的关键[5]。
文化是自治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中自治的方法就是在民间文化的自发推动下逐步形成的。比如,枫源村创造的“三上三下”民主决策机制就是源自村内的历史文化因素。
文化是法治的基础。萨维尼认为,“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内部的力量推动的,而不是由立法者的专断意志推动。”[6]文化对于法治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但是,区域文化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与行政区划相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区域法治建设中避免人为割裂的影响,先厘清文化的隶属区域,才能充分地发挥区域文化的积极作用。当行政区划中包含了不同的区域文化时,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法治区域建设的纲领。
文化是德治的动力。在德治过程中,更体现着文化人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发掘培育社区领袖和民间能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社会治理权力网络的重构。乡贤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可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用个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群体的共同价值,积极引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7]。芜湖市湾沚区坚持问题导向,由乡贤组建了村民道德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组织来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题,在移风易俗和更新孝养理念方面发挥了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担当的精神。另一方面,家风家训是区域文化的具体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芜湖区域文化中的家风家训,其中诚信务实的内核不仅传承发扬了优良的家庭文化,更成为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树立家风家规意识,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以改革创新的文化加强党建引领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需要积极创新“党建+”模式,坚持把党建作为引领发展、推进基层治理的“牛鼻子”,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中[8]。在芜湖市湾沚镇民主社区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推进“117N”基层党建新模式——一个信得过的党组织、1个标准化的党建阵地、7个党支部对应7个网格、N个小区楼道党建微细胞。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治理机制,实现了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每个社区都有自身独特的情况和文化,所以在创新“党建+”模式地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地把社区中的“陌生人”汇聚成“组织人”,进一步挖掘探索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
五、结论
一直以来,我国在基层层面主要是以法治的方式来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但是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基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日益复杂多变,所以社会治理的方式也应该逐步走向多元。实际上,文化的嵌入才是更深层次的嵌入,更具有凝聚力和持久力。区域文化的力量深刻地镌刻在本地民众身上,体现在当地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充分汲取区域文化中的精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有效地拓展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才能构建起既符合城市特征又兼具区域文化特质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