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2023-03-14陆青萍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文章从“五育融合”的内涵、历史出发,阐述了“五育融合”理念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刻意义,分析了当下“五育”和“心育”融合育人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融合育人提升策略,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随着新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2023年,教育部提出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了“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五育并举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五育融合”理念的内涵与发展历史

“五育融合”中的“五育”内涵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高职院校的“五育融合”则是指高校将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按照其特有的逻辑,围绕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推行“五育融合”,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一个大学生”的问题。

“五育融合”的理念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演变进程。19世纪末,梁启超等近代教育家首次提出了“体智德三育并重”的理念,提倡国民要“鼓民力(体育)、开民智(智育)、新民德(德育)” [1],并视此三育为教育的根本。20世纪初,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念,重点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美育”可以让人更好地完善个体发展。民国时期,蔡元培糅合了前人的四育并举理念,增加了“世界观教育”,并强调五育应以“德育”为首,至此便形成了“五育融合”的雏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强调青年人应注重品行、智慧、健康、劳动和审美五方面全面发展,对青年人的身心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在“五育融合”方面做了更多的探索,从毛泽东思想中的“三育并重”到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的“四育”全面发展,为我国青年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具体指导。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德智体美劳上升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2]。从“五育融合”理念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在传承中丰富、在守正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3]正确教育理念。

二、“五育融合”理念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以德育心,塑造价值导向

新时代高职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德”成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各类评优评先中的重要衡量指标。德育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和规范,对学生施以思想道德、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其目标是“育德”,发展学生良好的“德性”[4]。高职院校的“德育”主要通过品德课程教育、校园文化浸润、教师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大学生做到“束己”和“修身”,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性平和的价值导向。良好的“德育”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以及用适合的方式来调控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亲社会的行为和利他行为,达到人与现实生活和谐共处的目标。

(二)以智慧心,创造前提条件

智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智力因素包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等。智育活动亦属于心理活动,大学生在校习得文化知识,锤炼专业技能,锻炼思维能力,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等都属于智育活动。每一种智育活动中都贯穿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演变过程,培育了大学生们不同的心理品质,如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良好的情绪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而心理品质也反过来作用于智育活动,影响智育活动的效率和结果。

(三)以体强心,打造体质基础

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大学生们在掌握了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后,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稳定的运动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了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形成愉快、互助、乐观的健康情绪。团体的体育运动,还可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缓解其紧张的精神压力,促进其人际交往,促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四)以美润心,丰富基本内涵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的产生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映,美育具有愉悦心理、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能让大学生维持平和的心理状态,激发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因此,美育教育極大地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基本内涵,亦符合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心理需要,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以美润心、以心筑美”的育人目标。

(五)以劳健心,拓宽心育途径

劳动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培育其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大学生在形式丰富的劳动教育中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断完善自我意识、锤炼坚强意志,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获得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了以劳健心的育人效果。

三、高职院校“五育”与“心育”融合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五育”失衡致“心育”发展不全面

“长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是我国教育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5]。虽然近些年高职院校在“五育融合”方面已加快发展步伐,但仍然存在五育失衡的情况。高职院校的“五育”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呈现。在课程教学中,文化课程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德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育课程的教学则占比较少,其中部分仅以选修课形式呈现,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充分重视。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围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展开,涉及“德育”和“美育”两方面较多,涉及其他三方面相对较少。“五育”的失衡导致“心育”的发展根基不稳定,“五育”和“心育”相对割裂,也导致了两者的融合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亦逐渐背离了高职院校的育人初衷。

(二)融合育人体系不完善

“五育”和“心育”融合育人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者的融合育人目标不完整、教育内容融合度不高和教育评价体系不优化三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推进“五育并举”时,鲜少有与“心育”联系在一起,未形成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育人思想。“五育”和“心育”课程教学比较独立,没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学生无法获得完整丰富的学习体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五育”和“心育”的融合过程中,也应形成科学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助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多元协同格局尚未形成

“五育”和“心育”的融合,尚未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在校内协同方面,受到固有运行机制的局限,教学和行政部门没有形成“五育”和“心育”教育的融合意识,各类教学资源融合度不足。在校外协同方面,学校、社会、企业、家庭还未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五育”和“心育”的融合课堂未能在学校以外的部分得到延展,家、校、社会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四、“五育”与“心育”融合育人提升策略

(一)构建“五育”和“心育”深度融合体系

1.心育融入德育

高校教师在各类课程的讲授中,应增强课程思政理念,将德育意识、心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6],是对课程教学内涵的深化。高职院校教师在立足课程本身的同时,要用心培植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大学生们从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鼓励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行为,进一步探索生命意义,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心育融入智育

智力作为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使得智育与心育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院校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应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板块,让全体教师增强心育意识,掌握心育技巧,提高心育水平,如此才能让教师在各专业各科目的教学中巧妙融合智育和心育。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在各科课程教学中,引入校外实践的环节。例如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磨炼心智,在比赛中收获荣誉和成就感,提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帮助学生增强实践锻炼,明晰职业规划,提升职业认同;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走进校园,讲述自己的校园学习史、职场奋斗史,让大学生对当下的就业形势、未来的职业方向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信心应对就业,面向未来。

3.心育融入体育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生活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努力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其教学水平,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意愿和动力。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输出体育训练技巧,而要注重让学生深度理解体育与身心协调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强身健体的科学理念。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常规性体育锻炼打卡活动,让大学生们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在运动中强身健体,宣泄不良情绪,强健个人意志;亦可以创新性地开展一些“00”后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团体竞技活动,让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体验互帮互助,拓展人际交往,提升自我认知。

4.心育融入美育

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各类艺术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大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会用美的事物来改善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心理状态。此外,学校应利用多种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和心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如开展绘画心理、视觉艺术心理、情感与设计等课程,让大学生实现以美化心,以心润美的状态。

5.心育融入劳育

高职院校劳育课程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尊重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心育和劳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学校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点突出实践教育环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挖掘自身价值,在劳动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当地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学生喜爱、学校支持、社会认可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增强劳动体验,传承奉献精神,挖掘自我价值,提升精神境界。

(二)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

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五育”和“心育”的融合,明确两者的融合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教学和行政部门要充分联动,学工处、团委等行政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心理需求。教学部门可以根据调研结果因材施教,将“心育”纳入到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考核和学生评教中。

高职院校还应积極与社区、社会机构、企业和学生家庭展开“五育”“心育”服务合作,建设品牌育人服务项目,共建育人实践基地,糅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也可以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来服务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结束语

高职院校“五育”和“心育”的深度融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高职院校当前“五育”和“心育”融合育人的现实困境,我们应用更科学的方式去探索“心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德育的多种可能性,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新格局,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复.原强修订稿(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

[2]王江松.劳动文化的复兴和劳动教育的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8-11-22(8).

[3]杨丽.“五育融合”的历史演进、现实困境及实现之策:基于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0.

[4]俞国良,何妍.“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10.

[5]钟柏昌,刘晓凡.论“五育融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22(1):86-94,104.

[6]陈玉.构建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思考:基于“心育”与“五育”关系的再认识[J].学园,2023(14):48-50.

作者简介:陆青萍(1989— ),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SJB0627)。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