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航海技术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
2023-03-17郭绍义张树豪
郭绍义 张 燕 张树豪
山东交通学院航运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教育部“双万计划”聚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致力于“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专业建设水平[1]。
一、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
山东交通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学校坚持“立足山东,服务交通”的办学方针,以交通类专业为主,涵盖“工、管、理、经、文、艺、法”等7个学科门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交通事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
航海技术专业始建于1965年,2014年获批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财政重点支持专业,2016年列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2018年列入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业点。该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以交通运输工程理论为基础,以智能化航海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掌握船舶驾驶、通信导航、运输管理等航海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运用航海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水上交通运输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海洋运输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航海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落实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融合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先进理念,按照“充实内涵、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建设思想,建设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交通学院航海技术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全球“E-航海”、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现代海洋产业为背景,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深化航海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航海院校进行航海类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航海技术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措施
(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借助三螺旋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实施政府、企业、高校三层次螺旋协同的产教融合航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以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政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围绕“素质、知识、能力”关键要素,构建行政主管机关、航运企业和航海院校的外部协同,通过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实现政策制度、行业技术和知识创新,为航海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充分发挥航运企业主体作用,构建航海院校与航运企业内部协同,通过航海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实现“学校培养+企业培养”“专业知识+实践创新”的培养[3]。
图1 三层次螺旋协同式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引企入教,合作育人”,依托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山东交院· 泰华航海学院,开展深层次校企协同育人。围绕国际航海精英人才培养、海洋运输与安全、航海设备研究与开发、国际拓展与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4]。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以双聘制、产业教授、国际合作等形式,聘请海事专家、航运企业高管及国际航运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东盟船员培训基地,开展东盟船员技能和利比里亚籍船员培训,服务于东盟国家航运产业。
(二)“4321”航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借助KAQ【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人才培养理论,结合航海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建立并有效运行了四个培养阶段、三个培养模块、两个培养主体和一个培养目标融于一体的“4321”航海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4321”航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四个培养阶段
根据KAQ人才培养理论,为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渐进层次,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按照本科教育的四个学年,将航海专业人才培养划分为具体的四个阶段:通识教育阶段→学科化教育阶段→个性化培养阶段→社会化教育阶段。四个教育阶段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次、有步骤地完成航海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5]。
2.三个培养模块
航海应用型人才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水上交通运输工程问题,以“航海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为主线,以“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形成“理论教学、实践创新、素质培养”三个培养模块。
3.两个培养主体
以主管机关、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为基本框架,以院校、企业为两个培养主体的教育模式为办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
4.一个培养目标
为适应航运市场发展的需求、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符合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要求,具备航海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海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
(三)“多层次、分模块、阶梯式”航海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现代航运发展趋势,以航海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主体,以国际海事公约、航海教育政策法规和航运业要求为主线,建设“多层次、分模块、阶梯式”航海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增加《船舶驾驶自动化》《船舶信息感知技术》《航线规划与智能避碰》《船舶气象导航技术》《海事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智能航海专业课程,促进航海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满足航运业发展需要的航海专业人才。
图3 “多层次、分模块、阶梯式”航海专业课程体系
多层次:课程体系分为体现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通识性知识→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综合知识→系统性创新性知识”四个层次,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
分模块:根据国际公约、国内法规对船舶“三副”适任要求,通过调研航运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征求行业内专家的建议,分析航海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要求,形成四个职能模块:“船舶航行”“货物运输与管理”“船舶作业与人员管理”“无线电通信”[6]。
阶梯式:课程体系结构各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逐层递进的演进关系,从基础理论知识到航海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阶梯式不断递进的过程。
(四)航海“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航海卓越“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化、国际化、船上职务晋升”四合一工程,实施“新教师—启航、骨干教师—引航、金牌教师—领航、潜质教师—助航、教学督导—续航”五航培训计划;引进航海院校、航运企业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访学研修,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讨,委派教师上船实践锻炼进行职务晋升,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培养兼具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创新实践三重能力的航海专业教师。邀请知名航运企业家、创新创业名师到校培训,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海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树立航海卓越教师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五)航海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运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理念,以培养航海学生岗位适任能力为主线,进行航海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利用智慧教学手段和在线课程平台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图4所示),更新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安排,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7]。
图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2.航海专业课程综合考核改革
通过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施考核方式多元化;通过课堂学习、专题讨论、检查作业、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多个环节综合评定成绩;实施线上线下交互测试,全面考核多元评价,提高课程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创新“学研赛”教学模式
建设以航海专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航海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为载体,以学科专业竞赛为引领的“学研赛”教学模式。其中“学”是以现代航海实践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将船舶新设备、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文化等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在船舶操纵、智能导航、船舶安全航行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研”是通过航海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建立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与海事局、航运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培养航海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航海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赛”是通过积极参加国家、省、学校等各级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强化航海学生的专业技能交流与创新实践能力,调动航海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深化航海文化建设,打造良好专业育人环境
建设航海文化馆,举办航海主题文化艺术节、航海主题夏令营、“我与船长面对面”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对航海职业规划认识和时代航海人认同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聘请企业船长为“职业规划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知识探索、技能训练、参与各类竞赛,拓宽学生视野,精准引导学生成长、成功、成才。
四、结束语
通过三年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航海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同类院校进行航海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后期将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从航海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课程思政与“金课”建设、“全方位、多层次”航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继续深化专业建设、探索和改革,培养高质量航海专业人才,为海洋强国战略、现代航运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