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6+”盘活体系赋能国有资产提质增效
2023-03-21温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江 畅 温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盘活国有资产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掌握着大量国有资产,因此,国有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健全、完善对资产的管理,是全体国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国有资产不仅是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更是寻求发展提升的资本要素,只有切实发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才能让在市场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并展现经济效益。
当下,我国国有资产规模已经达到空前水平,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盘活国有资产则是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2021年浙江省国资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全省国资国企低效无效资产处置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国资产权〔2021〕53号),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优化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布局,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资产类可采取投资、租赁、转让、剥离、由政府拆迁征收或收储等方式处置。为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和规范国资国企管理,加快解决当前国资国企存在的经营低效、利用不足、闲置浪费等突出问题,开展国资国企低效无效资产处置专项行动。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对于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可用盘活存量资产涉及领域广泛、规模庞大,发展空间较大。
一是重点领域存量资产。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产业园区、仓储物流、新型基础设施等各类有一定收益的项目。
二是零星低小散危资产。国有企业历史年代久远,企业不仅“小、散、弱”问题突出,而且存在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低效无效、闲置呆滞资产占比较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为此,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事关公司生死存亡、事关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事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中之重。
二、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经营着庞大的存量资产,但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部分资产位置、质量上的先天不足和国有企业自身的体制机制束缚,使资产盘活存在堵点和制约因素。
(一)资产高效管理艰巨
一是资产自身因素。一些零散资产由于规模小、房龄老、位置偏、设施旧、配套缺、改造难等问题,陷入盘活困境。
二是拆迁安置政策。受城市拆迁政策及历史遗留问题影响,造成部分低效闲置资产处于“三难”状态:即难排危、难拆迁、难处置。
三是权证办理问题。部分存量项目的土地权属、产权证书、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手续等尚不完善,另外,建造年代久远的房产,基础资料缺失,以及权属分割不清等问题导致权证无法办理,给资产盘活、转让带来难度。
四是信息化管理滞后。部分国有企业仍停留在手工卡片记账模式,有些虽设置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系统简单未能全生命周期管控资产经营,未能与财务系统实现对接,导致国有资产信息缺失。
(二)资产经营形势严峻
一是市场环境影响。受疫情影响整体市场低迷,部分资产潜在退租闲置等风险较高;大宗办公楼宇招商周期长,新兴产业大孵化集群任务重;品牌打造、产业培育期间效益难保障,且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大,对市场化运作能力要求较高。
二是竞争优势缺乏。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无效低效资产滞留制约限制着存量资产的结构调整,优化增量资产投向缺乏内生动力,单宗资产无法因地因业因企形成独特优势,不同资产无法因整因并因聚形成优势互补,资产作为发展要素之一尚需通过高效配置激发集团整体发展活力。
三是资本运作受阻。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不紧密,缺乏标准规范的管理要求,缺少内在稳定的交互联系,导致资产资本化运作流转不畅,资产运营回报率预期不稳,在追求最大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时资产与价值信息不通畅不对称,资产与资本可互相转化的动态循环盘活挖掘体系尚待逐步规范探索。
三、建议与意见
有效盘活国企存量资产,是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存量资产的不同情况,探索灵活运用六种不同模式来解决存量资产从盘活、经营到退出的路径,打通闲置资产低效配置的堵点。从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对优质资产、新建资产、拆建处置资产、低小散危资产盘活进行探挖,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的先发优势,立足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特点,深入思考新时代、新发展、新环境下的资产管理数字应用思路,加强管理意识,创新工作方式,做好整合、规范、盘活、增加、包装资产文章,实现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推动国资规模更大、价值更优、潜力更大。
(一)“盘活+创新”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有力法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产品和服务日渐同质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海”中脱颖而出,奔向充满激情和挑战、充满收益和希望的“蓝海”,是资产管理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是加强整体资产统筹规划。让租赁资产、市场商场、自营资产、自用资产分配占比更适应国有企业发展需求,促进优质资源合理倾斜于潜力产业。
二是探索资产效益提升路径。加大市场研判,做好业态规划,力争资产的更大效用和更多收益,做好创收的文章,加强对每平方米资产经营效益的横向分析和纵向对比,对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资产通过每平方米的收益测算分析,主动进行业态调整优化,做好经营培育和借市造市,充分挖掘潜力,实现提质增效。
三是经营模式创新促活力。资产增量提质、存量提效与产业链式经营相结合,资产逐步聚焦形成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用产业规模效应带动资产综合价值跃升。以更具吸引力特色推进自主招商竞争力提升,在做好专业团队管理、营销宣传推广等前提下,发挥服务产业综合优势丰富产业配套生态服务供给。
(二)“盘活+育新”增强国有企业新高地
谋深谋细项目投资和建设,以增量资产快速创利为目标,把新建项目的招商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要多措并举。
一是确定“大招商”基本格局。着重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定位,统筹各方力量,提前布局谋划。善于谋划论证和评估项目,牢固树立“项目开工日就是招商谋划日,竣工日就是经营启动日”工作理念,确保招商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二是以“共赢”为根本。要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创新机制,完善举措,搭建平台,以“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为目标,强化统筹协调。算好社会效果、投入产出、综合效益“三本账”,确保项目投在正确方向、精准见效、发展行稳致远。
三是以“精准”商招为目标。树立主抓项目导向。针对资金投入多、实施周期长、社会影响大的招商项目,积极与外部专业招商策划公司、新媒体营销宣传团队等开展合作,创新丰富宣传模式。按照新兴产业园、产教融合项目、大型市场商圈等多类型梳理建立在建项目信息库,实施常态化跟踪,确保项目启动既招商,竣工既运营。
四是盘活资产向资本延展。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建立健全扩募机制,探索建立多层次国有企业发行基础设施(REITs)基金;探索具备长期稳定经营性收益的存量项目采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积极作用,通过引入资方创新运营模式、先进技术、提升资产运营效率等方面,将充分利用优质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稳定的特点,缓解投资主体重资产、高杠杆、回收期长的痛点,助力盘活优质存量资产、释放增量流动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三)“盘活+瘦身”开创企业出清新模式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国企作为政府融资大平台、城市建设主力军角色作用,全面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高效盘活闲置、低效用地(资产),推动“腾笼换鸟”,服务城市有机更新。“腾”是方法,“换”才是目的,优化机制倒逼低效企业、产业要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临近区位优势,加速推进老旧资产更新盘活,实现优质资产更集聚、更安全、更有效益。
一是拆迁一批。积极响应市政府“大拆大整”、“两线三片”的工作推进,主动配合拆迁部门按期完成拆征范围房产腾退拆除。加强拆迁征地政策、补偿标准、安置办法、法律等方面学习,吃透拆迁政策。力争优惠补偿方案。及时介入拆征工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确定拆迁安置方案。实物安置争取优质房源,货币补偿争取及时到账。确保拆征效益最大化。
二是处置一批盈利能力差,不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不能有效创造经济价值且不具有战略价值的低效无效资产。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转让处置资产,使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仅将一批沉淀资产活化为资本,而且较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盘活+复营”促进危旧房产新生机
根据低效无效、闲置呆滞资产的成因、种类、规模,采取了综合化的盘活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将空置闲置及低效资产整治作为首要任务。
一是排危除险。对于经鉴定是危房,应加快危房整治,经评定脱危后,尽快纳入日常管理。
二是腾笼换鸟,给闲置资产配上“科技芯”。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通过对资产注入新机制、新元素,重新恢复资产的生机生气、活力动力,推动企业再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如某老城区2万平米D级危旧仓储,虽该区域列入拆迁范畴,但老城区改造时限未明确,为推动危旧房产转型升级、功能优化和提质增效,促进存量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对危旧房产进行公证、测绘、评估等,在拆迁办证据保全后拆除,通过危房整治拆除,对沿街危旧店面加固提升,满足经营功能,仓储用房拆除,引进文化体育、特色餐饮、充电桩、泊车等利民项目。
(五)“盘活+数字”形成资产管控新引擎
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过程,总是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和挑战,要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预防机制,借助技术手段和规章制度,有效地隔离和阻断风险,才能更大程度地保障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始终在平稳、贯彻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充分应用数字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思维,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闭环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资产“大数据”。根据资产管理需求,再叠加现代化信息管理思维,将房产土地全部纳入平台动态管理,每宗资产列明地理位置、照片、平面结构图、固定资产卡片等,同时根据使用功能对资产进行拆分,建立子资产概念,分8个大类、37个小类对资产的类型和状态进行细分,建立资产管理数据库“驾驶舱”,能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资产的总量、构成、分布、变动等信息,精确分析资产的使用效率与潜在价值,形成资产管控的内生动力。
二是五色管控资产安全。在资产管理中以五色管控为核心资产风险防范建设,提高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五色管控主要采用绿、黄、蓝、橙、红五色灯管控,通过颜色状态来预警资产风险,强化资产的动态管控。通过采用五色管控功能,从房产质量、合同管理、租金收入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房产的安全性、空置率、租金收取率、欠租时限等在系统上均一目了然,通过五色管控,督促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资产运行形势,觉察潜在风险点,及时应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让高层领导全面掌控风险关口,加强管控措施。五色管控进一步提高平台的针对性与前瞻性,完善风险监测。
三是优化审批“流程图”。实施资产信息审批管控,针对资产租赁、盘活、运行、合同、风险防控等实行信息化研判与审批,建立了资产、客户、合同、租金全关联管理体系,让制度固化为流程,建立“办理可跟踪,业务有留痕,责任可追溯”的机制,实现服务一站式、流程速度快、办公无纸化,达到管理全过程的“阳光运行”。
(六)“盘活+监管”构筑国有资产新屏障
一是注重强化内部管理: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要想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直面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弊病和漏洞,以“严管厚爱”作为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完善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建立评估管理机构,健全资产经营风险防控和预警机制以及合同履约第三方担保机制,加强对资产经营全过程管理,规范合同文本,重视对合同履约过程中的纠纷争议及法务问题的协调处理。
二是注重落实工作责任:做好集团的经营管理工作,关键在于人,要发挥所有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创新意识,具体的工作任务细化到人,量化到具体的时间节点,要有破难攻坚之势。
三是注重严格廉政监督:在推进资产经营、租赁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方面的诱惑,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各方面的廉政风险。从流程发起、审核、复核、审定等环节均实施后台有效监督,围绕监督精细化、监控现代化总定位,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推进规范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监督反馈体系,强化监督效应评估机制,客观评价监督效率,用监督这把“利剑”舞好国企资产管控的“舵”,最大限度减少因监督缺失伴生的资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