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实践与路径研究
——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2023-03-18晔,徐超,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园

张 晔,徐 超,李 震

(1.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使命,教授知识和技能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俗话说“教书不育人,一切等于零,育人不育心,一切等于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育人”“育心”工作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创新、融合显得尤为迫切。面对这种新形势下的挑战,我们应加强反思,顺应时代潮流,主动积极作为,不断寻求更广泛的空间和合作形式。“协同”的意思是“共同、一起”,协同育人是指多方共同参与的育人形式。“体育+思政”协同育人是指充分发挥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价值,实现高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二者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一、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二者有着相同的教育对象,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是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二者在实践活动中各有侧重点,但是教育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第三,二者在教育功能上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专门性的教育活动,既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又贯穿于高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大学体育在课程教学、课外锻炼、校园竞赛、训练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体育的功能发挥和价值体现,提供了政治导向与环境保障,而体育本身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支撑,也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时代价值

(一)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充实思想政治理论体系

党中央、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历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视,在立足不同时期的国情需要,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并且也推出多项改革举措,现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良好效果[2]。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向指路[3]。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以及其他所有课程教师都是一种鞭策,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面对00后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的思想认识出现多元化,价值判断变得复杂化,发展诉求呈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情况中出现一些问题,如认识不够深刻、思政教育活力不足、实效性不强等。探索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不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进一步开拓,还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更为丰富、充实,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有助推作用。

(二)充分挖掘体育思政资源,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要求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对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高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4]文件颁发,为学校体育工作点亮了新时代的“方向灯”。要求打牢“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根基,促进青少年在收获文化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中相互协调,以强身健体为基本手段,达到铸魂、育人的目标。“体育+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体育的思政资源和育人价值,同时也是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提升体育思政育人成效,积极促进良好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5]。

三、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实践

本文以省属本科高校湖北科技学院为例,该校近年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上下功夫,让学生“接地气”,在各类思政教育活动中汲取营养。结合该校体育思政育人实践情况,对其做法和成效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体育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湖北科技学院“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情况

1.学习+研究:“体育+思政”协同育人理论有高度

通过参加校内、校外组织的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习、培训、研讨等,提高体育思政育人理论研究的高度。该校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做访问学者,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及科学论文报告会。随着“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课程思政”“体教融合”等研究热点的开展,体育教师紧跟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在体育思政相关研究上,通过“以老带新”“跨学科”“教师+学生”组建团队,已获批3项省级教研项目,共8项校级教研或科研项目。主要涉及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园体育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等,这些都为“体育+思政”协同育人理论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课程+融合:“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内容有深度

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发挥体育课程实现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体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自然地融合。该校体育学院以师范专业认证、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各教研室认真开展研讨,充分挖掘各课程、各项目的思政要点。此外,体育学院以学校举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为抓手,积极动员教师参赛,以“教研室组织初赛、学院集中选拔、再择优推荐参加学校比赛”方式,给予教师一定的压力传导,落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

3.活动+创新:“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形式有活力

形式多样的、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备受大学生的青睐。该校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创新思政育人形式,或在品牌体育赛事中融入思政主题,提高“体育+思政”协同育人的活力。学校在一些重大节庆日或纪念日,如七一建党节期间,开展“重走长征路”校园定向比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端午节前夕,举办“活力校园、闪亮湖科”校园龙舟比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在一些校园品牌体育赛事中融入思政元素,学校每年举办“一二·九”爱国长跑,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

4.文化+浸润:体育+思政”协同育人氛围有吸引力

该校目前通过“朝晖行动”暨阳光晨跑、校园健身跑、荧光夜跑、“一二·九”爱国长跑等品牌活动,以及校园步道乐跑平台的实施,跑步氛围积极、浓厚,学生主动参与、自觉锻炼的意识较强,校园跑步文化逐步养成。各有特色的体育社团文化正繁荣发展,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已完成升级改造,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成立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扩大了经费投入,从加强体育社团管理、大力开设体育俱乐部、组建大学生业余运动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及举办体育文化节等五大方面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开设体育健康知识讲座、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论坛为引导,结合体育竞赛、体育展演、体育摄影、体育演讲、户外团建、趣味体育游戏等形式,促进全校师生人人都参与,全年都精彩不断,形成积极健康、有品位、有内涵的校园体育文化。在这种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校园文化的浸润下,使“体育+思政”协同育人氛围有较强的吸引力,潜移默化地、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5.竞赛+传承:“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典型有感染力

该校组建了田径、健美操、跆拳道、龙舟、武术、健身健美等十多个专业运动队,积极传承学校运动队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国及省市各类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代表队、田径队、龙舟队、健身健美队在学校组织的各项评先评优中,先后荣获“优秀学生团队”“团体之星”等荣誉。学校通过官微、宣传栏,组织宣讲团队拼搏故事,弘扬体育精神,增强“体育+思政”协同育人上的感染力。

通过全国、湖北省体育教育基本功竞赛、省运会等这些高水平的专业竞赛,在校内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激励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向国内参赛高校积极展示了湖科体育学子风采,增加了学校美誉度,也为省内其他兄弟院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6.实践+强化:“体育+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有力度

该校根据国家及地区有关精神,在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贡献着重要力量。体育学院发挥专业优势资源,大力开展体育社会实践,积极服务地方,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大“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力度。

根据当地政府、学校以及社区的需求,开展全民体质监测、社区健身指导、教育扶贫送教下乡、关爱特殊儿童活动,承办省、市各类体育竞赛、培训,指导市内各单位企业开展体育活动、担任裁判等。

(二)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配合度不高,沟通协调不够

目前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度还有待加强,一些国家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要求,落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体育学院积极主动作为,在体育与思政协同育人上“花心思”“动脑筋”,收获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校其他部门主动参与、配合意识较低,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仅靠体育学院发力,工作效果难免打折扣。

2.部分教师认识不足,角色定位不准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较为看重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部分教师对个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忽视了自身的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这门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一些教师在行为引导上有所欠缺,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榜样示范作用发挥不够,自身政治素养有待提升。

3.思政元素挖掘不深,融合不到位

学校虽然目前通过系列措施取得较好的体育思政效果,但是在作为思政育人主渠道之一的体育课程思政上,还存在着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部分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参加学校相关比赛等方式,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积极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自然、有效地融入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不断地调整,来提高课程育人的实际效果。

四、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路径

(一)健全体育工作机构,做好体育思政育人设计

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最高领导机构。要实现体育和思政协同育人,需要充分发挥这所机构的领导作用,做好体育思政育人的顶层设计。不仅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学校体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还要使学校各职能部门有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加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来。实行体育工作定期汇报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并至少开展一次体育思政专题讨论,将一些好的做法、案例进行分享交流,为各部门就工作开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更多的沟通、协调的平台。

(二)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强化协同育人保障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如何,可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建立“大思政”格局下的重要成员,同样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并充分发挥学科及专业优势,为体育和思政的协同育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要做爱体育、懂思政的好老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做好学生前行的引路人,有着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大局意识。

(三)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夯实协同育人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6]。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做好每门课程的思政建设责无旁贷。其他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政课程一道,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7]。体育课程作为高校重要课程之一,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非凡。做好体育课程思政这项工作,相当于打好了体育和思政协同育人的基础。第一,通过组织课程思政学习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设计大赛、论坛等,持续加强热度,强化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主动性。第二,做好体育课程思政的分类、建设要点总结。根据授课对象、课程性质、不同体育项目,可以分为各种体育课程思政。在思政建设要点中,体育理论课主要有:“体育强国”战略下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教育、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奥运冠军故事的传播等;运动技能课主要有: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拼搏竞争意识、遵守规则意识、礼仪教育、挫折教育、意志品质、审美素养等。第三,重视各门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找到突破口,将体育资源和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8]。

(四)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优化协同育人环境

在“大思政”教育观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9]。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将校园体育文化体系进行重构,将思政教育融合其中,建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政建设综合体[10]。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扩大经费投入等促进相关活动开展。利用重大体育赛事或特别节日,如北京冬季奥运会、全民健身日,举办体育主题活动;组织同学们观看重大体育比赛、讲奥运冠军的故事等宣传中华体育精神;大力支持体育类社团的发展,增强体育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繁荣体育社团文化;推动“一院一品”“一校多品”体育文化建设,凝练体育精神文化。

(五)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凝聚协同育人思政合力

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资源保障等方面做到协同发展,形成效能互补、功能共生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体育与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如,通过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学工系统与体育部门合作,成立体育育人工作坊,秉承“体育+思政”育人工作理念,依托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联动组成的育人团队模式开展相关工作,寻找育人工作着力点,发挥协同效应。

五、结语

新时期各高校仍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形式,不断促进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高校管理部门应按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做好体育思政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为体育发挥思政育人价值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还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立工作专班,配齐人力和保障充足的经费。通过一定的建设周期和文化积累、沉淀,凝练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思政文化,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进一步提高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为体育思政育人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各部门应加强沟通配合,做到职能部门主动参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积极整合多方思政资源,实现体育与思政全方位的协同育人目标,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开心校园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