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逻辑学何为?
2023-03-17张立英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映射出国民整体思维能力和人文社科素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从挖掘中国智慧、发现和解决真问题、开展真交流、形成真影响等方面着力。逻辑学作为一门兼具地基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將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逻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提升国民通用科学素养贡献力量,从整体上帮助民众提升思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逻辑学工作者应在逻辑学前沿研究突破、逻辑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等几个层面发力,并从中国古代思维体系中寻找灵感,努力做出具有引领性同时体现中国智慧的前沿性成果。
关键词:逻辑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通用科学素养;学科交叉;中国智慧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3.04.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弘明集》中的推理与论证模式研究”(20BZX103)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 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同时也映射出国民整体思维能力和人文社科素养,体现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真正影响力。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共同体交流的依托,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既需要有共通的内容和关注点,同时也应该体现多元性,这样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比如,奥运会期间,无论是在开闭幕式上还是竞技场上,在满足基本着装规则的条件下,各国代表的服装一般都会融入国家特色。每个国家穿出自己的特色,是奥运盛会的一大亮点,互相发现不同之处才会有新意且激发新灵感。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有类似之处,在保证顺畅交流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会让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更具生命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整个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想构建有分量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首先沉潜下来,探寻真问题、开展真交流、形成真影响,并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汲取灵感。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真问题一定是涉及基底的、深刻的、原创性问题;真交流不是简单地输入或输出,更不是浮于其表的客套话,而是聚焦于真问题、平等地以理服人;基于真问题和真交流,要想形成真影响,就要亮出真东西,比如真正的创新思想或者真正有分量的创新技术。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至少需要从两个维度发力:一是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科学研究素养,提升国民探寻真问题、开展真交流、形成真影响的基本素质;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中汲取灵感,增大发现原创性真问题、形成真影响的概率。
逻辑学作为一门影响深远的基础性学科,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探寻真问题、开展真交流、最终形成真影响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以下将结合对逻辑学特点的分析,探讨逻辑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作用,以及逻辑学领域学者为此该有何作为。
二、逻辑学的地基性、通用性和工具性
逻辑学是一门具有地基性、通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门类,它在人类智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逻辑学的地基性
逻辑学主要研究推理和思维的规律。推理有点像空气,尽管有些看不见摸不着,实则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推理都不可或缺。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基于他所在环境的自然语言的表层语法,总结了人们最常用的一部分推理规律:三段论,并因此成为传统词项逻辑的开创者。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时代所发展的科学理论早已更新迭代,但以三段论为代表的逻辑规律至今仍然有效且广为流传。推理就像一个无形的框架,支撑着人们每日的所思、所想。具体内容常新,框架始终未变。
不仅逻辑学所研究的推理规律是每个人认知大厦的地基,逻辑学也是哲学、数学和经验科学研究的基础。这里仅以逻辑与数学的关系为例稍展开论述。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Ber? trand Russell)曾致力于把算术建立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基础之上,在探究数学基础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罗素悖论①,这一悖论的表述并不复杂,却给数学界和逻辑学界带来了巨大影响,正如直面真相的勇士,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在他的《算术基本定律》第2卷附录中所说:“对一名追求严谨系统的作者而言,没有什么比在工作完成之后发现整个大厦的地基被动摇更不幸的了。而恰逢这一卷的印刷即将完成之时,伯特兰·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正把我置于这样的境地”②。由此可见逻辑作为数学基础的重要性。当然,罗素悖论的发现并非只具有“破坏性”,它引发了数学界对最基本数学原理的深入研究,不仅推进了数理逻辑的重要分支——公理集合论的诞生,罗素也因此和他的老师阿弗烈·诺夫·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 head)一起提出了类型论,并合作出版了被誉为20世纪逻辑圣经的《数学原理》①。
(二)逻辑学语言的通用性
同样是研究推理和思维的规律,传统逻辑基于自然语言的表层语法来分析和总结逻辑规律,现代逻辑则通过构建人工语言把思维归结为计算或演算来成批量地获得正确推理的规律。构建人工语言不仅能够避免歧义,聚焦研究重点,便于运算,同时还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国际化的通用语言。具体而言,当代逻辑学工作者在阅读同行论文时,强调不能只看论文中自然语言的描述,更应关注形式化分析的过程和结论。因此,即使在作者和读者所使用的自然语言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读取相对通用的人工语言和形式化分析部分,逻辑学者也可以对本领域的论文有初步了解。这一特性使得逻辑学学科拥有了国际化交流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逻辑学者的国际影响力。可见,逻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是促进国际交流,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影响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逻辑学的工具性
现代逻辑通过构建形式系统把思维归结为计算或演算。这一方法不仅令寻找正确推理的过程更加严谨和高效,而且还为多学科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形式化分析工具。在一阶谓词逻辑的公理基础上,增加其他学科的公理,可以形成不同的一阶理论。例如,在一阶谓词逻辑的公理基础上加上关于算术的公理,就可以形成数学领域的算术理论。不仅如此,逻辑学的方法还直接导致了计算机科学的诞生。“计算机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都来源于逻辑和算法推理”“而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创新”②。除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的技术方法还可以作为工具应用于认知与智能科学、物理科学、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如逻辑学领域已发展出了知识逻辑、时间逻辑、量子逻辑、博弈逻辑等很多涉及学科交叉的研究分支,现代逻辑学的方法正在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多学科的前沿和交叉研究之中。
三、逻辑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恰恰由于具有地基性、通用性和工具性,逻辑学将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以下将从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发挥通用语言优势、促进开展交叉研究、借助逻辑工具展现中国智慧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助力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如果全民逻辑思辨和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较高,将有利于聚焦问题、避免无意义的争辩,有助于发现和理解真问题、开展真交流、形成学术上的真影响。因此,构建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科学素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久之功。
逻辑学领域所总结的推理和论证的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明确不同推理和论证的可靠程度,辨别正确和错误的推理,帮助每个人把自己的认知大厦搭建得更加牢固。逻辑学可以锻炼提升国民的通用科学素养。所谓通用科学素养,即除各学科具体知识之外的科研能力和素养,逻辑推理、论证、证明等相关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对全民通用科研素养的整体提升,对科技工作者而言,逻辑能力越强,越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逻辑学训练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缜密的思维,使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升他们发现预设的能力以及哲学思辨和反思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洞察力,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创新。
(二)发挥通用语言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需要在世界大舞台上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影响力。在学术研究领域,如想达成这一目标,就要以聚焦共同问题、无障碍交流为前提条件。如上文所述,逻辑学构建的人工语言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整个逻辑学界的通用语言,这使得国内外逻辑学家能够相对更顺畅地进行交流,逻辑学工作者理应充分发挥通用語言的优势,在参与乃至引领国际逻辑学领域前沿、构建中国特色的逻辑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辨识度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
多学科交叉融合正成为当下科学研究创新之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①2019年,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出发,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②。2020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其建设目标是通过创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来促进科技创新、哲学发展和文明进步;该研究所下设五个交叉研究中心,其中逻辑学与数学哲学中心、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中心均与逻辑学密切相关。2020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的“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③,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④。以上种种举措表明,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多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逻辑学的地基性和逻辑学方法的工具性,逻辑学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逻辑学方法上的新突破能够促进新学科的产生,甚至引领新学科的发展方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在2020年1月14日世界逻辑日致辞中提到:“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发展构成了一场技术革命乃至人类学革命,而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的创新。”⑤逻辑学前沿的突破可以对科学前沿的探索特别是智能科学、数据科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逻辑学能够助力其他学科产生新成果。逻辑学与科学结合的经典佳作是库尔特·哥德尔(Kurt G?del)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合作。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举世闻名;哥德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逻辑学家,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所展示出的理性光辉影响巨大。1940年起,哥德尔受聘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那时起一直到爱因斯坦逝世,爱因斯坦和哥德尔经常一起散步回家,物理学家与逻辑学家之间的对话带来了很有分量的成果:哥德尔基于相对论给出了哥德尔宇宙的概念,这一宇宙最奇怪的性质是存在闭合类时曲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未来再走到过去,即哥德尔从理论上证明了(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旋转宇宙里时间旅行的可能性①。
(四)借助逻辑工具展现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历来不缺乏智慧,需要整体提升的是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中国智慧的转化与应用。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 fried Wilhelm Leibniz)是个通才,除了他与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在微积分领域的著名公案②,莱布尼茨还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如形成单子论、提出现代逻辑学的构想、构建可能世界语义的雏形,以及发明二进制等等。1679年,莱布尼茨撰写了题为《二进制算术的论文》;由于还想开展更深入的研究,1701年,他把论文提交给巴黎科学院,但要求暂不发表;同年,他与当时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交流这项新成果,白晋提示二进制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图可能存在关联。经过深入钻研,莱布尼茨对二进制论文进行了补充;1703年,论文最终发表时题目改为《关于仅用0与1两个记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有其效用及关于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③。二进制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无须赘述。尽管二进制由莱布尼茨发明,但二进制思想早已蕴藏在中国先贤智慧之中。这一实例提示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宝藏,但在当今的科学体系下,要想让中国的智慧沃土长出更丰硕的智慧之果,需要更多能够进行系统思考,具有发现、创新和转化能力的科学脑。
逻辑学工作者在进行框架式、系统式思考方面有很大优势,如果能在立足逻辑学工作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国古代智慧中寻找灵感,将很有可能形成更多具有原创性、体现中国特色的前沿引领性成果。
四、逻辑学者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从不同维度提升国民的逻辑与通用科学素养
尽管逻辑在提升民族认知和通用科学素养,推进科学前沿进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逻辑学教育及普及却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在2023年两会期间的提案《推广现代逻辑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对逻辑学普及教育的现状总结得很到位:“教育部已经提出将逻辑思维能力纳入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目前在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等课程中增加了逻辑学的相关内容,但专门的逻辑课程在大中小学阶段依然缺乏,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学生没有受到足够的逻辑思维训练,不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人们日常交往对逻辑的需求。” ①这意味着,在助力全民逻辑与通用科学素养的提升方面,我国逻辑学工作者可参与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
1.参与逻辑学相关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和设计的过程,使中小学生到大学生在专业指导下成体系、循序渐进地接受逻辑学相关的训练。目前,我国的逻辑学普及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面向中小学的逻辑学教育还有待大力发展,逻辑学工作者有必要在内容架构和设计阶段就参與其中。2020年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已将《逻辑与思维》分册②定为选择性必修,逻辑学者在这一层面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2.参与中小学层面的逻辑学普及教育。根据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研究,11—15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形式运演阶段,此阶段人的头脑可以把思维的形式和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③,此时正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逻辑学的普及工作应该抓住(从小学高年级到初、高中)这一逻辑思维训练的黄金期。2021年,中小学“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实施,各中小学纷纷挖掘、整合、调动资源来更新课程体系、丰富课后服务。“双减”是措施和手段,教育的提质增效才是最终目标。中小学阶段是学习逻辑的黄金关键期,抓住逻辑思维提升的关键期,会让孩子们一生受益;逻辑思维的核心是挖掘问题的本质,对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逻辑学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参与中小学生的逻辑学普及教育,为提升祖国下一代的逻辑素养尽自己的力量。除了为中小学生开设逻辑素养提升课程或讲座,特别建议对中小学专业教师进行逻辑素养提升培训,将逻辑素养提升教育渗入中小学生每一门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全方位提升中小学生逻辑素养。目前,中国逻辑学会逻辑学教育专委会的老师们在持续推进逻辑学在中小学层面的普及工作。
3.继续做好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逻辑学通识教育。从提升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除了在大学里开设逻辑学通识课程,逻辑学工作者还应加强与大学其他专业教师的交流,甚至可以对各专业讲授方法论或基础类课程的教师进行逻辑学相关培训,进而促进各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通用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内容。
4.参与逻辑学科普图书的撰写、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讲座等。目前,市面上以逻辑为名的科普书不少,但逻辑学专业教师真正参与撰写的其实非常少。科普看似轻松,实际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要想开展真正的逻辑学科普,需要广大逻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2021年,张立英等出版了《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④,该套书以命题、推理、与或非、蕴涵、可能世界、简单命题、公理系统、论证、谬误、悖论为关键词,涵盖了大部分逻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逻辑学的方法,是将现代逻辑学普及化的一次尝试。
(二)继续巩固和突破逻辑学自身研究
打铁必须自身硬。如想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逻辑学工作者首先要练好“核心力量”。由于我国学者的努力耕耘和国际化通用语言的双重加持,我国逻辑学者目前在研究国际前沿问题、开展真交流、形成真影响方面已经做出不少成效。中国逻辑学者发表的有影响力的作品具体可参见《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之新中国逻辑学研究70年综述①。其中,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在开展有国际影响力的逻辑学前沿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如何在研究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在更多研究进路下成为提出问题的引领者,是逻辑学人今后需要多加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三)抓住时代机遇,积极促成多学科间交流融合创新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正成为当下科学研究创新之需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逻辑学者应该发挥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和参与多学科的交流活动,努力成为多学科的凝聚者。在逻辑学如何具体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除了惯常的讲座、会议、讨论班等学术交流模式,还可以选定共同研究、攻关对象的方式,促进各领域学者间的深度交流。以笔者曾参与探索过的一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项目“语言与图像信息的认知转化研究”为例,该研究属于认知科学研究范畴,涉及哲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项目的设计是通过设定共同的调研对象,比如某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聚落人群,或者某一古籍文本,多学科专家通过共同开展探寻中国智慧的田野调查、古籍整理等方式调研国人进行语言和图像信息转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某一范围下人群的认知特点和要素,在完成数据调查、古籍整理、图形转换分析等研究,进一步抽象和提取这些数据中的体现人类智能的认知元素。针对同一考察对象,通过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最后再由逻辑学抽象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背后共同的内容,是该项目可行性和特点之所在。在这样的研究中,既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有后期不同层面的转化抽象,而逻辑学就实际成为多学科研究的链接和凝聚力量,多学科的方法和成果也因同一主题进行真正的深度交流和交叉比较,乃至融合创新。
(四)挖掘中国智慧、提升中国影响力
挖掘中国智慧宝藏是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科研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想运用逻辑学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掘中国智慧,并提升中国的全球影响力,逻辑学者们至少可以向以下两个方向努力。
1.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逻辑学思想。尽管中国古代并没有发展出西方意义上的逻辑学,但中国古代典籍中却蕴含不少珍贵的逻辑学思想,正如我国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所说:“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到了《墨经》,就同登上了高峰一样。《墨经》不仅在古代,就在现时,也还是逻辑学的宝库。”②20世纪以来,国内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历经了开拓时期、提高时期、总结时期、转折时期,一直到今天的多元化发展和国际化时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于先秦名辨学和佛教因明的挖掘和研究。此外还有以中国(古)人常用的推类、譬喻等推理类型为专题的系列研究。除了中国逻辑史领域的学者们一直以来的辛勤耕耘,沈有鼎(1992)①,张家龙(1998)②,张清宇(2012)③,李小五,曾昭式(2019)④,邢滔滔(2006)⑤等也给出了用现代逻辑的视角或研究工具来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参考;近年来,周北海、王强⑥等更是在墨经《小取》中发现了与西方传统逻辑和数理逻辑都有所不同的行为概念逻辑的源头。
从国际影响力角度来看,一方面,有一批汉学家,如陈汉生(Chad Hansen)、任博德(Rens Bod)、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等,多年来一直從事着关于中国古代逻辑和哲学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我国学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古代逻辑国际化的工作中来,例如,由刘奋荣等发起,多位中国逻辑学者参与编撰成书了《中国逻辑思想手册》(Handbook of Logical Thought in China,中英文版)⑦和《中国逻辑史的五个问题》(The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 5 Questions)⑧等。中国逻辑史的发展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大发展和国际化的时期。
2.从逻辑学的思想和方法出发,挖掘中国古代智慧,促进逻辑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今天的认知科学尽管在大规模计算、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工业机器人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类人心智的机器意识还并没有出现。机器如何不需依赖大量人工标注,而是像人类一样借助小样本自主学习?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迅速抓取“有用”信息,减少信息噪点?如何处理信息偏差?如何完成学习迁移?这些都是认知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要想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真正有所突破,还需从人类认知的源头去寻找答案。当下,人类相对计算机已无记忆存储和计算的优势,类比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反而成了人类的优势。而中国人自古有大量使用类比和比喻进行描述、解说和论证的传统,这些传统在某些时期被认为不够精准而被诟病,在今天来看,其中反倒可能蕴藏着破解人工智能难题,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宝藏。在这一方向下,我国学者在近年来也有所发现。如鞠实儿、何杨、王克喜等人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⑨,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张立英(2022,2023)⑩则以《弘明集》??作为我国古人开展推理和论证的珍贵样本集,发现其中以类比推理的规律为代表的诸多逻辑学宝藏。为此,逻辑学工作者可以多从中国古典文献中寻找认知研究的灵感,在挖掘中国智慧方面,逻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五、结 语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提升一个国家的世界影响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构建真正有分量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社科素养,并从挖掘中国智慧、发现和解决真问题、开展真交流、形成真影响等方面着力。
作为人类智识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门地基性学科,逻辑学首先能够从基底上提升国民的通用科学素养。作为一门求真的学问,逻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具有全球通用特点,这使得逻辑学的发展天然具有促进国际化交流、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优势;同时,由于逻辑学的系统化方法和形式化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工具,逻辑学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促进中国智慧的创造性转化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之用。可见,逻辑学在促进哲学和科学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逻辑学工作者需要在以下诸方面作出努力:着眼未来,提前规划,积极参与逻辑学相关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和设计,不断完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人群的逻辑学普及教育、通识教育和教师培训等;继续发挥国际化交流传播优势,巩固和突破逻辑学自身的研究;抓住时代机遇,积极促成多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创新;从挖掘中国智慧宝藏方向不断发力,不断探索并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科研。简而言之,逻辑学工作者应在基础与腾飞两个方向上发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使其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切实贡献自身智慧。
[责任编辑 韩 玲]
① 罗素悖论又称理发师悖论。基于伯纳德·普拉西德斯·约翰·内波穆克·波尔查诺(Bernard Placidus Johann Nepomuk Bol? zano)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元素的聚集”这一朴素集合概念发展而来的康托尔集合论中,可以定义这样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组成。问题是:S是否属于S?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回答是或否都会产生矛盾。
② 《算术基本定律》第2卷出版于1903年,重印版可参考:Gottlob Frege,Basic Laws of Arithmetic, translated by P. Ebert and M. Rossberg (with C. Wrigh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此处中文翻译转引自阿波斯托洛斯·佐克西亚季斯、赫里斯托斯·帕帕季米特里乌:《疯狂的罗素——逻辑学与数学的奇幻之旅》,张立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5页。
① 《数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为三卷本,分别发表于1910、1912、1913年。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 世界逻辑日致辞》,2020年1月14日,https://unesdoc.unesco.org/ ark:/48223/pf0000372449_chi,2023年10月12日。
① 新华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2018年5月2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2/c_1122773880.htm,2023年11月12日。
②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哲学研究所揭牌仪式在京举行》,2020年9月25日,https://www.cas.cn/yw/202009/t20200925_ 4761244.shtml,2023年11月12日。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2020年12月30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xwgl_xwsy/202101/t20210113_509633.html,2023年11月12日。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21年11月17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112/t20211203_584501.html,2023年11月12日。
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 世界逻辑日致辞》,2020年1月14日, https://unesdoc.unesco.org/ ark:/48223/pf0000372449_chi,2023年10月12日。
① 帕利尤格拉:《没有时间的世界》,尤斯德、马自恒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142―147页。
② 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发现微积分,但是由于研究和发表时间的不同,牛顿和莱布尼兹发生了关于微积分优先权的争论。由于两人的贡献,微积分基本定理在今天又被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③ 孙小礼:《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两大发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67―68页。
① 陈霞:《推广现代逻辑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2023年3月4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 tail_forward_22159818,2023年10月12日。
② 王习胜、张建军:《逻辑与思维》(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③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31―35页。
④ 张立英著,机机先生绘:《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① 王立胜等:《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254―295页。
② 沈有鼎:《沈有鼎文集》,刘培育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03页。
① 沈有鼎:《沈有鼎文集》,刘培育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② 張家龙:《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哲学动态》1989年第11期,第41―44页。
③ 张清宇:《〈墨经〉中的“侔”是复构式的直接推论》,《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39―252页。
④ 李小五、曾昭式:《三支论式的逻辑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第88―93页。
⑤ 邢滔滔:《〈白马论〉一解》,《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5期,第33―51页。
⑥ 周北海、王强:《〈小取〉的逻辑思想与行为概念逻辑》,2023年9月7日,https://www.cssn.cn/zx/zx_rdkx/202309/ t20230907_5683947.shtml,2023年12月10日。
⑦ Fenrong Liu, Jeremy Seligman and Jincheng Zhai, eds., Handbook of Logical Thought in China (Singapore: Springer Ver? lag,2016).
⑧ Fenrong Liu and Jeremy Seligman, eds., The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 5 Questions (Copenhagen: Automatic Press,2015).
⑨ 参见鞠实儿、何杨:《基于广义论证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以春秋赋诗论证为例》,《哲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102―110+128页;王克喜:《广义论证视域下的中国逻辑史开放研究——以〈战国策〉为例》,《逻辑学研究》2015年第3期,第3―14页。
⑩ 参见张立英:《发现〈弘明集〉的逻辑学价值》,《哲学动态》2022年第10期,第96―104+129页;张立英:《类比的逻辑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23年第3期,第13―26页。
?? 《弘明集》由南朝梁代僧祐编撰,是中国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护法文献,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它无意间收录了东汉至南朝齐、梁500年间僧人、王公大臣、文人学士等的思想交锋、笔谈论辩,为研究我国古人的推理论证乃至思维模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素材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