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武术结构化教学策略
2023-03-18彭志尧
彭志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然而现有的小学武術教学,在实现发展学生武术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武术技战术“简单化”、武术历史文化教育“缺漏”;武术课堂内、外分离,不能实现有机统一;以及武德教育的缺失等阻碍[1]。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以及理论知识学习发现,在小学武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即整合武术教学内容,结构化武术教学知识;重视“一体化”的教学过程,结构化学生学习经验;以任务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结构化学生运动思维认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教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结构化武术教学内容
以《长拳组合动作的简单创编》一课教学为例,首先要整合教学内容,抛弃“碎片化、割裂化、单一化”的内容体系,建立“连续、整体、关联”的结构化体系,增强武术教学内容中技能学习阶段的纵向连续性、技能知识的横向关联性以及武术动作学习内容的完整性(表1)。
1.强化武术学习阶段的纵向连续性
结构化的武术教学,其内容不是割裂存在的,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连续性。因而在武术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要遵从技能学习“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的一般形成规律,建立与技能形成规律相对应的武术技能学习内容,整体的课程内容呈现循环递进的态势,如,本节课的内容会在下一节课得到延续以及强化,下一节课的开展建立在前面课程的学习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在泛化阶段,重点以武术的基本功(压肩、压腿、正踢腿等)学习为主,并与武术基本动作(马步格挡、弓步劈掌等)有机结合教学,关注学生武术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为后面组合动作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动作学习的分化阶段,在持续强化武术基本功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组合动作套路的学练;在动作学习的巩固阶段,重点关注学生组合动作的学练向精细化发展,在组合动作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武术动作的模式;在动作学习的自动化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展示或者比赛的情境中运用武术技能与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对所学武术技能融会贯通的水平。
如,在武术《长拳组合动作的简单创编》一课的教学中,本节课属于长拳单元学习的“分化阶段”,学生至此已经完成了基本功以及基本动作的学习,处于将基本动作(手法、步型、步法)进行组合学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基本动作在泛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固化。故而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在一开始就设置了“复习长拳基本动作”的学练内容,在巩固学生已有动作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长拳风格”的概念,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师展示长拳套路后作出评价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长拳特点。随后学生尝试在基本动作展示的过程中体现长拳风格特点。学生在这样的学练内容安排下既能实现将长拳的基本动作学习经验进一步分化,又能加深对于长拳运动本质与规律的了解,为接下来进一步运用基本动作创编符合“长拳风格”的简单组合动作提供了前提条件,让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本节课的学练中得到延续以及强化(表2)。
2.加强武术学习内容的横向关联性
结构化的武术技能学习,其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反复螺旋,层层递进的态势。如,基本功与基本动作之间存在着横向学练的关联,基本功是练习基本动作的基础,一方面,学生通过基本功的练习发展武术专项身体素质,从而影响武术基本动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基本功与基本动作之间的关联可以呈现出完整的动作序列,有助于发展完整的动作技能。基本动作与组合动作之间存在横向衔接的关联,组合动作是由2个及以上的单个基本动作串联衔接而成的,加强基本动作与组合动作之间的衔接关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武术组合动作的组合规律,以及武术运动项目的本质特点。武术组合动作与攻防意义之间存在横向的意义关联,挖掘并利用组合动作与攻防意义之间的关联,可以进一步强化武术组合动作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武术运动项目核心本质的了解。
如,《长拳组合动作的简单创编》一课的教学内容为“组合动作的自主创编”,其单一基本动作为“手法、步型、步法”,要求学生逐步学习了解将基本动作创编成组合动作的要求(有起有收、动作协调、攻防结合),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创编实践活动,加强对于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的关联性理解,深入学习武术运动的核心本质。
3.强化武术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避免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动作技术、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注重采用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加强学生对所学项目的完整体验和理解”,所以结构化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强调整体性。首先是设计完整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运用场景,使得单个技术或知识点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下与学生经验进行结构化关联,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运动体验。以武术单个动作“冲拳”的学习为例,在学练冲拳动作的同时,关注动作开始时的“起势”与结束时的“收势”,并结合攻防含义对冲拳进行教学,丰富冲拳的运用场景,教学过程中做到“打练结合”。其次在冲拳教学过程中,贯穿武术文化与武德教育,强调无论是展示还是比赛之前,要做到对对手以及裁判行抱拳礼,并且能够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立身正直、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
如,《长拳组合动作的简单创编》一课中,核心的教学内容为武术基本动作的组合运用,要求学生从创编具有长拳特点的组合动作(马步冲拳、弓步格挡等)的视角,进一步巩固基本动作(冲拳、推掌、马步、弓步等)的学练,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基于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长拳特点创设“破‘境习‘技,创拳法”的学练情境,按照技能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规律,设置了三重境界,分别是“长拳学徒”:有起有收,动作舒展;“长拳首席弟子”:动作协调,劲力饱满;“长拳掌门”:攻防结合,眼随手动。学生通过依次达成学练境界的要求,不断丰富并完整基本动作在武术组合动作中的运动体验。同时将“练”的标准变成“赛”的规则,将“练”与“赛”进行结构化融合,组织小组之间互相展示评比“比一比哪一组的动作最舒展”“比一比哪一组的动作最复杂”“比一比哪一组的动作最合理”。借助比赛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动作的整合以及完整运用(表3)。
二、结构化学生学练经验
武术结构化教学环节中,由于武术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整合,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也随之呈现出“完整性、连续性、关联性”的结构化特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练、赛”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做到以“学”为导向,引领“练”与“赛”的开展;以“练”为手段,丰富“学”与“赛”的形式;以“赛”为目标,检验“学”与“练”的效果,从而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经验”“练习经验”以及“比赛经验”进行结构化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练经验的相互融合、交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长拳组合动作的简单创编》一课为例,本节课以“赛”作为实现学生学习经验结构化的突破口。将“学”“练”“赛”进行结构化融合。建立以“赛”为任务驱动的一体化学习情境,将“学”的内容变成“练”的标准,将“练”的标准变成“赛”的规则。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赛”的任务目标:创编出符合长拳特征的长拳小套路。在“赛”这一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学生需要學习知道什么是长拳特征以及长拳套路创编要求有哪些。接着学生通过分层教学的过程后明确了“大开大合、节奏鲜明、放长击断”的长拳特征,这些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经验。随后学生不断地在“练”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学习经验的巩固掌握,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长拳动作“有起有收,动作舒展”“动作协调,劲力饱满”“攻防结合,眼随手动”的创编标准。最后将“练”的标准变成“赛”的规则,提出“比一比谁的动作创编最舒展”“比一比谁的动作创编最复杂”“比一比谁的动作创编最合理”3个不同层次的创编要求。让学生以赛代练,在赛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编以及评价,以创编为手段,深入理解基本动作与组合动作之间的关联以及长拳的风格特点。
三、以任务为导向的结构化评价方式
结构化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掌握,以及是否能够形成前后关联的整体性批判性思维模式。与以往的单一考查学生技能掌握的学习评价方式不同,以任务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求武术教学环节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学生通过学习以及综合运用武术知识解决具体武术问题,从而对学生在任务中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评价主体方面,因为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体,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对学习前后的知识产生整体联系,进一步深刻把握所学知识的核心概念(表4)。
参考文献:
[1]姚丹,李士英.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核心素养实现障碍及解决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3):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