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研究*

2023-03-21承德医学院纪委佟丽敏杜娟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承德医学院纪委 佟丽敏,杜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向来受到了高校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因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补充了课本中的知识,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运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熏陶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在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文化侵袭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内心,树立起文化信心,提高个人的道德品格、文化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对人性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想意识,构成了文化体系,其中还涵盖了与社会意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体现在了民族的生产、发展中,文化历史被延续下来。文化历史具有延续性特点,社会物质生产的历史延续性,是对发展历史延续性奠定基础的关键所在,在文化体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思想结晶,其中涵盖了高尚的人格追求、理想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成了艺术、哲学、中华民族的历史,浓缩了民族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高度、具体化的体现[1]。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因为高校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二者之间构建起了彼此推动的局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有了传承和弘扬的路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愈发丰富,例如其中的价值观念、道德礼仪等有关的内容,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进一步的扩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素材和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追求和崇尚和谐的精神,在传统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可以将具有育人功能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起来,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带动作用,提高了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的拓宽了外延范围。高校思政教育构建起了独有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将国家文明、伦理风气、个人言行、文化形态等渗透到育人活动中,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励着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在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中,传统文化有了拓展的路径,增强了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抵御能力,强化了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二)促进了思政教育改革的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当中,以人为本是关键的核心要义、核心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将人放在关键的位置,这与高校思政教育不谋而合,思政教育的对象也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体现出了同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以及教育条件下跨越学科,突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形成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直接影响,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生动、形象的人物、事件,其中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因素,包括富有抽象性的哲理故事、人物事件等,均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此类素材,改变了单一的说教式、政治教育式的教学模式,跨时空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统一思想,改善价值差异,顺应时代潮流,对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元矛盾、冲突问题进行改进。这说明了学生可以在文化教育中提高文化的认同性,转化落后的思想,升华思想水平、思想高度,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下,进一步的推进,加强了对当前思政教育现状的改革。学生们在统一的高度思想认知下,强化了民族自信心,树立起了正确的政治观念、科学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满足了国家和社会运转对高素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

(三)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迎接时代挑战

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持续涌现出的新思潮,我国的社会建设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对考验的素养,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中,促进思政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使学生可以坚定不移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前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培养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促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觉性、自动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探究,使其落地执行转化成具体的行动,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认知观念,强化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依托展开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形成较强的动机,提高德育教育、思政教育的水平,培育具备迎接时代挑战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四)促进了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将其应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可以熏陶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精神层面上具有进一步促进学生精神境界升华的功能,因为其中蕴含着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哲学思想等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形成深入的认知。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长期、不断的努力下,有了目前的成绩,每个个体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将会树立起理性思考的观念,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思考。从理性、客观的视角,解读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关联,促使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会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使学生产生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角度, 学生将会树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升华精神境界。例如舍生取义的精神、爱国情怀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础要素,有利于学生提升精神境界水平。在人文主义的教育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提升了个人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备坚强意志和高尚道德的人才,向着人文情怀的方向探索与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观念,发挥了有效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水平,为社会的运转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了切实的保障。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中,面向大学生群体,教育者要重视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栋梁的重要意义,促使其树立起报效祖国的信念,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重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思想观念。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视角下,学生受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建立起了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体系,学生将会在传统文化故事中形成以礼待人、克己奉公的精神,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成为具备与社会和谐相处能力的时代人才[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起创新型的思政教育观念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教育者要革新落后的观念,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里,形成对思政教育文化的科学认识,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以文化认知作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运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有差异性的,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类型、人们的生活习惯、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均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包容性特色,高校思政教育要求学生对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形成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看待文化差异,坚定文化信心。以思政教育的课堂为载体,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挖掘和利用起来,整合文化教育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典故故事,对思政教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以思政教育工具为依托,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和利用,整合文化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教师应具备对典故故事的探究能力,将典故素材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育人活动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思政教育的活动中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认知,提高思政素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形成热爱之情,尊重民族风俗,在潜移默化下,增强文化动力,受到文化的熏陶,建立起科学的认知观念、文化信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3]。

(二)加强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校的思政教育实施在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下,有必要在课程建设中加强改造,构建起课程体系,完善思政课程教育的功能,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填充和扩展。尤其要在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的思想,加强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内容的紧密联系,打造互相沟通和联络的渠道,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挖掘和利用起来。对思政教育的素材进行更新,完善思政课程的内容,构建起健全的思政课程体系,教师可以设计必修与选修课共同协作、相互融合的模式,加强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古代史、近代史、经典案例、典故故事、英雄事迹、爱国主义情操事件作为思政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培养,促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强化民族自信心。在思政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教师要将传统的文化典故引进到育人活动里,例如,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发奋图强的良好品格、在战争年代发生的英雄事迹,均可以作为优质的内容,充实到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构建起完善健全的思政课程体系,增强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4]。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中,教育者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衔接起来,定期组织和实施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的项目中,对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化内涵进行探索、思考,真正将寓教于乐的观念落实和践行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认知能力。在实践的检验功能下,验证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对我国发展至今经历的沧桑巨变产生深刻的感受。定期组织和实施参观活动,例如,和学生共同参观纪念馆博物馆、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大赛、节日广告宣传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活动。再如,高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征集纪录片、短视频、文章、微电影等方式,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思考,引申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制度、社会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同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互联网上搜集素材等方法,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观念,提升信息素养[5]。

(四)创新思政教育手段

高校思政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下,为了进一步的增强思政教育的质量,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教师要对思政教育的手段、方法进行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起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课堂。例如在高校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宣传功能,加强对思政教育活动的改造和优化,例如公众号平台、微信、微博、QQ、短视频平台等。在此类多媒体载体中,共享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在创新型的思政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下,成为思考和探究的主体。利用新媒体设计学习的具体任务,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及时做好对学生的答疑解惑,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情,增进教师与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海量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下,时空约束被打破,学生可以在灵活、简单、便捷的条件下学习知识,随时随地的观看文章,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下,构建起新媒体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观摩、巩固和进一步的利用,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点的深刻记忆。教师可以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拓宽思政教育的路径,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模式的思政课堂。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获取有关的信息,就网络资源进行交流和探讨,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成本投入低、互动性强等优势,引领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信息,共享信息,提高文化素养[6]。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地推进,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的教育阵地,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从根源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优化思政教育的素材,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利用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究,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感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强化民族使命感,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下,促使学生坚定意志品格,提升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成为合格的爱国主义人才、社会主义的建造者。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