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3-03-14高志强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专业课程思政

高志强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合肥 230039)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是高校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同共育的教育格局的探索。探讨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既是帮助专业课教师理解与认同该项课程改革的意义与迫切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师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心理动力的关键所在;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可以为各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般规律的指导;探讨“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既可以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直接的实践经验指导,也可以为各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因应学科性质探索具体实践路径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参照。

1 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厘清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是包括“社会心理学”在内的各类专业课程具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能够为各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范导,避免走入实践误区。

1.1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当代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观念激荡、多种社会思潮交锋、多样利益诉求碰撞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1]”而当前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氛围浓厚,专业教学片面重视学术性和知识性,片面崇尚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这种偏狭认识所造成的整体育人观的旁落遮蔽了专业教学所承载的文化与价值意蕴,割裂了求真与求善、求美的内在联系:

第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在专业分化越来越细的时代背景下,专业课常常一味专注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价值引领的教育使命,造成了专业教学重智轻德的弊病,割裂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性。布鲁贝克说:“大学需要将高深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涉及价值和事实两个方面,当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按照人类的需要组合起来并满足人们希望时,智慧就会从知识的背后呈现出来。”[2]专业教学需要探寻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性:知识传授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智能基础,价值引领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方向范导。学以进德,两者共同确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本质。

第二,个体价值崇尚与社会价值旁落。专业教学驻足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领往往会使得大学生醉心于利用专业知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马克思说:“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01。教师应以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挺立深受市场原教旨主义冲击的社会价值观,专业教学应全程聚焦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自我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统一起来,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的人。

第三,显性教育依赖与隐性教育缺位。一味依赖以显性教育形式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引发大学生的抗拒、逆反心理,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倾向,而知识本身并不意味着德性养成。专业课程以隐性教育方式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切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倘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便会有相得益彰之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4]。

1.2 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

课程思政是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科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落实专业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共育的教育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

课程思政建设应恪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规律:第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是专业教学效果。只有在尊重专业教学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在有效实现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深入挖潜实现价值引领。第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依托专业课程的学科资源,紧扣学生的心理关切,充分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有机生成关系。第三,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教学之中,这便决定了其主要形式是柔性、无痕的隐性教育。

课程思政旨在凸显专业教学在价值引领上的目的性要求,在教育与人生的多向度交融中,挖掘专业教学在人格养成、社会化、政治认同、理想信念涵育等方面的价值。第一,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助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6]第二,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助推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化成长。第三,专业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扎根历史传统的宏大叙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优秀外来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助成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

2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既要遵循课程思政的一般规律,也要探索适应学科性质的具体实践路径。探索“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不仅能够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经验指导,也能够为探索课程思政的一般规律贡献实践经验支撑。

2.1 “社会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科学[7],存在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三个层面的研究范畴。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包括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包括人际吸引、社会影响、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等,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过程与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等。“社会心理学”各个章节的知识体系都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社会化、人格和心理健康等不同维度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心理学”教学既是高等教育的教育使命所在,也是“社会心理学”专业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系统挖掘“社会心理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于全过程教学中,在知识传授中彰明价值意蕴,在价值引领中汇聚知识底蕴,既能够促进“社会心理学”专业教学的生动化、丰富化和实践化,培养大学生自觉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理性分析及解决自己生活实践中遭遇的各种问题与困惑的能力,也能够借助“社会心理学”的专业权威性和专业视角深化、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涵育自尊、自信、沟通、合作的健全人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课程思政不是增设一类课程,也不是在专业教学中增加一个环节,而是对专业教学立德树人的整体育人观的回归与专业教学理念的革新,即专业教学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寓于专业教学之中。在“社会心理学”的具体专业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会贯通呢?囿于篇幅,兹摭举六例:一是在开展“社会化”教学时,围绕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内涵,即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8]97。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在开展内隐社会认知的教学时,透过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成果,指导大学生理性分析、正确看待及高度警惕西方国家借助新闻传媒、影视剧、广告等文化输出对我国人民所开展的外显社会认知与内隐社会认知相互交织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渗透,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三是在开展社会角色教学时,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和“扮演”好自己所担负的多重社会角色,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作为学生要勤勉学习,作为朋友要诚信友善,作为公民要遵纪守法。同时,引导大学生在多重社会角色的积极“扮演”过程中,勉力提升自我同一性和完善人格。四是自我意识的教学更是与课程思政密不可分:(1)在讲解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8]168时,引导大学生围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系统开展积极自我认知与完善;(2)在讲解罗杰斯的自我理论[8]142时,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现实自我,理性构建理想自我,并将理想自我的构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探索由现实自我达至理想自我的可行性路径;(3)在讲解马库斯和北山的自我建构论[8]172时,结合其自我构念的跨文化研究成果,辩证地探讨互依型自我构念与独立型自我构念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从而引申出两种自我构念对中西方新冠疫情防控及民众心理与行为应对模式影响的比较探讨,进而涵育大学生理性的文化自信。五是在讲授人际吸引时,结合斯滕伯格的爱情三成分理论(激情、亲密、承诺)[9]与大学生探讨完美爱情的核心要素,涵育青年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和爱情观。六是在讲授责任分担与旁观者效应[10]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展开深化探讨,人类命运是一个休戚与共、痛痒相关的共同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作为“旁观者”独善其身。

2.2 教师是“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教师是“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取决于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等方面主动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教师应系统挖掘“社会心理学”所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320课程思政具有历史必然性,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大学生全面成长,“社会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是倘若教师没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社会心理学”也无法有效发挥思想政治育人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1]教师应在努力提升“社会心理学”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主动深入系统学习党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国内外的社会时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现实关切,致力于将两者统合起来挖掘“社会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圆融、自洽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契合起来,使两者能够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勉力于高质量开展专业教学的同时,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是有效提升“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必由之路。言传是以言语为媒介对知识的系统讲授,身教则是以切身践履的方式开展教育示范。言传具有高效、系统的优势,身教具有潜移默化的优势,将两者统合起来,“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2],才能更好的提升“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其一,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站位、人格修养、精神风貌、师德师风与专业情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说什么,更体现在课堂内外做什么,教师唯有修身立德、躬身垂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心理学”实践价值的现身说法。其三,在课堂教学外,教师应自觉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主动帮助大学生分析、解决其所面临的人生困惑和困顿,在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困惑、学业困顿、情感困扰、生涯迷茫和人际矛盾等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延展与深化“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第三,教师应自觉积累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体系。一切社会心理与行为都是在具体鲜活的社会情境中产生的,必然深受社会情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璀璨悠久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且塑造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然而囿于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局限,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尚在探索之中,问题解释力、学术原创力、成果转化力与影响力的提升依然任重道远。教师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自觉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积累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体系:一方面教师应持之以恒地整理、分析本土化的优秀“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将其整合到“社会心理学”专业教学中,积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应充分结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尤其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背景开展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第四,“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应因应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研讨教学、实践教学、心理情景剧、自我分析以及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研讨教学,将大学生分组,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确定研讨主题,如“三孩生育政策下适龄生育夫妻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引导大学生透过“社会心理学”视角,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开展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研讨,打破大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弊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实践教学,将大学生分组,围绕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实践问题确定实践主题,如“大学生网络新媒体使用的心理机制及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整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的社会实践问题,在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涵育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在讲授人际关系时,指导自愿参与的大学生围绕切身的亲子矛盾、宿舍矛盾等编写心理情景剧的剧本和排练,然后在课堂上汇演,最后引导大学生围绕心理情景剧映射的问题展开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策略研讨,在深化大学生人际关系理论知识具身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第五,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是教师提升“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重要抓手。教学考核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指引大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手段。“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相应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在考核方式与内容上力求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藉此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参与度,深化“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育与教学效果。以课程作业方式对“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性考核。以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方式强化大学生关心社会和谐发展、关爱弱势群体的家国情怀,落实“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育与教学效果。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宗旨在于人才培养,因此“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应以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全面成长为核心检验标准,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教务系统的学评教等途径调研大学生对于“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获得感及意见建议,这是教师创新“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

3 结 语

对课程思政包括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在内的理论内涵的发掘和探讨是各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可以为各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般规律的指导,避免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过程中“跑偏”“走样”。教师在开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应紧扣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掘“社会心理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觉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并借助具体的教育与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积累探索具有“社会心理学”适应性的具体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