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2023-03-14刘磊
[摘 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应以“理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主题,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工作改革,精心设计学科育人内涵,深入挖掘立德树人价值。注重学科德育思想的升华,多措并举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课程理念,将育人、树人理念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融合到教学各环节之中,促进学生家国情怀及知行合一,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增强学科德育的针对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为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度和深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汲取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着力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新路径,增强思政铸魂育人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促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格局趋于完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Web 2.0技术和其他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文化的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全球化、网络化和交互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介环境。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增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意见、观点的机会和平台。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给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只依靠思政课程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过于形单影只,因此,需要将其他非思政类课程吸纳其中,建立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与优势,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扩展和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思政教育资源,而且还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是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的根本要求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贯彻了教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起来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逐渐拓展到其他课程体系建设中,并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积极践行时代对教师提出的立德树人新要求。其他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一样,既要注重增强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还要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强有力的引导,使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多措并举发挥育人合力,使思政教育达到1+1大于2效应,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保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其内外环境、增长动力和机制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要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形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塑造新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更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高素质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关键阶段。课程思政建设能充分发挥“三全育人”协同效应,将多方面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
(一)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不足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都存在不足之处。学校层面未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纳入到各项工作布局中进行统筹规划,缺乏强有力的协同、整合和保障机制。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相关制度,但由于太过笼统,没有将制度进行细化与系统化处理,导致有些规章制度并不适用,缺乏可操作性。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定位和职责分工不明确,存在工作不深入、措施不得力、配合不协调、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工作对接不流畅,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合力的形成。教育领域改革不够有力,导致“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无法根植于心[1]。
(二)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度
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倾向于专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之间“两张皮”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由于思政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大量思政教育元素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更未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中,而且随着国家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提出,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越来越重视实践环节,缺乏理论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很难找到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点。再加上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相对落后,加大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难度[2]。
(三)生源结构变化对教学的冲击
随着国家高职扩招政策的贯彻落实,高职院校扩招规模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生源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统招生、对口生、单招生等生源结构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他们在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类型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还要重视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满足教与学的多样化需求,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在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来满足不同生源需求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对其教学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3]。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打造多元育人共同体
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终极问题,凝心聚力,引导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组建以育人为本提升办学核心能力的发展共同体,全面提升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全力打造纵横联动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通过共同研讨教研活动内容及活动方案、分享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等手段,促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使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落实,构筑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高职院校所有教师应加强育人共同体的构筑,明确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实践教学中不应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要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的重任。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明确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并不属于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构建同向同行育人共同体过程中,所有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需共同创建全方位育人新理念,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环境[4]。
(二)做好“三全育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应着力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创新构建学院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做好“三全育人”顶层设计。全体教师需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真正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让思政教育为专业教育加盐调味,最终使二者深度融合,同向同行,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政治思维能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同时,还要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坚持党委抓总、行政负责,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和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从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着手,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利用校外资源等手段,发挥立体式育人功能,并做好相关统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应不断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相融合,修订思政课程教學大纲,鼓励担任班级各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计划与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等方面都能有所作为,避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化、工具化。另外,教学部门还需做好教学设计,创新育人理念,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践效益,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并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精准构建“三全育人”新
格局[5]。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传授中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应打破思想藩篱,防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思政建设泛化”的现象,从“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责任担当”“厚植专业文化”、力争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价值元素,通过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将现场授课、情景教学、思政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技能报国的兴趣和热情,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共同打破专业学科界限,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介绍当中,引导学生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树立正确的“三观”,热爱职业教育,热爱所学专业,确立职业目标,培植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更好地投身祖国的各项发展建设事业。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过程中,二者并非简单地机械拼凑,而是要以专业基础背景知识为背景,以客观实际情况内容为依据,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专业课程教师还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有全面了解,注重学生情感、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接受思想政治
教育[6]。
(四)创新教学载体拓宽教学内容
为更好地增强当代大学生课程思政意识,树立和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必须对课程模块进行整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以往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存在教学载体形式过于单一、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教学载体,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今天,新媒体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师可借助现代媒体激活课堂教学,并将其作为教学载体,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引进情景教学,以此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例如:利用微型视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开展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专题的思政理论指导培训会;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开展10分钟思政教育进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对最新的行业资讯、新闻资讯等进行探讨。通过创新教学载体,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新知识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鲜活的活动场景下身临其境,并从中得到熏陶,树立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职业道德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可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将实践育人落实落细落地,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在“三全育人”原则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注重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发,丰富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载体,并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落实和完成立德树人的这一根本
任务。
参考文献
[1]肖玉玲,仵征.“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11):271-272.
[2]孟祥雪,王倩倩,靳辉,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3(20):117-118.
[3]张林红.“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与方法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0(59):123-124.
[4]韩松.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75):231-232.
[5]邵龙.“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2):169-170.
[6]任秋景.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33):227-228.
作者简介:刘磊(1982— ),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JB1423141)课题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