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推荐

2023-03-14

全国新书目 2023年12期
关键词:国语经学飞天

《中国思想的古今之变》蔡晓 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9/68.00 元

蔡晓

浙江兰溪人。曾就读于浙江丝绸工学院机电工程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长期在中央国家机关从事政策理论研究。现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本书对中国自西周以来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从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董仲舒等古代重要思想家到近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娓娓道来,发掘了隐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思维方法、价值观,回答了五千年文明为什么能用完全敞开的、没有任何抵触的、欣然接受的心态去接受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的研究。

以人为本位:天人合一的本义

认识天以及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思想起源的原点。以“天”为元概念的天道观是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思想,离开对天道观的分析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思想。概要地说,在殷周之际,华夏族就形成了“神灵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并立的天道观,天人合一是其基本特征。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由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对神灵的崇拜达到了华夏文明的顶峰,他们认为天、地、人无一不是被神灵控制,神灵可以给包括天子在内的万民带来福祉或灾难,人生的主要工作是祭祀神灵。这种以神灵为本位、王权由神灵授予和支持的“神灵之天”天道观支配着殷商社会。殷商的祖宗神与主神(上帝)合为一体,永远庇护着殷商族子孙。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里说:“殷时代是已经有至上神的观念的,起初称为‘帝’,后来称为‘上帝’,大约在殷周之际的时候又称为‘天’。……由卜辞看来,殷人的至上神是有意志的一种人格神,上帝能够命令,上帝有好恶的,……这殷人的神同时又是殷民族的祖宗神,至上神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在殷墟甲骨片上,我们可以找到殷商时期对上帝崇拜与对祖宗神崇拜合一的确凿证据。商王每隔十天就要占吉凶,每有大事必用龟占卜问吉凶。祖宗神与上帝一同操控天命,庇佑商族子孙,保证殷商政权的稳固。

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发起牧野之战,终结了殷商统治。周代殷是古代中国的重大事件,实质是重新规划华夏文明发展道路——走向世俗化。为了给周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依据,必须建立一套新的“意识形态”。周人首先做的事情是重新定义“天”。殷人的天由神灵所支配,专门庇佑商王及其万代子孙,如果不改变对天的认识,周人的统治就是违背天命。因此,周人要降低神灵的地位,转而用道德即人的德性高低作为获得天命的根本依据。周人还创造了一个观念,天下万民都是天的孩子——天民,所谓“天生烝民”。周代殷是因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元子”就是长子的意思,是说皇天上帝已经把长子的地位转由文王一系来继承,使其成为管理万民的新天子。周人的天已经成为“道德之天”,已经不是庇护殷商的“神灵之天”,它将根据人的德性高低来决定天命归属,纣王因为残暴而辜负天的期望,最终失去了天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相比于殷商社会,西周社会发生了改天换地式的变化。所谓“改天”是指逐渐由“道德之天”替代“神灵之天”,天子的职责是“敬天保民”,要做到“顺乎天而应乎人”,能否给民众造福才是天命永固的关键;所谓“换地”是指建立以礼乐为核心、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明德慎罚,从制度上废除了人殉、人祭等。考古证实,周人故地的墓穴中极少有人殉。随着周代商,一种新的观念开始形成,比如“天地间,人为贵”,侍奉神灵不如安天下万民;“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万民皆为天的子孙,上天所看到的来自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百姓所听到的。连孔子这位殷商贵族的后裔都由衷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发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批评。

在华夏先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上,还有另一条路径不能忽视,那就是在与自然搏斗的“地平天成”中,在仰观天象、俯察大地的经验中,逐渐产生的用“自然”的眼光看待万物的“自然之天”的天道观。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这一天道观的深刻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从日月星辰有规律地运转,到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万物依时生长、恒定有序,由此形成了一种天地依据道(规则)来运行即“道法自然”的天道观念。这种“自然之天”与“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并存,成为中国古代思想起源的原点。“神灵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的天道观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而“人”这个字很早就产生了。甲骨文、金文中“人”的字形是弯腰祭拜或施礼的样子,是一个懂得自谦、有教养、有礼仪的形象。“人”的地位比较高,主要指氏族先王、王者、氏族贵族(君子)、在位的官员。到了西周初年,“人”这个字可以用来泛指。当时有“国人”与“野人”之分,说明“人”不再专指贵族,而是泛指有别于禽兽的人种,但殷商以来“人”是高贵的、懂礼仪的、有教养的观念留存了下来。《礼记·礼运》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其地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以人为本位,高扬人类高贵、人类价值的意识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可谓独树一帜,是古代中国何以强大、文明何以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不主于经:<国语>与经学史的演变》张永路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9/98.00 元

张永路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天津市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中国思想史、经学史。

本书将《国语》置于经学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梳理《国语》在经学史演变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的不同境遇,特别是历代学者对《国语》不同的认知定位,寻找《国语》在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并探求这种认知差异背后的经学史演变根源,以此确定历代经学的边界,进一步归结出经学史演变的内在机理,从而把握整个经学史的发展脉络。

以《国语》观经学史

在《国语》学史上,尽管很多学者将其归入经学序列,但是持反对意见者亦众多。综观《国语》两千多年的流传史,针对其经学属性的正反两方面意见并存,并且随着时代演进反复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某一时代,认为《国语》属经学的意见占主流;某一时代,反对意见又占主流。《国语》与经学的这种纠葛不仅反映出《国语》一书的境遇,还映射出整个经学史的演变脉络。

其实,早在西汉前期,《国语》就已经埋下了日后与经学纠葛的前缘。《国语》之所以能够与经学产生关联,最初的原因是司马迁对《国语》作者的论述。在司马迁阐明己志的那段著名论述中,他列举了一系列圣贤人物即使遭遇困厄仍然发愤著作的例子: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中的“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成为后世学者认定《国语》为左丘明所作的重要论据,但是司马迁的这一论述并未完全明确《国语》为左丘明所作,由此才会有后世学者认为《国语》为左丘氏所作而《左传》为左氏所作的奇思论点。

西晋傅玄、隋代刘炫已经开始否认左丘明作《国语》的两汉成说,虽然这只是各自时代的孤例,但是这一现象表明了先前坚定的观念在松动,人们对《国语》的认知在变化。到唐代时,这一变化不再是个案,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质疑《国语》的行列。唐初,刘知幾在其影响深远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将《国语》单独划为史学著作一类,与《战国策》等书并列。清代浦起龙在注释《史通》时参以己意,更是直接冠之以“国别家”,由此有了后世《国语》乃国别史的论调。这一定位无疑是对《国语》是经学文献的否定。唐代中期之后,随着疑经思潮的发展,《国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其中有今文经学的影响,也有新兴理学思潮的推动。《国语》因为与《左传》的密切关系,自然被归入古文经学行列,所以当啖助、赵匡、陆淳更倾向于《公羊传》《穀梁传》时,对《国语》的批评自然不可避免。而理学思潮的兴起也使原有经学范式被抛弃,最终,在理学时代来临后,《国语》被剥离了经学身份,变得沉寂下来。从文献统计来看,《国语》在宋明两代被提及的次数大大减少。不过,当清代考据学崛起后,《国语》再次呈现复兴之势。但是,此时的《国语》在考据学“求其古”与“求其是”的研究张力下摇摆于经史之间。依照两汉学者的观点,《国语》应定为《春秋外传》。而在代表清代官方立场的《四库全书总目》中,四库馆员称将《国语》归入“春秋类”是“殊为不类”,并最终将其归为“杂史”。综观整个《国语》学史,《国语》在经史之间的这种摇摆反复发生,一直到20 世纪经学时代结束、现代学术建立之后,争论才告一段落。

《国语》与经学的这种纠葛关系使其成为整个经学发展史上的独特案例。在两汉确立主导地位之后,经学历经两千年的演化发展,其间经魏晋、隋唐、宋明、清代等数个阶段的变迁,每个时期都各具特色。从经目来看,“五经”“九经”及“十三经”的逐渐递增是经学变迁的最鲜明表现。从方法来看,章句之学、义疏之学,以及“六经注我”式的义理诠释和囊括音韵训诂文字的考据功夫,是经学演变的重要表征。而从根本上看,经学的演化发展与各个时代的主导思潮密切相关,如两汉经学时代便与宋明理学时代的经学研究不同,理学时代的经学研究与清代考据时代的经学研究又不同。此中差异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时代思潮的变革。因此,经学史的研究需要跳出经学史,将经学史置入时代思潮的发展中进行考量。当然,宏大的叙事或许会削弱研究的深度,时代思潮的总体叙述有时会疏于空阔。此时,《国语》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来观察时代思潮对经学史发展的影响。

历代对《国语》认知的变迁牵涉的并不仅仅是《国语》一书,而是整个经学史。时代思潮的变革直接导致了历代学者对经学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又反映在对《国语》这一经学边缘文本的认知上。因此,经学的变革会即刻反映到《国语》的时代境遇中,《国语》身份的变迁也昭示着经学边界的不断变动。《国语》的身份是如此特殊,这使它成为观察经学史演变的浮标。通过对《国语》历史定位变化、与经学时合时离的关系进行梳理,可窥见整个经学史演变发展的内在机理。一言以蔽之,从《国语》在各个时代的境遇变迁中可以探知整个经学史演变的奥秘。

以经学观《国语》学史

在两千多年的《国语》学史上,《国语》与经学的关系一直是重要主题。自班固之后,《国语》就被明确为左丘明所作,并被视为与《左传》相携的另一重要著作。这一论断使《国语》在最初就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决定了《国语》研究几乎无法摆脱经学主题。后世研究者无论是赞同《国语》与左丘明及《左传》的关系,还是否定《国语》与二者的关系,其研究都属于经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对于本书来说,经学史的视角是贯穿《国语》学史研究的主要参照系,《国语》与经学的互动是主要关注内容,通过《国语》窥探经学史演化发展是主要研究目标。

《国语》与经学的互动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经学奠基时代、典范经学时代、理学经学时代和考据经学时代。经学奠基时代主要是经学经典文本的生成阶段,涵括秦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一时期,大量经学经典文本产生并定型,为接下来经学时代的开启奠定了文本基础。《国语》便是在这一阶段成书并逐渐流传开来。尽管《国语》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太多痕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结合出土文献来了解《国语》的大致编纂流传情况。典范经学时代主要是两汉魏晋时期直至初唐时期,这一阶段囊括了哲学史上的两汉经学时代,同时也包含了以玄学为新思潮的魏晋时期,以及编撰《五经正义》的初唐时期。在这段长达八百年之久的时期内,《国语》研究并没有呈现出阶段性差异,整体上符合两汉经学所奠定的典范经学范式。特别是在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兴盛的同时,经学研究也并没有衰微,《十三经注疏》中有六部魏晋时期的注解便是明证,而《国语》研究高潮的出现也是表现之一。这一时期的《国语》注解数量甚至远超两汉,其研究也延续了两汉经学范式。其实,经学史的发展阶段与哲学史往往并不同步,从哲学思想史上看,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初唐哲学思潮频现,而从经学史上看,这一时期虽然也有变迁,但是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同质性特征,《国语》可为证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两汉魏晋初唐时期共同列入《国语》研究中的典范经学时代。

理学经学时代主要是中唐至宋明时期,较之哲学史中限定为宋明时期的理学时代时间范围更宽泛一些。之所以将中唐时期也一并纳入,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从理学角度看,理学思潮的开启一般都会追溯至唐代韩愈、李翱,而且隋唐佛教的发展对宋明理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经学角度看,隋唐经学虽然因《五经正义》形成了集先前经学之大成的态势,但是新的萌芽也在生长,啖助、赵匡、陆淳的《春秋》新学开启了新的经学研究,并深刻影响了宋代理学经学的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国语》在这一时期的境遇完全不同于两汉魏晋,其遭遇的质疑与非驳倒是和在宋代的境遇相似,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唐和宋明在经学发展上具有同质性。因此,我们将中唐与宋明合在一起进行论述,统称为理学经学时代。考据时代主要是清代,对于以考据学为时代特征的清代学术来说,称清代为考据时代并无不妥。而且,清代的《国语》研究充分运用了各种考据学方法,集中展现了清代考据学的成就。20 世纪初是开启现代学术的关键时期,现代学术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科学方法的运用,这是与清代考据学精神一致的。而且,在20 世纪初,《国语》一度成为古史辨运动的核心关注点,古史辨运动中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与清代《国语》研究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国语》研究中的考据经学时代囊括了整个清代与民国时期。总而言之,经学奠基时代、典范经学时代、理学经学时代与考据经学时代是《国语》与经学互动史的发展阶段划分。这种分期不只是简单的《国语》学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更是《国语》与经学的互动史变迁演化的反映。如果抛开经学史、只关注《国语》学史,那么这种发展分期或许就会面临商榷的可能。同理,如果舍弃《国语》、只谈经学史,那么这种经学分期同样会面临批评。但是,一旦将《国语》置入经学史演化脉络中,通过《国语》来观察经学史的变迁,通过经学视角来梳理《国语》学史的发展,那么经学奠基时代、典范经学时代、理学经学时代与考据经学时代的分期就会体现《国语》与经学之间有趣的互动历程。

《冬牧场》李娟 著/花城出版社2023.6/60.00 元

李娟

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在阿勒泰牧场的生活经历。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记一忘三二》《遥远的向日葵地》,诗集《火车快开》,以及长篇散文《冬牧场》、《羊道》三部曲等。

这是一篇非虚构长篇散文。2010 年冬天,作者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进入北疆阿勒泰冬牧场——游牧生活的荒寒与核心处,度过了一整个冬天。作者用深情克制的笔触还原了在巨大的寒冷中,牧人们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书写了世界角落里的牧人的世界:游牧的命运日渐微薄,普通的日子寂静悠长同时也充满希望。

大家

牛、羊、骆驼、马——大家都只是吃草而已,放牧也似乎是极简单的事。早上把大家赶出去,晚上再赶回来就可以了……若真这么想就傻了!世上哪有不带智慧和精细规则的生产方式呢?除非从小就生活在牧人的家庭,否则要掌握这门技术实在太难了,就算大学开设了放羊的专业,就算读上四年书也是没有用的,再往下读研读博,还是没有用。

我问居麻:“为什么骆驼要赶着回家,牛却不用赶?是不是因为牛知道回家的路,骆驼不知道?”

居麻说:“它咋不知道!它不回来嘛,是那个,草多得很嘛,又不怕冷。”

这个解释令我很费了些心思。为什么草多了就不回家了?难道草少了就回家了吗?草少了应该更加努力地四处寻找,顾不上回家才对啊。还有,那个“不怕冷”又是怎么回事,这荒野四下里不都一样冷吗?

在牲畜里,最怕冷的是牛和山羊,然后是马。但牛和山羊都住着有顶的圈棚,马则露天过夜。

我问居麻:“为啥马没有房子?”

答曰:“因为马没有肚子。”

……这个,更费思量……

不过,这些问题很快就弄清楚了。前者是说骆驼贪吃,一出去就不想回家。虽然穿有抗寒的毡衣,不怕在荒野过夜,但它们喜欢到处蹭痒痒,万一衣服在外面挂坏了或挂没了,不及时回家修补的话会冻坏的。后者是说马没有胃部,是直肠子,消化得快,所以不能关起来,必须得由着它不停地吃,不停地拉。怪不得有句话是“马无夜草不肥”。

据我观察,在所有牲畜中,牛的眼神最好。记得转场途中,深夜降临之后,马安静地磨着牙,嚼着夜草;羊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等待天亮;骆驼也静卧如山;只有牛,一只接一只开始鬼鬼祟祟地行动了。它们先靠近我们栖身的帐篷翻找食物,拱踢炉子,弄得四处窸窸窣窣,又渐渐地越走越远。到了凌晨三点,大家起身。喝完茶后,男人们拆临时帐篷,往骆驼身上绑包裹箱笼,加玛打包被褥和厨具,李娟则去赶牛。羊马骆驼都卧在原地不动,就它们走出半公里外了!

不知为何,小牛永远比大牛长得好看。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原来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脸部的侧影——小牛的鼻梁是塌下去的,大牛是隆起的。至于为什么塌下去比隆起好看,那就搞不清了。

但是长得漂亮又有什么用!小牛最可恶了,它们清楚我只有一个人,而它们有三个(我家两头小牛,新什别克家一头,平时在一起放养)。于是我一追赶,它们就往三个方向跑。每次追小牛都累得我肝脏供血不足,肚子也饿得特别快,回家一定要大吃一顿……

虽然只是小牛,但它们犯起犟来谁都莫可奈何。我双手攘着它的屁股推啊推啊,拼了命也只能推一两步远,累得够呛。居麻出馊主意:“你骑上去嘛,一骑上去它就听话了。”他的口吻极郑重,害得我差点儿当真。

姜是老的辣,牛是老的贼。当我举起棍子追打时,大牛会先瞟一眼我的棍子,根据其粗细来判断是否需要反抗。而小牛不管三七二十一,梗着脖子斗争到底,并且无论输赢都统统当成是自己的胜利,气死我了。

后来发现,追牛时不能对直了猛追,那样只会把它越追越远。要讲究策略,先若无其事地往另一个方向走,让它慢慢放松警惕,等走到足够远的地方,再慢慢绕着圈子走回来,一直绕到它的正前方——这才追!

然而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费尽千辛万苦把它们赶到东面沙梁后的荒野深处,再转身回家。可等我到家了,它们也到家了……只好重新再赶。

很多时候,站在沙丘上,无论朝哪个方向眺望都看不到小牛了!我大惊,赶紧跑下去满世界找,先往东走,再往北走。无果。回家暖和一下,焦虑不已地喝两碗热茶,再接着出去找……一直找到天色都暗了,等我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发现它们已经好端端地等在沙窝子里了……堪称神出鬼没。

第二可恶的是那头三龄花脸公牛,一整个冬天里它都是我们的重点监控对象。自从某天深夜这家伙闯进毡房(那时刚搬到此处,牛棚还没有收拾出来,天气也不冷,大牛们暂时露天过夜),咬坏了装玉米的麻袋和面粉口袋,默默享受了一夜后,就把此处风水宝地铭记在心了,一瞅着机会就钻进去搞破坏。而我们的毡房只挂有毡帘,没装木门。无论毡帘外绑再多的绳子,横再多的木头也没有用。它多有力气啊,一拱一挣就破门而入了。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严防死堵,看到就打。只要它靠近毡房十步远,就一顿猛打猛追,给它树立起一个“禁地”的概念。

唉,玉米粒弄洒了还能从土中铲起,细细扬去沙土(居麻为此扬了大半天),而面粉就只能白白给糟蹋了。真是可惜!

骆驼们是逍遥派的,无组织,无纪律。要不怎么这一整个冬天里,路过我们地窝子进来喝茶的客人们十个里有九个都是出来找骆驼的。从没听谁说出来找牛找马,并且所有牲畜里,只有骆驼的身上会醒目地写有主人的电话、姓名和村落等联系方式,可见它们不但能瞎跑,还会跑很远。

新什别克两年丢了三峰骆驼,大约丢怕了,每天都严密监控骆驼的动向,比我家监控花脸小公牛还要严密,并且每天傍晚都不辞辛苦,坚持赶骆驼回沙窝子过夜(我家的骆驼几天才赶回来一次)。赶回来后,还把它们其中一条前腿的大腿和小腿折起来绑在一起,令它们一整夜只能跪卧着。就算站起来,剩下三条腿,谅它也跑不了多远。

为了每天赶骆驼的事,这两家人没少生气。新什别克家认为这与放羊一样,是共同的劳动,应该一同分担。而居麻认为我家骆驼的数量还没有他家骆驼的零头多,平均分担的话太不公平。再说了,居麻从没丢过骆驼,便常常嘲笑新什别克小题大做,没事找事。

同理,新什别克家从没冻死过牛,对牛的保暖工作异常粗心。不像我们,一到夜里又是堵天窗又是盖棉门帘的。他家的牛棚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没有顶,敞着。

总之,一轮到居麻赶骆驼,他就火大,每次一回到家就立刻冲我埋怨:“累死老汉了!那边——三个!那边——五个!那边,那边,还有那边——各一个!”他把四面八方各指了一遍,又说:“比放羊还累!”

放羊的话,慢悠悠跟着羊到处走就是了,而赶骆驼得不停地纵马奋鞭,上下奔突,斗智斗勇。

骆驼这家伙也怪,像存在内部分歧似的,总搞自由活动,不像牛羊马总是同类相聚,走哪儿都一搭儿。

除了是逍遥派,骆驼们还应划入丐帮门下。当一群骆驼摇摇晃晃走过来,看吧,个个穿得破破烂烂,补丁迭补丁……哎,谁叫骆驼那么大的个子呢,哪有整块的布给它们缝衣服,全是用旧棉衣、旧毡片、旧毯子拼拼补补。而骆驼们一点也不爱惜衣服,总是在地上打滚,沾了一身稀牛粪后,又站起来在同伴身上蹭痒痒,把别人的衣服也弄脏。

另外,都说骆驼是抗旱耐饥能手,我看才不是。在南下的一路上,那些鼻孔没穿木栓的小公驼个个是饥不择食的模样,见到路边指头粗细的一小丛干草都会停下来啃几口,屡屡掉队,害得维持秩序的李娟折腾了一路。只有负重的或有过负重经历的成年骆驼们最懂事,老老实实被绳子穿成一串,一整天不吃不喝,照样安静前进。

在那次南下的转场途中,李娟负责牵骆驼。不知为何,打头的骆驼总是郁闷地嚷嚷个不停。它有一个绝招,就是紧闭着嘴,只在喉咙深处吼,明明离你只有两步远,但发出的声音就像在几公里以外。

《焦虑和抑郁自助手册》[美]迈克尔·A.汤普金斯 著 欣玫 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4/69.00 元

[美]迈克尔·A.汤普金斯

哲学博士,行为与认知心理学家,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委员,旧金山湾区认知治疗中心联合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临床助理教授,贝克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所兼职教师。作为著者或合著者出版了12本图书,迄今已出席有关认知行为疗法及相关主题的研讨会、讲座和主题演讲600多场。

在这本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的指南中,长期处于焦虑与抑郁状态的读者将获得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的循证技能,以帮助自己突破长期存在的情绪回避问题。在学习直面自身情绪的技巧之后,读者会发现自己能够处理艰难的感受,假以时日,这些情绪会变得不那么压倒一切,不那么令人恐惧,从而获得茁壮成长所需的自信心。

僵化的情绪系统是问题所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将精神错乱定义为一遍又一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情绪僵化也是指反复思考或关注同样的事情。这种有关思维、行为、注意力的僵化习惯会带来焦虑或抑郁情绪,这些情绪相当糟糕、令人痛苦,具有破坏性和持久性。

僵化的注意力

注意力在我们的情绪反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你走在人行道上,听到小巷里传来声音,会假定(尽管你不确定)该声音与危险有关。一旦做出评估,你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这个声音上,以便确认其是否是一种威胁。类似地,若你犯了错误,你就会将注意力聚焦于你做过的事情,以便吸取教训,这有助于在该问题再次出现时成功解决它。这些都很正常。

然而,过度的焦虑和抑郁则伴随着特殊类型的注意力——偏向(biased)和僵化(inflexible)。如果你过度焦虑,就会倾向于关注威胁(或你认为的威胁),而不是安全。例如,你也许会过分关注[带有偏向的注意力(biased attention)]飞行的危险,而对飞行比驾车前往目的地安全得多的事实视而不见。若你感到沮丧,就可能对负面的事物(或你认为是负面的)关注过头,甚至是非常小的负面因素。比如,朋友品尝了你做的汤,然后说:“汤很棒,不过可以再加点盐。”那你或许只会听到“可以再加点盐”,而不是“很棒”。

此时,不仅你的注意力本身偏向于威胁和负面,而且一旦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有威胁或负面的东西上,就很难再转回来。你的注意力是僵化的,你的思维也同样僵化。事实上,当你患有情绪障碍时,你的注意力往往相当不灵活,以至于很难看清楚自己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

僵化的思维

在艰难应对过度焦虑或抑郁时,你往往会以不准确(inaccurate)、无益(unhelpful)、不灵活(inflexible)的方式解释事情。比方说,你可能会高估坏事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高估某个事件的影响,然后一整天都为此惴惴不安。你还可能会过度夸大,例如,犯了个小错误就断定自己是失败者,然后觉得无望且失落。这些思维模式是无意识且僵化的,你甚至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身陷其中。

学习一些技巧来帮助你认识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陷入这些思维模式,继而摆脱掉它们,这对从过度焦虑或抑郁中恢复过来是至关重要的。

僵化的行为

除了僵化的思维和注意力,你可能还有僵化的行为。为了避免或控制焦虑、低落情绪,你也许会采取这些习惯性行为:因为害怕说错话而坚持谈论“安全”话题,因为担心有人闯入家中而反复检查门锁,这些都是焦虑驱动性身体行为(anxiety-driven physical actions)的例子。避开你曾经喜欢的活动,因为感觉太累而无法努力参与其中;在床上躺上数小时,因为倍感压力而不能去上班、不能打电话给朋友甚至洗澡,这些例子讲的是抑郁驱动性身体行为(depressiondriven physical actions)。

你也许还会运用心理行为来防范焦虑或沮丧。不过,与身体行为习惯不同,心理行为习惯都存在于你的头脑之中。譬如,对于焦虑驱动性心理行为(anxiety-driven mental actions),你或许会反复安慰自己——骑自行车时没有撞到别人;或者再三分析过去的对话以说服自己——该人喜欢你,或至少对你不反感。抑郁驱动性心理行为(Depressiondriven mental actions)包括频频回顾过去发生的不顺利事件。比如,一再责问自己——为什么得到的工作绩效评估是“良好”而非“优秀”,然后批评自己,因为你本“应该”做得更好。

僵化的情绪系统导致逃避

图1 显示的是僵化的情绪系统导致的典型循环体系。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生活事件发生了,你的反应是:用同样的方式思考,以同样的方法行动,聚焦于同样的事情。这种情绪上的僵化放大了你对生活挑战的情绪反应,渐渐地,由于感到极度焦虑或抑郁,你会逃避触发这些强烈情绪的事件和情境。

例如,若你感到抑郁,或许会回避社交,因为你觉得自己不会乐在其中;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健康,可能会因为害怕听到坏消息而不去看医生;假如你忧虑锻炼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就可能会不参加运动。

通常,你会避开消极情绪,如焦虑或抑郁,但你也可能回避积极情绪,如幸福或喜悦。若感到沮丧,你也许会回避积极情绪,因为你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积极的体验,如与朋友一起欢笑。你可能会避免参与令人愉快的活动,因为你相信放松警惕、让自己享受愉悦意味着会有坏事发生。

图1 情绪回避循环

若你无意识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避、逃离正常但可能令你不舒服的人生经历,你就会变得更加难以容忍它们。很快你就会开始相信,你无法忍受焦虑或情绪低落,这种信念会加剧你的愿望——避开那些让人不舒服但自然的情绪体验。随着逃避的持续,从这些情绪体验中脱身来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这里的底线是:若始终回避自己的焦虑、抑郁情绪,就不会认识到在追求那些值得体验的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时,你可以容忍它们。

总而言之,你的思维、行为、注意力的僵化是过度焦虑和抑郁的核心特征。这种僵化导致你逃避自己的情绪体验,而这种逃避会构建出一种情绪系统——当你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时,它让你难以重新振作、恢复活力。

《敦煌艺术通识课》杨琪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7/138.00 元

杨琪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教学之余长期从事大众艺术普及工作,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世界文化广场》艺术顾问、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著有《艺术学概论》《中国美术五千年》等。

本书是作者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内容包括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等,涉及10 个朝代,内含250 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 年间的风华流变: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壁画讲述了哪些故事?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带领读者鉴赏敦煌艺术的同时,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能歌善舞飞天像

飞天的初创期

飞天的初创期为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时期。

初创期的飞天带有明显的印度飞天的特征。在一些说法图中,上部为佛说法图,两侧对称地画出两身一组飞天,多为男性,健壮而朴拙。

北凉第275 窟的《尸毗王本生》(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尸毗王身边的这几身飞天或合掌,做供养状;或扬手,做散花状。他们带有较多印度绘画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身材粗短,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有着白鼻梁、白眼珠,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图1 莫高窟第27 窟 尸毗王本生·飞天

北凉的飞天动作矫健豪放,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气。而北魏的飞天动作比较柔和,说明飞天的形象在逐渐转变。

在第257 窟中心柱正面佛龛的上部,佛光两侧各有一组两身飞天(图2)。南侧这一组上面的飞天扬起两手,应节而舞,身体似乎在向下落;下面的飞天一边弹奏琵琶,一边仰头悠然地向上升起。这两身飞天动作相互协调,一上一下,一强一缓,一动一静,虽然身体略显僵直,却给人以柔和的感觉。在敦煌壁画中,这种两身一组的飞天被称作双飞天,画家通过两身飞天不同动作姿态的有机结合创作出优美的动态。

图2 莫高窟第257 窟 飞天

在北魏晚期,飞天的体形和飘带变得很长,掩盖了身体的僵硬感。例如莫高窟第260 窟北壁说法图中的飞天(图3),身体呈“V”字形弯曲,头微微下低,似乎正朝下看,一手持花向上,一手指向下边。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延长了,特别是腿,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比例,但是在迎风飘带和衣裙的衬托下显得楚楚动人。

图3 莫高窟第260 窟 飞天

西魏在飞天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北凉开始,印度风格的飞天与中原风格的飞天开始融合,但是印度风格居上。到了西魏,出现了两种风格并存的飞天形象。一种是中原风格居上的飞天,标志之一就是线描,改变了西域风格的厚重的晕染,这样,眉清目秀的飞天出现了。另外一种是印度风格居上的飞天,与北凉、北魏的飞天并无本质的区别。

中原风格的飞天以第285 窟的飞天(图4)为代表。这些飞天身材修长,面庞清秀,两身飞天互相配合,姿势和谐,形成了一种均衡。虽然身体的比例有些夸张,却使观者感到和谐优美。他们在天花飘荡、云气飞扬的空中轻盈自在地飞翔。

印度风格的飞天以第249 窟的飞天(图5)为代表,男性,小字脸,双臂、双腿奋力大张,好像在腾跃,身披的长巾高高扬起,舞姿雄健,有阳刚之美。

西魏发展出中原风格的飞天是由于从中原来的敦煌刺史带来了中原的工匠,创造了“秀骨清像”的飞天。到了北周,政治倾向于西域,这时的飞天形象又回归了原先的西域风格,只不过不再是纯粹的西域风格,而是保留了若干中原风格的飞天特征。

图4 莫高窟第285 窟 飞天

图5 莫高窟第249 窟 飞天

飞天的繁盛期

隋代的艺术家对飞天的热爱达到了高峰,在佛龛上、藻井中、说法图上和四壁都画满了飞天。在装饰画和藻井图案中,飞天与其他艺术形象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隋代飞天强烈雄浑的气势、潇洒出尘的精神使得庄严神圣的洞窟变得生机勃勃。

盛唐 194 窟 力士像

隋代莫高窟第427 窟的飞天(图6)技法成熟,一边演奏着不同的乐器一边向前飞去。飘带在变化,彩云在飞动,更加显示出飞天前进的速度。他们体态轻盈,让人们感觉到他们就是在无限辽阔深远的空中飞翔。

图6 莫高窟第427 窟 飞天

隋代的飞天还有一种类型,如第412 窟龛顶南侧的飞天(图7)。如果说,第427 窟的飞天是在碧空飞翔,给人以宁静文雅之感,那么第412 窟的飞天就是在红色的花雨中飞翔,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这些飞天好像自天而降,有的手托莲花,有的持璎珞,有的奏乐器,有的散花,他们歌唱着、欢呼着、舞蹈着、演奏着,上下翻飞,自由翱翔。

图7 莫高窟第412 窟 飞天

唐代是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也是飞天发展的最高峰。虽然唐太宗说“至于佛教,非意所遵”,“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但是他对佛教采取开明政策,大兴佛寺,著名高僧玄奘得以去印度取经,武则天也大力扶持佛教,甚至将之用作政治斗争的武器。

敦煌石窟飞天发展达到高潮的标志,从质量上说,是飞天的中国化;从数量上说,是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飞天。脸型有清秀的,也有丰满的;服饰有半身的,也有穿长袍的;飞翔有顺风的,也有逆风的;有脚踏彩云、徐徐降落的,有双手抱头、俯冲而下的;有并肩而游、窃窃私语的,有彩带飘扬、回首呼应的;有昂首挥臂、腾空而上的,有手捧鲜花、直冲云霄的,还有手捧果盘,横空飘游的。种种美丽的飞天让人目不暇接。

唐代飞天由于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形象充满想象,升腾、伸屈、俯仰、翻腾,多种多样。

初唐飞天的代表作来自莫高窟第321 窟。在《西方净土变》的上部绘制了20 余身飞天,可谓敦煌石窟飞天的代表作。在辽阔的天空中,彩云飘扬,天花乱坠,动人心魄的音乐响彻九霄。姿态各异的飞天有的遨游于天空,悠闲自在;有的倒体下坠,似从天上飞下;有的昂扬向上,漫游九霄;有的舒展双臂,滑行万里;有的结伴飞行,窃窃私语。每一个都是美的化身,自由自在,创造出宁静、和谐的景象。在佛龛上部,深蓝色代表辽阔的天空,有两身飞天自上而下飞奔而来(图8),自然轻柔,配合完美,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盛唐飞天的代表作来自第172 窟(图9)。在佛龛顶部有两身飞天:一身头枕着双手,身体舒展,向上飞翔,仿佛直冲云霄;另一身头自上而下,双手捧着花蕾,飘然而下。两身飞天,一上一下,互相呼应,生动传神。他们身边的彩云上下翻滚,极富动势。

图9 莫高窟第172 窟 飞天

图10 莫高窟第172 窟 飞天

盛唐时期的飞天是优美女性的典范,第172 窟的飞天(图10)面朝说法会,背向天空,右手刚刚把花撒掉,左手又高高举起一束鲜花,飘逸的长裙和流动的浮云衬托出她轻盈美丽的身影。她身体修长,一条腿轻提,衣裙飘带随风舒展,仿佛从地面腾空而上,勾画出一个横空飘游的形象,令人想起李白的诗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陆羽传》西岭雪 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23.11/59.80 元

西岭雪

原名刘恺怡。作家,编剧,西周私塾创始人。上海戏剧家协会特约编剧,东南大学特聘诗词导师。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散文、游记、红学专著等60余部,代表作有“大清三部曲”、“西续红楼梦”系列、“西望张爱玲”系列、昆曲《红楼梦》、话剧《每个女人都很孤单》、舞台剧《寻找张爱玲》、电影《夏季恋爱》等。

本书是一部记述“茶圣”陆羽生平的传记文学,从陆羽3 岁起在寺庙生活,11岁逃离禅林到戏班做伶人,13岁经竟陵太守推举改去读书修道,29 岁在湖州结庐隐居写下自传,到创作流传后世的《茶经》等,作者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除陆羽生平记事外,作者还以浪漫诙谐的笔调对陆羽的“朋友圈”加以描述解读,并对与陆羽相关的诗词做了列举介绍。此外,书中还包括部分与茶道、茶文化相关的知识普及。

陆羽不记得自己第一次侍茶是什么时候,好像从记事起就在摆弄茶水了。

最开始的差使自然不是瀹茶,而是拾柴看火,稍大些便开始负责担水。

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陆羽将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茶叶饮法通称为“淹茶”。他最喜欢饼茶,或方或圆,油润青碧,面上有整齐的褶纹,如浮云出山,如轻风拂水。将茶饼珍重地自封囊中取出,仿佛捧出一件稀世珍宝,一股草木清香沁人心脾。

茶饼需要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碾筛成细末状颗粒,然后才可煎而烹之。

现采现吃的茶需要先用火焙,用微火烤到茶有熟香味为止;晒好的茶饼也要先烤软,待茶饼表面突起,像蛤蟆背上的小疙瘩一样,才酥脆易碾。

烤茶饼的燃料最好用木炭,或是硬柴火。柴以桑、槐、桐为上,容易产生油烟的松柏和桧树是不能用的,朽烂的木器也不能当柴烧。

陆羽最喜欢秋天,吹着清凉的风,走在收割过的稻田里捡拾废弃的稻穗、麦穗,或是去河边收集芦杆,以之生火,有种莫名的充实感,令他心生欢喜。

起初是由师兄带着,后来师父提点,再后来就是他自己一点点地悟了。

积公常说:陆羽念经坐禅没有耐心,看火烹茶倒是十分细致,分明有慧根。

大唐多佛寺,而几乎所有的高僧都爱茶。从根本上讲,茶叶的发展与僧人的推广是分不开的。

古今学者公认茶最初是在巴蜀发现的,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蜀之后才传到中原。秦昭襄王为秦惠文王之子,他娘大名鼎鼎,就是因为电视剧热播而广为人知的芈月。

茶叶贸易自汉代开始,但是直到魏晋时期才脱离药食形态而成为日常饮品,成为名士清谈的重要道具。而魏晋同时也是佛教盛行于中国的时期,可以说,茶事与佛教的流播相辅相承,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镇守药”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云: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也就是说,饮茶之风自释门传出。游方僧们怀揣茶饼,云游四方,随处煮饮以醒脑,引起效仿,遂成风俗。这是因为喝茶不仅能驱散昏寐,让僧伽们不会在坐禅时打瞌睡,最关键的是:抗饿!

《茶经》中援引了《广雅》中的一段文字,是关于茶叶加工的最早记载:

茶经·七之事

《广雅》云:荆、巴间采荼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茶自巴蜀传入中原后,饮用方法一直未有太大改变,仍是煮饮法,先炙后捣,并加入葱、姜、橘皮、茱萸、薄荷、盐等众多调料,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汤,故而喝茶不叫喝茶,叫吃茶,因为的确管饱。

至今中国很多地区还盛行“擂茶”,尤其湘、黔、川、鄂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是一直保留着“土家擂茶”的饮食习惯。其制作方法是将大米、生姜、芝麻、大豆、花生、玉米等辅以茶叶为原料,在特制的擂钵中擂制而成,营养丰富,健胃养颜,是土家族款待客人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以前的擂茶要加入大把的盐,现在则有了“咸口”和“甜口”之分,一碗茶下去顶得上一顿饭。

可以想象,当年秦惠文王发兵攻打巴蜀时,马困人乏,每每囤兵之际,就地取材,起火做羹,不免向当地人学习“茗粥”的做法,一吃之下,发现解乏又解困,还解饿,自是欣喜。茶叶被引入关中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而僧人们过午不食,不能吃饭,却可以吃茶,甚至达到了“唯茶是求”的境地,各种茶事活动也随之兴起,又因为禅寺多建在高山峻岭之中,有先天之便,很多寺院会自己种茶、采茶、制茶。

比如唐代荆州玉泉寺附近的山洞水边遍布一种野茶,经玉泉寺真公和尚加以炮制,使之“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李白曾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赞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并在诗前写了很长的序,注明此茶由中孚所制,是享有“专利权”的。

这也是李白生平唯一的一首茶诗。

龙盖寺有没有自己的茶园已不可知,但是智积禅师的嗜茶是出了名的,一日不可无此君,稍离了茶,便如渴睡之人思枕席而不得一般,口涩眼饧,浑身酸软,这时候陆羽就会及时地递一杯茶到他手中。

不加调料的饮茶方式自陆羽起始,故而又称陆羽煎茶法。

茶经·五之煮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鹵臽)(鹵監)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 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烹茶最讲究火候,用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柴,火烧多旺,水沸几成,这些都是功课。

水有三沸:初沸时微闻水声,水面冒出鱼眼大的水泡;第二沸时水沿着釜边细泡丛生,有如涌泉连珠;这时就可以投茶了,一旦过了三沸,水如腾波鼓浪般,水就老了,会伤了茶性。

智积禅师喝茶是喜欢加作料的,陆羽通常会在第一沸时调入一勺盐化开;第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来备用,然后一边放入茶末,一边用竹筷子在锅中间旋转搅动,让茶末顺着旋涡沉入,并随时观察,汤略沸即加入一点儿预存的二沸水,保持平稳的火候,让茶汤缓缓滚动入味。

至此,茶才有了“品”的意味。

《楼山和鸣的空间叙事艺术:中国传统造园新诠》方晓风 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3.10/148.00 元

方晓风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工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兼任《装饰》主编。著有《设计风眼》《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技艺·名园赏析》《建筑风语》《写在前面》等。

本书分6个章节全面讲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的来源、构建、验证、归纳和当代应用,作者将现有的园林遗存视作一种整体文化现象,借鉴文学叙述的逻辑方法,通过大量的园林案例,寻找传统园林空间叙事和古人营园时所追求的意境立意的对应关系,揭示传统园林设计思维中普适性的原则,力求以实证研究指导设计实践,同时构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推动本土设计理论的现代化。

文学叙事与园林叙事的相似性

中国文学的空间化叙事特征仅从字面意义来看就充满了向其他学科延伸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剖析文学中空间叙事的具体模式,将文学叙事和园林叙事在横向对照中进行深入考察,将会改变我们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结构到修辞,文学叙事和园林叙事之间都存在着精妙的对应,我们将在叙事学视野下揭示中国园林的逻辑和规则。

从文化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叙事文本,与其诞生时代的文化氛围,如绘画、小说等边缘文本,实际上共同构成当时社会的大文本。文人园林如同文学叙事的变体,两者被文本的“互涉”牢牢吸附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将繁荣于明末清初的章回体小说与具有同时性的古典园林进行关联与对比时,二者在叙事学层面的惊人相似性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园林研究者。

1.宏观结构的相似性

浦安迪认为,小说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在人类经验的大流上套上一个外形(shape),这个外形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广义的结构。中国文学叙事在结构上的总体特征是时间线索的空间化,空间化在形态上的表现就是产生诸多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或叙事周期,这样的形态特征广泛存在于从先秦史书到明清小说的各类文学体裁之中。当然,中国文学叙事的空间化特征在明清小说中达到了极致。与此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技法也达到了顶峰,园林和小说在结构层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文人作为文学创作主体和园林设计主体,将潜意识中谋篇布局的空间图式同时投射到文学与园林两种异质的创作之中。

明清章回体小说与古典园林宏观结构的相似性可以从空间层次、结构衔接和时空布局三个方面来探讨。

(1)空间层次

章回体小说总体呈现出“百回”定型结构,然后又把“百回”的总轮廓划分为十个十回,形成“10×10”的层次阵列,小说大约每十回构成一个单元,有相对独立的人物与情节。同时,在每一个十回的单元内部有更微观的次结构,这些次结构构成了十回单元内部情节的起伏。在更宏观的层次上,“十回”结构又形成整体拼合图式,形成富有对称感的“20+60+20”的总结构图式。小说的叙事从宏观到微观构成具有同构性的多级迭代,如同数学上的“分形”。

拥翠山庄空间结构图(左)、艺圃空间结构图(右)(钟巍 绘)

与文学叙事的空间层次设置相对应,中国古典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龙迪勇在《空间叙事学》一书中提到,无论是中国古代建筑还是明清章回体小说,其实都是利用一定的结构单元进行多重组合的艺术。这里龙迪勇只谈到了建筑,事实上对于园林同样适用。中国古代建筑的院落式结构与明清章回体小说的组合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中国古典园林每一个完整的园多是由一个个作为单元的更小的园组成的,园林的规模取决于作为单元的园的数量、尺度和层级。

作为最小单元的“园”可对应和类比章回体小说的“回”,有所不同的是,“园”要比“回”更加复杂多样,作为单元的“园”的大小、数量和组合方式远远超过了“回”的复杂性,因而园林叙事的层级结构比文学叙事更加丰富细腻,并且这种丰富性是基于人的知觉体验形成的。作为结构层次的“园”的组合关系最为复杂多样,不同的园林由于叙事的主题不同,受到不同环境的制约,会采用不同的空间结构。例如,同样是由三个园子组成的园林,拥翠山庄由于台地的标高变化采用了顺序化的“三段式”空间结构,艺圃则通过高墙的切割和建筑的围合营造出大、中、小三个同构性的空间。更为精妙的是,多数园林采用“园中套园”的拓扑结构,正如明代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谈游园感受:“身处园中,不知其为园,园之中,各有园,而后知其为园,此人情也,予游三吴,无日不行园中,园中之园,未暇遍问也。”园林的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一方面基于空间叙事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资源有限的境况,对空间有效利用的一种策略,“园林营造中的不断迭代的复杂模型以及非线性的叙事系统为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并创造出高品质的‘诗意栖居’人居空间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略”。

(2)结构衔接

章回体小说善于使用“互涵”(interrelated)与“交迭”(overlapping)的手法来将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连接起来。例如,《水浒传》利用一百零八座魔星下凡作为连贯首尾的母题,《红楼梦》以“石头”的故事与真假机缘作为贯穿全书的情节。除了这种贯穿全篇的线索之外,小说中人物出场的安排、场景的描写都可形成各个叙事单元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如《水浒传》前半部分以重要人物为单元进行叙事,不同单元之间通过人物连带式的介绍进行叙事的衔接,写鲁智深告一段落引出了林冲,写林冲告一段落引出了杨志,写杨志告一段落引出了晁盖、吴用、公孙胜和阮氏兄弟,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索引,使得故事切换自然流畅,从而保证了叙事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于“缀段式”的文学叙事,“互涵”与“交迭”是形成叙事整体性和统一性最高效的手段,“相对独立的叙事周期使得作者可以以更大的深度和更高的完整性叙述和刻画重要人物,而穿梭交织于不同叙事周期之间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叙述者的互见指引则维系着作为叙事整体所必需的整一性和连贯性”。

章回体小说的叙事联结策略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被巧妙运用,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空间转换机制。园林空间中作为线索的叙事要素或由叠石承担,或由水系延续,或由植物点缀,叙事线索贯穿整个园子,让我们在游园时通过不断出现的索引物构建出空间叙事的完整感知。此外,园林空间转换最妙之处是利用借景进行空间的渗透和索引,墙上的一扇花窗、水中的一片倒影、曲径上的一方凉亭皆可把下一个空间的景致提前带到游者的视野之中;抑或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未看其木、先闻其香,调动多种知觉为游者搭建空间转换的桥梁,实现空间之间的“互涵”与“交迭”,将园林中原本分散的叙事单元有机连贯成一个整体。典型的案例如狮子林宗祠与园林之间的小方亭,亭子形状规矩,界面通透,像漏斗一样将四周风景提前引入视野,但如此漏景只是一道伏笔,待游者在兴致驱使下走完整个园子后,狮子林的完整印象也自然形成了。

(3)时空布局

“中国明清文人小说醉心于以季节为框架的时间性结构”,将中国传统哲学中轮回不断的时间观念演绎为四季变化,构成章回体小说的基本时间模式。而对于时间的微观描写则通过时间指示语来模糊界定,诸如“一日”“忽一日”“那日”“近日”“一住三年”“不知过了几世几劫”“话说”“当月无事”等,成为小说中常用的时间标记。文学叙事中这种不甚精确的时间指代似乎在刻意回避现实意义上的时间逻辑,与描述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时间概念构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设定。

《水浒传》的空间布局(郭宗平 绘)

四季轮回的时间概念在园林叙事中时常作为空间布局的逻辑。最为典型的是扬州的个园,以“春夏秋冬”的概念作为空间叙事的策略,以不同类型的叠石如石笋营造的春山、湖石营造的夏山、黄石营造的秋山、雪石营造的冬山作为叙事语言,不同季节的特征通过空间的象征性得以展现。季节的衔接则更为精妙,“冬”与“春”之间通过漏窗互相借景,从而实现冬去春来的时间循环概念的表达;秋山上住秋阁的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则借助诗词进一步阐释了四季循环的时间观。

至于空间概念,章回体小说善用回环往复的环状形态,最典型的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以环形结构构建了水泊梁山的地理特征,并在后期“北方征辽—西北平田虎—西南平王庆—东南征方腊”的叙事中运用了逆时针环形布局。《三国演义》的叙事顺序同样具有明显的环形布局特征,以“中原京畿—江南东吴—西南蜀汉—中原京畿”的地理顺序作为空间叙事的形式逻辑。

个园“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营造了岁月轮回的时间意向(方晓风 黄子舰 摄)

网师园环形空间布局(张晓婉 绘)

环形的空间布局和叙事策略也常为园林设计所采用。以网师园为例,围绕园子中心的水塘,游园路径沿着“网师小筑—小山丛桂之轩—濯缨水阁—爬山廊—月到风来亭—折桥—射鸭廊—集虚斋—假山—引静桥”呈环形展开,同时由于建筑单体、假山、植物与水体等环境要素之间的错动关系,循环往复的空间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并通过游线的微妙起伏和空间的虚实变化形成了无往不复的观景体验。此外,网师园将时间循环渗透到空间循环之中,“四周之建筑严格按照五行方位设置:东,五行属木,为春,有射鸭廊,植物也都为春天花木,如梅花、紫藤花廊(狮形假山代花廊)、木香花;南,五行属火,为夏,濯缨水阁凌水而筑,犹如降温的天然空调;西,五行属金,为秋,有月到风来亭赏秋月;北,五行属水,为冬,看松读画轩退列松柏之后”。

《雨林:留住正在消失的美》[德]约瑟夫·H.赖希霍尔夫 著[德]约翰·布兰德施泰特 绘廖峻 马越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8/138.00 元

[德]约瑟夫·H.赖希霍尔夫

动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慕尼黑工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专业名誉教授。2010年5月之前一直担任慕尼黑动物国家收藏馆脊椎动物部门负责人,出版了许多关于自然与自然保护、生态学、进化、气候与环境保护的书籍。

热带雨林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栖息地。在雨林残酷的环境中,为了适应和生存,生物进化出了前所未有、多姿多彩的形态。这种丰富是生命对严苛生存环境的回应,同时带来了惊人的美丽。然而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美丽被破坏后往往是难以恢复的,森林的消失将通过降水变化影响全球气候,雨林物种多样性的消亡则将使我们丧失认知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机会。保护热带雨林,关乎整个星球的未来。

热带雨林的薄土

现在,让我们重点关注一下热带雨林的土壤。为什么气候温和与寒冷地区的森林都以几乎全年不变的高强度态势生长,而这些森林中有比热带森林更多的腐殖质?就腐殖质年总量来说,热带森林应该比靠近极地的森林产出更多,因为越靠近极地,生长季节就会变得越短。这个结论显而易见,而且外部印象甚至强化了这样的假设:热带森林一定生长在非常肥沃的土壤上,因为它作为一片广阔的常绿丛林是如此茂盛。当亚历山大·冯·洪堡在奥里诺科河河岸探索南美的热带森林时,就被这种幻象所迷惑,那里的丰富资源着实征服了他和他的同伴——植物学家埃梅·邦普兰。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最为肥沃的土壤了。洪堡总结说,亚马孙地区将是属于未来的土地,因为那里水资源丰富,森林连绵不断,温度一直在30℃左右浮动,可以说是相当舒适。但是,洪堡以及他之后的许多探险家都没有注意到,生活在亚马孙、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雨林中的人口是如此之少。加勒比海沿岸的干旱地区有时热得要命,却在两百年前就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了。安第斯山脉的寒冷高原也是如此,在西班牙征服者到来之前,先进的印加文明已经在这里发展起来,并从秘鲁扩张到南部的智利和北部的哥伦比亚。在当今的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一个由耶稣会士领导的印第安人国度在洪堡的时代也曾盛极一时。在潘帕斯草原的南部内陆地区,高乔人(Gaucho)带着他们的羊群同来自南极洲的风暴抗争。在巴西,内地的定居者从东南和南部迁到塞拉多的干燥丛林中。然而,在洪堡的时代,亚马孙地区基本上还是未知的荒野,在那里只有印第安人、传教士和淘金者。

即使在洪堡的时代之后的一个世纪,闯入这片地球上最大雨林的也并不是预言中去开辟富饶新世界的殖民者,而是橡胶开采者,他们是为获得汽车轮胎橡胶而闯入的。当亚马孙雨林最偏远的角落第一次遭遇较大规模的砍伐时,北美的大片森林已经遭到破坏。森林砍伐是以遥远的巴西朗多尼亚(Rond nia)和阿克里(Acre)为起点,而不是从远洋船可以航行的亚马孙河下游开始的。第一批大型种植园建立于100 年前并最终失败,丰茂的热带森林没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一般来说,土壤贫瘠还是肥沃取决于降水和温度。如果最好的土壤长期处于冻土状态,那么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来说也是没有用的。富含植物可用的矿物质的荒漠土壤在适当的灌溉下能够有很好的收成,只是往往会发生土地盐化现象,因为水流会溶解土壤中的盐分,并将其引到地表。

为什么这在森林中不会出现,或者说只在特别不利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土壤盐化?主要原因在于树木对水分平衡的调节。树木吸收地下水,同时又避免土壤表面的水分过度蒸发,因为它们为土壤遮阳并保持土壤湿润。大片森林发挥的作用更大,它们不仅蒸发了大量的水,还利用蒸发的水产生了新的降水,上升的水汽凝结成云层,随着上升的高度变得更加密集,形成阵雨云和雷雨云(积雨云)。在小型林区,这一点并不明显,或者说对季节性或年降水总量没有数额上的影响。然而,这种自产的雨水对大面积森林地区非常重要,对热带雨林也有着最强烈的影响。亚马孙地区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

亚马孙雨林有一个独特的地形特征。雨林在亚马孙河口相对狭窄,而离海越远,它就越宽,最大宽度甚至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最大宽度相等。在那里,它还与哥伦比亚的马格达莱纳河上游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上的雨林相连,这些雨林不属于亚马孙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的特征极为显著,它的形状像一个扁平的梨,亚马孙河口作为它的“梨蒂”直入南大西洋。这个地形不是简单出现的,它的形成自有其原因。越是往西向着安第斯山脉,降雨量越是罕见地猛烈增加。这确实很奇怪,因为降水云层来自大西洋,亚马孙河口地区及与其接壤的腹地应该下雨最多,而西边几千米远并且远离海洋的地方应该降水最少才对。在大面积的陆地上确实是这种情况。在北美洲,北美大草原与落基山脉交界处,即在地理上与安第斯山脉的亚马孙山麓相对应的地区,降雨稀少且毫无规律,而美国中西部的广大地区本可以得到更多的降水。对此,我们需要解释亚马孙地区的“雨林梨”。

当我们观察其水循环的平衡时,它显得更加奇怪了。对于亚马孙来说,这很简单,因为来自大西洋的雨水降雨量与从亚马孙河流入大西洋的水量是相等的,年平均量约为6600 立方千米或6.6 万亿升。亚马孙河流域有近600 万平方公里,这样算下来,区域降水量对热带雨林而言实在太低了,要形成并且维持雨林环境,至少需要两倍的降水。

事实上,这隐藏着一个大问题,稍后我们会进一步阐述。为什么西部地区的雨量比大西洋附近地区的雨量大?这是因为来自南大西洋的水汽在亚马孙地区经历了更多的循环周期。它被森林多次送回大气层,上升并凝结成阵雨,最后流入河流并回归大海。在“海洋—云层—来到陆地上空—降水—流入河流并通过亚马孙河返回海洋”的大循环中也包含了森林本身产生的无数小循环。水汽从森林中上升,凝结成云,并以强降雨的形式再次降下,如此多次循环往复。因此,在远离大海的安第斯山脚下,年降雨量甚至高达10000毫米,而在亚马孙河口附近,降雨量只有这个数字的五分之一。但是,只有在森林面积足够大的情况下,森林才会自己制造雨水。如果森林被砍伐,林地被转化为牲畜的牧场或种植大豆的种植园,那么如此高频的小循环就不会再出现了,年降水量会减少。如果年降水量低于大约2000 毫米雨量的临界值,就会损害剩余的雨林区域,它们会变得干旱进而消亡。为农业用途而开发热带雨林导致森林开垦的面积越来越大,这不仅对区域气候有影响,甚至对全球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它与化石燃料燃烧一样,属于一个全球性问题。

雨水的另一个作用是直接影响土壤。高降雨量意味着树木生长所需的矿物养分在雨水的冲刷下会不可避免地大量流失,倘若土壤被大量的降水连续冲刷几千年,那么除了沙子和部分矿物质等非水溶性成分,什么都不会留下。在热带雨水的冲刷下,只需要几年就足以使这里的许多地方成为纯粹的沙地。所有的水溶性矿物盐都会通过地下水进入溪流和河流,并被输送到大海,即使是茂密的森林也不能避免高降水量期间的雨水冲刷损失。

那么,为什么在地球上降水量最高的地区能生长出最茂盛的森林呢?事实上,热带雨林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它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其中一些森林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森林,其土壤应该早就不再含有水溶性的植物养分了。唯一的例外应该是岩石接近地表并不断风化的地方,它们产生土壤并释放出营养物质,树木的根部也参与了这种风化。但到目前为止,亚马孙地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沉淀盆地,岩石主要分布在边缘地带,即东北部的圭亚那地盾和南部的巴西中部山地。在西部,安第斯山脉陡然下降到亚马孙盆地,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山麓。在北部和南部,开阔平坦的洼地与前面提到过的奥里诺科河盆地相连,在南部还与南美洲的另一条大河巴拉那河相连。

因此,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大部分不是生长在岩石地上,而是生长在几百万年来由大量降水冲刷而来的沉积物上。因此,它们肯定是相当贫瘠的,但森林却似乎证明了相反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洪堡认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丰富性证明其拥有最佳的生长条件和肥力。事实上,亚马孙的土壤中矿物盐非常匮乏,只有薄薄的一层,像腐殖质一般覆盖在土壤上,用耙子敲几下就足以暴露出沙子或含铝的高岭土。在亚马孙雨林中修建有道路的地方,那里的土壤截面显示出雨林是在怎样稀少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表层土壤中成长,并且繁茂成林的,而每一场瓢泼大雨都会冲走一些看起来还算肥沃的东西。

王贵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分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分会副会长,并被聘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从事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教学与研究40余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0部、译著8部,主编《中国建筑史论汇刊》,创办《建筑史学刊》。

本书以宋《营造法式》的释义条目为逻辑顺序,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名称、房屋基础、平面剖面体系、梁柱体系、斗拱体系、屋顶营造、装饰装修等版块,收录324 个词条,配合450 余幅图片,详解术语起源、演变、含义等要点,内容全面,释义翔实,用典权威,深入浅出,图照丰富,是广大读者,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参考书。

阙,本来意义与“缺”相通,渐渐衍生出门阙的含义。门阙与通道相连接,其功能是一个通过性空间。

古代中国人对门有诸多定义,如《尔雅》:“閍谓之门,正门谓之应门,观谓之阙,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閤。衖门谓之闳,门侧之堂谓之塾。”这里提到了七种不同的门,阙仅是其中一种。

《尔雅注疏》对阙做了注解:“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这里表达了“阙”与“缺”的同义。阙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物,是对峙而立于门两旁的两座建筑物,两座建筑中间为一个空缺,用来作为过往的通道。

《尔雅注疏》还对“观谓之阙”做了解释:“然则其上县法象、其状魏魏然高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也。是观与象魏、阙,一物而三名也。以门之两旁相对为双,故云双阙。”这里的“县”意为“悬”,“魏”意为“巍”,有高耸之意。其大意是说,统治者宫殿的门阙上部悬有高高的“法象”,使人远而视之,仰而观之,故可以将这座门阙称为“观”,或“象魏”。这或者就是“观谓之阙”的本来含义。

图1 四川雅安高颐阙立面图

阙可能布置在帝王宫殿之前,如汉初《史记》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内的西南,故其主要宫门为东门与北门,这两座门各有一组阙,分别为东阙与北阙。由于阙高大显眼,故人们往往将宫与阙关联在一起,称为“宫阙”,以象征帝王的居所;也有连称为“象阙”的,如《隋书》中形容隋炀帝建东都洛阳:“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这里描写的是隋代洛阳宫前的应天门,门前有双阙,故称为“象阙”“飞观”。

秦汉时期的阙不仅设置在帝王宫殿的门前,一些重要建筑群,如祭祀日月山川的庙宇,祭祀祖先的祠宇,或家族墓地,甚至衙署、住宅前都可能设阙,以昭显这一空间的隆重与显要。现存古阙中,嵩山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四川雅安高颐阙等,都是汉代建筑遗存。

以四川雅安高颐阙为例,这是一组石构建筑,阙呈左右两侧对称布置,每一阙又各由一个主阙与一个子阙组合而成。阙体本身则有阙基、阙身与阙顶三部分组成。(图1)

至迟自隋代建洛阳宫殿,已将宫门前的双阙与宫廷正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五凤楼”式的建筑样式。隋洛阳宫应天门就是一座五凤楼,唐代已出现五凤楼称谓。如《新唐书》中有载:“玄宗在东都,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五代至北宋沿用了隋唐时代的洛阳宫殿,宋代将洛阳称为西京,宫殿前有门阙,仍称五凤楼。据《宋史》:“西京,……宫城周回九里三百步。城南三门:中曰五凤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

北宋东京汴梁大内宫殿前延续了隋唐时的五凤楼制度。辽代南京燕京城的宫殿前似也采用了这种五凤楼式样门阙建筑,据《辽史》记载:“汉遣使来贡。庚午,御五凤楼观灯。”元大都城大内宫殿前门阙,据今人的研究,虽然未称为“五凤楼”,但其平面格局与建筑造型与唐宋宫殿前五凤楼一脉相承。

明清两代北京紫禁城正门南门为午门。午门平面为“凹”字形,与唐宋宫殿前五凤楼平面形式相近,明清时代午门也被称为“五凤楼”。如《明史》中提到,崇祯“十六年正月丁酉,大风,五凤楼前门闩风断三截”。清代乾隆帝有御制《北红门外即景》诗:“北红门外晓回銮,雨后春郊料峭寒。五凤楼高直北望,居庸遥列玉为峦。”这里的五凤楼指的正是清代紫禁城南的午门,其形制仍是将古代双阙与宫门合为一体的样态,只是造型上更为建筑化了。

宋《营造法式·总释上》引:“《说文》:堂,殿也。《释名》:堂,犹堂堂高显貌也。”唐人编《艺文类聚》或宋人编《太平御览》也持完全相同的解释。

其实,若细读《营造法式》可知,在古人那里“堂”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堂之古义,即“台基”。这一解释见于《营造法式》:“《墨子》:尧、舜堂高三尺。”这一说法也见于《营造法式》:“《周官考工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商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营造法式》还引了:“《礼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显然,在上古时代的人看来,一堂之高,不过三尺,或一筵,最高如天子之堂的高度也不过九尺而已。也就是说,堂的古义指的仅仅是建筑物的台基。这种解释在较晚的时代似乎仍有余韵,只是所用的字已非“堂”,而是“隚”。如《营造法式》引:“《义训》:殿基谓之隚(音堂)。”“隚”与“堂”古义相通,堂(或隚)即古代重要建筑物的台基。

图2 汉长安未央宫前殿推想图

第二种解释见于汉代人史游《急就篇》所说:“凡正室之有基者,则谓之堂。”根据这种解释,“堂”有两个基本要素:

其一,堂是位于一个建筑群中轴线正室位置上的建筑;

其二,堂有高大台基,且本身也比较高显,如《营造法式》所引“《释名》,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简言之,堂就是沿建筑群中轴线中央正室位置上布置的有台基的既高大又显赫的重要建筑物。(图2)第二种解释与现代人理解的“堂”已十分接近。

《疯狂的尿酸:不止是痛风》[美]戴维·珀尔马特 著王家宁 译 王树岩 审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10/89.00 元

[美]戴维·珀尔马特

医学博士,拥有专科医师资格的执业医生,美国营养学院成员,佛罗里达珀尔马特健康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发现,以促进人类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改善健康状况为己任。著作被引进32个国家和地区,销量累计超100万册。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带领读者深入研究尿酸背后令人叹为观止又令人着迷的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为读者制定一个为期3 周的计划,帮助他们通过降尿酸来恢复新陈代谢,同时养成一些好习惯,如放松地入睡、定期运动、亲近大自然、在最佳时间用餐,并学会如何将这些好习惯变成终生的习惯。

很久以前的基因突变

故事要从1700 万年前到1500 万年前说起,也就是从中新世早中期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起。当时的世界与现在看起来略有不同:大陆板块仍在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海藻林和草原这两个生态系统才刚刚在地球上出现。那时,南极洲刚与其他大陆板块分离;北美西部地区和欧洲开始出现山脉,东亚的珠穆朗玛峰逐渐升高成型;原属于非洲板块的阿拉伯板块开始与亚洲板块相连,之前分隔非洲与亚洲的航道消失。中新世的动物与现代相比并无太大区别,那时哺乳动物和鸟类已进化得相当完全,类人猿也已出现并开始分化。2500 多万年前,最早的类人猿开始出现,它们很可能起源于东非。这些类人猿与猴子有着相同的祖先,像猴子一样住在树上,但它们的体形硕大,头骨和大脑也很大,并且没有尾巴。那时的非洲是类人猿繁衍生息的理想环境,因为那里有郁郁葱葱的雨林果树。

然而这一时期地球的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并在距今1400 万年前出现了一次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了冰河时代的出现,促进了非洲和欧洲之间的大陆桥的形成,大陆桥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灵长类远祖开始从非洲向亚洲和欧洲迁移。持续下降的温度最终成为强大的环境压力,只有那些能够长时间维持能量短缺的类人猿才能生存下来。整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冗长缓慢的,前前后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时间,动物的基因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改良。一些灵长类克服了这些挑战,成了我们的祖先,并最终迁移回了非洲,为未来人类的出现播下种子。

这些灵长类能够生存下来,主要秘诀是依赖它们独特的、能够合成和储存较多脂肪的能力——这能为长时间的食物匮乏期提供能量储备,可谓是“最胖者得生存”。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它们一定是超重或者肥胖的,不过,即使它们的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它们的基因也决定了它们会尽可能多地去储存额外的能量“以备不时之需”。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次基因突变才将这个生存代码写入基因,其中有三次突变更是在实际上删除了负责编码尿酸氧化酶的基因。正如前文所说,尿酸氧化酶是一种分解尿酸的肝脏酶,它可以将尿酸转化为尿囊素,分解出的尿囊素具有水溶性,更容易被肾脏排出体外。需要重申的是,虽然导致尿酸氧化酶基因失活的这几次突变在数百万年前确实对我们有所裨益,但是它们也夺走了我们自身原本拥有的一些能力,使我们无法彻底清除体内的尿酸,也无法避免血液循环中尿酸过多而产生的副作用。

对现代人来说,这几次突变阻碍了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这里我所说的健康是指所有形式的健康,包括如体重在内的一些身体指标处于健康范围、没有疾病且新陈代谢正常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我们目前在进化上与当前的环境并不匹配。我们的尿酸氧化酶相关基因经过了多次的迭代突变,花了大约5000万年的时间达到了目前的状态,而想要我们人类的身体能出现新的突变以适应现代的环境可能还要再等5000 万年才可以。

作为原始饮食核心前提之一的环境变化速度与人类进化速度的不匹配,是我最感兴趣的研究之一。其实很早之前我就踏入了这一领域,1971 年3 月26 日,当时只有16 岁的我所写的一封信被作为“读者来信”刊登在了当天的报纸上。那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第一篇刊文。

致编者:

连续看了三天两晚的塞布林赛车比赛之后,我忽然有了一个疑问:“我们真的能适应未来的环境吗?”

或许我们的身体还是更适应居住在茂密的森林中或者柔软的沙滩旁,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他们之前也是在这些地方长期生活的。

我认为单纯去山上住2 周或者在海滩过个周末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并不够,我们的身体还无法适应如今的“艰苦”环境。

也许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人类会快速适应环境,适应到处是啤酒罐、混凝土和嘈杂噪声的当代社会。我们会一代一代地逐渐进化出更强的肺,抵御各种环境污染。但是,那些被困在过时的“身体机器”中的当代人又要怎么办呢?

如今距离那封信的发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也看到了人类无法快速适应自己对现代化无休止的追求,无法适应“到处是啤酒罐、混凝土和嘈杂噪声”的环境。我们变得肥胖,喜欢宅在家里,习惯了久坐不动,我们承受着嘈杂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生活方式加剧了我们承受的压力,破坏了我们的睡眠习惯。

尿酸氧化酶相关基因的缺陷对我们祖先有益不仅仅是因为它能让骨骼被生存所需的脂肪覆盖,还因为尿酸水平升高能够引起血压升高,从而能够进一步帮助他们熬过脱水和缺盐的时期。你可能知道,盐会导致血压升高,因为它会阻止肾脏将水分排出体外。盐是大自然帮助我们保存体内宝贵水分的方式,然而,当干旱发生并且没有盐的帮助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需要另辟蹊径。

我们的祖先选择将果糖转化为脂肪,并且在尿酸的作用下提高血压,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数值(不能太低)。事实上,果糖的代谢会促进血管升压素的产生,这种激素可以提高血压并帮助肾脏保持水分。正如2020 年的《内科学杂志》总结的那样:“果糖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刺激血管升压素的生成来保存水分,这减少了经由肾脏流失的水分,同时也促进了脂肪和糖原的产生,而这两者是代谢水的来源。”另外,摄入果糖还会加剧口渴,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体中宝贵水分含量的增加。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我的论证思路。我们现在的食物中并不缺乏果糖(尤其是精制果糖),也不缺乏盐,但我们缺少能够让我们在这个富足的世界里保持苗条和健康的尿酸氧化酶相关基因。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饮食中富含糖和盐,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人员发现在这段时间中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在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痛风或心脏代谢性疾病,甚至有罹患癌症和痴呆的风险。相关科学文献也指出,目前我们的头号饮食元凶就是果糖。在远古时期,果糖可能是通往健康的门票,但一旦其摄入量失控,它也会变成夺走我们生命的罪魁祸首。

《非暴力沟通:冲突调解篇》[美]约翰·凯恩 [美]艾克·拉萨特[美]朱莉·斯泰尔斯 著李夏 译 刘诚哲 卢庆 李红艳 审校华夏出版社/2022.5/59.80 元

[美]约翰·凯恩

“调解你的生活(Mediate your life)”培训项目及公司的联合开发者和创始人,如今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开展工作坊和培训,是一名充满激情的演讲者和作家,帮助人们和平解决冲突。

本书将非暴力沟通的理念和方法用于冲突调解领域,提供多种人际关系调解地图,帮助读者化解人际冲突,解决沟通障碍。书中按照对话的三个阶段,即对话前、对话中和对话后,介绍每个阶段可以使用的地图和可做的练习,读者可以学到在进行一场艰难对话前要如何做准备、对话过程中需要做什么,以及对话结束后如何从中总结经验。

“权力共享”的力量

当你练习和使用本书的内容时,会发生什么呢?当你具备了调解人思维,又会出现哪些可能性呢?让我们重新回顾之前的情境,探索这些工具将如何带给你更有连接、更开心的生活。

——情境1(消极后果)——

你的伴侣让你去参加他公司的活动。忙碌了一周,你特别渴望蜷缩在壁炉前,喝杯茶,看本书,度过一个安静的夜晚,但你还是强忍着不快去参加活动了。你告诉自已,伴侣的活动很重要,而且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你希望给予他支持。活动似乎无休无止,你强颜欢笑,装出愉快的样子和他的同事们聊天。

你有没有发现,和亲近的人发生冲突时,你会担心对方比你强势,让你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或者担心他们会让你违背你的意愿做出妥协?即使这些恐惧来自潜意识,也常常会让人们屈服。而当你和对方建立连接,这些想法和感受会逐渐消失,就好像它们从未存在过。有时候,你甚至很难想起你曾有过这样不舒服的经历,你现在已经从混乱中走出来了。

当你连接到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并能够和伴侣沟通,你可能会经历如下的转机。

——情境1(积极后果)——

你的伴侣让你去参加他公司的活动。忙碌了一周,你特别渴望蜷缩在壁炉前,喝杯茶,看本书,度过一个安静的夜晚。你告诉他自己需要休息、安静和关爱。你的伴侣说,如果你去参加活动,将会极大地满足他对于陪伴和支持的需要。由于你们都想继续聊聊,关注自己和对方的需要,你开始感到自己更愿意去参加他公司的活动了。你也注意到你的伴侣放松了,他说他也希望留在家里,但他担心如果不参加活动会给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们两人慢慢地意识到至少可以露个面,短暂停留一会儿,和大家打个招呼,并且同意你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决定什么时候离开。你对这个决定感到很开心,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享受这次活动,回家后你们两人都很享受和对方在一起的轻松时光。

当你觉察到你的行为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想让别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你就不再有焦虑或好斗的感觉。与自己的需要连接意味着你觉察到必须在自己点头同意之后才可以达成任何协议,协议也必须满足你的需要。即使你的伴侣要求你必须参加活动,你仍然可以连接到你们双方的需要,并就此进行讨论,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

当你知道一件事情怎么做才是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应该发生什么时,你可能不会做出妥协,而是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操纵或威胁,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情境2(消极后果)——

你朝女儿的房间里看了一眼,发现她在玩电脑游戏,并没有写作业。你感到很生气,走进她的房间命令她停止玩游戏,马上写作业。她愠怒的脸色说明了一切,慢吞吞地打完那一关游戏才停下来。

在开始一场谈话时,如果你已经在头脑中决定了谈话的结果,那么你就进入了控制的思维模式。你会带着命令开始对话,而不是敞开心扉倾听和考虑对方的需要。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逼迫女儿做家庭作业,用命令的方式也许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中,真正与对方产生连接,这种意愿才是最有力量的。

——情境2(积极后果)——

你朝女儿的房间里看了一眼,发现她在玩电脑游戏,并没有写作业。走进她房间时,你感到很生气,这时你启动了调解人思维。你没有冲她吼叫让她去写作业,而是做了个深呼吸,告诉她你很担心,如果她继续玩电脑游戏,可能会无法完成作业。你说了一些她玩电脑游戏的可能会被满足的需要,她叹了口气,说她只是想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当你们两个人交谈时,她透露她的一门课出现了一些问题,不想做作业是因为不懂怎么做。听到她的尴尬和对这门课的恐惧,你们两个人开始想一些策略来帮助她。她主动表示想要完成作业,做好功课,你们达成了双方都满意的协议——你希望她幸福,她希望自主选择,这两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

在这个情境里,你通过敞开心扉进行连接而非强迫对方接受某个结果,让女儿说出了更多她内心的想法。

当你很清楚自己内心正在真实发生的事情并与它相连接时,你就能对结果保持开放态度。在做出最终的决定前,你都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你想确保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对你们双方最好的结果。你不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也关心对方的需要得到满足。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强大的力量,与控制不同,你不会强迫别人接受你的决定,也不打算抗拒别人的决定,你是开放的。

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对结果保持开放态度,并不是说你对自己不满意的结果也开放地接受,而是意味着要接受在对话之前你没有想到的结果。对话之前你可能无法预料对方的需要,而对方的需要在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变得清晰起来,所以在对话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其他可能的策略。因此,你可以坚持自己,不是以否决的方式,而是出于持久的信心,知道如果你能明确如何同时满足自己和对方的需要,你们彼此都会对那个结果更加满意。是的,这需要信任。如果你坚持让每个人都满意,你就会喜欢意想不到的策略;在信任的同时,你也能够开放地接受预料不到的结果。

以权力共享的思维模式对话不一定意味着你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或者对方重视你的需要。如果你带着这种期待和对方对话,你可能会命令对方。权力共享的思维模式能够给予你自由,使你真诚地朝着满足所有需要的方向努力,这包括你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需要。你知道自己不会放弃什么,当你听别人讲话时,你可能最终愿意在谈话中转变,以某种特定的态度,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对话。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即使这不能保证你的需要一定会得到满足,但提升了需要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一旦你和对方建立连接,事情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突然转向,产生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种新的思维模式不是假设关系中的一方拥有权力,而是要意识到在出现分歧时双方都有权力。能够与对方建立权力共享的关系是从相互争论到达成协作的关键。当你学习、练习和应用本书中的技能和知识,你将在与自己保持连接的同时,不断提升进行困难对话的能力。你将愿意理解对方,敞开心扉,朝着可能无法预测但会令人非常满意的连接和解决方案努力。

《《给给孩孩子子的的财财经经小小课课》》孙明展 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23.8/68.00 元

孙明展

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智能理财系统“谱蓝”、创新教育平台“飞慕课”创始人,教育减法倡导者。著有《做自己的理财师》《给孩子的商业思维课》。

本书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例子,带小读者们从财经视角剖析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行逻辑。书中话题涵盖经济现象、商业逻辑、宏观政策解读、财商教育等板块,每个财经话题还会辐射其他学科内容,用逻辑串联各个知识点,帮助小读者构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权衡取舍:玩电竞,还是好好学习?

现在很多孩子爱玩游戏,尤其是一些男生,一玩就停不下来。这是时代的特点。一位多年好友的儿子此前一直很乖,到了中学突然爱上游戏,立志投身电子竞技行业(以下简称“电竞”)。好友惊恐地求助我:如何劝儿子“回头”?

自娱自乐打游戏的人只能叫普通玩家;游戏业还有职业玩家,甚至职业选手,能靠打游戏比赛拿奖金,这才属于电子竞技。2019 年,福布斯中国推出了30 岁以下精英榜,600 人中有8 人是职业电竞选手,他们都是游戏圈的超级明星。

边玩游戏边赚钱?兴趣与职业两不误,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吗?别急,先了解一下这个行业。

电子竞技行业的诞生

狭义理解的电竞就是打电子游戏的职业比赛,把电子游戏作为比赛载体进行能力比拼。

史料可考的电子游戏鼻祖《西洋跳棋》诞生于1951 年,该游戏由英国编程语言专家克里斯托弗·斯特雷奇编写。当时他设计游戏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测试电脑的人机交互性能。

20 年后,家用电子游戏机才出现,电子游戏从测试电脑性能的工具变成娱乐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说到电子游戏行业就必须要提到日本公司任天堂,它于1970 年后期进入游戏行业,一步步发展成游戏行业的传奇公司,与索尼、微软并称电子游戏行业三巨头。目前,三巨头中只有任天堂还专注于游戏行业。

任天堂出品了很多游戏机,包括现在依然火热的Switch。

任天堂旗下有一款非常经典的电子游戏机——1983 年推出的红白机,即任天堂第一代家用游戏机。1986 年,美国一个著名电视频道直播了两个孩子用任天堂红白机进行比拼,业内公认这是电子竞技行业的雏形。

1990 年,任天堂在美国29 个城市举办了红白机游戏比赛,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电子游戏比赛。

2000 年,首届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正式诞生,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联赛,主办方提供丰厚奖金,吸引世界各地的电竞选手参加比赛。

游戏行业及电子竞技行业发展到今天不过短短几十年,发展速度却令人咋舌。预计到2025 年末,电子竞技观众数将达6.4 亿人次。

幸存者偏差:电竞选手赚钱多

随着游戏行业的发展,电竞业和电竞选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会有一种错觉:电竞选手年纪轻轻就能赚大钱。

电子竞技行业是游戏和体育竞技两个行业的交叉领域。2017 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公开承认,电子竞技是一项正式运动。

电竞选手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比赛奖金和广告收入,能拿到多少钱取决于选手的成绩。成绩顶尖的选手瓜分奖金中的最大头,年入百万没问题,但不同选手能获得的奖金差距很大。2019 年全球电竞Dota2 游戏比赛的总奖金是2.1 亿美元,获得第一名的丹麦选手奖金高达689 万美元,然而总参赛选手多达3357 人,平均每个选手的奖金仅6 万多美元。

每一个电竞选手都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进行训练,还要耗巨资购买比赛装备和训练服务。如果成绩不好,显性和隐性成本加起来将远高于获得的奖金。有调研数据显示,四成中国电竞选手的收入比当地平均工资低。

人们之所以觉得电竞选手个个赚钱多,是因为社交媒体报道的都是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般的惨烈竞争中幸存下来的顶尖电竞选手;没能出人头地的职业选手早就已经被淹没在茫茫人海里。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有人统计过,当职业电竞选手比考上“清北”还难。

首先,职业电子竞技和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一样,需要竞赛者有敏捷的思维、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闪电般的手速。所谓手速,是以每分钟操作鼠标键盘的次数计算的。即使是要求较低的游戏,对职业选手的手速要求也在120 次/分钟以上,而普通人连100 次/分钟都很难做到。

其次,职业电竞选手的选拔门槛很高,训练强度极大,每天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每周起码训练6 天。人越长大,生理反应速度越慢,职业电竞选手的选拔对象普遍要求年龄在15—19 岁之间。

前几年,某游戏陪练平台和职业俱乐部合作的青年训练营进行招募,共有10 万人报名,但正式入选俱乐部接受试训的只有10 人,是真正的万里挑一。

游戏和学习,如何取舍?

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是人们必然面临权衡取舍,二是做决策要考虑机会成本。

电竞选手吃的是青春饭中的青春饭,这一阶段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从经济学角度看,在酷爱的游戏和好好学习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取舍?这需要好好分析。

首先,好好学习的收益是可能考上好大学,收获知识和未来的工作机会。成本是什么?可能是用来做其他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如打游戏、当电竞选手。

如果你有极好的成为电竞选手的天赋,我认为短期内放弃学习,在十八九岁的黄金时期全力以赴训练无可厚非。好好学习是为了未来有一份好工作,有好的发展;你成为一名电竞明星,未来也会有好的发展前途,值得尝试。

如果你并非拥有极高的天赋,就要好好衡量收益和成本了。一个普通的电竞选手,成绩不好,名气不高,学生时代积累的专业知识又不够,退役之后前途堪忧。当然,你是否具有从事电竞行业的天赋不应该由父母或你自己评价,应该交给专业人士来评估。

另外,由于长年进行高强度训练,80%的年轻职业选手面临各种健康问题:因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熬夜而导致的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在进行收益和成本的权衡时,我们会发现,当电竞选手的成本可能是没能在学习的黄金时期积累知识以及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权衡之后,我们其实还有另外的选择:

电子竞技毕竟是一个大行业,产业链庞大,除了职业电竞选手以外,还会涉及电竞游戏的设计制作、赛事推广运营、赛事裁判、赛事主持和解说、俱乐部运营管理者、职业经纪人等,这些都是很缺人才的职业方向。

如果是大牌选手,退役后还能凭借人气和荣誉赚钱,进入这个行业的其他领域。普通人想进入电竞行业庞大的产业链,仅凭喜欢打游戏并不够,还要学习其他专业技能,例如设计、运营、管理、主持等,这些往往是在高校里才能学到的专业课程。

电竞行业并非一个短期赚快钱的行业。像任天堂这种游戏巨头,经过数十年发展才确立龙头老大的地位。腾讯、网易等大型游戏公司也有无数游戏从业人员在夜以继日地工作。

如果你们有志于将来从事游戏行业,我建议你们要有长线思维,从现在开始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平衡时间和精力,一味沉迷游戏并不理智。

《物理如此简单:电磁学篇》张君可 宋艾晨 王超 王君翔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10/59.80 元

张君可

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北京市高中物理核心组成员,北京市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编《高考内参·物理》《高中物理读本》《典例教案》《物理探究》等多本教师教学指导和物理科普读物,在《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探讨》《物理教学》《现代教育》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

本书针对中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学生的阅读特点与需求,立足中学必备物理知识,内化科学思维方法,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物理视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实质发展。

磁悬浮列车的伟大设计

生活物理

我们读古诗时常会看到古人折柳送别,依依不舍。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人们相互告别也许就是今生的别离。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蒸汽机车发展到内燃机车,又有了电力机车,速度也从最开始的几十千米每小时发展到了现在的近四百千米每小时。人们对出行速度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不断发展新型的交通运输网络来满足快节奏的社会需求。

要让列车运行速度更快,就需要想办法减少阻力的影响,所以我们给列车安装了轮子,将滑动摩擦力替换为滚动摩擦力。那如果能将列车悬浮起来,使其和轨道脱离接触,让滚动摩擦力消失,速度岂不是更快?磁悬浮列车应运而生,其与轨道相分离。如果进一步将列车装在真空隧道里,是否连空气阻力也没有了?科学家正在进行科技攻关,希望让这种无阻力的列车早日为我们服务。

科学实验

将两个环形磁体的S极或者N 极相对着串在铅笔上,两个磁体靠近时会发生排斥。将铅笔竖起来放在桌上(见图4-15),可以看到有一个磁体悬浮起来。

图1 悬浮实验

原来如此

磁悬浮列车一般是指磁浮列车,具有噪声小、振动小、爬坡能力强等优点,在短途市政交通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早在1922 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利用电磁实现悬浮的原理。此后,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了磁悬浮技术的相关研究,其中德国、日本在磁悬浮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采用的常导型磁悬浮列车系统,利用电磁铁和铁磁轨道的相互吸引来实现悬浮;日本所采用的超导型磁悬浮列车系统,利用超导磁铁产生大的磁场,与轨道上的感应磁场共同作用实现列车悬浮。悬浮列车的发展把铁路交通推向了一个高峰时刻。

磁悬浮列车应用了磁体间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或者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图2 所示是磁悬浮列车的一种结构图,磁悬浮列车紧紧抱在轨道上,轨道上的磁极和列车上的磁极相互吸引,使得列车悬浮起来,间隙大约为10mm。

图2 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

磁悬浮列车是如何被驱动的呢?我们知道,汽车牵引力是依靠车轮的静摩擦力提供的,但是磁悬浮列车没有和地面接触,无法靠摩擦力来提供动力,难道要像飞机一样进行喷气?实际上,磁悬浮列车使用的是直线电机,你可以想象将一台电动机沿着半径方向切开后铺成直线。直线电机的线圈是条状的,通电后会产生一个行波磁场,通过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驱动磁悬浮列车沿着轨道前进了。

磁悬浮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出行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会带动多个学科方向的突破,从材料研发、控制系统、管理等多方面促进科学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综合工业能力的提高。目前,磁悬浮列车的建造及运营成本是发展磁悬浮列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或许不久的将来,可以建成覆盖全国的磁悬浮交通网络。

思维拓展

超导磁悬浮列车

超导磁悬浮列车与常导磁悬浮列车相比,可以达到更快的速度,而且结构更简单,在远距离干线交通领域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超导磁悬浮列车的研制离不开超导材料的发展。超导材料自1911 年被发现以来,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超导材料需要在很低的温度下才能处于超导态,如早期发现的低温超导材料需要利用液氦进行降温才能显示超导电性,而液氦在地球上非常稀有,属于战略资源,不利于超导材料的大范围应用。1987 年,中国科学家研制出高温超导材料——钇钡铜氧,在-196℃液氮环境中就可实现超导。液氮是比较廉价的,可以通过压缩空气中的氮气来获得。超导材料具有两个性质:零电阻特性和绝对抗磁性。绝对抗磁性又称为迈斯纳效应,超导磁悬浮列车正是利用了绝对抗磁性让列车悬浮起来的。

将高温超导材料放在液氮环境中冷却几分钟,然后将其拿出来放在一个磁体上,会发现高温超导体悬浮在磁体上(见图3)。我们用一个纸片穿过超导体和磁体之间的空间,超导体也不会落下。超导体放在磁体上方时,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磁感线并不能穿过超导体,表现出绝对抗磁性。由于这个原因,超导体可以稳定地悬浮在磁体上方。我们用手拨动超导体,超导体会很快回到原来的位置,就好像被锁定在了磁体上方,即使我们将磁体倒置,超导体也可以稳定地悬浮在磁体下方而不掉落。这主要是由磁通钉扎效应(锁磁性)引起的。超导体在临界温度下不但有抗磁性,还产生了对磁体的吸引力。

利用高温超导磁体制造磁悬浮列车时,将磁体铺在列车轨道上,高温超导材料安装在列车上。在列车上的高温超导材料中灌注液氮后,高温超导材料保持超导态,列车运行时只会沿着导轨运动,不需要考虑导向控制系统,也不用担心侧翻,可实现安全运行。超导磁悬浮列车不但运行速度快,而且列车的悬浮不需要消耗电能,维护费用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少。

图3 超导磁悬浮

2021 年1 月13 日,由西南交通大学研发设计的世界上首台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工程化样车在成都亮相。试验线全长165 米,设计速度可以达到620km/h。与其他列车相比,超导磁悬浮列车极大地提高了运行速度,节约出行时间。将超导磁悬浮列车放在真空管道中运行的话,运行速度有望达到1500km/h。西南交通大学在2018 年搭建了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环形试验线平台,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进一步提速提供科研保障。

《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于大武 文·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23.6/49.80 元

于大武

北京人。在鼓楼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从小在故宫后面的北京市少年宫学习画画,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画册、童书等编辑工作,同期创作了许多连环画和儿童读物插画作品,并将这一爱好延续至今。擅长运用工笔画手法来描绘古典文学题材,表现中国传统绘画之美。儿童绘本作品有“西游记三部曲”、《北京的春节》和《一条大河》等。

本书为表现古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的发展,选取了清朝、20 世纪50 年代和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三个节点作为主要画面,浓缩北京建城理念精髓,兼顾了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厚重内涵。

《人体运转的奥秘》郭全义 韩雨江 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11/158.00 元

郭全义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参与3项国家级标准和指南的撰写。曾获军队科技一等奖、北京科学技术奖。

韩雨江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吉林省首批文化产业拔尖人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维动画教研室主任。出版过多部三维科普作品。

本书由骨骼与肌肉,皮肤、毛发与指甲,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与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与生殖系统,分泌系统,大脑,细胞,生命周期,功能失调与疾病,饮食与健康等14 个部分组成,选取爸爸、妈妈、儿子、女儿的生活轨迹作为主题,采用手绘立体图的形式,通过拟人的水滴全程见证人体运转的奥秘,不但从视觉上给孩子们新颖感,为孩子们更为直观地展现人体科普知识,还能了解到自己最在乎的人的生活方式、身体隐患,从而更懂得如何爱自己和家人。

《给恐龙的一封信》愚一 文 杨小婷 图希望出版社/2023.6/48.00 元

愚一

出生于山城重庆,现居广州。曾做过语文教师、童书编辑,现专职从事绘本创作。代表作有《去过一百万座城市的猫》《一寸光》《我的爸爸妈妈》《噔噔噔》等。

杨小婷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插图硕士。独立插画师,绘本创作者,园艺设计师,手工达人。已出版作品有《小狐狸的旅行》《风哥哥》《小飞鼠和它的朋友》《海燕》《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追踪鸟类》《情豹布哈衣》及“未名诗歌”系列等。

本书讲述了一个充满童趣且同样值得成年人去品味的故事,作者在绘本的最后一页给了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幽默而发人深省。

《菊花仙子》胖蛇 编绘/新世纪出版社/2022.3/39.00 元

江显英

笔名胖蛇,国际插画师。曾为《换妈妈》《红树林》《小猕猴》《红领巾》《凤凰的山谷》《九月的阳光》《田园江南》《牧犬英雄》《寻访白海豚》《冰层之下》《想念穆斯莱》等创作插画,其中《凤凰的山谷》(金曾豪著)曾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本书是以重阳节民间传说为蓝本改编的原创绘本,讲述了孝子阿牛为给母亲医治眼疾,在菊花仙子的指引下翻山越岭寻找白菊的故事。书中画美、人美、品德美,让孩子不仅能够在阅读中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承“孝当先,善作魂”的传统美德,还能了解到菊花的培植方法与食疗价值。

猜你喜欢

国语经学飞天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飞天之梦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