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的“十城市”体操类内容 教学一体化构建与实施
2023-03-18郭齐智陶庆桂
郭齐智 陶庆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课程目标和理念发生了变化,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说,从目标定位、理念的理解、内容的解读到教学实践都需要更新认知和实践探索,应尽快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做课程标准的践行者。
一、对标课程标准
“十城市”交流会上展示的以技巧运动为主线建构的各水平阶段课程,按照《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理念、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多视角构建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课程实施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课程育人视角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任务。本次展示的技巧项目一体化教学,增强了育人意识,将育人理念融入了整个课程教学中。本次水平二到水平四3节课均强调课程育人的应用,如,3节课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小组集体完成动作提出任务要求,促使组内同伴相互纠正动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学练活动和展示与比赛中都融入了开始和结束的体育礼仪动作,将礼仪质量纳入组间评价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其中,水平三《肩肘倒立与多种动作组合》一课中,在学生进行动作学练和动作展示环节时,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与欣赏同伴完成动作的质量与规格,及时引导学生欣赏姿态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运动能力视角
注重检视学生技巧运动能力,在提高学生体能的基础上,将技巧运动知识、规则内容和运用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并将已学技巧动作内容进行有效组合,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能力,通过比赛和活动展示、检验学生的技巧运动能力。如,水平三《肩肘倒立及多种动作组合练习》一课的学练部分,做肩肘倒立动作的学生展髋不充分时,提示按照规则应扣0.2~0.3分,将规则渗透在学练中。比赛环节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从课的开始就向学生下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巧动作组合的比赛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开展组内互助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生活应用视角
技巧运动既体现身体的艺术性,其动作的灵活性又与生活产生关联,把技巧动作向生活拓展,向应用延伸,应用于生活中的避险,增强学生的避险能力和意识。如,水平四《远撑前滚翻及多种组合动作练习》一课的学练部分,学生进行跑动接前滚翻练习时,教师及时提出滚翻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避险,失重时进行前滚翻可减缓身体冲击,防止受伤。课后的观赏活动融入家庭生活,在厚实技巧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技巧动作美的认知,提高学生欣赏动作美的能力。如,水平二至水平四3节课都安排学生课后观赏体操比赛,师生间、生生間分享哪些动作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锻炼,形成学生对体操动作生活化运用的习惯。
(四)常态教学视角
展示课要突出课程理念,使课程理念落地于体育课堂,目的是让更多的一线体育教师感受教学改革的变化,为课堂教学实施提供实实在在的借鉴。促使展示课向常态课过渡,是本次课程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务求让本次课程能对接常态体育课堂,把新的理念和创新课程引入更多的体育课堂。本次展示的水平二至水平四的3节课中,均体现了以下常态课特点:一是器材使用去繁就简。课中只使用必要的器材,主要是技巧教学必备的体操垫,且在准备、基本、结束部分均使用垫子活动,做到一物多用;二是活动形式简明。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简洁、清晰、流畅,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围绕课的内容开展相应活动,基本部分学、练、赛、体能活动有序推进,这些都为常态化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课程实施求新求变
(一)向“综合育人”转变
1.重视运动能力的发展
一是动作技能相互组合。采用结构化的内容,注重技巧各个动作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单个内容学习与多项内容学习有机结合,跨动作、跨单元项目进行内容的融合,单元学习中既将单元内的动作组合与应用结合在一起,又可沿用已经学过的动作基础。如,水平三《肩肘倒立及多种动作组合练习》一课中,教师将肩肘倒立动作与已学动作前滚翻、后滚翻等串联起来,学生自主创编成套动作,提高学生组合动作能力,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间衔接的理解和应用。二是知识的有效融合。注重知识、技能的相互迁移和运用,拓宽知识获取和应用的途径。如,在水平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一课中,举行模拟体操运动会,教师给出评分标准和比赛规则,学生自主组织比赛,将裁判与规则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在练习过程中提出动作质量要求时,教师又将动作质量与规则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运动项目规则,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动作完成质量。
2.注重行为与品德的培育
结合体操类课程特点,3节展示课都将体操礼仪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学生每一次练习时要举起右臂示意动作开始,结束动作时要做双臂斜举示意动作完成;学生协作练习时,站立在垫的一侧位置,行走按照逆时针路线,均以符合体操规范作为基本要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仪式感,感受和表现技巧运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纪律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二)向“结构化”方向的变化
体育课结构的优化在本次展示中较明显,基本部分的学、练、赛和体能学练部分清晰明确,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紧密联系。在基本部分中学的环节,创设思考学、体验学、练中学。如,水平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一课中,采用“学中练”“练中学”“学练一体”的形式,学生通过观察“前滚翻成蹲立”动作的完成质量,引发思考“成蹲立”如何稳定完成,进而引出需要“团身紧”或“蹬地有力”的问题,再针对性地进行团身和蹬地练习,强化动作质量;赛的阶段是以团队比赛的形式,给各小组下达比赛的任务,以提升练习质量为要求,驱动小组内学生的合作学习,以此驱动练和学。赛作为评价和检测团队学练的重要手段,采用团队集中展示和团队相互评价的方式,重在发挥团队的作用,营造团队之间良性竞争的关系。
(三)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
本次展示课水平二至水平四3节课均对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真正转变作了一些尝试,均采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基本部分的开始阶段就向小组下达进行小组间展示比赛的任务,如,水平三《肩肘倒立与多种动作组合练习》一课中,教师向学生下达以肩肘倒立为主的组合创编任务,各小组自由创编,通过小组自主学练“任务单”开展学练活动:小组在共同练习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后,依次进行“X+肩肘倒立”“肩肘倒立+Y”“X+肩肘倒立+Y”组合创编和练习活动,其中,X和Y是指已经学过的动作;然后各组展示自主创编的“X+肩肘倒立+Y”完整动作,学生的学练活动紧紧围绕任务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学生在练习肩肘倒立动作出现屈髋现象时,让同组学生观察动作能打多少分,并说出扣分因素,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同伴展髋,既将规则与裁判知识融入其中,又讓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评价时同样让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相互评价,让每一名学生都享有评价权和被评价权。
(四)在学的方式上的变化
本次展示课中,“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教师教学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实施教学,每个学习任务不再以练习时间和次数来预定练习过程,而是以每个任务完成的质量来确定练习进程。
1.关注学的效果
如,水平四《远撑前滚翻》一课的小组自主学练中,各组的进度均不相同,根据全组学生的动作学习情况推进,“以学定教”得到有效体现。同时,当个别学生动作完成有困难时,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并给予鼓励,引导其找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2.利用比赛结果
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课内的小组自主学练外,教师还利用比赛结果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比赛欲望。如,水平三《肩肘倒立与多种动作组合练习》一课,在赛的环节之后,教师提出下节课再进行比赛,引导学生课后主动进行练习,巧妙地将体育作业布置下去,并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回收,构建了课内外、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了“任务布置—过程指导—结果验收”的闭合作业体系。
3.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享受乐趣”,在本次展示课中呈现较明显。如,水平四《远撑前滚翻》一课中的创编动作环节,各组学生为了赛出满意的效果,不断尝试、交流甚至争辩,多次调整动作顺序,共同创编出适合本组水平的组合动作,展示过程中他们积极自信,充分享受展示交流的乐趣;又如,水平二《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一课的体能学练中,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双人单脚跳、仰卧击掌等动态的练习动作增强活动效果,通过练习项目及场地轮换增强活动趣味等,力求让体能活动流畅有趣、活泼有量。
4.技术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合是改革教学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展示课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的支撑作用,达到了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水平四《远撑前滚翻》一课,将学生课后练习的图片进行展示,既是对作业的验收,又是对学生完成质量的检测;体能部分学生依照视频方法直接去做,大幅减少组织学练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