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路径研究
——以南阳师范学院高脚马为例
2023-03-21徐鸿鹏
徐鸿鹏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大规模非遗申报热潮之后,如何促进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是后申遗时代的研究热点。学校教育是最佳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1]。作为文化高地,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能和责任,也是当前“非遗”传承的主要场域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各缔约国要“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2]。2011年7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全面启动。2014年3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3]。这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都为非遗进高校释放了信号,指明了方向。
高脚马项目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是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高脚马项目的训练基地,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型赛事并均取得优异成绩。2019年南阳师范学院成立了非遗中心,这些奠定了高脚马在南阳师范学院传承的人员、场地和科研基础。
传承实践是非遗延续的核心,是非遗活力的体现[4]。传承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反过来实践活动又能使非遗项目发展壮大。目前,国内针对非物质文化高校传承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策探讨层面,对非遗传承的系统化、实务化探索还不够,实践成果呈现碎片化,不能有效指导非遗传承的运行机制。该研究对高脚马在高校传承的实例进行研究,目的是深入真实场景,获得第一手资料,重点了解并分析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其后隐藏的运行模式,以获得对这一现象的深度理解。以南阳师范学院高脚马传承为研究对象,探索该校非遗传承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项目、其他高校开展“非遗进高校”提供实践方面的参考。
1 研究现状
1.1 国外现状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非遗在学校和青少年中传承的重要意义。由于非遗面临随时消失的可能,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它的传承尤为重视。当前,工作展开分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和微观层面的社区个案,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团协会为辅助。保护工作较好的法国、韩国、日本等在学校教育传承方面有一些研究,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而欠发达国家传承保护力度较弱,学校教育传承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均比较落后。但总体而言,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融入正规体制教育是必然之路[5]。
1.2 国内现状
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遗的传承、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产生了一些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与创新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承人的关注;对外国非遗保护做法与经验的介绍和研究等。有关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多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社会实践、科学创新、学术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切合高校特点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6]。检视作为教育大省的河南,高校资源丰富,场馆设施齐全,师资具有推动非遗类体育文化研究与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除了武术等少数项目,目前进入高校实践传承的非遗项目仍显稀少,已有的也是在普及层面及试验阶段,深度与广度都亟待挖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脚马项目在南阳师范学院的传承路径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方法,通过搜集文献为文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大量的参照;二是实地调查法、现场观察法,亲自观察、设计并记录南阳师范学院高脚马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脚马项目在南阳师范学院开展的历史回顾
南阳师范学院高脚马项目开展于2009年。由于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是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而高脚竞速项目属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为使河南省更多的少数民族运动员可以参与到国家级赛事上来,2009 年河南省民委委派体育学院一名教师前往湖北利川参加培训,和湖北民族学院(现为湖北民族大学)的教师以及湖北省高脚队主教练进行学习。该名教师回校之后,立即组织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组建了南阳师范学院高脚竞速训练队。经过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并不断总结经验,高脚竞速训练队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在2010年和2014年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当中,南阳师范学院高脚竞速训练队每届比赛都以参训的少数民族队员为主,组建两支队伍,分别代表南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市参加比赛,并基本包揽了所有金、银牌。随后在2015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虽然未在奖牌数上取得突破,但是通过本次参赛,也积累了大赛经验,了解了与国内第一、二梯队队伍之间的差距。经过历年的努力,2018 年南阳师范学院高脚竞速队在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当中,继续包揽大多数比赛项目的金、银牌。在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当中,南阳师范学院高脚竞速队再次代表河南省出征,并取得了奖牌数零的突破,获得了男子2X200m 接力项目的三等奖。
3.2 高脚马项目在南阳师范学院的传承现状
3.2.1 高水平训练队
南阳师范学院自从成立校级高脚竞速训练队以来,利用历年来的训练和参赛经验,总结了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训练方式方法,基本可以代表河南省高脚竞速项目的最高水平。高脚竞速训练队每学期训练14~16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时长为1.5~2h。高脚竞速竞赛项目规程当中对参赛队伍的要求为3男3女,项目设置分别为男子100m、男子200m、女子100m、女子200m、男子2×200m、女子2×200m 以及男女混合4×100m接力项目。近几年,南阳师范学院高脚竞速队根据规程安排情况,每学期能够参与常态化训练的运动员约为8~14人,基本符合高脚竞速项目的竞赛队伍架构,确保主力队员良性竞争、优中选优。2019 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南省队的组建过程中,还为训练队教练员队伍增加了体能训练师、营养师和物理治疗师等。高水平训练队通过对高脚竞速项目的掌握,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高水准的运动员,为南阳师范学院高脚马的非遗传承贡献了骨干力量。
3.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速社团
2017年,南阳师范学院以高脚竞速队成员为核心,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速社团,并迅速发展起来。一方面,社团组织训练活动,提高新入会成员对高脚竞速项目的理解和技术、技能方面的掌握,为高脚竞速训练队输送新血;另一方面,社团通过一些主题性质的活动,向更多的在校生进行项目的展示,吸引更多的校园关注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一非遗项目。目前,该社团正筹备以社团成员为核心,在各学院开展的主题活动,以促进高脚竞速项目的推广。
3.2.3 赛事活动
南阳师范学院的高脚竞速训练队基本上能够代表河南省的最高水平,经常有机会参加省级以上的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一方面,加强了与其他省份或地市从事相关活动的教练员、运动员的沟通,与其他训练队进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以及运动员选拔等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各级赛事活动,也促进了该项目在学校师生之间的更多关注。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比赛的奖项,能够对高脚马项目在校园传承的方面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包括每年4~5 月份全校的运动会,高脚竞速项目也常常作为表演项目,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展演,每年10~11 月份,全校的民族传统项目运动会当中,面向全校学生设立高脚竞速项目,这些举措对于非遗项目的推广和传承有着积极作用。
3.2.4 课程传播
高脚竞速项目进校园,在丰富校园教育资源的同时,扩大了其知名度与影响力[7]。由于体育课程的专业特性和学生的体质情况,大学体育课程一般在最后5~10min是放松练习,或者是体能训练时段。为进一步推广高脚马项目,有许多教师会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利用这个时间,从器材室借出几副高脚杆,让学生体验这一同手同脚的,具有独特发力技巧的非遗传承项目。
3.2.5 非遗中心
2019年5月,南阳师范学院非遗中心成立,高脚马项目作为体育类非遗项目也加入了非遗中心。非遗中心开展的活动,以及与其他从事非遗挖掘、传承的专家和学者的沟通、交流,对高脚马项目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作用。
3.3 高脚马项目在南阳师范学院传承的困境
3.3.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较低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当前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其影响力日渐式微。新时期人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传承,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高脚马在当今高校的传承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中部高校。首先,高脚马起源于土家族、苗族,是雨季代步、穿越河流的工具。在当前的中部地区,自然环境多为平原,不需要涉水,民族环境中多为汉、回、蒙等民族,对起源于苗族、土家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认识不够。其次,当前大学生热爱的体育项目多为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对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武术稍有了解,喜爱者不多;而像高脚马、蹴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知道的就更少了,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较低。
3.3.2 学校的支持力度不高
目前,高脚马项目在南阳师范学院的开展正在进入一个良性发展、迅速扩展的一个时期,学校的各级领导在项目的推广和开展上,都给予了肯定态度。但是该项目的经费使用得到的支持力度稍显不够,目前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项经费。该经费是每年河南省民委通过河南省财政厅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申请的拨款,每年为3 万元。南阳师范学院承担着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蹴球3个项目的训练任务,下一步有可能还要增设陀螺项目,由于项目多,每个项目分到的经费就会比较少。目前,高脚马项目经费支出除去为参与常态化训练的学生购买保险以外,主要用于高脚马以及护具等方面的采购,仅能勉强维持项目训练的使用,开展社团活动或主题文化活动,常常由于器材原因无法得到更好地展现。如果从学校层面配套一部分经费的话,应该能够缓解这方面的问题。
3.3.3 项目开发程度较低
高脚马项目对人体平衡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南阳师范学院只开发了竞速功能,在高脚展演、高脚对抗上挖掘不够。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掌握到一定技巧、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基本上也已临近毕业。可以考虑在新生入校后早点开展项目活动,提高项目的群众基础。
南阳师范学院目前在高脚马的传承上主要体现在通过竞技比赛传承。高水平运动队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项目的受众较少。因为在设有高脚项目的大型比赛如河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规程当中要求运动员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速社团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受众面相当局限。高校的教育功能是以课程为载体的,目前暂未设置合理的公共体育课、通识选修课,使广大学生了解、认识高脚马项目的魅力,在利用教育功能使高脚马项目得以保护和传承方面开发有限。
3.3.4 运动队成员流动性大
高脚竞速训练队的运动员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不一致,训练时间难以集中,无法保证训练效果。由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以院系学工队伍为主,教练与学工队伍没有畅通的沟通机制,而高水平运动队对队员只有训练,没有管理权,因此造成很多运动员在训练、比赛阶段和专业课程冲突时有后顾之忧,无法安心进行训练,甚至有部分队员因此退出比赛和训练。目前学校层面有待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以解决此类问题。
此外由于高脚竞速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历年参与训练的学生当中出现骨折现象时有发生,擦伤、扭伤等更是司空见惯。一些学生在参与该项目的新鲜感失去后,很大一部分流失原因是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目前解决办法是为学生购买保险,并且合理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尽可能解决学生在训练过程当中出现的伤病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南阳师范学院在高脚马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推广上,依靠高水平的训练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承接了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在项目的竞技传承上起到了高校的辐射作用。同时,学院开展社团活动、主题文化活动,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全校师生进行项目的展演,提高项目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参与到这一项目当中。更通过参与的人群发现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来反哺训练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如领导的关注度不够,项目推广不易、提升更难等。
4.2 建议
4.2.1 构建内容丰富、层次递进的四层次传承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传承涉及上层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学生、物力资源、时间资源等多方面的影响。非遗项目高脚马在高校的传承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与影响,应该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充分的传承氛围,制定评价体系,创新传承路径。高脚马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强身健体、竞技合作、文化认同等不同领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作为传承场域,提倡“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地从文化、技艺、互动、传播4 个层面进行探索。
4.2.2 文化先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与成熟,吸取古代哲学、美学等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集我国人民智慧和经验于一体,因此,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任务。高脚马在中部高校的传承应首先从思想意识着手。现阶段,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边界模糊,不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就远谈不上继承和发展传统非物质文化文化和体育项目。高脚马正处于不断遗失的困境,应通过文化讲堂和动态展演的常态化,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从而使高脚马这一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
4.2.3 技艺传人
技艺是高校非遗传承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体育进高校应该区分研习传承、健体修身传承、竞技竞赛传承等联系和区别,采取多元化的技艺育人形式。通过社团活动、民俗节庆展示高脚马运动特色,突出体育的魅力,彰显竞技的对抗性,感受力量与速度为一体的观赏性,激发大学生学习高脚马的热情。在校运会、文化月设立体验或临时教学点,使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增强对于高脚马项目的深层认识;成立研习社,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脚马项目的传承人进行传承。
4.2.4 传播和弘扬
通过高脚马实物的制作、文创产品衍生和文化交流等,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弘扬和传播非遗的重要理念。还需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短视频、微信、微博等进行自媒体传播,使高校传承群体既是传承者,又是传播者。通过高脚马进中小学、进社区,使高校传承群体既是传承者,又是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