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ICT行业校企合作案例
2023-03-21陈锋
陈 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下的热点议题,是激励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经济改革、推进经济社会深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加强其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在不同实践方案中,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以学校、企业的双方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校企合作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中的作用,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民族自信心。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ICT(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新技术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提升技术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水平,促进技术型高职教育专业及科研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签署《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协议》。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项目的合作院校之一,通过与中兴通讯密切沟通交流,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技能积累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ICT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及ICT行业应用创新应用。本文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校企合作下ICT行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具体的应对之策,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照。
一、研究背景
经过20多年超常规发展,中国通信产业发展驱动已由技术驱动、资源驱动过渡到业务驱动,产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规模均位列世界先进行列。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其中,“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力争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这项战略及行动规划为ICT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为提高互联网应用支撑能力,着力推进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院”)从2002年开始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并于2015年将其确立为正式专业。为使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接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决定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于2017年3月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兴通讯”)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共同开展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合作探索,建设功能完整的信息通信技术实践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1]在此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逐步建立,进一步推动ICT专业群快速发展,也为国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校企合作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一)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数量增多
学院在与中兴通讯签订合作协议期间,ICT行业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数量逐步增多。行业数据显示,2017年学院ICT行业的通信技术人才数量不足800人,也仅从事单一的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几类技术方面的工作。截至2021年末,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院的ICT行业通信技术人数已上升至2000多人,且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LTE组网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等技术。双方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将行业最新技术、设备与行业发展态势进行互传,共同编写教材、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这不仅使专业教师借助最新教学资源技术应用指导教学工作,也培养了大批量通信技术人才,为国内通信领域提供更多人才。不仅如此,学院与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公司等国际、国内知名通信行业进行密切合作后,有一位老师被评为安徽省省级专业带头人,一位老师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有两位老师获得华为通信工程师认证。
(二)通信技术人才科研能力增强
学院与中兴通信进行校企合作所构建的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提升了ICT行业的通信专业在安徽乃至全国竞争力、知名度和可信度。同时,以上成果改变了学校专业教师层次结构,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对于吸引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能人才引进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学院紧紧围绕企业人才发展战略,每年利用寒暑假选派骨干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与中兴通信工程师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发,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招聘,引进企业工程师和青年教师,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正与中兴通讯一起探索激发参研教师积极性的科研体制建设研究实践,双方协作形成的科研成果已经位列全国前列。另外,学院成立创新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实训基地的专业设备进行创新性研究,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近几年,通信专业与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8项。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逐步丰富
校企合作模式加快了学院与中兴通讯数字化教学资源合作建设进程,逐步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例如,双方整合和优化通信技术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形成“宽带接入”“光传输”“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统一融合移动业务设计与开发”“云计算部署与实施”等较为多元的数字化教学课程资源。凭借这类丰富的资源,学院与中兴通信之间的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大幅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性。不仅如此,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推进当地ICT行业的通信技术水平。
(四)专业招生及就业人才扩大
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内容及未来发展方向,学院ICT行业的通信专业招生人数及就业人数处于进一步扩大的态势。一方面,学生凭借较为扎实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较好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学院高质量就业前景吸引大量学生考入。根据学校统计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上半年期间,学院ICT行业招收学生一志愿填报率和报到率均居学校专业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在93%以上。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院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也满足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三、校企合作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融通创新存在梗阻
目前学院与中兴通信之间虽然进行资源互换,但由于双方缺乏关于ICT行业通信领域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融通创新存在诸多梗阻。一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不流畅。学院与企业之间产学研融通不足,双方合作过程中技术供给与需求脱节、合作模式单一、利益分配不够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导致ICT行业通信技术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并未实现“创新支持产业、产业牵引创新”。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实际上,ICT通信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需以企业拉动为主,但目前学院依然缺乏足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在此情形下,ICT通信领域成果评估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在技术供给等方面存在诸多顾虑。由此,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
(二)双方发展动力不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合作动机是借助企业资源条件及优势培养优秀专业人オ,促进本校ICT行业通信技术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但在实际过程中,学校对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不了解,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动力,这使得学院在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难题。[2]相对而言,企业创新发展动力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本能反映,需要通过学校创新活动来吸引人才进入。但是,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协同育人的内涵,合作程度不深,在共同服务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缺乏深入合作的动力。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以及对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发展,但整体上看,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只占四分之ー。由此来看,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发展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
(三)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机制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但就目前来看,学院与企业之间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沟通不顺畅现象,最终使得ICT行业通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数量依然不足。具体看,学院三年2.5+0.5的培养模式和分时段分地域育人机制造成高校和企业相对孤立,沟通过程不畅。于此情形下,校企双方关系处于松散状态,使得目前校企合作发展面临较大困境。另外,学院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过程中以高校为主体,专业实训实习过程以企业为主体,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及人员组织结构使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由此,校企合作下ICT行业通信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仍然有待提升。
(四)人才培养方案不全
校企合作模式运行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完善,学院与企业之间的ICT行业通信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难度依然较大。面对ICT行业通信科技创新的新趋势,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阶段,依然执行传统教学方案。这使得人才培养方案依然停留在过去的阶段,创新教学方案整体效能较低。一方面,现行行业规范、管理政策缺少跨部门、跨行业的基础研究合作方案,这使得校企合作缺乏统一汇集平台,继而导致ICT行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供给不足制约因素凸显。校企合作传统技术创新教学方案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方案出台,如建立支持创新创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等。
四、实施路径
(一)搭建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
依据通信工程实际工作环境,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由云计算、物联网、LTE综合实训、5G全网仿真实训室、电信工程实训室等组成的ICT创新实训基地。[3]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及时获取行业中下游的用人需求,借助该基地直接培养通信企业急需的人才,利用双方优势共建教学资源平台,解决教学资源不足难题。另外,在教育部统一指导下,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设置,应是具有活跃创新力的研发中心,也需要展现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功能体验及展示中心,更是现代企业氛围的体验教学中心。[4]因此,开展“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师生参与,校内实施”的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新模式,为专业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借助基地先进的设备和实验环境为学校的技术技能积累、科研服务等方面提供软硬件环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科研创新工作思路。
(二)构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创新做中学、学中做的“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第一学期让学生进入ICT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与体验,第二、三学期进行校内实训+专业基本技能学习,第四、五学期在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第六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与全程实践,从而提升学生整体应用能力。同时,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全面开放,形成专业教育第二课堂,依托企业设备和实训环境,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轮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和研究。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初步探索“课堂工厂、课外兴趣”相结合人才培养方案。[5]创新实验室的设立可为技能学习与训练、技能大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打造多重结网的沟通机制
一是开展视频连线沟通活动。学校与企业之间可通过视频沟通方式,联合开展研究等方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二是进行学科交叉交流。学校可以设置与ICT相关领域专业的交叉论坛,与企业之间进行跨学科横向交叉讨论,开阔研究视野。[6]三是开放式即兴演讲。学校要与企业参会人员,围绕ICT行业相关专业话题及研究成果进行现场演讲,与大家进行交流。四是设计专家邀约环节。学校与企业对有意向的专家进行定向邀请,深入到企业的厂房、车间、实验室进行现场指导,对接技术需求,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瓶颈的难题。
(四)完善人才培养多元育人环境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较为多元丰富的育人环境。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对科技创新人才课程教学环境进行系统性设计,加强不同类型课程的关联并推进教学方案变革。[7]于此基础上,学校要深层次推进与企业合作环境,加速“情景化”培养环境,实现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从企业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推进与企业教学环境的结合,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创新力度。
五、总结与展望
以ICT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与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思路。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围绕高技能ICT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能够获得更多成果。不仅如此,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和学校之间可形成一座合作共赢桥梁,真正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局面,为校企合作案例提供成功经验和有效借鉴。但就现实而言,校企合作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未来合作中,校企需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双主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