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研究

2023-03-17李忠红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4期

摘要:自教育部推动“四新”建设以来,学术界围绕“四新”建设展开了众多讨论,其中对“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关注较多。新文科建设的核心面向是社会性,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向是实践性。产教融合是充分连通社会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路径,文科现代产业学院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莞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历程、建设路径和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探索,使之成为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的典型代表,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和新文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新文科建设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3.04.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工交叉产业学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1090070)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①。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都对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②教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学术界围绕“四新”建设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对“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关注尤为持久。

在此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应该瞄准社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建立“真机制”,创新“真课程”,落实“真实践”。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大学解决“真问题”的有效路径。产业学院是产教协同机制“真研究”的有效载体。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真实践”的关键核心。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产学融合为例,重点介绍文工交叉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历程、核心特征以及课程体系,以期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东莞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历程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依托理工科优势,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过自主探索阶段、规范管理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内涵建设阶段以及2.0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新文科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之路。

自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来,东莞理工学院便以卓越价值观为引领,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社会教育资源为依托,遵循“以生为本、开放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融合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先后通过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创新主体合作,创建了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11个现代产业学院。2011年,东莞市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Digital Industrial Software Alliance)以及东莞理工学院在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上共同建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利用产教融合云平台、场景化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室等载体,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 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融合、工业设计、集成电路、智能智造、机械设计等领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旨在打造全链条、递进式、多层次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同年12月,学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和推进“东莞理工学院—中兴通讯NC学院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将为“中兴通讯NC合作班”提供专业建设提升的综合解决服务方案,并向“中兴通讯NC合作班”提供中兴通讯学院课程体系相关专业的核心内容,包括教学平台、考试认证、教学安排等。自此,以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學院、中兴通讯NC合作班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学院开启了东莞理工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之路。

针对现代产业学院数量迅速增长的现象,东莞理工学院率先开始研究制定管理规章与制度,出台了《东莞理工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和《东莞理工学院特色产业学院考核评估办法》。据了解,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最早制定并实施的校级产业学院管理办法。

2015年,越来越多的专业学院意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东莞理工学院鼓励各个学院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以学科为组织单元的传统模式。同年5月,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湾高校与学校合作建立了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引入了工程师教育理念,这是广东省第一个两岸之间的高等教育阶段的合作办学项目。同年9月,基于 “国际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创新发展战略” “东莞制造2025”等背景,学校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联合创办了粤港机器人学院。

2019年,东莞理工学院第一个文科类现代产业学院应运而生。东莞知识产权学院依托理工科优势,结合法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强化“理工科+知识产权+法律+外语”的特色发展路径,坚持法学和特定理工科专业相结合,强化法学、知识产权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由学校与东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共同设立,也是华南地区第一家由政府和高校联合打造的文科现代产业学院。同年,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也正式成立,是学校第一个文工交叉意义上的现代产业学院,以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地链接了学校工科、文科相关专业,有效协同新文科、新工科的建设发展。

2021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意识到现代产业学院已经不是理工科专属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产业学院同样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和平台枢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也不应该囿于单学科单专业,而要考虑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多方资源的支持。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学校现代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注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整体性重构的逻辑起点,形成了“理念转变—需求聚焦—目标重塑—结构调整—标准再构—规格细化—过程优化—评价多元”的人才培养整体性设计,并积极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地方高校建设的“莞工经验”。由图1可知,东莞理工学院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从自主摸索到规范管理再到创新发展和内涵建设,进入了2.0阶段,呈现产学研逐步融合的景象。

二、文工交叉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不仅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还要回答变革时代中“什么能力最有价值”的问题。国际代表性工程人才关键能力模型为人才素质培养指明了方向。“工程师在技术背景下创新、实施和保持可靠的方案,以在限制条件下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限制性条件由技术、制造可行性、时间、预算、商业环境、规范、伦理、法律,以及工程对安全、健康、环境、当地和全球等造成的影响”①。工程活动需要技术能力与高效协调交织在一起,因为工程活动面临的是难以掌握、实施复杂的、不确定性的技术环境。复合型人才能力模型要具备前瞻性,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人才,才能够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要求。

新文科人才培养也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这种复合性的技术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新文科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新文科建设自身要从传统书斋模式中走出来,同样更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中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因素。文工交叉或者是新文科类型的现代产业学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新文科建设这种集束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东莞理工学院2.0版本的现代产业学院就是深入解决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关键问题,致力于建设文工交叉的产、学、研、转、创、用多功能的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定位要兼顾多样性与多功能性。建好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文科人才,支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首要目标定位。同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要实现功能定位多样性,即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区域联动等功能有机融合。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强调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共建,这并不仅仅是形式化的签约仪式,而是精心规划、多方共建的合作机制。以学校为主的产业学院,更应该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敏捷地响应产业的需求。

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完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需要有机嵌入合作方的需求,以此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响应学校的发展战略,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东莞理工学院聚焦产业学院的资源共享机制,聚焦产业、专业、课程、集群的敏捷对接,聚焦人才培养能力的增值研究。另外,学校采取了六个方面的强化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强化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强化产教融合的课程开发,强化敏捷对接体系的建构,强化学生能力的增值评价,强化体制机制的建设。在这样的建设理念和措施推动之下,学校新文科建设的产教融合有了显著特色,主要特色之一就是以系列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为重要平台,链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

第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启动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遵循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把现代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和推广,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学校努力构建“能力—学科—专业—课程”的人才矩阵,重点打造通识教育模块、产教协同课程模块和项目式课程设计模块,积极开设跨学科、项目式、产教协同等匹配国家战略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课程。

第二,强化专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组织了100多次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大调研,举办了150多场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新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区域产业布局,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和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合理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三,强化产教融合课程的开发。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东莞理工学院加强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又称为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十条措施。方案提出,围绕技术创新这一核心要素,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基础,加强融合式的课程开发,将研究成果与行业企业的建设和产业科技传承相结合,以推动产教融合课程的开发。同时,不断探索多元主体的机制和路径,尤其鼓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等环节。

第四,强化敏捷对接体系的建构。东莞理工学院处于大湾区腹地的制造业中心城市,拥有以华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系列头部技术企业。基于此背景,学校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区域产业布局,以专业集群和研究领域交互交融为基本途径,围绕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和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建立“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体系。

第五,强化学生能力的增值评价。东莞理工学院大力推动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迭代创设跨不同组织、跨教学院系、跨学科专业的协同育人平台,引入真实的项目或技术难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能力;建立注重形成性与发展性的“能力评价”模式,注重产品设计、方案开发、发明专利、创立公司、发表论文等综合性评价。部分第三方数据显示,东莞理工学院在学生能力评价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此外,学校也在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工程能力测评”,对进入现代产业学院学习产教融合课程的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工程态度情感和工程职业素养开展测评。

第六,强化体制机制的建设。有效的机制体制保障对于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至关重要。要摒弃利益的捆绑和共同机制,打破校企界限,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管理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引导企业师资和高级管理人员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为此,东莞理工学院专门制定了“双师双能”的系列工作方案,完善文科类产学研共建共管共享治理体系。

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纽带:产教融合型的课程体系

自2016年之后,东莞理工学院着重从课程布局上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群。这些课程群围绕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网络安全、通信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能源、中子科学与技术九大国家急需重点领域,以及安全应急与环保、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网络与新媒体、法学、新师范、社会工作七大学校特色领域,以文工交叉、理工交叉、文管交叉的学科交叉方式进行建设。代表课程群有机械类产教融合课程群、机器人跨专业产教融合课程群、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应用课程群、锂电产业课程群、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群、湾区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课程群、科技创新与专利制度课程群、卓越绩效管理课程群、跨境电商课程群、数字媒介互动营销课程群、莞香文化产业课程群等。从2022年7月开始,学校在2019級本科生和2020级研究生群体中遴选了1400多名学生,开设了31个卓越工程师班,具体落实产教融合培养工作,聚焦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核心素养,进而丰富新工科、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型课程群的含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正如高等教育学专家潘懋元教授所言,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①,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也曾明确指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②。

产教融合型课程群是针对高等教育中学科壁垒、专业过细、资源单向、目标单一、偏重理论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课程形式,目的是以解决一个实际的复合问题为导向,依照产业需求进行配置,将原有多个产教融合型课程的知识面、专业内容、技术方法等按照应用逻辑重新设计规划,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对接、教学成效与产业成果对接的课程群落①。所谓产教融合型课程群,就是以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为契机建成的实现学科内与学科外交融的高级课程群落,它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纽带。依托现代产业学院而建设的产教融合课程,主要核心在于实现文工两个领域的交叉,以及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教师队伍与行业人才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的高度一致,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以及教学效果与产业实际成果的紧密结合。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也成为现代产业群的核心,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重要纽带。

(二)产教融合课程群的建设原则

东莞理工学院致力于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一系列壁垒,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编写新教材、设定课程标准以及资源共享等。具体来讲,学校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主体多元化。课程群建设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等组成,同时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二是课程结构建立模块化。课程结构要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课程内容体现综合化。课程设计方面要综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推进课程载体具象化;四是课程实施贯彻一体化。贯彻工学结合,融学校、产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化;五是课程评价做到开放化。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评价主体兼顾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更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

(三)产教融合课程群的基本特点

课程群中的课程安排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原则,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能力与素质培养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两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以大课程的架构优化课程,做成模块化的系列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整合性较强的课程体系,其关键词是多门、关联、整体、产教、实践。

课程群建设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综合需求和能力增值导向。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综合考量专业发展和产业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目的为要求,以能力增值为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应用能力的人才做好支撑;二是产教协同开发导向。教学内容应具有较好的知识连贯性,具象化的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并设定有一定比例的在产业学院或企业真实开展的教学环节;三是资源共享和体系开放导向。教学设计应具有专业和产业的操作合作性、系统开放性、教学团队化的特点;四是多元评价和成果导向。课程评价方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增值情况,引入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通过项目式设计,在成果评价中细化育人成效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基本特征,可以实现现实问题的引导、真实任务的驱动、多方参与的协同生成、双线评价过程的实施、产业技术的赋能,以及效果应用的评估,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产教融合课程群的实践思路

东莞理工学院目前的做法是强化基层组织,优化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并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同时,借助现代产业学院的力量,推动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在现代产业学院中,学校设立了各类课程。例如,凤凰数字传媒产业学院已出版14本数字传媒系列教材;与西门子共同合作的智能制造学院成为教育部的示范学院之一并联合出版教材。长安智能智造学院、粤台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也贡献了很多产教融合课程,如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课程群、先进制造设计产教融合课程群、跨境电商产教融合课程群等,都是紧密交叉的学科领域。此外,学校还特别注重课程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在校内广泛推动,也积极通过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行动努力实现外部合作。2022年,学校11个产教融合型课程群在人民网公开课上发布,并通过文华在线教育网络面向“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线上开放。学校还拟以大湾区为起点,充分发挥所处的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优势,致力于推广中国制造。下一步,学校还将努力契合市场发展趋势,构建产业型枢纽;紧跟科研前沿,解决前沿科研难题;面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讲述优秀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制造。

在新工科领域,常有人強调工科的硬实力和锐实力。文科同样是学校的软实力,更是关键的巧实力①。新工科与新文科两者相互结合,实现文工交叉和产教融合,必然会产生更为强大的创造力。构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课程群也是高等教育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的典型案例

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是地方性应用大学落实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文工交叉的现代产业学院对于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自主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部分将以知识产权学院、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为例,重点介绍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一)知识产权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是东莞理工学院近年来重点打造的文科现代产业学院。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盯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紧紧围绕广东“制造业当家与科技自立自强”的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全面支撑区域产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转化运用+保护”为目标,通过“政法校企+产教融合”实施路径,以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专利)代理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等方向人才为突破方向,全面构建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和生态。

基于上文所言,2019年9月,东莞理工学院先后和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了“知识产权共建协议”,并与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建设“东莞知识产权学院”。此外,学校陆续和多家市内外知名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实训基地。在推动东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高地”的同时,联合培养能楔入科技创新全过程“生态链”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包括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专利微导航”的专利信息分析人才,能把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专利代理师”,能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供服务的“科技服务人才”以及能为企业市场竞争提供保驾护航的“知识产权律师”等。人才培养上依托理工科的学科优势,通过理工科、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跨界培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人才。

此外,东莞理工学院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举办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与知识产权法院达成了合作协议,真刀真枪开展实践实务教学;依托产学研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进学科建设”。学生在各项知识产权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如2022年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银奖;2021年新生参加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版权演讲比赛,获得省级特等奖。

(二)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

第二个重点打造的文工交叉现代产业学院是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这个产业学院由东莞理工学院与常平镇政府共建,该镇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改善学院设施,并每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运作经费。同时,学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学院的独立法人运营实体,以此规避财政相关的风险。这一模式称之为“2.0版”现代产业学院,核心特征在于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机械工程、文化传媒、电子制造、经济管理等。同时,学校采用1比1的方式配置师资,确保相关课程能够得到充分支持。该产业学院将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产教融合体系搭建、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把文工交叉作为重要特色,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推动校政企多方协同作战,为彼此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人才链,促进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同频共振、律动相仿,城市发展与教育改革共生共长共荣。

(三)得利学院

得利学院已经获得了第四批“广东省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的荣誉称号。该学院共建方得利钟表集团已经成为以设计、制造和销售手表为主,贸易投资、商业零售为辅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2017年底,得利钟表集团就已经与东莞理工学院签订了共建得利学院的合作框架协议。得利学院依托机械学院、文传学院、经管学院、教学学院,实现项目化运行。学院开办特色鲜明的专业及课程,培养具备中英文双语能力、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除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外,学院另一重要角色就是主动支持大湾区企业升级转型,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顾问咨询服务及技术转移等项目,支持企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学院还计划进一步深化合作,囊括创意设计、智能制造、品牌运营、人才培养以及科普旅游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

(四)非遗全类别的现代产业学院

2023年,东莞理工学院又开始联合文学与传媒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文科学院,探索建设全国第一个非遗全类别的现代产业学院。学校专门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建设协调小组,统筹资源、指挥部署,确定非遗学院建设的组织架构、部门分工等运行方案,审定非遗学院的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分期规划等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非遗学院开设非遗保护、非遗传播与新媒体、非遗数字化等非遗类特色课程,面向在校生应用型非遗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开设卓越非遗人才“奋楫班”,面向已有学籍的本科三四年级在校生,开设跨专业的跨界融合实验班;选拔不同专业的学生,按既定培养方案,通过开设跨专业课程、实习项目、专题讲座、科研课题等,培养视野开阔、专业综合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在平台方面,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产业工作室”,根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需求,面向省内外非遗相关领域引进“高精尖”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和非遗产业人才,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与非遗产业工作室,支持专业人才培养;设立“非遗保护传承实训工作室”,建成融非遗保护、管理、开发、传播、传习等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以及科技开发、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多功能于一体、国内领先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非遗的记录、保护、创新发展、活化设计、传播等工作上大力发展数字化建设和管理;打造非遗数字化传播新业态,创新设计受年轻人喜爱“莞潮非遗文创”的创新性文创产品,与相关龙头企业合作,打造非遗品牌开发和推广新模式。

五、结 语

新文科应走出自我的学科逻辑需求,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从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到创新引领区域社会的发展,并对社会发展形成结构性影响。2020年,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唯一一所地方应用型大学,参与了全国新文科建设座谈会,分享了学校新文科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地方应用型大学而言,新文科建设的核心逻辑应该贯穿于产学融合和实践创新之中,充分借助政策驱动,以国家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新文科的繁荣。学校获批全国首批新文科教学研究项目“文工交叉产业学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旨在积极推动文工交叉领域的产学研与创新性转化,并着眼于构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工交叉的现代产业学院,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责任编辑 胡友峰 張金明]

① 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25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3年11月23日。

② 人民日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22年4月27日,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4/27/c_1128600520.htm,2023年11月23日。

① 胡文龙、李忠红:《国际典型工程人才关键能力模型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第84页。

① 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3期,第4页。

② 吴岩:《打造“金专”“金课”,锻造中国“金师”》,2022年8月8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8/ t20220808_651488.html,2023年9月20日。

① 马宏伟、许燕转:《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20日,第6版。

① 吴岩:《深化“四新”建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第6期,第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