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笔译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3-14李琦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新任务。培养和建设顺应时代要求的翻译及语言服务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前外语类专业建设的迫切任务。汉英笔译课程正是基于此项任务的要求而设置,该课程具有融入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该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汉英笔译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关键词]汉英笔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融入方式

中学西传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特别是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历史使命,即将中国先进的技术、悠久的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向世界传播。而汉英笔译课程也是助力英语/翻译专业学生践行这项使命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因此,汉英笔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贯彻德育引领的教育观,秉承专业课教学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理念,培养以母国深厚文化为自豪之本、以母国优秀传统为待人处事之礼、以母国哲学思想为行事之道的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树立不忘初心、努力向前的理想信念。然而,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笔译课程中去,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当前翻译课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汉英笔译课程中,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对于汉英笔译课程的重要性

汉英笔译课程,旨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汉语言素养,培养学生在中英两种语言和思维间相互转换的能力,为国家输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当翻译教学与全国高校全课程育人改革碰面时,汉英笔译课程本身具有的思政优势立即彰显。翻译是一项在两种语言间进行内涵、文化、思维转换的活动,无论对何种文体进行翻译,都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词法、句法层面的转换。相反,我们应该从语言背后的文化及思维角度出发,探讨翻译的跨文化交流性质,寻求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这也要求译者要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诺德也曾说过,在翻译中要成功理解他国文化,首先需要理解本国文化[2]。深刻理解并弘扬中国文化,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讲述本土故事是每一位中国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价值观。深入挖掘汉英笔译课程的思政内涵,提升翻译教学的育人功能,肩负起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重任,是当前高校翻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汉英笔译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汉英笔译课程教学还面临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当前的学生主体是对社交网络依赖性最强的“Z世代”,他们惯于接收并使用碎片化的网络资讯,思维活跃,信息更新速度快,也拥有丰富的社交媒体经验,乐于线上学习与交流,然而生逢盛世让其忘记了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对于国内外的时政大事,会认为距离自身非常遥远,全球治理也是事不关己的话题。教师在授课时的价值引领就变得尤为重要。二是教材的编写相对滞后。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曾说到当今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迅速,这些变化和翻译教育、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人员自身的提升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的变化、中国的变化,都对翻译工作有特别直接的影响。而现在随着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日益频繁,这种变化对翻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译者要不断补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和使用国际话语体系,要对国内具体情况和基本政策了解清楚,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笔者调研当前国内主流外语类出版社后,发现除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2022年8月出版的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中有翻译类的思政教材,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题材新又全,且成体系的汉英笔译思政类教材。大部分的笔译教材都是在2020年之前出版的,内容和选材较为陈旧,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翻译教学的需要。同时,大部分的教材依然聚焦于翻译技巧讲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几乎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品德塑造。三是教学方法上也相对传统。大多还是沿用了“教师设问—学生翻译—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教师点评也大多从词法、句法、翻译技巧、翻译效果等层面入手,更多的是进行理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以及育人效果的评价则考虑得较少。因此,汉英笔译课程需要依托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宗旨,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

三、汉英笔译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更新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应依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新文科建设宣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文件要求,着力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精神要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汉英笔译课程要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主战场。教师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包含多种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库或平行语料库,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三有”外语人才[3]。

目前使用较多的翻译教材中,通常是以文学类的翻译文本为主,多数是“大家”的名篇。故而教师需要在思政教学资源库中扩大思政的点和面,增加一些涵盖传统文化、国情国策、人文素养、良好品德等方面的翻译素材。将相关经典的、优秀的中國文化有效地导入课堂,特别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地加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内容,用世界听得懂的理论语言、学术语言、专业语言,阐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让学生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体会到汉语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通过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理解基本国策,提升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政治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生命线。结合本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笔者认为,汉英笔译课程可以采用“4I”的教学流程,着力打造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课堂。即:

(1)Introduce(介绍背景)

导入阶段:选择与本节课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翻译活动奠定基础。

(2)Illustrate(阐述要点)

讲解阶段:教师系统有序地讲解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3)Interact(课堂互动)

互动阶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教师在互动中是协调者、组织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翻译能力。

(4)Inspire(总结启发)

总结阶段:基于对学生翻译活动的点评,将概括性总结变为思维的启发与拓展。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小组讨论、个人展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4I”教学效果,课堂内容具有趣味性(Interesting)和教育性(Instructive),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Initiative)和创新性(Inventive)。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学习通平台和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迎合当前学生移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学习特点,全过程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并及时补充最新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大事,增强课程的育人效果。

(三)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从教学方法论角度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4]。这四个“统一”同样适用于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实施。如果是按照“两张皮”的方式“硬融入”,那么也注定难以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的育人效果。因此,任课教师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的某个知识点或知识面,通过提出问题、设立情景、对比讨论、讲述故事等方式,“无声无痕”地引入思政元素,做到有设计但不刻意,有输入但不张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下列融入方式:

1.事件导入法:例如,在跟学生讲述时政文体翻译时,笔者先导入了华春莹在推特发布了三张图片来说明“三牛精神”的提法。对于热衷于社交媒体的“Z世代”学生,无疑对社交媒体上的事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三张图片中“三牛精神”的英文表达和英文释义,自然地引出汉语时政文体中的“N个X”结构。数字化简称是中国时政话语的一大特色,如“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这种简称高度概括凝练,运用等量的英文进行翻译非常困难。通过梳理这一结构,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在帮助学生夯实外语基本功,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掌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

2.问题导入法:例如在跟学生讲述经典古诗词翻译时,可以选择《关雎》这首学生能朗朗上口的古诗。基于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你心目中的爱情是怎样的?”学生经过热议以后,教师可以引出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是孔子对初入情场者提出的应有的态度,即“发乎情,止乎礼”。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的同时,也可以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如诗中“太姒”和后世“太太”的尊称之间的关联故事,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反复吟诵诗歌,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感受古诗词是古老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是优秀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古诗英译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能够引导学生坚定作为外语学习者的历史使命。

3.故事导入法:例如,在跟学生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时,就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跟学生讲述历史典故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通过导入这些故事,进而引出以“清明”为主题的诗词赏析,给学生展示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国人怀思追远的人文情怀,宽厚豁达的人生哲学。在引导学生讲好关于先祖和先贤的故事后,继而升华至带领学生讲好关于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使命担当意识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4.对比导入法:例如,在讲中国传统佳节——七夕节时,可以采用不同于清明节的导入方式,即对比导入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进行对比,包括:不同的起源与来历、不同的节日礼物、不同的庆祝活动、不同的参与者、二者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起源等;让学生能够理性地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认识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七夕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情感操守和伦理道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5]。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将中华文明的厚重展现给世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工程,也是外语学习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束语

汉英笔译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英语类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要及时地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聚焦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思政资源库的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师应深挖教学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互动性,着力打造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课堂。特别是要探索有效的思政导入方式,如:事件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和对比导入法等,能够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以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东刚,刘伟.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4):18-20.

[2]李辉.口译教学中的思政理念探析[J].才智,2019(30):16.

[3]严冰,陈振凯,潘旭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J].新闻战线,2022(11):79-81.

[4]方兰欣,创新教学内容方法 有效提升思政课质量[N].河南日报,2019-03-29(6).

[5]彭澍,袁军.以核心术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09(2).

作者簡介:李琦(1982— ),女,汉族,湖北广水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汉英笔译》”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解中国、讲述中国——文化自信视域下汉英笔译课程的创新教学研究”(立项编号:2023043ZLGC)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