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的思考

2023-03-14廖丹滟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闽北先辈革命

[摘 要]闽北红色文化是福建区域性红色文化,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契合,在课程中探索闽北红色文化的融入和运用,对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思政“金课”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闽北红色文化;“德法”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德法”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围绕着思想、道德、法治三大模块展开,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进行系统教育和科学引导。作为“德法”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将闽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既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又有利于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成效,打造学生真正喜爱的思政“金课”。

一、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更有深度

闽北是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铸就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在“德法”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并有机融入闽北红色文化优质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深情讲授闽北革命史和闽北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动人事迹,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可引导学生深刻感受革命先辈身上崇高的精神品格,进而筑牢宏伟志愿。同时,结合闽北红色文化教学案例,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重难点、纠正思想价值偏差、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等理论困惑,既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也讲清了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让思政课更有深度。

(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让思政课更有高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

法[1]。”要把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需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以价值目标为引领,并将闽北红色文化寓于具体的活动之中,如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设置课堂讨论、头脑风暴,指导学生创作演绎红色主题歌曲、红色故事宣讲、红色剧场随手拍,拓宽思政课堂,探索VR红色文化体验、重走革命路、“五老”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课程体验和思想升华。既突破了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也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获得真知、提高境界,让思政课更有高度。

(三)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思政课更有温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在闽北革命先辈事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遗址等资源中挖掘与教学相匹配的内容,设计“以史铸魂,以文化育人”的相关主题。通过以“情”引领,强调“育人”目的,以红色故事的讲述、历史情境的再现、红色作品的创作等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先辈的精神力量,进而从闽北红色文化中汲取持续深厚的奋斗之力,锤炼品德修为,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既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也能让红色文化的价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发挥最大育人成效,让思政课更有温度。

二、闽北红色文化在“德法”课中的运用思考

“德法”课是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它围绕着思想、道德、法治三大模块展开,课程包括了“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六大主题内容,主要为了涵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努力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学中,通过收集、整理、挖掘闽北红色文化相关历史资料,探寻闽北红色文化与“德法”课的契合点,让二者实现深度融合,能有效打造高质量的思政“金课”,实现育人目标。

(一)闽北红色文化在思想教育模块中的运用思考

思想教育在“德法”课中所占比重最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航向,从一定意义上就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3]。”当下,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渗透有增无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想淡化、信仰缺失、价值偏差等问题。通过将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区域性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闽北地区的艰辛革命历程,并从中汲取认同与力量,奋勇向前、勇担使命。

第一章关于“人生观”教育。在“人生观”章节的教学中可设计以“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升华人生境界”为主题,分享闽北革命先辈的故事,展示他们为革命、为人民甘愿牺牲一切乃至生命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以江禹烈为例,在教学中以勤奋好学不忘初心、理想转变播撒火种、英勇无畏献身革命三个环节,讲述江禹烈从求学到牺牲的人生轨迹,将个体小我的成长融入祖国和人民共同命运之中,引导学生以革命先辈为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不负青春、不负人民。

第二章关于“理想信念”教育。在“理想信念”章节的教学中可设计以“了解地方组织创建,筑牢信仰之基”为主题,分享中共闽北地方组织的创建,包括中共建瓯支部、中共闽北临委和崇安特支创建的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20年代闽北地区的革命形势,了解闽北革命先辈杨峻德、徐履峻等同志在创建党组织时的艰辛与坚定,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条件艰苦的革命年代,先辈们历尽艰辛也要用汗与血建立党组织,延续红色血脉”。进而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理想信念能指引人生方向,给予人以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从而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放飞青春梦想。

第三章关于“中国精神”教育。在“中国精神”的章节教学中可设计以“感悟拳拳爱国之心,赓续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闽北人民敢于斗争、勇于革命,打响了闽北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上梅暴动。讲述闽北人民辛勤劳作、团结奋斗,努力建设革命根据地。讲述闽北人民不怕牺牲、拥军爱军,保护革命火种。闽北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勇毅前行正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实践典范,通過讲述闽北人民爱党爱国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理解中国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之源,自觉做到弘扬中国精神,传承民族血脉。

第四章关于“价值观”教育。在“价值观”的章节中可设计以“牢记无名英雄初心,抓好价值观养成”为主题,讲述张山头红军墓群1343位红军先烈无畏斗争、顽强奋斗的不朽功勋。讲述革命“五老”在峥嵘岁月的光辉事迹。通过讲述闽北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身上展现出的价值取向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从而引导学生要向先辈学习,洗礼精神,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闽北红色文化在道德教育模块中的运用思考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4]。”当下价值多元化和环境的多样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道德理念偏差、道德判断不足、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而,涵养大学生品格,引导大学生恪守正道,是“德法”课育人的关键。通过将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能有效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理解,感悟闽北革命先辈身上所展示出的崇高道德风范,从中汲取力量,锤炼品德修为。

第五章关于“道德观”教育。在“道德观”的章节中可设计以“矗起永不褪色的丰碑,引领道德风尚”为主题,讲述生于建瓯、点燃闽北星火的杨峻德,生于崇安、被誉为红军“常胜女将”的陆如碧,生于松溪、铮铮铁骨的工农红军战士董生有等一系列革命先辈在闽北这片热土上,顽强斗争、慷慨献身的动人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先辈们身上所闪耀着的高尚道德情操,感受其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在教育中产生共鸣,进而锻造其坚毅品格,彰显新时代青年崇德向善的新风貌。

(三)闽北红色文化在法治教育模块中的运用思考

“特别要抓青少年法治教育……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5]。”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下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运用法律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学习法治思想,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大学生是“德法”课的重要目标要求。通过将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能有效将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实现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养全面的时代新人。

第六章关于“法治观”教育。在“法治观”的章节中可设计以“纵观根据地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素养”为主题,介绍闽北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根据地进行民主与法治建设探索的经验,介绍闽北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司法案例、崇安县《土地法》的颁布、工農兵代表会议制度的施行等法治建设的光辉传统。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闽北革命根据地的法治探索,明白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着重加强对自身法治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坚定做社会主义法治的模范践行者。

三、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闽北红色文化融入教学顶层设计

闽北红色文化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保障。从学校层面优化顶层设计,宏观把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规划,鼓励探索与创新,加强对区域性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落实部门主体责任,明确分工与内容,从培养方案、校本教材、精品课程、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领域建设,统筹规划,做好将闽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宏观指导与科学设计,让闽北红色文化传承得以真正落地、落细、落实,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思政“金课”。

(二)建立闽北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的关键。闽北红色文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红色文化,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着闽北红色文化教学研究不足、教学素材不足、系统整合性不足、教学长效性不足等问题。因而,思政课教师需要组建研究团队,共同打造资源平台。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收集闽北革命史、闽北革命先辈事迹等资料。在翔实的历史资料中整理、归纳、筛选与高职院校“德法”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闽北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以专题教学组建模块,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笔记、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线上展馆等栏目,实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思政课教学。

(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为了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政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是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导向和“实践性”特征,在学习上对移动学习终端的使用频率高,获取知识信息途径丰富,思维活跃,乐于追求新鲜事物,喜欢丰富的视听教学资源。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用不当、对学习内容接受程度较低等不足。为了更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形成高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式教学方法,在情境式体验中,精心设计文化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思政课变得“有意思”。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依托职教云、学习强国等在线资源平台,强化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学习。课前导学,利用职教云推送学习强国文章,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单,分享视听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开阔视野。同时,通过职教云学习记录统计功能,有效掌握学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讲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分享、情境模拟、课堂练习等活动,教师及时进行指导与评教,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设定,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技能锻炼。课后巩固,根据所学知识点,安排巩固练习与课外实践,教师可根据平台反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强调要“把福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闽北红色文化作为福建省区域性的红色文化,能为“德法”课的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且具有区域特色的鲜活资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增强将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德法”课教学的使命自觉,在“德法”课实际教学中加大挖掘、合理利用并有机融入闽北红色文化,宣扬正能量,补充营养剂,赓续红色命脉,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J].中国老区建设,2022(6):4-5.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3]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编写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习书记同我们聊“理想·价值·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新生代,2019(1):2.

[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廖丹滟(1991— ),女,汉族,福建南平人,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闽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dx015)。

猜你喜欢

闽北先辈革命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继承先辈精神 不负时代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