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方法的探讨

2023-03-21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张盛雄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遗留矿山历史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 张盛雄

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破坏地形地貌,会造成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等隐患,亟待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但目前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修复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借鉴优秀的经验,促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手段更加完善与先进,确保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得以高效落实[1]。

一、历史遗留矿山基本情况

根据2021年度全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成果,核定全县历史遗留的有证矿山和民采点矿山共17个,面积25.0119公顷。一是从开采方式入手分析,均为露天开采。在开采矿种方面,包括面积3.1911公顷的9个砖瓦用页岩矿;面积1.3643公顷的5个耐火粘土矿山;面积2.3737公顷的2个饰面用板岩矿;面积1.1698公顷的1个建筑用灰岩矿。二是从破坏土地类型入手分析,共占用交通服务场站用地、裸土地、住宅用地、草地、园地等12个地类。三是从乡镇行政区入手分析,分布在新店坪镇、芷江镇、公坪镇、梨溪口乡、水宽乡、三道坑镇的6个乡镇。四是从形成的原因入手分析,其中历史遗留矿山3个,面积3.0573公顷;历史民采矿山10个,面积3.3816公顷;政策性关闭矿山4个,面积1.6601公顷。

二、历史遗留原因分析及危害分析

(一)原因

1.历史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责任主体灭失

部分矿山在计划经济时期即已开采,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后改制为股份制或私有的经济类型。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其责任主体灭失。

2.民采点的责任人难以确定

民采形成的露天采场与废石堆及工业广场,产生的生态问题,包括占用破坏土地资源、水土污染、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非法开采现象虽经关闭整顿,但遗留有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因年代久远,无法找到和确定非法开采责任人。

3.政策性关闭矿山的责任主体灭失

政策性关闭矿山的采矿权已注销,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无法找到矿业权人,其责任主体灭失。

4.矿业权人拒不履行或无力承担恢复治理义务,责任主体灭失

部分矿山因矿业经营管理不善或经济下滑引起长期亏损,矿业权人拒不履行或无力承担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义务,其责任主体灭失。

(二)危害

露天开采的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矿种包括建筑用石料矿、粘土矿、砖瓦用页岩等,单个矿山所处位置地势高且开采占损面积小,停产多年,各矿山至今未发生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但采场局部坡顶有松散土体或边坡存在零星危岩体,有落石伤人的风险。纵观全县各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危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破坏地形地貌景观。以往矿业活动采取露天开采的方式,受工程爆破、树木砍伐、土方开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类小型斑块与廊道,引起了植被破坏、山体破损、岩石裸露等现象,破坏了当地的原有地貌景观,改变了区域层峦叠嶂的视觉景观。尤其是处于主要交通干线与城市周边的废弃矿山,视觉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县容县貌,破坏生态系统间的连通性。

二是占用并破坏土地资源。实地核查发现,芷江县域范围历史遗留矿山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为8.0990公顷,以堆土场区和露采场的占用破坏最为明显,造成原有的土地功能与性质发生改变,岩石裸露不利于植被生长,弱化了土壤蕴养植物的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随之弱化。

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策略和生态治理方法

(一)生态修复策略

1.总体目标任务

依据历史遗留矿山的核查成果,遵循矿山区域生态修复实施的可行性、生态安全重要性等原则,采取分区分类和统筹谋划等手段,施行“人工辅助修复+自然恢复”的修复模式推进,确保其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历史遗留矿山引起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保护与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改善矿山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矿业开发与人类生存环境、环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切实改善城市面貌与形象[2]。

2.工作部署思路

依据工作部署原则,对现状自然绿化较好、无地质灾害威胁人群、自然恢复趋势明显的矿山区域,主要采取自然恢复的工作思路。对集中连片生态功能退化严重、“三区两线”、生态收益范围较广区域的矿山,优先部署安排生态修复工作。在难度等同的条件下,优先部署见效快且投资少的矿山生态修复。根据历史遗留矿山核查成果和分类情况、县级用地规划等决定性要素,将总体工作部署分为耕植层存留区自然复绿、耕植层残存区人工辅助修复+自然复绿、露天开采采损缓坡平地工程复绿、高陡边坡工程复绿及废石废渣堆工程复绿五种类型。一是耕植层保留区,生态修复工程部署思路采用自然恢复手段。二是耕植层残存区,生态修复工程部署思路根据矿山核查成果确定,对于自然绿化好但复绿率未符合要求的矿山,此类矿山有矿山周边绿化好、地表耕植层不完整、区内地势表现为缓坡、部分基岩祼露等特点,自然恢复的进程缓慢,难以达到复绿率要求,为避免大挖大填时机械人工活动破坏已复绿区和周边生态环境,对祼露区采取人工客运覆土20cm,就地抽密补稀补种灌木,另撒播五节芒复种或狗芽草、宽边草等草种进行复绿的修复手段。三是对露天开采采损缓坡平地生态破坏问题,有所占矿区数量大、分布面积广、地表耕植层基本被移走、基岩与块石裸露等特点,修复工程部署思路是对将裸露基岩与块石等不平地段工程整平,破碎或深埋手段处理大块块石,整平后的场地上客土耕植层,对耕植土进行培肥,然后种植桂花树或马尾松等当地优势灌木,配以地面撒播草种防止耕植层被冲刷。四是高陡边坡,在生态修复工程部署思路方面,无法推进常规整平覆土复绿工程,建议在坡顶及坡脚安装生态植生袋,在植生袋内种植葛藤、常春油麻藤、爬山虎等攀爬植物引导攀爬植物复绿坡面。五是废石废渣堆,对于页岩、耐火粘土矿等废石废渣,因其重金属污染物低,未污染下方的土地及水体,在生态修复工程部署思路方面,主要为推平压实处理废石废渣,整平后客土耕植层,对耕植土进行培肥,再种植映山红、杂竹、马尾松等当地优势灌木,配以地面撒播草种,防止耕植层被冲刷[3]。

3.修复方案

针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通常本着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等原则,贯彻执行分类实施、立体复绿、乔灌藤草相结合等理念,采取生物治理+工程治理的综合修复工程手段,以达到固沙固土、绿化矿山、改善生态的生态修复效果。

生态修复方案通常分为以下两种:一是联合地形整理、工程、截排水沟工程、土壤改良工程、边坡工程、复绿工程的修复内容。优点在于根据坡面的地形,利用挂三维网客土喷播的方式修复,修复后可恢复绿化,对现有的环境影响轻,施工破坏影响小,后期的养护要求低,可快速保护坡面。缺点在于修复后的植被以灌木和草木为主,后续生态自然演化才能恢复为乔木林地。二是联合地形整理工程、截排水沟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削坡工程、复绿工程的修复内容。优点在于将各类边坡修整至稳定的边坡,所有部位均可种植乔木,修复效果理想。缺点在于矿山附近无电力供应,道路通行难度大,大规模的施工易引起再度破坏;削坡工程会破坏坡顶现有的植被,土方量较大,易引发水土流失;种植范围和坡地面积较大,养护成本高,坡面植被恢复难度大,后续养护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坡面植被恢复缓慢,易产生需二次修复的情形。

由此可见,第一种生态修复方案更加可行。在生态修复的具体工作实践中,还需根据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实际情况去合理搭配使用,促使复垦复绿的工程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

4.修复技术手段

首先,从重塑矿山地形的方法与技术入手分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也是一段历史的象征,在生态修复时需考虑其原有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采取地形重塑与艺术加工手法,将其打造成有观赏价值的地方。根据矿山周边的地形合理进行改造,对矿山的垂直面,采取上方挖掘沟渠与引水的设计方法,将其打造成瀑布、水潭等;矿山上的大斜坡通过开垦打造为梯田,种上各种植物,构建绿色风光;平缓的矿山区域,利用铺装法改造为草坪或广场等。除此之外,采取土壤改良与边坡处理等方法,增加土壤的肥力,设计优化危险的边坡,通过种植的方式,减少滑坡等灾害。

其次,从重塑矿山内水体的设计入手分析。通过设置拦水坝与开凿渗水井等方式,借助雨水存储的效果打造成自然景观。积极改善矿山浅层地下水的情况,避免资源浪费,为矿山内的生物提供水源。净化处理矿山内的废水与污水,改善水质后变废为宝。

最后,从重塑矿山植被的方法入手分析。采取直接植被和覆土植被的方法,种植有生命力顽强、易成活、生长周期短等优势特点的植物。并为不同的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温度和土壤及营养等条件。做好定期维护工作,保证其发挥长效机制,积极促进矿山生态环境的重塑。

(二)治理方法

1.借鉴优秀经验

学习先进的废弃矿山处理经验,提高废弃矿山管理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成立专门的废弃矿山治理小组,政府部门加强与林业、农业、土地等部门的协作,专门从事废弃矿山管理。合理制定废弃矿山处理计划,及时治理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2.治理原则

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展开不能一蹴而就,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生态至上的原则。治理废弃矿山的目的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本着生态优选的原则去处理,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地展开废弃矿山的治理工作,综合治理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三是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规划修复废弃矿山时,明确治理步骤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集中处理重点治理区域,提高废弃矿山的综合治理水平。合理制定城乡规划,并将废弃矿山的治理融入至城乡规划内。四是部门合作的原则。为有效处理废弃矿山,需要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密切合作,提高废弃矿山的治理成效。

3.治理模式

对于废弃矿山的治理与开发模式,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治理加复垦,提高综合利用率。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合理制定废弃矿山的治理与开发方案,确保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发展效益。如在整治废弃矿山时,了解矿山内的土壤肥力、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污染程度等土地情况,采取物理治理和化学处理等有效措施去处理土壤,使其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提高矿山内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使植被覆盖与生态修复等目标落地,更利于拓展效益目标,保证综合利用价值。二是治理联合景观开发,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废弃矿山所处地区的发展需求、地理位置、已形成的风貌等实际情况,将其开发为景观用地,使其变废为宝,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除此之外,采取景观再造的手段,为当地的绿化事业发展助力,积极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相关部门需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整体观出发,保留矿山内独有的景观,并挖掘各区域的特质,将其设计成山脉、绿地与水体相结合的景观,放大生态环境的优势,投放相应的娱乐设施,建立农家乐和索道、特产商业街等展示本地特色的场所,吸引更多的游客,将废弃矿山升级为新的功能板块,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当地资源。三是治理联合产业项目,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发为极具特色的产业项目,避免单一利用。如对治理和修复后的矿山,积极发展养殖业或种植业,利用矿区现有的资源,促使养殖对象的品质不断提升;将养殖产生的粪便等作为肥料,增加矿山内各种作物生长的肥力;将农作物的秸秆与叶子等作为养殖对象的食物,以此形成良好的生态圈。在废弃矿山内发展林业项目,种植花果树苗与用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的树木,通过综合应用放大废弃矿山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

4.开发利用路径

一是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挖掘尾矿的经济价值。加强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后续的开发与利用,勘测矿山内现存的矿产资源,在不破坏周围景观地貌与生态的情况下进行回收。加大投资的力度,开发与提取尾矿中的矿产资源,生产有附加值的产品。提取土壤中的矿物元素,对其展开研发利用,通过高效利用尾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解决污染问题。二是提供政策保障支撑,积极促进废弃矿山的转型升级。针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治理问题,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和资源支撑,加大对矿山的开发利用率,积极促进废弃矿山的转型升级,满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需求,防止资源浪费[4]。在综合治理和开发废弃矿山前,规范展开调研和评估等工作,保证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加大对废弃矿山开发工程的监管力度,科学验收开发工程,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实用性。在后期投入使用阶段,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定期走访和审查等方式,了解其综合应用的情况,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防止过度开发。在开发利用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时,需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如缺少水源的矿山不建议发展为水稻种植区。留有建筑物的矿山不建议全部拆除重建,污染严重且尚未得到有效处理的矿山,不应急于覆盖植被,局部调整采矿形成的山体,不能为了美观而进行大面积改造。只有适度开发,才能保留和放大废弃矿山的特色,并与当地的各项产业相辅相成,实现稳中求进[4]。

四、结语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和治理工作推进,直接关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破坏问题严重,需科学设计生态修复和治理的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取工程手段,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达到理想的生态环境修复效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加大治理和开发废弃矿山的力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猜你喜欢

遗留矿山历史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许林涛作品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孩遗留小汽车内智能安全装置
新历史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天龙,遗留六百年的传奇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