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文化视阈下《浮生六记》的日常化叙事价值及美学意蕴

2023-03-17石梦丹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陈芸日常化沈复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文学作品都对其进行了描绘。而饮食作为人物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必然与人物息息相关,展现着人物的审美体验。沈复的《浮生六记》改变了以往文学“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1]的局面,呈现出一种回归日常的倾向,这也使其中有关饮食的叙事蕴含着日常气息和独特的美学意蕴。因此,从饮食文化的视阈出发,研究《浮生六记》的日常化叙事价值和美学意蕴,不仅会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且对进一步感受沈复叙事的艺术魅力,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和哲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则从饮食文化切入,探讨《浮生六记》日常化叙事的形成原因,进而分析有关饮食的日常化叙事价值及其展现的美学意蕴,启迪现代人发现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美好。

一、饮食日常化叙事的成因

《浮生六记》中的饮食日常化叙事是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相结合的结果,对此可从饮食符号的成因、日常化叙事对人物的作用,以及其美学意蕴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浮生六记》的叙事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在这里,饮食不再仅仅具有物质的属性,而是已经超越饮食本身,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叙事符号,使人物更具有世俗色彩。正如卡西尔提出的,“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2]因此,沈复在有关饮食的日常化叙事中,将饮食符号化,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世界。

饮食符号使《浮生六记》所展现的最大叙事特点便是真实和日常化,作品开头也表明“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因此,由饮食符号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才自然动人。“处于乾隆盛世,沈复面对人欲与天理之间的冲突,并非一味浇灭人欲而顺从天理,而是听凭性灵的召唤”,而从饮食文化的视阈出发,会发现《浮生六记》中蕴含着对人生趣味的追求。饮食之美乃人生一大趣味之所在,《浮生六记》中的饮食之美大多来自挑担馄饨、双鲜酱等平民食品,于平淡中传递着沈复的深情,这种平民趣味和文人习风的结合展现着沈复所创造的特有的饮食文化。清中叶,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一股反传统的思想潮流,尤其是袁枚重建性灵学派,使士人主体意识觉醒,追求忠于自我的表达。“政治上的无所作为让士子们的目光由社会转向了家庭”,沈复亦是如此。“这些下层文士也试图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在此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下,沈复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日常化色彩和主体意识的觉醒,饮食便成了他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就人物描写的美学特征而言,沈复的叙事蕴含着一定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是审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然要受到审美文化的制约”。可见,之所以沈复在饮食的日常叙事中流露出平淡的美学色彩,是因为清代文学正处于雅俗并存的局面,审美文化带有追求平淡美的倾向。这种现象并不是只出现在《浮生六记》中,也存在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例如蒋坦的《秋灯琐记》和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在他们笔下,个人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工具,而是充满性灵的活生生的生命”,因此,沈复通过饮食对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出于自身的感情抒发,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展现。

在探寻饮食叙事的美學意蕴中,能够发现士人关注着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闲”趣。明末清初,江南士人对日常生活“闲”趣的重视,正源自于他们有一种审美的胸襟和自觉的生命意识,所以常能在别人看似平淡无常的事情中见出不平常,而使日常生活变得富有生气。这种审美的胸襟和自觉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此影响,明清士人会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展露自己的闲适和对生活的享受,沈复通过饮食对人物的塑造就是一个典型,营造出了特有的美学意境。

二、饮食日常化叙事的价值

《浮生六记》中有关饮食的日常化叙事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情感的作用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两个方面。

(一)对人物情感的作用

《浮生六记》侧重对日常饮食的描写,用饮食展现叙事的日常化。在这个叙事过程中,有关饮食的日常化叙事具备了一定的情感表现功能,有利于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使饮食超越了本身的物质属性,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这种对人物情感的作用,可以从沈复与陈芸的夫妻之情和沈复与友人的朋友情谊两个方面展开。

在夫妻之情方面,《浮生六记》通过饮食前后串联,自然衔接了有关夫妻情感的记叙内容。如在众多饮食描写中,“粥”这一食物贯穿了沈复与陈芸的生活:两人因藏“粥”一事加深了情感,以及对彼此的了解;而后沈复用“幼时一粥犹谈不了,若来世不昧今生,合卺之夕,细谈隔世,更无合眼时矣”表达自己的情志;陈芸借“粥”安慰家人,并乐观地说“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在上述过程中,“粥”使文章前后呼应,通过层层推进所展现出的生活态度,体现着沈复与陈芸的深厚情感,可见沈复的“粥”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个串联情感的饮食符号。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常通过“以诗传情”的方式促进情感,如《玉娇梨》中苏友白与白红玉因诗歌互相仰慕,但沈复却选择了“粥”,通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展现情感,体现出叙事日常化以及饮食符号化的特点。

沈复与朋友的情谊主要体现在有关“酒”的叙事上,沈复对“酒”的日常化叙事使“酒”成为一种饮食符号,展现着朋友之间真诚率性的感情,如沈复与友人出游饮酒: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文人雅士与友人集会,常常吟诗作赋、感悟天地哲思,以此享受饮食快乐,可沈复与友人的快乐纯粹来自饮食本身。他们兴奋得拉挑担的人与自己同饮,完全摒弃了阶层的差别,吃饭也是豪爽地“坐地大嚼”,不受礼节的束缚,可见此处的“酒肴”作为饮食符号,也超越了食物本身,表现了沈复与友人的豪爽洒脱。而患难之时,“酒”则成为另一个独特的符号,表现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它既是沟通沈复与友人的媒介,又是沈复人生境遇的写照。如曹老翁出钱沽酒,十分周到地款待处于困境的沈复。总之,这些有关酒的记叙流露出沈复最真挚的情感体验。

(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日常化叙事不仅通过饮食符号展现了人物情感,也塑造了人物形象。无论是沈复和陈芸,抑或是素云这样出现频率较低的人物,饮食符号都展现出了他们的形象特点。沈复认为自己作为贫士应当“起居服食以及器皿房舍,宜省俭而雅洁”,在服饰省俭上,“色取暗淡,以免垢迹,既可出客,又可家常”,在餐具的省俭上,用随处可摆的“矮边圆盘”。日常饮食餐具的选择体现出沈复作为寒士生活节俭,也展现了他淡然闲适的人生追求。此外,“粥”也多次出现在沈复的日常饮食中,如陈芸藏粥给沈复,沈复与友人外出游玩会想喝粥,这与沈复的身份相契合,勾画出了沈复质朴的寒士形象。

作为沈复的妻子,陈芸这一人物形象在《浮生六记》中独具魅力。陈芸把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充满雅趣的艺术境界。如她自创的荷花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这是陈芸制作荷花茶的過程。荷花、茶叶以及天泉水,三者看似没有关联,却与陈芸的形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袁枚的《随园食单》曾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陈芸用天泉水泡茶,透露出她择材的细致,而选择象征高洁的荷花更是她蕙质兰心的体现,可见沈复于细节处刻画出了陈芸雅致的生活追求与其品性的可贵。

而素云的人物形象更是与饮食活动相勾连。沈复对素云的评价是“人颇不俗”,而这种不俗正是通过用“射覆”行酒令的宴饮活动来体现的。当素云违反酒令时,她“满斟一觥,一吸而尽”,尤其当知道自己错怪沈复时,她在已经“连尽两觥”的基础上豪爽地“又干一觥”。通过行酒令等宴饮活动,素云豪爽的性格以及她与沈复夫妇亲近的关系得以显现,这使“行酒令”超越了活动的范畴,成为富有文化蕴意的饮食符号,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习俗,还刻画出了人物豪迈、直爽的形象特征。正是因为沈复将人物性格特点融于饮食的描写中,人物才显得如此栩栩如生,也正是因为通过饮食符号细致入微地、真实地展现了日常生活叙事的点点滴滴,《浮生六记》的叙事才如此打动人心。由此可见,《浮生六记》中以饮食为切入点的日常化叙事,通过赋予饮食某种符号意义,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增强了叙事的魅力,具备一定的价值。

三、饮食日常化叙事中的美学意蕴

在日常饮食中显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这不仅体现了饮食符号对沈复的独特意义,也体现了沈复在日常化叙事上深厚的笔力。回归饮食本身,还可以发现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除了满足人们的食欲外,还具有美学色彩。在《浮生六记》中,有关饮食描写的日常化叙事集意境美、闲适美和悲剧美为一体,蕴含着日常生活的美学趣味。

就意境美而言,最为典型的是关于梅花盒的描述:余爱小饮,不喜多菜。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启盏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这段关于梅花盒的描绘,在审美表现功能上传递着淡雅的审美风格,“如一朵墨梅覆桌”则蕴含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营造出高雅的意境。此外,梅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被视作高洁的代表,而墨梅更是一种不慕名利的象征。可见沈复看似在写日常饮食器具,实际上是借助“梅花盒”的意象表达自己的品性。

闲适美主要是对生活的闲适,体现在食物的选择上。简便易做的“粥”是沈复与陈芸最常食用的食品,同时,陈芸常常选择物美价廉的食品,如陈芸“善不费之烹庖”。虽然生活的贫寒使陈芸用实惠的食品来烹饪,但瓜蔬鱼虾一经她手,便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美味。陈芸用自己喜欢吃的“臭腐乳”和“虾卤瓜”,自创了“双鲜酱”。夫妻两人关于“双鲜酱”的对话十分日常,全然是普通夫妻的生活片段,事虽小,但铺展开来,却富有平淡闲适之感。闲适美还体现在饮酒赏景的悠然自得上,沈复与陈芸“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沉醉于夏日夜晚的舒适,而沈复“载酒泛舟”,欣赏大明湖的荷花更是一种幽趣。

如果说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闲适美是《浮生六记》的基调,那么作品在整体上还笼罩着悲剧的色彩,作者借助“粥”这一饮食符号,体现无奈与感伤。两次吃粥的境遇对比令人不由叹惋:第一次吃粥时亲友围绕,二人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第二次吃粥时,看惯了人世无奈,陈芸对生活渐渐绝望,但仍用《吃粥记》来安慰家人,这种乐观是历经坎坷后的释然。可以说,沈复用饮食反映出人生的无奈,用语平淡却触动人心。《浮生六记》通过饮食日常化叙事,对人物的描写从美学特征上说,是以优美、闲适为主的,但在总体上又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悲剧色彩,也正是因为闲适美与悲剧美的融合,呈现出了沈复夫妇的乐观。受“安贫乐道”传统文化滋润的情感态度,沈复夫妇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保持着充满个性、才情和意趣的生活态度,这种心态与生活态度在饮食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此外,无论是对意境美、闲适美的描绘,还是对悲剧美的展现,沈复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日常化的审美情趣。林语堂先生认为,“艺术存在于怎样尽量利用一人之所有而能容许人类想象力的活动以打破空洞墙壁的单调”,沈复与陈芸便是把对艺术的追求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并在这种日常生活中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趣。制作梅花盒、饮酒赏景以及作《吃粥记》传奇,这些对日常事件的叙事无不体现着日常生活中的美学。这种审美情趣在饮食方面的最高体现是沈复与陈芸“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的生活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浮生六记》中关于饮食的日常化叙事以小见大,不仅通过饮食符号传递出人物的情感,还通过沈复与陈芸虽生活艰难,却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透露出叙事的美学意蕴,从而为现代生活提供了美好的典范。此外,《浮生六记》虽然不是一部有关饮食文化的专著,但却包含了许多有关日常饮食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关爱和.陈寅恪的学术取向与文学研究(下)[J].东方论坛,2022(04):14-45.

[2][德]恩特斯·卡西尔,著.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

(作者简介:石梦丹,女,本科在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陈芸日常化沈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同性恋倾向刍议
沈复自嘲
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及其日常化管理研究
公众环境权利的诉求表达:激进化与日常化的内在逻辑解析
日常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新视角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低调做人的误区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