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

2023-03-21李秋韵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思政

李秋韵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引言

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崛起,标志着其在声音、图像、生物等方面都有了新的重要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其经历了从“介入”到“融合”的重要过渡。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中指出:高校开展思政课教育要紧紧抓牢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促进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深度耦合,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审视智能思政主体认知,创建智能教学环境,建设新型思政“智能队伍”,完善思政教学评价标准,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制度,推动教学评价创新发展,以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人工智能背景下探讨高校思政课如何发展变革是一项不可避免的新问题,尝试将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深度融合,从而能够达到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二、人工智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其教学应用也愈加频繁。人工智能从“介入”到“融合”的发展,毫无疑问会带来一些不同层面的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法律层面、伦理层面和教育教学层面都提出了许多颇具争议的新问题。而法律法治,社会伦理都是高校思政课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立足高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工智能推送与学生价值引导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人工智能信息推送是通过大数据进行筛选,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浏览痕迹作为依据,将信息选择性地推送给学生,这会导致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逐渐片面化、重叠化,同时一些文化与价值观良莠不齐的文章被推送给学生,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建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出现了智能推送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和激励”,启发学生的自我思维,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使学生过于依赖唾手可得的信息获取方式,忽视了自我思考,形成一种思维上的惰性,事实上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建立更是一种冲击。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对应用者的操作水平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只具备浅显的操作能力,而事实上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智能系统、互联网的应用上还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还不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智能系统的应用结束后,及时进行网络资源整合以及评价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新颖的观点,以此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魅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思维独创性,否则将无法充分发挥出教育主导性,只能沦为信息的“中转站”。

(三)人工智能类人属性与法律伦理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法律和法治层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的问题。“一切技术都是身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2]人工智能因其独特的类人属性,它是可以具有自主性的,因此它是否可以成为权利义务的主体是一项目前无法明确的问题。假若使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就会产生是否允许法律主体做出资格扩大改变的争议。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义务,又该怎样解释人工智能的存在,他们不得不对此做出应对和回答。

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来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还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研发的人工智能司法系统。一旦其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那么又会出现一系列争议。当判别案件类型、提出相应法律条文等一系列活动都交给人工智能完成的时候,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合理体现出来,道德是否还能成为判定人类存在自我意识的标准?而这个问题一旦成为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那么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无法对此作出回应。

(四)信息精准定位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为了更加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需求,人工智能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信息,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数据权力不断扩张,从而导致数据权力异化,产生了数据滥用、平台权力私有化等现象。[3]那么,学生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智能系统应用愈加广泛,其收集的信息越多,隐私信息被利用的几率就越大,“人工智能时代,一切都可能被记录,一切都可能被分析。”[4]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同时,也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信息窃取和信息骚扰,那么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就无法得到完全保障。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学生为本,审视智能思政的主体认知

从教育领域来看,人工智能对教学过程提供的技术支持不再局限于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简单的劳动,而是开始替代教学分析、推理判断等人类的高阶活动。由此,更要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推进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利用创新技术实现教学结构的改变。“技术工具变革是生活世界变革的重要指标,在教学领域,教学工具的更新和替换也意味着教学结构的改变、深层教学意义的改变。”[5]

一是要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大学生步入“00”后时代,其思想意识逐渐受到网络上大量信息充斥的影响,不再满足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他们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并不能得到满足。“人工智能的智慧来源于精确的算法对海量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信息,进而实现个性化的服务。”[6]教育者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全面地收集教学资料,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向,更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因此能够针对学生具体情况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学。

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培养。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自我的思辨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同时,在网络信息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资源,以独立性思考形成自我观点,从大数据提供的思维框架中摆脱出来。

三是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等。可以通过加强思政课中科技性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深刻了解人工智能带给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同时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VR等智能技术身临其境体会人文环境、风土人情,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理念,建设新型思政“智能队伍”

学校应在对思政课教师的入职前培训以及在职培训中增设人工智能系统操作能力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同时,学校应加强思政教学中的智能因素,促进人工智能的“融入”,建设新型思政“智能队伍”。

一是思政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要在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注重提升自身对智能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对智能系统的应用能力,以充分发挥出教育主体地位,满足智能时代的教学工作要求。

二是思政课教师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激发学生兴趣上。思政课教师应跳脱出传统教学方法程式化的禁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意识到拥我自我的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对人工智能推送的资料做出理性的判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做到精准互动。

三是注重教师操作智能系统能力的考核,并对其进行优化。立足人工智能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既要发挥传统考核的优势,又要体现出创新。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考核,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课外教学的考核。考核标准在于教育者是否将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过程中。同时采取奖励机制,对于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最后,学校要积极利用物联网、5G技术等建设智能空间。同时可以构建交互式智能师生沟通平台,让学生管理工作变得灵活起来。建立健全教师在线答疑平台,建立能够为教师提供教案优化、作业批改审核、课后答疑等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服务系统。

(三)思政为主智能为辅,打造智能思政教学环境

针对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引发的争议,高校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能教辅的关系,确立思政主导地位,而人工智能则是辅助工具、手段、技术。高校要创设一种智能化、精准化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规划,为智能思政提供一种与学科教育相契合的教学环境。

一是要积极推进学科体系智能化。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思政学科中,融入到思政课的教材中。在确保教材政治性的基础上,逐渐将纸媒教材转为智媒教材,同时积极引进能够满足学生课程学习以及成长需求的智能教辅系统,例如北极星AI Tutor等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二是要加强保障智能思政的制度建设。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7]国家顶层设计是思政课教学最根本的保障,面对智能思政提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应建立起教学监测体系,加强对智能教育系统的监管和对个人隐私的全面保护。为智能思政的广泛应用提供保障。

三是要充分发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积极影响。利用智能技术帮助优化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地“五性”特点,使思政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智能化,从而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完善评价标准,加强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治理

思政课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推动思政课不断创新。人工智能以算法、算力、数据为核心支撑,而保障数据的安全成为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问题。加强对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的保障,不光能确保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深度耦合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更能通过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进而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提高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放心度。

一是提高教学过程评价的数据安全治理。一方面,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具有不同特点,结果性评价并不能完全展现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实践的发展过程。而过程性评价相比之下更加全面,它能够全程监测受教育者的心理及行为动向,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依靠智能推荐、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起的强大教学评价系统,能够充分采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从而为教学评价提供充分的参考,以此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做出及时的调整。另一方面,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加强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到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中关于数据安全的立法衔接,同时注重查漏补缺,对保障数据安全方面存在不足的法律法规进行积极地补充和修改,从而达到加强整个教学过程数据安全性的目的。

二是加强多维度评价中的数据安全治理。多维度评价表现为评价的视角、过程、方法、规则等多方面的多维化。传统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课堂评价和考试评价,这样的传统评价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智能推荐、智能算法等技术可以详细地对教学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对教学评价进行定向分析、定量分析,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对多维度评价的支持。学校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立学生专属电子账户,记录并分析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的思想认识、行为实践、情感认识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实现多维度评价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应建立起数据安全保障平台,例如数据安全感知检测系统,它能对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全过程进行全景、多维监测,实时纠正数据泄露行为。其多维监控特点,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学全过程评价。

三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评价标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要求传统教学评价标准应随之做出相应变革。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单一性评价被多维度评价取代,意味着评价标准应该适应新的评价方式,才能实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一方面,评价标准的制定也需要遵循科学性,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将知识外化为实践。这就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将思政课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建立起符合思政课教学标准的教学评价标准。同时,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教学评价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上,更应该重视日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其可信度,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安全性不高的问题,加强其联合管理性,能够提高教学评价标准,有利于增强教学评价的放心度。

四、结语

为了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及高质量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已是时代所需。同时人工智能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挑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必须要及时做出应对。立足人工智能时代,积极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审视智能思政主体认知,创建智能教学环境,建设新型思政教师队伍,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加强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治理,以此来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以及个性化、亲和力,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发展变革,从而能够达到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云计算中基于用户隐私的数据安全保护方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数读人工智能
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