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儿体适能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出路探索
2023-03-21裴梦晓贺道远
裴梦晓 贺道远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体适能是对Physical fitness 较普遍的中文翻译,不同国家或学者对Physical fitness 的认识存在差异,德国将其翻译成“工作能力”,法国将其翻译成“身体适应性”,欧洲及港澳台地区将其翻译成“体适能”。体适能实则为身体适应能力的简称,大众将体适能理解为身体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生理学术范围将体适能解释为运动能力、工作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等反映机体身心构成要素的全部机能[1]。
少儿时期进行体适能培训,可以提升心智,激发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少儿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机体反应能力、运动活力及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在健康体适能、技能体适能的发展过程中,少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提升,因此,体适能训练为推动新时代人口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2]。2022 年,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新增了少儿体适能项目,少儿体适能项目是一项新兴的、适合少年儿童锻炼的运动项目,能够挑战青少年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平衡性等身体素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自此,少儿体适能进入更加广泛的大众视野。
研究发现,体适能培训机构越来越多,以足球、跆拳道、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为依托的运动项目提升少儿健康体适能与技能体适能的效果明显,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为主,部分私立幼儿院校聘请体适能外教,导致仅部分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受益于体适能训练资源,较多家庭孩子尚不能得到合理的体适能锻炼。该文概述了国内少儿体适能培训研究进展,具体基于美国少儿体适能培训经验,总结国内教育部门对少儿体适能认识的不足,体适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体适能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体适能培训效果提升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少儿体适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提供新思路。
1 国内对体适能认识的不足之处
体适能最早由美国的体育教育家提出,在美国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体育课程的体适能研究备受关注。两次战争期间,应征入伍的人员被检测出多种身体或心理缺陷,因此,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入伍前的训练内容相似[3]。在发现儿童体适能水平弱于欧洲国家时,美国开始重视儿童体适能发展。随着体适能研究的逐渐增加,反映体适能水平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标准逐渐完善,较早主要以反映身体健康状态的检测项目为主,如心肺功能、身体成分、腰腹至踝关节骨骼肌,之后增加了力量、耐力项目的检测,最后体适能被分类为健康体适能与技能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指能反映机体健康状况的适能,包括心血管适能、身体成分、肌力、肌肉耐力等;技能体适能,指与运动技能有关的适能,包括速度、灵敏、爆发力、反应时、协调性等。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近些年来,我国“患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多”“需要加快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国民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家层面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健身运动、体医融合等方面投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重视重点人群的健身活动建设,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强调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4]。
国家卫健委党组在《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中指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我国新生儿出生率低的情况下,提高新时代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关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少儿处于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如果不“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在以后的成长中难免会走弯路。得益于国家、政府及体育相关部门对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视,少儿体适能培训如火如荼。
中国对少儿体适能的认识包括健康适能、功能适能与心理适能,全面反映少儿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有研究对少儿体适能教练职业素养进行了探究,研究提出5种体适能教练职业素养一级指标,17种二级指标,其中包括儿童身体发展阶段特点、体适能理论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身体素质等,该结果表明,部分少儿体适能教练员职业素养水平较高,对少儿体适能的认识较全面[5]。
国内对少儿体适能训练的认识,包括身体健康、机能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提升三个方面,但是忽略了体适能的原始含义。体适能中的“适”,即适应能力,即对新生活、学习、工作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好的人一般自我调节能力强,心理比较健康,容易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国内体适能教练或学者很少关注少儿适应社会与环境的能力,儿童青少年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通过积极引导少儿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将有助于提升其适应能力。另外,国内体适能教练、专家或学者较少探究体适能测验评价标准,对于根据体适能评价结果来设计少儿个性化运动处方的意识薄弱。最后,国家及体适能培训机构对影响体适能培训效果及发展前景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认识不足,少儿体适能的长期良性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对培训机构合理的监察管理。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助于少儿体适能培训在社会全范围推广,合理的监察管理机制能够提高体适能培训机构的活力与积极性,提高体适能培训效果。
2 少儿体适能体育产业现状
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是体育服务产业的一部分,虽然近几年,全国少儿体适能培训市场的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提升少儿体适能效果得到了学员家长的满意和认可,但是少儿体适能培训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较多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调查少儿体适能培训市场现状的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型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居多,培训机构的盈利水平高低不一,教练员以年轻人为主,缺乏团队凝聚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等[6-7]。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影响少儿体适能开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培训教练的专业素养不够、培训硬件设施不全、培训场馆分布不均、培训内容缺乏统一标准、宣传效果不佳等。
深度分析影响少儿体适能开展的诸多因素,可以为少儿体适能的长足发展提供可靠线索。体适能教练员是决定体适能训练效果的关键,各培训机构教练员专业素质水平受培训机构资金投入的影响,资金投入力度大的培训机构所聘用的体适能教练员一般专业素质好,学历高,对少儿体适能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全面,体适能训练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根据少儿体适能检测结果,针对培训对象身体素质薄弱环节或年龄发展敏感素质设计针对性的培训方案[8]。但是,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团队稳固性差,人才流失频繁,不利于长期稳固发展。
调查研究显示,被选用提升少儿体适能的运动项目有足球、羽毛球、跆拳道、游泳、舞蹈等,能够较好地提升少儿的有氧适能、肌肉适能、速度素质、柔韧素质,改善身体成分。机构具备的硬件或游戏设施直接决定了训练方式的丰富程度,教练一般会选用培训机构条件允许的运动项目来发展少儿体适能,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体适能训练活动创新性不足。国内参加少儿体适能训练的中等收入与低收入人群逐渐增加,但以高收入人群为主[2]。培训场馆基本分布在市区,乡镇人群较少参与少儿体适能的培训,同时,市区学校对少儿体适能训练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乡镇学校。少儿时期包括童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童年包括婴儿期、小儿期、幼儿期,少年包括启蒙期、逆反期、成长期,不同阶段年龄具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国内的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一般能够按照不同年龄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方法、注意事项等,但是较少关注不同年龄段少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国内对少儿体适能测验的标准不够清晰,体适能培训内容繁杂,培训内容没有统一标准,增加了主管部门对培训部门的监管难度。
3 发展中国少儿体适能的出路
基于对国内少儿体适能培训现状的分析,从现存问题出发,只有进一步整顿、完善少儿体适能培训市场运行与管理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少儿体适能。我国尚处于开展体适能训练的起步阶段,应该借鉴体适能发展成熟国家的实施经验,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少儿体适能发展策略。
首先,不能仅依靠培训机构类的社会力量发展少儿体适能,教育主管部门将少儿体适能价值与理念引入教学体系。实施该策略的关键在于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对少儿体适能理念的认识,设置少儿体适能开展工作的监督监管机制。体适能最早源自美国,起初阶段,美国总统高度重视少儿体适能薄弱现象,专门成立“青少年总统委员会”,将体适能训练设定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并制订了青少年体适能测验国家标准,尼克松任职期间,不仅支持学校对体适能训练的研究,并且鼓励支持体适能商业化,形成了体适能产业[3]。只有高层教育部门肯定少儿体适能训练的重要性,各下级教育部门才能将少儿体适能训练融入教育体系,全国范围内落实少儿体适能教育。国内体适能培训机构数量多,管理机制不健全,应该创新政府监察管理,全面贯彻落实政策法规。目前,有关少儿体适能培训结构的政策法规有《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与《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并没有形成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导致培训机构对少儿体适能训练的实施效果不尽理想。因此,需要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体育政策法规,保证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的良性发展[9]。
其次,提高少儿体适能教练或者教师的职业素养,相关人员加强对少儿体适能训练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熟悉少儿人群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提高教练员整体的体育运动技能素养和品德修养。增加全国或地方少儿体适能研讨交流会议,促进新思想的交流与分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学校或培训机构教练员通过交流少儿体适能训练的实践经验,探讨少儿体适能培训新方法或模式,集思广益,有助于探究发掘少儿体适能培训的新出路。虽然2021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成绩仍然是目前教育体制筛选优质人才的主要把杆,大众眼中,成绩衡量孩子优不优秀的地位只增不减,少儿时期的学业仍然非常繁重。家长是与儿童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群,应该不断强化家长对少儿体适能发展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建立家长对少儿体适能的学习机制,将体适能训练融入少儿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帮助少儿养成积极的运动习惯[10]。
统一各年龄段少儿体适能培训内容,根据少儿各年龄段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安排科学合理的体适能训练计划,制订国内少儿体适能训练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内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没有完善的检测评价标准,虽然较多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提升少儿的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耐力、平衡、协调,但是部分研究对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的认识不够清晰[11]。较多研究通过比较运动或体适能训练前后身高、体重、体成分来反映体适能训练的效果,而测试心肺功能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检测的技能体适能项目比较全面,包含平衡、灵敏、协调、柔韧、速度等方面,很少有研究探索体适能训练对少儿适应能力的影响[12-13]。统一少儿体适能测验评价标准不仅有助于制订体适能训练计划,科学反馈体适能训练效果,还有利于监管部门对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或学校进行考核,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水平。
最后,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少儿体适能训练模式。少儿体适能训练以现场教学为主,不同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配套硬件设施水平不一,一般提供给儿童游戏设施,如标志桶、标志碟、羊角球、充气蹦床、彩色垫子等,提供给少年挑战性设施,如攀岩墙、帆船、皮划艇、独木桥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国内,“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已被应用于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从儿童少年的兴趣点出发,开发设计体适能训练智能设备,或将体适能训练内容设计融入智能软件,可以激发少儿体适能训练的兴趣。但是,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平台推进少儿体适能训练,应该保证少儿在家长或者教员的正确引导下完成。
4 结语
国家各部门及相关政策应大力支持少儿体适能培训,因为其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少儿身体素质,有助于落实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少儿体适能培训能够助力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体育综合实力。当前,少儿体适能培训效果明显,得到了学员家长的高度赞同,为了促使少儿体适能培训长期长远发展,国家应该统一少儿体适能测验评价标准,从社会、学校和培训机构层面强化少儿体适能培训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应该开拓创新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关注提高培养少儿适应能力,重视将少儿体适能训练问题及成果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少儿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少儿体适能培训的顺利开展,将有助于体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