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生态学视野下拉祜族班利摆舞形态分析研究

2023-03-15熊靖雯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拉祜族

【摘 要】拉祜族是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盘踞云南的拉祜族人口约有47万人,其80%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地区。拉祜族人民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笔者选取拉祜族舞蹈艺术中的摆舞展开研究,摆舞是拉祜族世代相传的集体舞蹈,2006年被云南省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运用舞蹈生态学,聚焦形态研究,多角度分析、探讨影响拉祜族班利摆舞外在形态与文化内涵的多种因素,阐释班利摆舞在发展中的舞蹈现象并对其形态做出提炼分析。

【关键词】拉祜族;摆舞;舞蹈生态学;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11—03

一、班利摆舞的产生

(一)客观因素

2006年5月,拉祜族摆舞被云南省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班利村作为“拉祜族摆舞之乡”,成为了该项目的保护单位以及发展基地。

气候环境上,班利村所处区域属于亚热带气候,旱季雨季分明,为植物、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班利摆舞中许多舞蹈语汇直接来自于拉祜族人民的生产劳作生活,撒谷种、割谷子、背谷子、舂谷子等劳作动作就被运用到了摆舞中。地理環境上,拉祜族所居住的大部分地区仍是大山。在地理位置的影响下,拉祜族人需要在陡峭的山路行走,山间坳地开垦出大面积的农田,拉祜族人进行犁田、收割等时都会微偻着腰以减轻负担,而摆舞在进行时身躯会随脚下垫蹉步以及摆手的律动前俯后仰,头也会随动加大舞动的幅度。

(二)社会环境因素

拉祜族人在过去由于社会经济的局限,认知有限,他们通过跳摆舞祈求风调雨顺。在跳摆舞时,拉祜族人民在场地中间放上松枝还有各种收获的农作物,这个圆心的象征物在拉祜语中叫“扩党”,以此为圆心,拉祜族在跳摆舞时就会围着圆心顺时针跳动[1]。

“拉祜”释义为“烤虎肉吃”,拉祜族作为以虎命名的游牧民族,无论男女皆性格豪迈爽朗。拉祜族人热情、爽朗、乐观、团结等团体特性造就了摆舞大开大合的舞蹈动作特征。

流行摆舞的拉祜族地区,都是靠近孟连傣族聚居区,与傣族在经济文化上交往密切,历史上曾被纳入孟连宣府司的直接统治,吸收了傣族民间舞蹈的伴奏和领舞及手部动作变化大等特点,融入到传统舞蹈中,成了改进型舞蹈“摆舞”[2]。受傣族文化影响,筒裙也频繁出现在拉祜族女子着装中,紧身的筒裙限制了女子脚下的幅度,因此摆舞更多的动作在手部。

二、班利摆舞表演形态的田野考察

2023年4月笔者去到了澜沧县以及班利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并参加了拉祜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葫芦节,以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一)摆舞的类型及具体内容

摆舞是拉祜族传统舞蹈中一种十分优美的女性舞蹈。摆舞在拉祜语中称“摆的”,其中“摆”是“舞蹈”的意思,“的”为“进行”的意思。摆舞不受时间、地点和舞者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可随意舞之,气氛隆重热烈,在节日等重大活动中尤为盛行。其表演形式主要以手的动作为主,脚的动作为辅,舞者逆时针方向转圈,以手臂和肩的上下左右摆动为主,用大幅度不同方向的甩手,配以脚的踮、跺、踢、跳等丰富步伐,形成各种组合动作[3]。根据相关文献以及笔者实地调研了解到拉祜族摆舞的表演类型可分为劳动舞与动物舞。

劳动舞。劳动舞来自于拉祜族民众对本民族劳动生产动作的模仿。笔者在澜沧县博物馆进行研学时,县博物馆讲解员李培良热情详尽的向笔者讲述了摆舞中劳作舞蹈语汇的衍生,并演示了如下舞蹈动作形态:撒谷种——一手握拳变换舒掌一手置于身前向外播撒谷种的动作;插秧——弯腰前后移动双手呈立掌向地面做插秧动作;割谷子——一手模拟镰刀一手扶住谷子进行收割。其中所有动作都有垫蹉步进行过渡链接替代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摆舞中许多的动作都是通过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创作的。

动物舞。动物舞起源于拉祜族先民的山地游猎生活,体现了拉祜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万物有灵的观点在拉祜族中久经流传,厄莎神创造万物,人与动物自然共生,动物舞模拟动物的动作特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有鹌鹑舞、斑鸠吃谷舞、麻雀舞、白鹤舞、鸡打架等。

(二)摆舞的表演形态

摆舞是拉祜族群众的日常娱乐活动,在节日、婚嫁、庆生等活动进行时摆舞更为盛行。摆舞按照表演形态划分为步法型和摆手舞。

步法型摆舞。强调脚下的动作和踏、跺、踢、蹉、划、小跳等步法,身体随节奏律动前仰后合,多人进行舞蹈,以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为伴奏,围圈或列队手拉手起舞,动作灵活舒展。

摆手型摆舞。班利摆舞属“摆手型”,以手臂和肩的上下摆动为主,模仿各种劳作生产动作,模拟性强。表演时由数名舞者或领舞一人手持乐器,自行伴奏舞蹈。以圈舞、列队、两两相对为队形变换。双腿交换垫蹉步快速移动配合双手不同幅度摆动,形成摆肩和整个身段向上延伸起伏的动律,头部在躯干、手臂的摆动下进行有节奏的律动。

三、班利摆舞的形态分析

(一)班利摆舞的身体语言解读

笔者以形体舞动的因子——呼吸型、节奏型、步伐与显要动作部位来解构班利摆舞的动态形体,更为直接地呈现班利摆舞的身体语言特征。

“呼吸”是构成舞蹈内在韵律的重要因素,与节奏型紧密相连,并贯穿在机体的每一寸细胞中,蕴含着表意和内在的审美功能[4]。班利摆舞的基本动作为垫蹉步、垫蹉步摆手。垫蹉步进行时身体直立第一拍左脚向前迈一步,略微屈膝,右脚掌垫于左脚后,膝盖稍伸;第二拍左脚踏地,膝屈伸一次;第三四拍换脚重复,形成身体上下起伏的律动,呼吸同走垫蹉步一致,为自然型。垫蹉步摆手,脚下动作同垫蹉步,左脚屈膝时,左臂屈肘向上或甩至肩部或伸直手臂甩过头顶,通常垫蹉步摆手会随节奏变换幅度大小,大幅垫蹉步摆手时,呼吸较为紧密,非自然型。

“节奏型”是指舞蹈形体动作中身体各部位之间动静格局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同一性规律。通过节奏型来分析舞蹈的特征,常以陪伴舞蹈的乐曲(包括鼓点)为据[5]。班利摆舞的伴奏多由领舞者持象脚鼓、长鼓、锣等乐器进行敲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固定单一的音乐节奏,节奏基本为2/4拍,一段舞蹈套路相同的旋律即可完成。

步伐与显要动作部位。在班利摆舞进行的过程中需要靠步伐进行队形的移动以及动作的开展,并且步伐有助于厘清节奏、突出节奏。在班利摆舞表演中,典型的基础步伐以垫蹉步为主,配合双手的摆动,形成摆肩和整个身段向上延伸起伏的动律,在不同的舞蹈套路里,根据队形或做原地垫蹉步、前后、左右行进的垫蹉步。班利摆舞中大量的舞蹈动作出自于手部,因此显要动作部位即手部。

班利摆舞在领舞者的带领下围圈或列队起舞,人数不限,击打象脚鼓、铓、长鼓等乐器进行伴奏,前后或围圈逆时针行进,脚下以垫蹉步为流动链接以及变换套路、队形的过渡衔接。舞蹈中模拟各种生产生活动作,双手的运动幅度最大、形式最丰富。笔者依据以上解析,将班利摆舞的形态特征总结为:节奏鲜明、步伐统一、手部动作丰富、人数众多、情感充沛。

(二)班利摆舞形态的文化特征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紧密相连的一部分。班利摆舞以其灵活的舞蹈动作以及富有意义的舞蹈内涵被大众所接受与喜爱,笔者将班利摆舞的文化特征归摄为符号性与民族性。

符号性。群众对拉祜族的认知由拉祜族各种形象、自然符码组建,摆舞将拉祜族文化转化为具体可见、便于传播、能够引导群众主动了解拉祜族民族文化,摆舞集拉祜族传统服饰、乐器、劳作生活于一体,通过动态的符號叙事。班利村是摆舞发展的重要基地,班利摆舞以民族舞蹈为符号,注重艺术背后的人文情愫,构建了拉祜族的活态文化符号。

民族性。班利摆舞的舞蹈形态内蕴着拉祜族的历史脉络。摆舞延续至今离不开其社会功能,摆舞有利于团结——班利摆舞为集体性活动,群众聚集舞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摆舞能够传授生活技能——班利摆舞大多为生产劳作舞蹈,以生动的舞蹈动作对常见的生产技能进行传授;摆舞起到精神寄托的作用——拉祜族人围着“扩党”跳摆舞以求五谷丰登。

(三)班利摆舞形态的艺术特征

班利摆舞形态的艺术特征既来自于摆舞的表现形式又离不开摆舞的思想内涵。舞蹈是通过肢体进行传情达意的,是内在情感的外化。笔者将班利摆舞的艺术特征总结为形态美与情感美。

形态美。班利摆舞在进行圈舞时流动的调度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状态,体现出天圆地方、万物更迭的原始认知。加之大幅度的摆手、甩手动作,配合弯腰、转身、扭腰等姿态将拉祜族的民族性格具化,给人的视觉上的享受,并将拉祜族从刀耕火种演化为农耕的历史遗风通过摆舞再现。

情感美。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缺乏语言文字类的沟通媒介的原始时代,舞蹈成为人类情绪、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班利摆舞是拉祜族人民在强烈的民族情感下催生的表达载体。过去娱乐方式单一,拉祜族人通过聚集在一起跳摆舞进行放松。团结族人、传授技能、放松娱乐是摆舞的内在机理,摆舞所传达的情感是拉祜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班利摆舞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一)舞蹈生态学对班利摆舞的启示

随着历史的发展,舞蹈的一部分原初功能逐渐退化、变异、消失,但是它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态。并且转化为一种社会习俗,为相对聚居的人群所据有、保存、发展,成为散见于不同地城,在民问自然传衍的舞蹈。这种舞蹈植根于民众,有相对固定的播布区和约定的习俗性[6]。笔者在班利摆舞的研究中首次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理论,试图以此方式为班利摆舞提供新的探索视角。

舞蹈生态学是舞蹈学科中极具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的学科方法。从研究模式上看,舞蹈生态学既具备对舞蹈本体的概念解析,又包含剖析舞体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步骤,予以研究者更广泛的视角。舞蹈生态学通过民族舞蹈播布地域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客观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化语境,最终锚定民族舞蹈本身达成对舞蹈文化的解构。

笔者运用舞蹈生态学对班利摆舞的外部形态进行因子分解并进行综合性分析,对班利摆舞的舞蹈艺术现象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解释,从现象深入本质。为舞蹈生态学学科提供鲜活的田野素材,为班利摆舞的形态分析提供事实依据支撑,为班利摆舞进一步深入研究尽绵薄之力。

(二)班利摆舞的当代价值和传承保护

班利摆舞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在经济发达的今天,班利摆舞的部分原始功能已经被搁置,留存的是其形态与精神,班利摆舞的传承将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保留,促进拉祜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班利摆舞具有审美价值。班利摆舞中的舞蹈动作以垫蹉步带动膝关节配合以各种幅度的摆手动作形成饱含拉祜风情的舞蹈艺术。2022年拉祜族舞蹈作品《摆出一个春天》登上春晚舞台,获得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班利摆舞富有美感和民族底蕴,是极具审美价值的民间舞蹈艺术。

班利摆舞的传承保护需要在深耕拉祜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班利摆舞传承人、班利村文艺队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国家赋予的传承人头衔让他们具备了使命感,拉祜族的民族风俗使得拉祜族人民形成了真挚淳朴、善良热情的民族风格,人们都自愿传承、宣传自己的民族、家乡文化。

展开与推行班利摆舞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许多地区已经完善并得到了良好反馈。将班利摆舞引入当地校园纳入学校教育,不仅能对班利摆舞起到有效的传承保护,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保护、热爱意识。

五、结语

班利摆舞是拉祜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拉祜族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以务实的功能和丰富的内涵得以延续至今。班利摆舞的所处地域、地理环境、社会形态、历史文化、民间习俗都影响着班利摆舞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利用舞蹈生态学进行班利摆舞的研究,对班利摆舞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舞蹈分类等方面进行深层挖掘及整理,探索和考察班利摆舞这一艺术事象背后的民族底蕴和人文情愫。班利摆舞作为拉祜族人历史文化传承的体现,承载着拉祜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发展拉祜族文化是班利摆舞的内生使命,对班利摆舞的研究是探索拉祜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又兮.简析澜沧班利摆舞的艺术特征及传承现状[J].民族音乐,2021(1).

[2]卫玮.文化变迁中的拉祜族摆舞艺术功能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8.

[3]刘劲荣.论拉祜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功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1).

[4]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洪霁.资华筠的舞蹈生态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1).

[6]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学科阐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舞蹈生态学视野下拉祜族班利摆舞形态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23Y0844)。

作者简介:熊靖雯(200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拉祜族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云南拉祜族服饰文化特征浅析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
浅谈拉祜族服饰文化变迁
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云南拉祜族服饰视觉艺术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