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追风筝的人》研究

2023-03-17史静雯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一、引言

《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出版,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也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年轻小主人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作者用极其敏锐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由胆小到背叛,再到顿悟,最后完全成熟的心路历程。通過阅读大量研究文献,对这部作品展开分析,发现没有从成长小说视角分析《追风筝的人》的研究,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视角研究《追风筝的人》,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揭示该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对成长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期待在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在严谨调研这部作品文本的条件下,丰富成长小说的研究内容,为成长小说的相关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追风筝的人》的研究是在最近几年开始的,由于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化批评的影响,对其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多,其主要方面有:(1)周微微(2018)通过阐述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对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进行分析,表明主人公在救赎中能够实现成长。(2) 陈思彤(2019)对《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认为《追风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展开了一场有关于人性的讨论与反思。(3)张继东、朱亚菲(2020)从语言特征和非语言特征两个层面对比考察了李静宜和李继宏对《追风筝的人》的译本所呈现的翻译风格。说明李静宜译本整体采用偏异化的翻译策略,而李继宏译本采用了偏归化策略。两个译本所存在的差异与两位译者的翻译观念、翻译目的及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David Jefferess(2009)将主人公的救赎历程提升到了伦理的层面,讲述了《追风筝的人》对伦理的解读;Mujad Didien Afandi(2018)分析风筝赛跑者中性别角色的转变;Aryan Bammi(2021)从叙事方面分析《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成长阶段。

三、成长小说的介绍

成长小说亦被称为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成长小说也是西方文学中重要并常见的一种类型。成长小说是主人公从青少年到成年或者老年,心理和道德发生改变的小说,小说一般以第一人称写成,标题往往采用主人公的名字,如《爱玛》《简·爱》和《大卫·科波菲尔》。成长小说进入当代中国之后,出现了一批批具有成长小说特色的作品,最有影响的应该是《青春之歌》等,这正是成长小说经过国内改造和发展,适应国内文化土壤后,结出的辛苦果实,是文学史上的一次进步。西方成长小说的特色是:着重叙述主人公思想的变化,偏向于描写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与遭遇挫折后所带来的成熟。也就是主人公从一个未经染色的纸张到历经磨难,成为大人的成长经历:有的讲述的是主人公初次进入社会,却四处碰壁,从而逐渐明白生活不易的道理,有的讲述的则是主人公经历某种重大事件,对人生有所感悟的故事,在经过挫折后得到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也就到达了尾声。尽管每个故事都不会完全按照相同的方式发展,但几乎所有的成长小说都包含主人公成长的背景、成长的困惑、离家出走、遭遇考验、陷入困境、获得醒悟和拯救等相似经历。[1]

中国式的成长小说与国外的成长小说在文学理论上的界定在于,小说中主要内容的积极情况很少见,被迫成长的叙事尤为多,特别是在现当代中国成长小说中。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当前的成长小说,不再依赖历史时段和事件,日常生活的表现对成长的磨炼成了成长小说特别关注的问题。叙写“成长中”状态或“成长的破碎”状态的作品成为热门话题,对未完型的成长式坚持不懈地研究与讨论,最终构成了现在对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研究状况。

四、成长小说要素在《追风筝的人》中的体现

在内容方面,《追风筝的人》符合成长小说这一特殊体裁的特点:小说是基于作者自身的经历所写的,包括了主人公的成长、主人公与其他人或社会的冲突。《追风筝的人》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亲历性,作者和阿米尔拥有一样的故乡,因此,作者所描绘的当地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无忧无虑的童年

阿米尔出生在富裕家庭,从小就不愁吃,不愁喝,但是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却有很多烦恼。因为他认为他的出生导致了母亲的死亡,所以小小年纪,心中就充满了愧疚,做事情也畏手畏脚的,和父亲的性格完全不同。风筝在童年象征着自由,阿米尔从小就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同,于是就去参加风筝比赛。想要用那个胜利的风筝让父亲对自己刮目相看,告诉父亲他也很勇敢。

(二)背叛友谊的痛苦

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会经历的情感迷失,通常是发生在他们的童年或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在一次当地的风筝大会上,阿米尔与哈桑默契的合作使他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两个少年都非常高兴,哈桑兴奋地为小主人追着“战利品”。但是哈桑却在途中被一群人拦截在了巷子里蹂躏,尾随着哈桑的阿米尔亲眼看见了发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他没有站出来,他没有勇气像哈桑那样站出来保护自己的朋友,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他们欺负,不一会儿,阿米尔就逃走了,看见阿米尔的哈桑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怪罪阿米尔,而是一直想要跟阿米尔重归于好,阿米尔则不然,他一心想避开哈桑。阿米尔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他始终忘不了自己对哈桑的背叛,即使知道哈桑想要跟自己重归于好的想法,他也无法忘记。阿米尔为了永远避开哈桑,做出了改变他、哈桑,甚至其他人未来的决定。即使哈桑并没有做错事情,阿米尔仍旧固执地陷害哈桑偷东西,借此把哈桑父子俩赶出了自家的大门。

(三)陷入自责后的觉醒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不顺利的。“只要作品遵循成长小说的基本叙事模式,清晰地展现成长主人公青春期的成长经历,从而透视了成长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皆属成长小说范畴。”[2]随着战争的爆发,阿米尔跟父亲去了美国。许多年过去了,由拉辛汗打来的一个电话却打破了所有的平静,这个忘年之交说:“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意识到过去从来都未曾过去,拉辛汉一直都知道当年的事。阿米尔明白,如果自己并没有赶哈桑出去,那么哈桑现在可能还活着,哈桑也会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他本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一直无法摆脱对哈桑的歉疚的阿米尔,明白该到自己赎罪的时候了。

(四)完成救赎后的成熟

成长小说的中心是主人公的转变,以达到成熟。在与索拉博一起放风筝时,风筝带给索拉博微笑,也同样告诉了阿米尔一直不愿承认的事实,就是与他不同的哈桑的勇敢与真诚。在那风筝翱翔在空中的一刻,他终于放下了在第一次追风筝后内心沉重的包袱,他终于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当年的错误了。文中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打动了万千人的心,这句话表明了阿米尔决定要像哈桑当年真诚对待自己一样,永远地照顾关心着哈桑的儿子,小说结局最终实现了人性美好一面的回归,也实现了阿米尔对自己的救赎。

追风筝不仅是阿米尔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也同样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予。主人公在小说结束时表现出了巨大的心理成长、变化和成熟,故事的结尾有时是他们回馈和帮助别人走上成熟的道路,符合成长小说的内容: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成长小说中也必然包括人物的成长,尤其是主人公的成长。[3]

五、成长小说结构在《追风筝的人》中的体现

成长小说的模式相当结构化,《追风筝的人》的整个叙述结构都是围绕阿米尔的成长展开的:懦弱背叛(污蔑哈桑)—顿悟(拯救索拉博)—成熟(实现救赎),这就是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因此,小说在结构上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原型叙述结构。

(一)《追风筝的人》的叙述结构

1.懦弱背叛

阿米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生活无忧无虑。他的父亲虽然一直爱着他,但是在阿米尔眼里,父亲更喜欢哈桑。儿童时期的阿米尔背叛朋友的真正动机,正是源自他和父亲关系中的疏远和不安全感。在故事的开端,阿米尔与哈桑在一场风筝大会上夺得了最后的生路,在哈桑追赶风筝的途中,哈桑被一群人拦截在巷子里,他们为了抢夺风筝,欺负哈桑,但是即使阿米尔看见了发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他也没有勇气站出来,而是眼睁睁看着哈桑被他们蹂躏,这正是阿米尔懦弱的地方。后来,无法与哈桑共处的阿米尔为了永远躲开哈桑的目光,做出了令他悔恨一生的决定。即使哈桑并没有错,阿米尔仍旧陷害哈桑偷东西,借此把哈桑赶走,这是他自私的地方。对哈桑的背叛让阿米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二十六年的沉重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他一直对哈桑感到歉疚,感到抱歉,无法释怀,这也暴露出了人性中的脆弱。

2.顿悟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小说结束时会表现出巨大的心理成长、变化和成熟。阿米尔从拉辛汗的话语中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兄弟时,虽然感到震惊,但是他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在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兄弟时,也知道了父亲的各种善举是为了给自己的错误赎罪。为了给自己赎罪,他踏上了拯救索拉博之旅。在决斗中,阿米尔即使被打断了好几根肋骨,即使脸上充满血迹,他也丝毫感觉不到痛苦,他感觉到了,哪怕体无完肤,心病已经愈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伴随阿米尔许久的愧疚仿佛消失了。

3.成熟

在跟索拉博放风筝时,风筝翱翔在空中的那一刻,阿米尔的自责和忧郁好像全都释放了出来,阿米尔彻底放下了二十几年的沉重包袱,开始他真正的生活。风筝是具有隐喻的象征物,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阿米尔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追风筝是他成长过程的开端,结尾只有追到了风筝,才意味着主人公真正地实现了成长,实现了属于他的救赎。

(二)开放式结尾

开放式结尾是成长小说结构上的另一个特点。开放式结局,也就是作者没有赋予小说真正的结局,而是将结局交给了读者,由读者自己去想结局,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挑选任何角色,赋予他们一个结局。开放式结局的表现手法更贴切生活,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正如人生没有正确答案,也不提供答案,只有你自己才能找到答案,相对而言,开放式的结局更加真实有力,更具有说服力。小说中的阿米尔不再像以前那么自私懦弱了,他会为了解救朋友的儿子而拼上性命,会为了自己的错误赎罪,这就是他的成长。《追风筝的人》是符合救赎这一主题的,是一位自私懦弱的小男孩最终成长为正直勇敢的男人的故事。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没有对阿米尔今后的生活做出任何安排,而是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阿米尔是否成功收养索拉博?索拉博是否解开心结?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六、结语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追风筝的人》都符合成长小说的模式和主要特点,但与大部分的成长小说不同的是,阿米尔的成长体现在对自己以前对哈桑背叛的救赎,是对哈桑的赎罪,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拯救与洗涤——主人公从一个不敢拯救朋友的懦弱自私的人,成为一个面对危险也不退缩的正直勇敢的人。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开篇介绍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接着讲述了主人公的经历,他的经历使他成长,最后成熟,这样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本文细腻地诠释了人世间的亲情与友情、背叛与救赎,描绘了阿米尔儿时生活的美好和最终实现救赎的成熟。[4]从中可以看出成长小说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内容,只要掌握了其特点,就可以从成长小说中清晰地分析出作品的脉络结构和主要内容,可以直接地选出需要分析的片段,省去大部分寻找材料的时间。因为一个懦弱的疏忽而毁于一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不顾一切地去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吗?[5]《追风筝的人》一书通过讲述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故事,成功地展现了主人公的一生,这就是成長小说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3]夏宗凤,张华.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绿山墙的安妮》[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1):87-89.

[4]尹立.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简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2(02):62-65.

[5][美]卡勒德·胡赛尼,著.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史静雯,女,本科在读,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研究方向:英语)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