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与经验启示
2023-03-14崔馨予
[摘 要]新时期,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所面临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管理问题复杂多变,在新时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帮助各族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将民族团结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力求为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一、案例背景
学生A,来自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性格内向,属于慢热型,平时与室友交流很少,在寝室里与其他非本民族的同学一起生活时,由于性格以及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同,导致日常相处模式上非常不适应,感到自己完全无法融入其中,于是他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不在宿舍,但是越是这样,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就越疏远,寝室成员间不可避免就总是产生矛盾。一天清晨,大一学生B通过微信主动找到辅导员,并且来到办公室和辅导员反映了有关学生A的事情,学生B怒气冲冲和导员抱怨,表示自己无法接受学生A的生活方式,比如晚上在寝室用方言打电话影响他们休息,擦脚毛巾和他们的洗脸毛巾挂在一起等,因此和其他室友商量过后决定让导员为之主持公道。与此同时,学生A也来到办公室向辅导员诉苦,表示在寝室受到孤立,每天过得小心翼翼,内心压抑,感到十分委屈,并且感到同寝室的人不尊重他们本民族的习俗,还经常在背后嘲笑他,让他感觉无所适从,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要求辅导员评评理。一时之间,两方各执一词又吵了起来,场面变得十分混乱。
二、案例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因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宿舍矛盾问题,属于辅导员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工作范畴。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属于比较特殊且少数的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相比存在着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民族性格差异等多重差异。因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也呈现出特殊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历来是社会热点,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在本案例中,由于寝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民族,难免在各方面的生活习惯上有所差异,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所理解的民族风俗习惯产生了较大分歧,也是引發此次宿舍矛盾的导火索。
同时,在如今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学生宿舍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集体活动场所,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拥有一个和谐的宿舍环境、一份友爱的室友关系会让学生的大学生活有满满的难忘回忆,而一份争吵不断难以融洽相处的宿舍关系不仅会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变得单调无趣,还会影响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00后”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是追求个性、思想开放的一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生活习惯、适应能力等各不相同,住在同一屋檐下难免会因各种情况而引发宿舍矛盾。在本案例中,学生A内向慢热的性格与学生B开朗直爽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学生A适应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生活的能力较弱,由于民族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原因,汉语说得不好,所以不喜欢和同学交流沟通,导致同宿舍的汉族同学不理解,产生误会和分歧,进而引发激烈的争吵。
三、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本案例中的关键点涉及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民族风俗、宿舍矛盾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作为辅导员要坚持以生为本、由急到缓、由点及面的处理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全面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率先缓解两人之间的矛盾,进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切实化解宿舍矛盾,宣传民族文化,真正重视起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成功化解因少数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差异引发的宿舍矛盾[2]。
(一)争当“调解员”,全面了解情况,侧面走访沟通
在学生A和学生B两位当事人都找到辅导员后,首先辅导员自身要临阵不乱地控制稳定住局面,使双方都冷静下来,把学生B安排到了另一个办公室,先将双方隔离开。然后仔细向宿舍其他同学、班级班委等学生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以免产生误会。辅导员跟随同寝室的学生来到了他们宿舍,同寝室的学生表示都对学生A的该行为颇有微词,曾经尝试与他沟通,但因学生A性格比较内向,独来独往,总是说请尊重他们民族的习俗,再问就只会得到他的冷漠与白眼,因此沟通效果并不明显,久而久之,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同时从侧面了解到学生A并没有很快适应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生活,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原因,汉语说得不好,所以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们交流沟通。深入细致地向宿舍长、同寝室友、班委、家长了解该生宿舍表现,有助于更加全面、真实还原矛盾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剖析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做到心中有数。
(二)铺设“关爱路”,耐心引导和解,树立团结意识
大致掌握具体情况后,辅导员又约谈了学生B,耐心倾听其对于事情经过的交代,并通过所知所学向他讲述少数民族文化及风俗,同时通过倾听和适当的反问,让学生B明白要采用和平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与同学发生言语上的冲突,并引导其做事要懂得换位思考。学生B性格开朗,受这次宿舍矛盾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于辅导员指出的不足之处也很快接受了,并表示愿意去改善和提升。同时,辅导员帮助他认清“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学会尊重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及风俗习惯,也建议其他三人带领学生A多参加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活,多和他人交际,互相学习,融洽相处,共同进步,实现全方位发展。随后约谈学生A,学生A受此次宿舍矛盾的影响比较大,且到了万不得已才找辅导员倾诉,可见学生A对辅导员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信任。所以,在和学生A单独谈话的过程中,运用共情技巧来打开他的心扉。首先安抚学生A的情绪,让对方感受到外界对他的重视和关心。与此同时,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A交谈,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遇到的其他相似案例引导学生,让学生A感受到对他的充分理解,引导他倾诉出内心的想法,因而学生也更愿意听取辅导员的建议。学生A较内向,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较弱,因而主要引导学生A要多尝试主动与人沟通,对于其沿袭民族风俗的行为表示尊重和理解,然而宿舍作为同学们共同生活的场所,也要考虑室友的感受,懂得理解、宽容待人,多与他人沟通来解决问题,营造和谐健康的宿舍环境。
(三)上好“必修课”,利用多元载体,普及民族文化
定期走进宿舍了解情况,深入学生群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跟踪事件发展,关注学生长期的成长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重新自我定位,营造互帮互助、包容团结氛围,如今两人感情也得到了改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民族文化活动、两微一端网络平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不同习俗,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从源头上避免宿舍矛盾的产生;与此同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汉族学生学习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比如,民族文艺展演、“民族服饰知多少”图片展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积极融入集体,形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团结关系,构建和谐友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还应高度重视民族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特殊群体,走进课堂、宿舍、网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动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A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应对,依据学生性格特点及民族习惯做好宿舍安排工作,结合宗教信仰及各民族饮食习惯设立清真食堂等举措,帮助他们纾解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切实解决思想、宿舍相处的矛盾、生活习惯不适应等实际问题。
四、总结与启示
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群体,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处理好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关系对于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全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往往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民族意识强烈,心理素质脆弱。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活动圈子比较固定,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思想意识容易走极端,很可能会与其他同学发生言语或肢体上的冲突。二是习俗差异明显,适应能力欠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行为习惯甚至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为学生之间的相互适应、融洽相处带来了困难。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在配合辅导员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更要真正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与和谐宿舍的“维护者”[3]。
(一)做和谐宿舍的“维护者”,架起沟通桥梁,形成友爱氛围
寝室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良好的寝室文化能够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团结互助,能够很好的促进学风建设。大一新生处于从高中到大学过渡的转折点,这是一个挑战和适应的过程,而大学宿舍便是一个快速建立友情、适应大学模式的重要契机,而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所有同学都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保护。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更要学会与其他同学共同生活,相互帮助,懂得理解和包容,建立起与他人交往的勇气,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辅导员也要明确学生宿舍是公共场所,需要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感受,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不要采取极端行为,要充分信任老师和同学,以开朗乐观的心态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辅导员平时要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宿舍中主动与学生谈心,学生也要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宿舍相处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老师一同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此外,辅导员要重视各族能展现民族精神品格与智慧风貌的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应增强文化传导,注重打造“安全和谐、温馨舒适、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通过“立制度、严管理、办活动”多维度进行寝室文化建设,加强寝室凝聚力,增强学风带动力。在寝室集体活动时,通过让寝室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生用服装展示、歌舞表演、录制展示家乡民族风俗短视频、分享家乡民族特色风味小吃等不同方式展现本民族或本土特色的民风民俗,在风采展现的过程中各民族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在彼此情感认同中,加强民族团结,从而增进寝室成员的感情。
(二)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尊重文化差异,强化团结意识
多民族学生交往中涉及多元文化背景,加上人格特点、成长经历、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日常交往中难免出现分歧。要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抵制损害民族团结的言行。从大一入学开始,同学们就要关注和关爱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切实加强自身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理解和尊重,从思想上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同时少数民族学生要珍惜并多多参与辅导员所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日常锻炼的机会,主动参与班干部竞选,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少数民族学生要尽快融入集体,处理好和汉族同学的关系,汉族学生也要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高度看待问题,增强对少数民族同学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观念认知的知晓度,理解尊重这些差异,同时让少数民族同学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重视。当然,辅导员应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度重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可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如不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节日慰问活动,也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国家及学校的温暖和关爱,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4]。
结束语
面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任务,高校辅导员只有从根本上认清其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重任,认清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坚持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在高校大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最大限度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智慧,努力形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力量,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坚定共同理想和担当精神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鉴,刘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5):14-22.
[2]王春茂.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理论意蕴与实践理路[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6):38-40.
[3]寇曼.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师范大学,2021.
[4]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1):122-131.
作者简介:崔馨予(1995— ),女,汉族,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