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经汤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经期延长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3-03-18张艳梅
张艳梅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睢城镇睢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徐州 221200)
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7 天以上,甚至2 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古籍又称“经事延长”“月水不断”[1]。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生活作息及各方面的压力等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据调查显示,该病的发生率大约占妇科疾病的15%以上,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2]。调查发现,大多患者患病后均未及时就医,常因工作、学习或羞于就医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引发贫血、崩漏、不孕等疾病。西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异常子宫出血(AUB)的范畴,以黄体萎缩不全、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引起的经期延长比较常见。西医临床多以止血药、激素药治疗经期延长,但存在副作用较大、复发率高的缺点。中医在辨证论治思维下予以中药治疗经期延长患者,并获得了显著效果,毒副作用小,且大部分患者也乐于接受中药治疗。笔者运用固经汤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经期延长,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9 年6 月~2022 年3 月诊治的62 例阴虚血热型经期延长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 例和观察组31 例。
对照组年龄15~46 岁,平均(31.51±1.45)岁;病程4 个月~7 年,平均(4.36±1.41)年。
观察组年龄18~45 岁,平均(31.58±1.34)岁;病程3 个月~6 年,平均(3.53±1.06)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
参照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经期延长阴虚血热证辨证标准为主症:经期延长,量少,经色鲜红,质稠;次症: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主症必备,同时至少2 项次症,结合舌脉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阴虚血热型经期延长诊断标准者;(2)病程3 个月~7 年,年龄15~46 岁者;(3)自愿入组,本人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持认同态度者;(4)入组前30 天内没有使用止血药和激素药治疗者。
排除标准:(1)哺乳期女性;(2)由外伤、肿瘤、妊娠、血液病等因素导致的出血,或因子宫瘢痕憩室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出血者;(3)对研究应用药物过敏或不能配合治疗者;(4)存在认知、理解与语言表达缺陷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葆宫止血颗粒(生产厂家:天津中盛海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Z20103059;规格:每袋装15 克)口服。用法:于经期开始的第4 天开始服药,1 袋/次,2 次/日,温开水冲服,10 天为一疗程,连服10 天停药;从第2 个月经周期第4 天开始继续按上述方法服药,治疗3 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其间禁止使用其他药物。
观察组予以中药汤剂固经汤加减,基本方药构成:龟板15 克,白芍20 克,生地15 克,黄芩12 克,黄柏10 克,女贞子30 克,旱莲草15 克,荆芥炭10克,地榆炭15 克,牡丹皮10 克,香附10 克,生甘草6 克;兼血虚者加阿胶10 克;兼血块者加茜草12克;兼心烦、易怒者加合欢花12 克,郁金12 克;兼潮热者加地骨皮30 克;兼盗汗者加浮小麦30 克;兼口干者加玉竹12 克,麦冬30 克;兼便秘者加麻子仁12 克。水煎服,1 剂/日,每日2 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于经期开始第4 天开始用药,10 天为一疗程,连服10 天停药。从下一个月经周期第4 天开始继续按上述方法服药,治疗3 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
1.4 疗效观察指标
1.4.1 症候积分。在阴虚血热型经期延长中医诊断标准下,应用自制评分量表,评定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治疗前后主症候(行经时间、经量、经色、经质)和次症候(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积分;评分与患者症候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1.4.2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疗效标准。
痊愈:结束3 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月经颜色、经量及经期均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完全消失,且停止用药后3 月未复发。
显效:结束3 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月经经期维持在1 周内,其他症状对比治疗前显著改善或消失。
有效:结束3 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月经颜色、经量、经期及其他症状对比治疗前明显改善。
无效:结束3 个疗程治疗后,患者月经颜色、经量、经期及其他症状对比治疗前无改善。
评定2 组治疗效果,并统计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0 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次症候积分比较
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主症候积分对比,观察组显著更低;组间治疗后次症候改善对比,观察组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症候改善较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候积分比较[n(),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候积分比较[n(),分]
行经时间 经量 经色、经质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1 4.46±1.54 2.28±2.27 4.58±1.67 2.24±1.95 4.46±1.45 2.30±1.96观察组 31 4.69±1.46 0.65±1.28 4.30±1.51 0.71±1.20 4.58±1.59 0.83±1.11 t/0.603 3.483 0.692 3.791 0.310 3.634 P/0.549 0.001 0.491 0.000 0.757 0.001组别 例数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次症候积分比较[n(),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次症候积分比较[n(),分]
咽干口燥 潮热颧红 手足心热 大便干结 小便短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1 1.30±1.04 0.78±0.87 1.30±0.91 0.52±0.76 1.31±0.98 0.75±0.65 1.19±0.94 0.45±0.43 1.19±0.94 0.28±0.56观察组 31 1.55±1.18 0.12±0.38 1.63±0.93 0.46±0.59 1.69±0.90 0.18±0.51 1.28±0.98 0.37±0.40 0.99±0.91 0.34±0.54 t - 0.885 3.402 1.412 0.347 1.590 3.841 0.369 0.758 0.851 0.429 P - 0.380 0.001 0.163 0.730 0.117 0.000 0.713 0.451 0.398 0.669组别 例数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经治疗后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占比6(19.35%)、8(25.81%)、11(35.48%)、6(19.35%),治疗总有效率为25/31=80.65%。
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占比13(41.94%)、10(32.26%)、7(22.58%)、1(3.23%),治疗总有效率为30/31=96.77%。
组间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显著更高(P=0.045,χ2=4.026)。
3 讨论
当前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深受经期延长影响,女子一生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所以常常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加之素体不足、房劳多产、产后调摄不当等,均可致体内阴血亏损、虚热内生、热结冲任、迫血妄行,进而致经期延长。《妇科玉尺》曰:“经来十数日不止者,血热也。”《叶天士女科证治·调经》云:“经来十日半月不止,乃血热妄行也,当审其妇曾吃椒姜热物过度。”所以临床上经期延长多见阴虚血热证型。针对本病,祖国医学认为应以缩短患者行经时间为治疗重点,主张予以固经汤应用[3]。该方出自中医古书籍《丹溪心法》(朱震亨著),方由11 种中药材构成[4]。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经期延长,方中龟板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潜阳、止血调经、补肾壮骨、退热,白芍酸苦入肝经,养血敛阴、柔肝调经,生地清热凉血与龟板、白芍共为君药;黄芩、黄柏苦寒泄热,相须为用,女贞子、墨旱莲二者合为二至丸,见于《医方集解》,可补益肝肾、滋阴止血,地榆炭凉血止血,尤善治下焦血热引起的出血,荆芥炭引血归经、疏肝顺气[5],以上药物标本兼治,共为臣药;牡丹皮苦辛微寒,清营凉血,活血祛瘀,香附理气行滞,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固经之血之功。
综上所述,提示固经汤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经期延长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行经时间,恢复正常经期,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葆宫止血颗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