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析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2023-03-17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陆家麟 马 君△(济南 250000)
提要 “火与元气不两立”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医家李东垣对其进一步探析并广泛运用于治疗临床多类疾病。干燥综合征(SS)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归属于中医“燥痹”类,一般认为燥热内结为本病病因。阴火为中焦不足、谷精闭滞而生之病火,元气即人体正气之本。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指导下认为脾胃虚损,邪火内干是内在病因,元气不足是重要加重因素,阴火猖与元气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此二者正邪交争,使病情难愈并呈现出症状的多样性,初期病及皮腠清窍,精津不布而干燥少液,进而焦灼肺络,出现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ILD)各种临床表现。故临证之时应究其根本,主以健运中土,加之宣泄邪火,内外双调,标本兼顾,为SS-ILD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牵累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超过半数患者出现口腔干燥,吞咽困难并伴有眼部干涩等症状[1]。除此之外,约2/3患者出现全身多系统损害[2]。SS常累及呼吸系统[3],最常见的肺部受累疾病是干燥综合征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ILD)。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干咳、劳力性呼吸困难,晚期预后差,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SS-ILD相关发病原因目前还尚不明确,现代研究认为与家族遗传、环境因素及免疫应答等因素相关性较大[4]。对SS-ILD尚无根治方法及特效药物,现以改善局部症状,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延缓病情发展为主要治疗方法。
治疗SS-ILD,中医学具有独特优势,诸多医家综合其证候特点,认为SS-ILD属于“燥痹”“肺痹”范畴[5],多认为其是由燥、瘀、毒、热等病理因素所致,在治疗时多侧重于滋阴清热生津。“火与元气不两立”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之著作《脾胃论》,他认为阴火是损伤人体元气的病理之火,与元气之间存在对立关系。后世颇多学者结合东垣以往学术理论,推断阴火为脾胃气虚而生的他脏邪火,阴火所产生疾病总以中焦虚损,阴火亢盛为发病主导[6]。笔者试从“火与元气不两立”入手,现将SS-ILD深层病机演变及相关证治试述如下。
1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概述
1.1 元气是正气之本 “元气”一词,于《鹖冠子·泰录第十一》第一次提出,其中记载“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在此时期,元气乃万物本原的思想已现雏形。《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元气理论逐步完善,气一元论形成,其认为万物皆由元气变化而成。在人体之中,元气为先天之本,起于命门,三焦为通路,以脾胃所生后天之气与自然界清气为补充,滋养脏腑官窍,若无元气,生命就无法维持。后世诸多医家以此为基石并各抒己见,诸家学术争鸣。金元医家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主以脾胃为中心,并集前人学术之大成,继承元气乃人体之根本的观念。《脾胃论》云:“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疾病究其根源是由于脾胃受损,元气需依赖胃气之资助,胃气与元气荣损与共也是《脾胃论》的核心思想[7]。
1.2 阴火乃病理之火 气是物质世界之根基,气分为阴阳两部分,一切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寒凉的、虚损的等具备消极、保守性质的一方属于阴,相反的则归属于阳。古代哲学家通过观察万物包括人体的外在特征与内在变化规律,通过取类比象构建出包括木、火、土、金、水在内的五行体系。在五行之中所言之火,已经不仅仅是真实的火,而是一切具有温热、上升、光明属性的事物抽象概括。火具有炎热、光明之义,本因属阳,但在其前加以阴字,表明阴火并非寻常意义之火,而是一种属内的、虚损的病理之火。有学者认为《内经》中提到的“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是阴火理论之起源[8]。后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首次提出阴火,并于《脾胃论》中做出进一步阐释,在著作中关于阴火有“心火”“肾火”等不同描述[9]。其中写道:“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后世多认为阴火起于下焦,是由于饮食劳倦或情志不节等原因而导致脾胃受损,谷气不得输布,郁滞不通,下流至下焦,阻滞元气运行而产生的内生邪火[10],进一步导致“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总言之,阴火源于脾胃虚弱,又可妄行损伤不同脏腑[11],故脾胃受损是阴火产生的前提条件。
1.3 阴火盛,元气衰,病由此生 李氏指出“火之与气,势不两立”,仅以几字将二者之间的彼此制约的联系指明。中焦失运,易发生多种疾病,元气的充足与否,更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正如李氏所言:“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生理之火可助元气布运升发,脾胃运化正常,升清降浊,气机通畅,元气运行不息,阴火不生。脾胃失常,元气不得充养,会产生内生阴火,元气日损,阴火日盛,最终致邪盛正衰,即“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根据阴火侵扰部位、病邪深浅及不同体质呈现出多样化发病表现。对于SS-ILD来说,阴火内灼,耗伤津血,津血夺则燥生,出现口眼干燥,肌肤甲错。在外玄府皮毛失养,卫表不充,内合于肺脏,加之阴火燔灼,气机升降失常致咳嗽短气,渐而肺叶焦枯。脾胃运化失职日久,元气推动无力,周身失养,出现腹胀、筋痿骨痹、齿脱发落等。或酿生痰浊瘀血及毒积等,加重原有病情。笔者经过临床观察实践,认为SS-ILD的总治则当以补脾胃,平阴火,壮元气为主。
2 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析SS-ILD发病机制
2.1 初期脾胃虚损,阴火渐生,肌腠失润,气津不布 脾是气血的来源,主运化,水谷经口进入人体,首先在胃的腐熟功能下进行预处理,再由脾进一步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之精微。在三焦中,脾位居中,为各类物质上下运输的枢纽,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清者向上到达心肺,化为气血,输布周身,化为汗液,外润肌肤玄府。余浊者,进入肾膀与大肠,化为二便排出体外。脾脏不受各种内外病因侵扰,则生化有源,输布有序。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这种观念同现代医学认为脾与免疫功能有关不谋而合。平素饮食上五味偏嗜、过劳过逸,喜怒忧思过度等原因都会损伤仓廪之官,渐而阴火内生。或脾伤无以化生精微,濡润乏源,或运行无力,痰瘀内生,水液运行滞涩,继而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得不到气血津液的温润滋养,即《脾胃论》所提到的“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泪亦津液,赖气之升提敷布,使能达其所,溢其窍。今气虚津不供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国医大师卢芳认为本病病机常与脾胃失职,津液失布相关[12]。脾本湿,虚则燥,加之阴火销铄,燔灼津血,成为SS-ILD发病始因。
此阶段阴火未旺,元气损伤尚轻,病变多波及诸窍及肌表。因脾主身之肌肉,中焦康健,则全身肌肉丰满有力;若中土不调,就会出现乏力,肌肉痠痛或雷诺现象等。此时玄府失养、闭塞,精微物质不得渗泄环布全身肌腠,病邪循经内传,肺气宣肃失常,常见干咳、气短等症状。
2.2 后期阴火日盛,元气虚损,肺叶枯痿,诸脏失荣 随着病情进展,阴火逐渐可侵及它脏,影响全身。脾与肺在五行中属母子关系,中焦若生阴火,肺金受邪首当其冲。其次火性燔灼向上,肺叶位于人体最高位,又有华盖之称,且娇脏恶燥,阴火上乘,直犯肺卫,肺内阴火蒸炼,肺叶渐痿。如《内外伤辨惑论》所描述:“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上喘懒语……”故SS-ILD呼吸道相关症状早期常见干咳、劳力性呼吸困难及气道高反应性。临床胸部CT常见磨玻璃影,网格状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展及薄壁气囊等,晚期可见肺部蜂窝状改变[13]。在《慈济医话·君火相火》中曾描述到:“火非真火,即气也。设真有火,则脏腑焦烂矣。”可以说十分贴切。
《内外伤辨惑论》写道:“心火者,阴火也。”所以阴火也有心火之别称。阴火扰及心神,往往出现神志方面异常,SS-ILD患者常见伴随焦虑急躁、心神不安及偏执等情绪[14]。心火异常旺盛,常乘于肺金,再加阴火,肺络更受烘灼,在临床上患者常见肺动脉高压、下呼吸道反复感染,甚则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15]。
当阴火灼结下焦,蕴结肾膀,灼伤肾络,一方面出现肾虚而纳气无根,金水相生功能失职,加重短气,胸闷气急等呼吸道症状。另一方面元阳不得温煦中焦脾家,不能制胜湿浊,上溢至肺,患者出现咳吐浊唾涎沫。若“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可出现精细物质渗漏现象,现代研究[16]显示SS若累及肾脏,主要病变为肾小管性酸中毒,也可出现肾性尿崩症及肾小球肾炎,尿液中物质改变以氨基酸尿、糖尿及磷酸尿为主。阴火伤精,肾精亏虚,精髓不足,则出现骨质疏松,齿无所养,形成只剩下残根的龋齿。肝升肺降,一气周流,龙虎回环,帮助调节气机循环,阴火进一步扩散蔓延至肝脏,刚脏失于条达之用,全身气机结郁,更加重呼吸道症状。除此以外,四傍伤则血无所生,虚而不摄,往往血液运转不循常道,或阴火迫血妄行,或元气亏虚血行滞涩,所以SS-ILD常出现血液系统相关疾病。韦尼等认为瘀血是最为关键的病因,并可导致病情加重恶化[17]。现代研究[18]显示血液系统是SS常受累的腺体外靶器官之一,SS-ILD常出现不同程度贫血及多系血细胞减少,以及肌表紫癜等症状。
SS-ILD后期病情迁延,阴火日盛,元气日衰,肺叶枯痿,更衍生瘀痰毒等病理产物痹阻肺络。病情由虚致实,因实复虚,恶性循环,病机更加错综复杂,病势迁延难治,出现动则憋喘,消瘦乏力,最终元气不复,气竭衰亡。
3 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论治SS-ILD
3.1 甘温除热,健脾益肺 SS-ILD发病伊始,阴火未炽,元气虚损程度尚轻,症状尚轻,可仅有皮毛不泽、干咳、轻微气短的情况。对此,李氏认为应使用甘温除热之法进行治疗,诚如《叶选医衡》言:“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之火,宜以甘温之剂除之。”此法本在以甘温之剂补益脾胃,若被津液不足,皮毛干涸等阴火所致外在表现迷惑,而忽略脾胃不足之本质,妄投滋阴增液之品,更滋腻碍脾,助痰湿而生它害。又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气虚是此类肺系疾病发病和反复的基础,更是阴火上犯的基础[19]。所以治疗SS-ILD病轻者当甘温助健脾气、补肺气,忌阴寒伤中之味,并可加用少量药性平和,润肺益胃之品,如麦冬、川贝母、粳米等。在临床中可选用补中益气汤等具有固本培元功效的方剂。黄芪为君,健脾补肺固表益皮毛,配以人参、白术增强疗效,加用炙甘草、当归益气滋阴、和营养血,柴胡、升麻助黄芪升举下陷之元气,降上乘之阴火,陈皮梳理气机。诸药合用,使元气充盈,阴火潜藏。有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可以增强线粒体ATP合成酶活性,可改善肌体状态,缓解乏力等气虚状态[20]。还可降低慢阻肺大鼠血清和肺组织TGF-β1、TNF-α、MMP-9、MMP-12等,升高肺组织TIMP-1,改善大鼠的肺功能,减轻炎症并提高肌体免疫能力[21]。因此,在临床上必须注意调护脾胃的治疗作用,以后天培养之力,补元气之不足,使用甘温除热之法,除阴火之内热,随证加减,每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升阳泻火,辛宣苦泄 当SS-ILD病情渐进,病位不再仅停留于肺卫肌腠,元气虚损加剧,阴火更甚,疾病进一步影响多个脏腑和系统,病情更加复杂缠绵。肌肤诸窍干燥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牙齿脱落,多尿,贫血等症状,胸部CT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改变。若此时治疗仅以补益为法,恐收效甚微。对于此类情况,李氏以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以升阳益胃汤一类方剂为代表。其中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以人参、白术、黄芪健中气补元气,恢复脾气散精之功,精津上归于肺,滋养干痿肺叶,因脾生痰,肺贮痰,故用羌活、白术健脾祛湿而化痰湿,再以黄芩、黄连、石膏直泻三焦上下之阴火,炙甘草调和诸药。
中药根据性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其中辛可宣散,苦可泻火坚阴,正符合SS-ILD病机。SS-ILD病久生败血浊痰,痼结难解,辛味性散而入肺,可行气血之滞,辛润而滋通肺络。《汤液本草》提出“辛能润燥”,可改善干燥诸症。SS-ILD病位在肺,肺居高位,辛味药物多具发散轻清之性,可能载诸味补益之药上行直达病所,升举元气。气机升降失调为因,可影响脏腑之气周转流通,辛味性走窜,可宣降肺金、健脾促运、疏肝解郁、调节气机升降,也可缓解SS-ILD患者焦虑紧张情绪。
苦味药物多有沉降之性,《内经》写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壅滞不下,逆气而作喘咳短气,治疗SS-ILD选方配伍适量苦味药物可开泄肺金、清肃肺气,更可燥脾之湿困,健运中焦。苦味药多为寒性,可降泄上犯阴火。研究[22]显示苦味中药可以通过激活口腔味蕾的TAS2Rs受体扩展气管抑制收缩,促进排痰,清除呼吸道炎症。组方配以适量辛、苦味药物,可取得更好疗效。
3.3 扶正驱邪,随证加减 在SS-ILD后期,气虚不布基础上更加阴火蒸炼,气血津液运行阻滞,则痰湿、瘀血或毒积等瘀积于肺,阻塞精微物质濡养肺叶,津亡而肺焦也,此时应根据病情特点,随证加减。盖燥邪偏盛者,口眼干涩,肌肤失润,干咳明显者,加以甘润养肺之品,如西洋参、生地黄、金银花、麦冬等。若病久入血分,患者周身现瘀斑紫癜,关节肿痛、血液不循常道者,在升阳泻火基础上应配合丹参、川芎、当归等药物。崔民英等[23]认为SS病因与毒有很大的关联,如肌体免疫失常产生的炎症递质,自身抗体等物质均属此类,在此基础上长期则会累及肺脏,长期受累而致肺间质性改变,可适量搭配使用如蜂房、土茯苓、雷公藤等具有解毒润燥、通络活血功效的药物,使用此类药物应注意中病为度。此外对于氧和指数低,动则喘息,呼多吸少,呈肺气欲绝之势的危重患者,当以急救元气为先,可使用四逆辈、独参汤等。
4 典型病案
夏某,女,65岁,2022年8月16日初诊,主诉“胸闷憋喘4年余,加重1 w”,既往SS病史7年余,2019年因胸闷憋喘就诊于当地,胸部CT示双肺间质性改变。发病至今规律使用甲泼尼龙片(8 mg/次,每日1次)、白芍总苷胶囊(0.6 g/次,每日3次)、羟氯喹(0.1 g/次,每日2次)。1 w前出现胸闷憋喘加重,伴咳嗽咳痰,症状逐渐加重,遂于我院门诊就诊。刻下见:胸闷憋喘,不耐平地快走,咳嗽,痰色黄量多、易咳出,全身乏力,口干口苦,眼干,心慌心悸,纳眠差,大便溏,平素易腹泻,小便调。查舌脉:舌质红、苔薄,脉细数。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RF)79.4 IU/mL;C反应蛋白(CRP)75.4 mg/L;抗核抗体(ANA)1∶100。中医诊断:燥痹、肺痿;证型:肺脾两虚,阴火内灼证。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治疗: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合苓术汤加减,用药如下:柴胡12 g,白术10 g,黄芪、茯苓各18 g,羌活10 g,升麻8 g,人参12 g,黄芩10 g,酒黄连6 g,麦冬、玄参各10 g,厚朴12 g,草果10 g,青皮、甘草各6 g,生姜3片,大枣2枚。7剂,水煎服,日1剂。2022年8月24日复诊,述憋喘情况减轻,咳嗽频次减少,痰色转白,口眼干涩有所缓解。嘱继服14剂,定期复查胸部CT,并注意防寒,进行适量肺部功能训练。
按:2022年(壬寅年)岁运太木,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属“风木之年”,对人体来说,木气升发过极,乘于脾土的情况易见,对此现象《素问·气交变大论》早有提及:“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此外患者于8月16日初诊,正处于四之气阶段,在此时期,太阴湿土为主气,阳明燥金为客气,病多身重,易形成邪燥伤肺,母病及子,也易衍生或加重咳喘等肺系疾病。所以在治疗中应天人合一,整体观之,重于调护中焦,治病求本。选用苓术汤,该方主以肝病实脾、培土生金,以克肝木为主法,全方以祛湿下气、温中健脾为治则,选用诸药酸以补肺金,辛以调畅肺气,苦以清泄阴火,甘以补中焦之亏损。脾胃一虚,阴火则生,所以配合使用东垣治阴火之要方补脾胃泄阴火升阳汤,补元气亏损,升下陷之阳,降阴火邪热上乘。佐以甘润之品,生津润肺、滋养肌腠、缓解干燥,全方用药丝丝入扣。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SS-ILD发病隐匿,缠绵难愈,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多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缓解病情 进展。中医治疗SS-ILD具有独特优势,当前中医治疗此病多以燥邪入手,治以滋阴润燥,但过度则碍脾健运,损及元气,往往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笔者根据SS-ILD病症特点,提出SS-ILD发病之根本乃中焦不足,元气亏损,阴火上乘,并根据“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选用补益中焦、升举元气、降泄阴火之法,临床使用补脾益肺、升阳泻火类方药,并且依据药物性味配伍辛宣苦降、甘寒润燥、化痰祛瘀之品治疗SS-ILD,冀望对今后临床诊治SS-ILD提供更广阔的诊疗思路,为提高SS-ILD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