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育人视域下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逻辑范式与路径思考

2023-03-21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学院周翔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学院 周翔

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师风师德建设要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将师风师德建设作为第一标准。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特质:一是过硬的专业技能,二是崇高的职业道德。师范生是未来师资队伍的储备力量,在校期间,师范生不仅要强化自身的“硬实力”(专业技能),更要优化自己的“软实力”(师风师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因此,师范院校应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持续推进师范院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深入,促进师范生师德发展。

一、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明确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1]。师范生作为未来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后备人才,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师风师德建设对于师范生个体而言,关乎着个人素养的提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关乎着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未来是否能够平稳、健康地发展。

从师范生个体发展角度:首先,师范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师德养成教育主要围绕师范生行为举止、个人品质展开,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师范生的个人素养。其次,师范生职业素养提升,在师德养成教育中包含职业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师范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再次,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依托思政教育加强师范生道德修养、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培养,保证其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崭露头角。

从师范院校教育角度:师范生良好师德的养成,也可以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立德,就是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适当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2]。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师范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的新一代师范生,让“立德树人”任务的先决条件全面落实,继而实现师范院校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二、思政育人——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逻辑范式

(一)思政教育在师德养成过程中的指导联系

1. 树德育人之根基

思政教育有明显的德育价值,在理论基础上,思政教育可以融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等丰富而广阔的理论内容,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指明方向;在内容上思政教育包含人生观教育、历史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等,其可以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提供指导;在教育方法上,思政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可以形成多元化的道德育人体系。以思政育人为建设重点,开展以培养专业授课人才为目标,重视师范生师德教育在未来人才教育、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育人体系,夯实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打通师德养成教育的多元化路径。

2. 院校教学之基石

在师范院校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在校师范生树立良好师德,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职业观念,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等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意义[3]。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提取师德养成内容,使师范课程内容得以丰富和延伸。在教学中充分理论结合实践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领悟成为教师所需遵循的师德规范;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感受博大精深的教育底蕴。建立多元化、立体化、协同化的思政育人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师德内涵、丰富育人功能。“育人”先“育德”,回归教育本质,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对于纠正当前重能力、轻德育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思政育人融入师德养成体系的实践基础

1.提升师德养成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师范生培养制度,当以思政育人这一新理念为实践基础,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这一新理念与师德养成教育互联互通,构建“思政教育+师德养成”教育模式[4]。师范生培养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其师德风范的养成是教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新时代人才强国的实施,是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人才的基石。师范院校应着眼于为未来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高专业化师范人才的高度上,切实将师范生师德培育落到实处,推进师范生思想政治品德与职业道德的建设,提高师范生对良好师德的自觉践行能力。遵循教学规律,加强课程思政,是师风师德建设的根本要义,思政教育符合师德养成的教育规律,可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5]。

2.落实师德养成的必由之路

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师范生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和感知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5]。将思政教育与师范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四有好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促使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政水平同步提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将思政育人内容与师范专业学科内容相互融合,让师范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默化潜移地接受思想政治的感染熏陶,将良好的师德风范融入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互动的方式提升师德教育的温度,增加师德教育课程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见,思政教育+师德养成教育的深度融合符合教育规律,有着紧密连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积极关系,能够不断提升师德养成体系的育人效应[6]。因此,提升思政育人和师德养成之间的融合度,是加快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师范生成长的有效手段,使其能够满足师范专业学生毕业所需的“践行师德”的要求。

三、思政育人视域下,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具体路径

(一)价值观引导,明确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应注重师范生职业道德意识树立、职业理想信念强化、职业素养培养,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引导,从而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传道授业解惑之路[7]。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立场是自身师德风范养成的潜在核心,也是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必备素养。首先,应引导师范生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将三尺讲台看作施展自身抱负的人生舞台[8]。通过开展思政育人教育课程,让在校师范生树立起伟大的人生理想,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进一步开展思政建设,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师范生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明确政治立场。在纷乱的社会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用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学生,达到师德和思政相统一的目的,成为值得信赖的人民教师后备力量。其次,师德培养应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引导师范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时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始终将人民教师为人民这一需求放在首位,激发他们作为人民教师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最大程度上鼓励他们在教育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将爱国思政教育根植于师范生师德教育必修课程中,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师范生把这份家国情怀融入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工作中展现出中国特色,在课堂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这份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展现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力量。

(二)构建师范生“思政+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1.培养专业的“思政+师德教育”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政课要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政治信念[9]。思政教师是思政育人教育的执行者,直接而深刻地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效果。所以,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作要从思政教师群体着手。为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打造一支值得信赖的专业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将师范生师德培育凝聚成全体思政教师的共识,打造一支“思政教育+师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夯实基础、做足准备。

师范院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打好师资队伍建设“组合拳”,以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师范生师德养成工作高质量发展。首先,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教师队伍要有坚定的信仰。只有授课者自身充满理想信念,讲授的课程才能够充满感染力,才能让理想信念深入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在当下,在线社交平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信息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监管,对学生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各种不良的价值倾向导致部分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逐渐模糊,导致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0]。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守住思想政治底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证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为学生传播正能量。为此,师范院校应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思政职教能力提升等方面展开培训,结合教师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和岗位特点,开展分类、分层、分阶段培训。如,邀请专业的思政教学团队到校开展教师培训;借助线上培训形式加强思政教育的“再认知”。

此外,师范院校完善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方面,师范院校全面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严格政治标准和教学纪律;还可以建立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教师考评机制,不断促进思政教师加强师风师德建设。评价优化方面,师范院校应逐渐完善教师队伍的考评机制,在校级以上先进个人和优秀集体的评选中,加大思政教育元素考核的比例,鼓励高校教师在完善自身德行的基础上,将师德师范养成教育嵌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切实实现思政教育与师德养成教育同向而行。

2.理论结合实践,创新师德教学课程

思政课程要重视科学创新,既要有科学创新的思维,也要有创新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摆脱传统思政教育的桎梏,破解传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充分创新师德教育模式,更好地实现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目标。

当下的师德教育应该摒弃在课堂上简单的理论灌输,应充分结合理论与实际。首先,深挖课堂内思政课程的关键元素,把握思政教育课程这一重要平台,将思政+师德教育模式充分融合,形成特色课程,让思政加师德教育课程同行同向,发挥出“1+1>2”的效果。思政教育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立足于“思政+师德”养成这一关键点,突出思政课程特点,强化师德教学效果。其次,积极探索课堂外的思政资源,师范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与师范生输出学校加强沟通合作:提供线下参观的机会,让师范生提前了解师德风范在一线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分享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体会。通过师德养成教育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多元化思政育人活动的组织,让师德教学课程从理论课堂走向实践课堂。再次,充分发挥出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充分利用校园内公共学习区域,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充分展示师德典型,同时运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课程,积极宣传具有良好师德教师的优秀事迹和可供学习的成功案例,加强正向引导,让师德教学课程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

(三)制定师德制度考核规范与监督体系

对于教师的日常考核监督,应该要全面考察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侧重于教师授课技能是否达标,更要重视授课教师的师德考核,将师德制度考核规范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对于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要强调结合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对教师师德做出规范性要求。

当下师范院校的毕业师范生会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这就会导致一些教学技能合格但师德失范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为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不仅要对教学技能、校规校纪等作出要求,也要划定师德师风、政治思想素质品德等考察范围,将师德不合格的老师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破除教师终生教学制度。对于考察方法,可以参考多方意见、收集多方信息:例如可采取向该教师的授课学生发放匿名问卷、开展教师内部互评、开放意见收集信箱等方式,全方位综合评定在任教师的师德和思想政治考核是否达标。同时,也可以扩大监督体系范围,调动社会和舆论力量监督教师师德建设成效,对于违反师德师风并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教师,应及时问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师德养成是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教师后备队伍的根本目标,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同时,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师范院校和全体教师坚持不懈地共同推进,严于律己,守正创新,发自内心地传承和弘扬优秀师德风范,将自身遵循的师德传授于下一代师范人。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时刻顺应教育领域的新变革,经由思政育人这一路径,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效果,将思政育人理念深植于师德养成课程,贯穿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可以增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也可以为新时代师德养成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