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路径探析

2023-03-14任天齐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摘 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时代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三全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理念。因此,本课题将从“三全育人”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三个角度对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出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治教育;“三全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法治國”长期以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依法治国观念深入人

心[1]。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将在各行各业推动和见证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加快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但目前来看,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社会对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导向,青少年法律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大学生群体存在法律意识普遍不够,法律素养普遍不高,懂法、用法能力普遍不强的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容易成为受害者群体或参与犯罪事件,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加强其法律观念、培养其法律素养是建设法治社会和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法治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较以往有了极大提升,但仍值得注意的是,从身边的学生案例以及新闻媒体上报道的关于大学生犯罪或受害的社会事件中,我们依旧能看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较淡薄,主要体现在法律知识薄弱、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够、用法能力低下等。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大学生因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往往容易遭受电信诈骗、校园贷诈骗,以及就业时因不懂劳动法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以致成为受害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法律观念不够,出现考试舞弊、学术造假、宿舍盗窃、校园暴力、参与非法传销、参与非法校园贷、参与网络诈骗、网上散播谣言等违法行为,同时,由于法律意识不足,这类学生往往犯法而不自知,往往对学生个人、对学校、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成为当前高校和社会亟须解决的一大课题,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也能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是当前整治校园环境、优化社会风气、加强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进程、提高国家发展水平的时代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实困境

(一)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长期以来将学业和工作作为个人评价标准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下,以及就业市场以毕业院校的层次作为划分人才等次的就业环境下,受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影响,我国中小学校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倾向于应试教育,往往更注重课程学习和提升应试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埋头学习、冲刺各类考试,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

(二)高校就业实用主义盛行

一直以来,高校的培养将学生按照专业划分,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为社会服务,而且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居多,通识教育课程较少,而法律通识教育课程又少之又少。法律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院校仅为选修课,不仅受众少,而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占比较低,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中涉及少数课时的法律知识内容,且仅在大一学年开设。可以看出,大学阶段的法律教育课程课时短,且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同时教育方式也较为单调,形式单一。不难看出,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高校重“德育”轻“法育”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素养的培养,不仅在课程设置、校园活动还是师资配置上都倾向于“德育”,而轻“法育”。可以看到,各高校每年招聘大量思政教师,而由于对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不重视,在非法律专业或没有法律专业的院校,很少引进和招聘专业的法律教育教师给大学生授课。由于缺乏优秀的法律专业老师,大部分院校的非法律专业法律教育课程的开展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承担。这类教师非专业出身,教授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课本内容,案例教学和延伸教学的部分较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网络环境监管不力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势头迅猛,不管是各类公共媒体的报道还是网民个人的言论,都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得到快速传播,不健康、负面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欠缺分辨能力的青少年群体面前,往往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参与到网络暴力之中,在网络上攻击身边同学、攻击公众人物,成为网络喷子和键盘侠。网络非法外之地,但由于网络环境监管不力、网络安全法律知识的缺乏,大学生们往往犯法而不自知,有些网络暴力行为发生后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导致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三全”,指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全过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2]。对于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高校必须足够重视,要贯彻“三全育人”方针,将大学生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参与大学生法律教育;“全过程育人”,要求将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则要求将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和校内校外,实现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无不尽责”“育人无时不有”和“育人无处不在”。

(一)法治教育无不尽责

实现“全员”育人的前提是高校须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在非法律专业以及没有法律专业的院校,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思政教师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体,在现实环境下,利用现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力军的作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此类非法律专业出身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高校要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专题培训,提高他们法治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法律素养。其次,高校要积极“引进来”,招聘专业的法律人才承担学校主要的法治教育课程教学,还可以外聘专业的法律人士为学生讲课、开展法律讲座。此外,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任务的专任教师和行政工作者也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大力量。专任教师们要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法律内容;行政工作者在行政管理和校园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以身作则,让学生看在眼里,为学生做好榜样。最后,可以在学生党员或学生会团委干部中组建一支监督管理队伍,对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发挥学生参与自我法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法治教育无不尽责。

(二)法治教育无时不有

要实现“全过程”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持续性和系统性的法治教育工作。首先,高校要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目前已开设的法治教育相关课程,并增设各领域相关的法律课程,从大一到大四各阶段开设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与就业创业、消费维权、婚姻关系、知识产权、缴税纳税等相关的《劳动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继承法》《知识产权法》《税法》,以及《宪法》《民法》《刑法》等必要课程。同时,创新和丰富课程形式,创新法治教育观念,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的灌输性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开展学生讲课、小组讨论等互动性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要建立法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将法治课程学习成果纳入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期末考核评价范围,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将法治课程教学成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之内,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实现法治教育无时不有。

(三)法治教育无处不在

除了“全员”“全过程”,高校还应拓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宽度和廣度,将法治教育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和校内校外,实现“全方位”育人。第一,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作用。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高校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法治教育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辩论赛,邀请法律人士进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在校园内开展普法宣传、组织学生去法院或法律中心旁听法庭审理或进行法律实践活动等,通过实践切实感受到法律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学校广播站可专门开设一档《法治在线》节目,每周固定播报身边的法律案件和法律小知识。还可以利用校园宣传栏,张贴常见的电信诈骗案件和防诈骗手段,以及在开学、放假等时间节点在校园内拉挂防骗内容的横幅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除此之外,高校要联合公安部门,运用网络技术,监督和整治校园网络,屏蔽网络负面信息,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第三,积极占领网络新媒体新阵地。高校要把握当代大学生行为特点,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将法治课堂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或者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QQ表白墙、抖音、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媒体定期推送法律知识,还可发动学生通过拍视频、直播、制作宣传短片等方式积极创作和传播优秀的法治内容,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法治教育。第四,设立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中心,为陷入法律纠纷的学生提供切实的法律援助,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温度,鼓励他们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五,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育人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只靠高校的教育远远不够,高校要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法律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同时联合社会力量,如借助公安机关、法院、检察机关、法律中心、妇联等力量开展法治教育和普法宣传,实现法治教育无处不在[3]。

结束语

公民法律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工程,只有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才能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长久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使人人都能尊崇法律、信仰法律,将公民守法与护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法治力量才能够深入人心。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道路上肩负着无比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法治教育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用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从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考核评价、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课堂、校园法治氛围、家校及社会力量联合等各方面入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培养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优秀人才,实现法治教育无不尽责、法治教育无时不有和法治教育无处不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法律素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推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加快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进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求是网,2020-11-1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宋玲.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J].红旗文稿,2021(20):22-24.

作者简介:任天齐(1996— ),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汉江师范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