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互鉴路径研究

2023-03-14李盈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全球化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变得越来越紧密。本文结合我国文化交流的现状,研究国际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推动其向着促进中华文化建设方向发展。重点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主要作用,总结我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观点和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交流;文化互鉴;中华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趋紧密。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因此,我国把文化地位提升到全新高度,将其放到社会发展重要领域,进一步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加强文化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战略性决策。可以说,我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国际間的文化交流越紧密。作为文化发展大国,文化的包容性自古以来就较强,伴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及世界影响力的加强,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和密切,进一步促进着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全面融入世界文化的大家庭。可以说,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只有以更加开放、更加博大和更加包容的胸襟,进行与国际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

一、我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观点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个民族与社会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我国历史文化交流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会发现,我国近代的文化交流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相对保守的文化交流思想

这种文化交流思想只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忽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这种思想通过发展传统文化谋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坚信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才能促进发展,实现繁荣。这种保守的文化思想特别强调以国学为基础的东方文化神韵,提倡儒学复兴的思想,价值取向上主张中体西用,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中西文化,再创中华文化之繁荣。这种思想是时代使然,也是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之一。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思想

文化自觉思想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深刻认知优秀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是文化的自我创建、自我重塑。这种文化自觉思想是建立在人们对自身领域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需要对所拥有的文化精神的内在与外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理解,从而对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关联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文化自觉作为文化交流的根本思想,具备促进文化交流和对话的特质,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联系,共同发展。文化创新思想指的是文化之间既对立又相互体用结合的一种二元思想。这种文化思想先排除了一切中心论的观点,以一种更为宽容和开放的姿态,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审视,既较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承认中西方文化间的不同之处,既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体现了现代文化包罗万象的气息与精神[1]。

二、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总结

(一)国际文化交流中文化流动的发展规律

文化实际是世界各民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发展创造的智慧“结晶”,文化交流的根本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智慧,并广泛地开展智慧交流交换,才产生了文化交流的规律特点。一是文化信息的双向交流。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之中,文化交流的方向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且只有进行双向交流才是健康的、平等的交流形态。二是按照文化发展程度由高到低的规律流动。文化总是在交流之中,从先进文化向落后文化方向进行流动,而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会将其先进的文化传播到文化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文化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也会充分地利用外来的先进文化来丰富、发展自己,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发展水平。三是文化流动呈现阶段性发展规律。文化交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实践证明,文化交流先是以物质交换形态开展,逐步发展到制度层面,最后形成固有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2]。

(二)国际文化交流中文化交往的发展规律

继文化流动后就进行到文化交往阶段。文化交往起源于文化冲突,也可以将文化冲突看作文化交往阶段的产物。由此可见,文化冲突的最终目的是文化沟通、文化融合,也就是说文化冲突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人们在文化冲突中体会到了文化宽容和文化互通的重要性,进而对各种文化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吸收先进文化来充实自身[3]。因此,在民族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扬弃体现了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性,也可以说,在文化冲突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逐步被世界所接纳,从而进入文化深度交往阶段,形成各民族都能接受的世界文化,进而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和平发展[4]。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持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对文化体制的调整改革,促进文化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及文化凝聚力,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着重点。

(一)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繁荣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备较强的包容力与开放性。我国历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因此,持续推进中华文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更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我国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持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推进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能够不断提升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国际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世界文化发展繁荣

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世界,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象征,因此,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更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动力,也是推动世界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进一步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学习与借鉴,才有利于世界民族文化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才有利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实现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经济交流、合作。

四、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主要作用

(一)文化的国际属性越来越突出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也使各国、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突破时空限制,为全球和平发展搭建更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新闻、影视、娱乐、出版、旅游等,都拥有国际化的属性与标签,这些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当前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文化国际化发展趋势越加明显,使得文化创造的空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文化的国际性越来越突出。

(二)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往来愈加频繁,经济活动能够促进文化快速传播,因此,世界各民族文化间交流、融合、发展已然是一种新趋势,文化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经济活动为文化交流提供沃土,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的紧密融合,主导经济发展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互为依托,二者同步发展,是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发展的全新路径。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时代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包容、融合,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工业产品的加速流通,为传统产业提供创新与复兴的历史机遇。如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控制及网络技术等领域,都因为新技术的创新,为行业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使工业化进程加速,从而提升工业产值与效益。

(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当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虽然,一些外力因素导致经济全球化速度趋缓,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却从未停歇。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交流是文化的桥梁,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间友谊,促进世界文化融合与繁荣,同时为世界经济贸易注入新活力。因此,在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情况下,其地域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特征却越来越凸显,使不同文化在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五、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对策

(一)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深度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先进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促进中国先进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从中汲取先进思想及文化营养,进一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

(二)采取多样化方式,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可采用多种形式促进文化深入交流,以多样化手段强化文化建设,搭建畅通的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体系,使国际文化与我国的优秀文化深度交融,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应该积极发挥出社会各界力量的优势,例如,各大企业、知名企业家、社会公众等参与国际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好民族文化宣传及文明建设工作。在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品牌,不断加大民族文化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公众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优势,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使中华文化与国际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与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注重孔子学院的宣传与建设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先驱者与创造者之一。建设孔子学院能够使我国快速向世界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使世界更为深入了解中国。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孔子学院对于优秀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受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肯定与好评,也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四)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精髓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功于文化间的融合与借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而逐步兴旺发达起来。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因此,更应该不断拓宽发展视野,把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的哲学理念及思想包容进来,将其中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五)注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注重维护国家文化发展的安全利益。尤其针对一些西方负面文化思想影响,应该坚定立场,坚决抵制不良的国外腐朽文化的侵蚀,努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推进优秀文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六)注重区分文化传播受众群体

受众群体是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对象及目标,做好国际受众区分工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必要条件。客观而言,不同文化的国际受众差异性明显,不同国别民众尊崇不同民俗。如果将中华文化传播对象笼统化处理,恐无法实现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且即使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下的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也各有不同,因此,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为实现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就要将受众进一步细化。我国相关人员可深入研究不同国别群众的民俗、习惯、文化差异性等,针对不同民众设计个性化传播方案,强化别国群众对我国文化的喜爱程度,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深入传播。首先,可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受众作为区分要素。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内在文化信仰,是决定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观念,也是文化体系内成员的行为模式与感知模式的内在驱动。因此,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就可有的放矢地传播中华文化,使同一文化体系的民众更认同并喜爱我国文化,从而加速中华文化传播力度。其次,可将处于不同媒介的民众作为区分要点。一个国家的文化媒介是该国传媒体系与其政商系统、文化风俗、历史传统等长期互鉴的产物。为此,可深入分析该民族的文化信息接受习惯,从而制订适宜的文化传播方案,推动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加强孔子学院的宣传与建设,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精髓,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为传播主体,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经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文化间的有机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欣荣.从被动输入到文化自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及其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1):60-65+92.

[2]车丽梅.“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路径选择[J].中华文化论坛,2016(10):143-148.

[3]于语和,高梅.中国近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J].历史教学,1998(5):21-24.

[4]王克婴.近代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比较研究[J].历史教學,2002(4):28-33.

作者简介:李盈(1970— ),女,汉族,河北丰润人,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副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比较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全球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文化交流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