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课程研究热点、演进趋势与发展建议

2023-03-17姚乃玉

山西青年 2023年4期
关键词:图谱课程研究

姚乃玉 马 丽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21世纪科学技术产生的一系列成果,也对传统课程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信息化教学的深入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视角,但课程研究者需要以“跨界”的视野来为网络空间中课程建设的规律“划界”[1],更多地将关注点集中在课程本身的探索和发展上,因此有关课程的研究依然是我们建构的重点。

一、研究方法

为分析我国课程的研究情况,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期刊的高级检索模式为选项,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2022年,截止时间设定为2022年3月24日。以“课程”为关键词,以CSSCI为期刊来源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182条结果。通过对期刊进行筛选,剔除掉与研究方向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1177篇。考虑到数据库的更新情况,因此所有检索均在同一天内完成。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Microsoft Excel得出期刊数量分布图,运用CiteSpace(5.8.R3)软件进行作者、发文机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的分析,梳理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讨论我国课程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并对现有研究发展提出建议。

二、研究热点分析

(一)国内发文量分析

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了近二十年的发文量分析图(图1)。

图1 我国课程研究发文量年度分析

根据年度发文量趋势图可以看出,我国课程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自2002年起期刊发文量稳定增长并于2008年趋于稳定,在2009年达到了峰值92篇;2012年以后数量逐渐下降,并在2014年逐渐趋于平缓,同年教育部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此课程领域趋近更深层次的研究。从此可以看出,我国课程研究每年都有稳定产出,已经进入了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二)发文机构、作者合作分析

将检索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分析,得到作者共现图谱(图2)。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其中作者合作图谱节点数为525,连线数为114,密度为0.0008。结果显示,课程研究者数量众多,其中节点数较大的作者为郝德永、汪霞、常俊跃、季浏等人,说明他们的发文量较多,是课程研究的领军人物。连线数为114,说明作者之间存在沟通和合作,比较显著的是师曼、刘晟、刘坚、刘霞以及周平艳之间的合作还有吴菁、刘霖、叶旭春、姜安丽之间的合作。但是由于图谱密度较小,作者合作非常分散。

通过Institution选项对发文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我国课程领域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图谱(图 3)。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对图谱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图谱中共有484个节点,课程研究的机构有一定的数量基础,其中多为大学和研究所;连线和密度均为0,可见课程发文机构之间缺少合作,跨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图3可以看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学院研究成果突出,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阵地。

(三)关键词词频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keyword选项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我国课程研究的关系词共现图谱(图4)。

图4 课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提取和统计样本文献的关系词,并根据频次由高到低对其进行排序,得到了词频位于前十位的关键词,前十位的词频频次均在20次以上,其中课程、教学、改革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165、98和40,出现频次最高,奠定了课程研究的基础。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词频分析的基础上,选取LLR算法,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共生成32个聚类团,其中Q值为0.505,S值为0.942,表明聚类效果良好并令人信服。将k值设为10,得到前10的关键词聚类表(表1)。

表1 课程研究关键词聚类表

“课程”聚类团有整合、体育、信息技术和专业设置。在当前形势下,科技的发展以及当代社会育人的要求,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更加紧密,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也使得课程这一内容变得复杂多样。例如,李刚[2]就围绕大概念的Stem对课程进行建构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教学”聚类团有信息化、应用、减负和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多种教学工具应运而生,但也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和弊端问题始终是学者谈论的焦点。如何在信息化的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重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钟绍春[3]等人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完整的构建方法。

“体育”聚类团有模式、基础教育、高校和价值取向。作为一项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学校体育工作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随之产生的关于体育教学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校的设置、教育理论、师资建设问题也引起学者的重视和思考。例如,任海[4]从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角度出发,对当前体育治理体系的转型创新提出了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材”聚类团有改革、中国、体育教育和一体化。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自身的同时,使得教学、教材、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等一系列都发生变化。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不同阶段教材的课程标准尚未一体化,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也讨论不断,建设高质量的教材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增进。

“整合”聚类团有信息技术、变革、媒介素养和大学英语。“互联网+”的时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变革,也促进了其与课程的整合发展,Stem整合课程建构和各种技术评价系统都已在课程中运用发展。还有不少学者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使得课程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江维富[5]等人就运用3E技术整合框架对课程技术整合设计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为课程技术整合提供了新思路。

“美国”聚类团有内容、健康教育、学术能力和目标。美国课程研究对中国不同时期的课程发展都有所影响,其教育模式和理论、对课程建设价值和学生需求的注重、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数字人文课程设置、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社区学习的课程设置为中国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借鉴有助于完善中国现有课程结构并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科”聚类团有专业、本科教育、通识教育和生活世界。科学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使得人们将目光转移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上,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引起大家的注意。但目前交叉学科的研究尚不成熟,对于其理解和定义学界并没有清楚的概念,而对于交叉学科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

“教育”聚类团有教育技术、国家化、和谐和课程整合。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教育提供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潜在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理运用技术优势发展教育,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

“价值”聚类团有实践、教师、学生和评价。课程价值对于新课标的实施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指导意义,课程整体育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文化取向等都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注意的问题。

“优化”聚类团有公共艺术、创新能力、持续改进和体育教学。我国课程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我国课程教育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持续改进课程实施和管理方式,以此促进课程的快速发展和高效建构。

三、演进趋势分析

通过CiteSpace关键词凸显图谱,可以分析当前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图中的结果(图5),大致将我国近二十年的课程研究划分为三个时间段。

图5 课程研究关键词凸显图

第一个时间段是2002-2010年,共有4个关键词节点,分别是知识、课程改革、高校及信息技术。这个时期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不同角色对课程改革的看法、实施过程、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角色的重新定位、改革过程中的实施现状与对策[6]以及与本次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及教学问题的思考[7];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8]、其出现后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对课程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等几方面也展开过研究探讨。

第二个时间段是2010-2016年,突现词为调查、教师教育、教学。这一阶段教师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而言,就优化教师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群体专业化和个体的专业发展方面提出思考;另一方面对高校教师教育而言,讨论主要集中在专业的改革发展、师范生的培养方面。此外,国外教师教育课程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教师教育的评价也是研究的热点。

第三个时间段是2016-2022年,其突现词为教学、教材、核心素养。2016年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颁布,新的培养目标为学者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哲学审思和教学设计[9]都增加了对课程内容新的理解,推动课程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四、发展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政策,可以看出我国课程研究成果颇丰,但在发展中还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意:

(一)增强课程研究的连贯性。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一段时间内课程研究成果增多是在国家政策法规颁布实施之后,大多数研究追求课程研究的新意而缺乏深度,但在新的政策热度过去以后,研究成果明显减少,在没有继续深度的研究后便转向更新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只局限于表面研究并未涉及更深层次的把握。课程研究是一个静心钻研的过程,因此研究者还需要摒除杂念,在加强研究素养的同时重视研究连贯性,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提高合作网络的紧密性。通过作者和机构的合作网络可以看出合作不多,研究相对分散,缺少良性互动,对于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合作则更少。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课程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其中既需要以人为本的原始课程理解,也涉及哲学、心理学、脑科学及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同学科不同阶段学者之间的交流探讨、不同学科背景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都会随着课程领域研究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加强。因此,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也要加强各层次、各领域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课程研究的深化发展。

(三)注重中国已有成果的一体性。在搜集文献资料时发现,当前我国课程研究的理论方向大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课程现存的问题,以求从不同视角理解问题并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今课程研究仍需在学习先进理论经验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已有成果,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境中,讨论中国课程问题并形成中国的话语权。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性。在搜集到的期刊中,可以发现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于实践研究,理论多为引进先进理论经验或是对过去一段时间课程研究做概括性的梳理总结。其中实践结果多为一线教师产出量较多,这也与其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系。但基于实践成果所产生的评价结果数量更少,无法得出理论和实施过程中的实际结果。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在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课程领域的问题并推动课程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图谱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绘一张成长图谱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