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OCK系统”谈儿童小说创作的策略
2023-03-17刘清霞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James Scott Bell)在美国《作家文摘》经典写作指导书《大师写作班》系列作品《这样写出好故事》中提出:“分析过几百种情节后,我整理出一系列简单的重要原则,称之为‘LOCK系统。Lock代表主角(Lead)、目标(Objective)、冲突(Confrontation)和沖击结尾(Knockout)”。[1]儿童小说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冰心认为:“儿童文学是指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小说、戏剧等”。[2]LOCK系统对儿童小说创作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通过LOCK系统,可以更深入、有效地分析儿童小说的构成,帮助儿童小说写作者、研究者理解儿童小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主要倾向,丰富儿童小说的情节,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著名儿童小说《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是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于190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伯内特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并于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导演瓦特·兰改编为电影,该电影一举获得了奥斯卡特别奖。此后,《小公主》多次被改编,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小公主》讲述了一个家庭富裕的“小公主”在父亲意外死亡后,一夜之间跌入谷底,成为一文不名的“小女佣”,却依然乐观善良、努力成长,最终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重新获得幸福,成为一个名不虚传的小公主的故事。
一、创造富有吸引力的主角
主角(Lead)是指小说作品中的主要角色,LOCK系统中的主角只有一个重点——有趣。“小说要想取得成功,至少要有一个主要人物能让读者感觉他是值得追随的。”[3]一个有趣的主角会使人们从头到尾都跟着他。主角是吸引人的关键点之一,有趣的主角可以是借由华丽出场引发读者关注,也可以是因某些奇怪行为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当有趣的主角设定好以后,还要试图通过主角建立起与读者的联结。这种联结必须是情感上的,它可以是认同,可以是同情,可以是喜爱,也可以是内心冲突。儿童小说的主要读者是儿童,儿童小说创作者应当优先考虑将小说的主角设定为与目标群体接近度高的角色。年龄相仿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在不同阶段,孩子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主角必须引人注目,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小公主》主角萨拉的出场,就让人特别难忘。但主角必须不完美,可以是外表上的不完美,或是其他相关设定上的不完美,都是可以的。如《小公主》中的主角萨拉并不算漂亮,且性格古怪,父亲即将远行,而她看起来没有任何反应;萨拉平时说话非常有哲理,这些设定都使这个角色具有独特魅力,但又显得不完美,使读者觉得这个角色没有那么遥远;萨拉一出生就没有妈妈,渴望母爱却从未享受过母爱,这使她和班上那个没有母亲的幼小孩子有着共鸣。另外,主角必须有吸引人的地方,如萨拉最吸引人的就是她强大的想象力和讲故事的能力,她通过想象,给悲惨的现实以慰藉,通过讲述美好的故事,为苦难中的朋友带来新的希望,这不仅是萨拉的闪光点,也是整部小说的独到之处。
首先,读者是通过主角来接触情节的,那么读者对主角越认同,读者对情节的理解便越深刻。通过对主角的认同,读者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因而,认同就是让读者认为主角和自己相似,甚至就是自己,在特殊情况下,自己也会陷入和主角同样的处境,并作出同样的选择。那么,要做到认同,设定的主角便应当具有真人特性。儿童小说的读者是儿童,此处的儿童并不限定一定是小孩,总之,都是和目标读者年龄相仿、地位相当的类型。此外,主角必须有缺陷、有弱点。如果主角过于完美,那就不真实了,读者就难以产生认同感。《小公主》的主角萨拉是一个小女孩,与目标读者的年龄接近。她以富裕、优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形象出场,夺得所有人的目光,但是她并不完美,优雅、富贵的她长相普通,不算漂亮,但并不是平平无奇,她有很特别的眼睛和性格,属于福斯特所划分的圆形人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的外貌设定让孩子容易产生共鸣。在父亲死亡后,她因身份的转变,经受了很多苦难,但是依然积极面对生活。这样的角色让孩子羡慕、同情、喜爱、崇拜,牢牢抓住了小读者的眼球,令人欲罢不能。
其次,如果读者只是对主角有认同,这是不够的。他们在生活中见过太多和自己一般的人,认同只是很基础的一种情感联结。相比之下,同情会更能加强读者对主角的情感投入。好情节一定可以让读者对主角产生同情。激发读者同情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让主角面临实际的危险或心理层面的危险,读者会立刻开始担心主角;再如将主角设定在身处不是他自身造成的巨大苦难中,读者也会同情他。再如选择弱者当主角,让他去挑战强者,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想替他加油;最后,还可以将主角设定在某一个尤其脆弱的阶段或状态,令读者感觉他随时都可能会倒下,不停地担心。当然这些激发读者同情心的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在儿童小说中,应当结合整个故事框架及角色的特点来酌情设定,以免弄巧成拙。
再次,令人喜爱的主角也可以和读者产生良好的情感联结。令人喜爱的主角是指他们具有令常人欣赏的共同特质,会做讨人喜欢的事,是令人喜欢的模样。例如个性积极、幽默而不自傲、乐于助人……儿童喜欢什么样的人,作者便可以将那一类人具有的讨人喜欢的特征放到主角身上,但是过犹不及,如果一个角色过分讨人喜欢,过度想讨人喜欢,又容易显得不真实,甚至会令读者有点嫉妒到讨厌的地步。最后,主角的内心冲突是与读者产生情感联结的重磅武器。如果主角一往无前,毫不犹豫,这不仅显得不真实,还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会认为反正主角都是要一往无前的,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因此,将主角的纠结、内心戏、疑虑都置于儿童小说中,可以将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二、设定明确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目标是小说的动力,是主角行动的指向。“要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人物的奋斗历程中,首先得让他们清楚人物的目标”,[4]目标通常有两种:想取得某样事物或逃离某样事物。这里的事物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物品,也可以是权势、地位、尊重,等等。主角的目标必须足够重要,最好与命运息息相关,主角一旦失败,那一切便会再也无法挽回。如此,读者才会被主角的目标紧紧抓住,时刻担心主角的下一步跨越是否成功。此外,儿童小说主角的目标比非儿童小说主角的目标可以更丰富和多样化。因为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可以用想象力来看世界,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范畴。
《小公主》主角萨拉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公主”。此处的“名副其实”是指包括从内到外、全方位的真正的“公主”。萨拉认为真正的公主必须优雅懂礼、内心强大、善良博爱,于是她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在富裕时,她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同学、仆人,她为可怜的小女仆贝琪哭泣,允许她在自己的屋子里烤火,让她在温暖柔软的沙发上小憩,和她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最重要的是,她予以贝琪听故事的权利,为她描绘美好的世界,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当她从云端坠落,她依然保持着优雅的习惯,固执地行着和她“身份”不合的礼节,哪怕她饿得快要死去,捡到金钱,依然在寒冷的街头苦苦等候失主。买到五个热腾腾的面包后,她提醒自己,真正的公主会爱她的人民,面对饥肠辘辘的小乞丐,她拱手相让,只给自己留了一个。她学会了和老鼠做室友,和麻雀做朋友,在苦难中,她给自己和贝琪描绘更加美好的一切,终于熬过寒冬,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回到富裕后的萨拉,在第一时间设立了爱心小站,旨在救助那些因饥饿受苦的贫民,这是萨拉的升华,也是小说的升华。
儿童小说的目标在保证其足够重要的同时,还应当与现实中儿童的梦想等相关因素有对应关系。孩子的世界总是天马行空的,但无论如何,他们所想要的,也无非是两种:获得或逃离。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荣誉,获得自己期盼已久的成长,逃离令人窒息的空间,逃离苦难的漩涡,等等。目标是主角奋斗的方向,目标的大小、质量都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小说的期待和感受。目标太小,读者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但目标太大,又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此时就需要很好的叙事技巧,让弱小的主角不断向着目标靠近,他可以失败,但是必须获得某些东西,而不是一败涂地。
三、设置循序渐进性的冲突
如果主角追逐目标的过程一帆风顺,那小说就容易变得索然无味,没有吸引力。冲突可以让故事变得更有趣,一波三折会令读者的情绪随之起伏。冲突必须是主角达成目标过程中的阻力,可以是单次的大阻力,可以是连续性的系列阻力。冲突可以来自主角自身的内心变化,也可以是其他角色设置的、造成的障碍,可以来自外在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儿童小说的冲突设计一般是循序渐进的系列阻力,引导读者一步步克服困难,达成阅读和心理的双向成长。《小公主》中的冲突是由一系列的障碍组成的。在萨拉还是“小公主”时,她的障碍主要来自同班同学的嫉妒及讽刺;当萨拉的父亲突然死亡、钻矿破产的消息传来,她有了一个大的冲突——曾经一度奉她为神的校长、老师明琪露出了真面目,她不再掩饰对萨拉的厌恶,快速剥夺了萨拉的一切,并逼着萨拉和贝琪一样,成为学校的女仆。她不得不搬出温暖舒适的屋子,来到充斥着老鼠、蟑螂的破阁楼里。适应环境也是冲突之一,此后还陆续有厨房负责人的刁难、老师的责打、同学的耻笑、路人的异样眼光……冲突此起彼伏,不断将小说推向高潮。
儿童小说的冲突设计,普遍倾向于循序渐进式的系列障碍,这是很明智的。儿童对于世界的探索和尝试,都是从小到大,从熟悉到陌生,从简单到困难的。儿童小说中的主角也是儿童,应当符合这种规律。因此,创作儿童小说时,应当根据主角的特性、目标的情况,酌情设置从易到难的障碍,阻拦主角前进的脚步。这些障碍可以来自外界,可以来自内部,可以来自对手,也可以来自最亲近的人,甚至可以是他自己……冲突是情节的精华,也是让故事一波三折的关键所在,没有冲突的故事如同平地、毫无趣味。
四、塑造有冲击力的结尾
结尾是小说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疲软的结尾可以毁掉一本很棒的小说,而强而有力的结尾可以拯救一部略显平庸的小说。好的结尾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结局令读者感觉完全符合小说所属的类型;二是结局也让读者感到惊讶,不会觉得似曾相识。一般而言,基本结尾有三大类,要么主角达成目标,这是正向结尾;要么主角没有达成目标,这是负向结尾;要么读者不知道主角是否达成目标,即模糊的结尾。儿童小说因其读者的独特性,一般不选择模糊的结尾,而是在正向和负向之间选择,普遍选择正向居多。正向结尾可以鼓励读者朝目标不断努力,帮助读者建立自信心。负向结尾则可以传达出努力并不一定都有结果,但往往也有其他收获,帮助读者感受失败,也告知读者努力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帮助读者树立败而不馁的心态。
《小公主》的结尾是萨拉重新恢复“小公主”身份,坐拥巨额遗產。她首先设立了爱心站点,救助流落街头的饥饿孩童;她给予她的朋友特殊待遇,让她们成为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从结局上看,是圆满的。不过从冲击力上看,似乎不够大。小乞丐被面包店老板娘收养,成为面包店里的一员,衣食无忧,这是很令读者满意的,但是明琪所受到的惩罚与萨拉的苦难相比较,是微乎其微的,此外,陪伴萨拉两年,与萨拉相依为命的贝琪并未得到解救,这也是一个遗憾。儿童小说的结尾大多倾向于正向结局,即主角达成了目标。正向结局也是比较受儿童欢迎的,《小公主》的结局就是正向结局。评价一个结局优劣的关键之处,并不是结尾是否正向,而是结尾是否有力,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结尾可以余味无穷,但是必须对前面的情节有一个有力的结束,读者才能满意。故事理论千千万,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能量。“LOCK系统”对于儿童小说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主角、目标、冲突和冲击力的结尾上,更在于全方面构思儿童小说创作上。只有充分考虑好LOCK系统,儿童小说才会有更多样的情节,更丰富的故事。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斯科特·贝尔(James Scott Bell),著.这样写出好故事[M].苏雅薇,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7.
[2]吴重阳,萧汉栋,鲍秀芬,编.冰心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35.
[3][美]詹姆斯·斯科特·贝尔(James Scott Bell),著.冲突与悬念 小说创作的要素[M].王著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5.
[4][美]黛布拉·狄克逊,著.如何写好小说[M].沈椿人,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19.
(作者简介:刘清霞,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写作学)
(责任编辑 杜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