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理路

2023-03-14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决议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张 琦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这种“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既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深刻把握,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党的百年奋斗史不仅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史,同样是一部意识形态建设史。三个历史决议的诞生立足于“时代之需”与“现实之问”,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辉煌历程与历史记忆,从话语、理论、实践的多重维度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体系,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出发,全面总结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规律,对于推动全党在新时代统一思想意志,加强理论武装,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价值而言意义重大。

1 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

三个历史决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任务进行了系统总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精神,对推进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1 第一个历史决议:在革命斗争中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诞生于1945 年,对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事件作出了科学判断,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结晶。从时代背景来看,全民族抗战胜利在即,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国民党的意识形态专制、党内外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是一项必要且紧迫的任务。对此,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无产阶级必须牢牢掌握思想领域的领导权。深入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澄清党内外的错误思想,才能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革命胜利与民族解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及其蕴含的意识形态价值:“两万五千共产党员发展到几十万,绝大多数是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如果不整风党就变了性质,无产阶级其名,小资产阶级其实……只有经过整风才把无产阶级的领导挽救了。”[2]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的正确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第一个历史决议中,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自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的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反思了“左”和右的错误路线在各方面给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厘清了党的各项是非问题,统一了全党认识。同时,第一个历史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组织、思想路线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团结与统一领导。第一个历史决议使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和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重要地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向前推进了历史性的一步。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与思想觉悟得到了显著提升,巩固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为中共七大的顺利召开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2 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拨乱反正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塑统一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作出了科学总结。当时国内的“十年动荡”刚刚结束,人们的思想仍然被“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影响着,在“两年徘徊”中踌躇不前。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邓小平认为,“过去的问题已经结束了,需要作个总结,不走这一步不行。”[3]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必须展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根本上对过去的曲折与错误予以澄明,从思想、政治、文化各领域打破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巩固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4]第二个历史决议对于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地位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邓小平指出:“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5]296同时,随着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话语的主题,照搬旧有的疾风暴雨式斗争,已经不适用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革命——建设”的话语转变。邓小平从政治和文化的双重维度把握了意识形态的建设核心,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历史决议标志着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热潮,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组织路线,明确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坚定了中国人民向着“四个现代化”目标共同努力的决心。

1.3 第三个历史决议:在伟大复兴中开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新境界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传统、发扬历史自觉、勇担历史重任的优良品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聚焦党的百年奋斗史,从“十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判断,展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与时俱进,彰显了新时代高度的意识形态自信。

第三个历史决议立足历史高度,创新性地从四个历史时期回顾了百年党史,同时更加强调对新时代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科学概括与总结,擘画了新时代党的战略安排,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力量与政治觉悟。第三个历史决议肯定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成就。面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边缘化、虚无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战略性、针对性的部署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困境,全面提升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力。同时,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指出了当下社会思潮、网络阵地、思想建设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立足并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世界历史的视域来看,第三个历史决议拓展了传统的国家、民族视野,上升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将党的百年奋斗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整体历史之中,以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6]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第三个历史决议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充分肯定了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同时,第三个历史决议具有更加深远的世界历史意蕴,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意义,以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特质。

2 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逻辑

尽管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不同时期,但都始终坚持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经验,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守正创新,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使命,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接续发展。

2.1 历史逻辑:在变与常中总结历史经验,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

基于唯物史观的视野,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669三个历史决议回应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重大现实问题,展现了共产党人对世界局势的敏锐洞察与使命担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以辩证思维方式从历史的“变”与“常”中汲取经验,开辟道路。“变”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历史语境与叙事载体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话语振奋人心,同时依靠《新青年》《新华日报》等红色报刊宣传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路线,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移到生产力发展领域,意识形态的叙事语境逐渐转向社会治理与改革发展,“和平”“合作”取代了革命战争话语,并随着广播电视等新传媒手段广泛传播。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建设使命与民族复兴前景紧密相连,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意识形态话语随着文化自信的建构实现了从“舶来品”向“中国话”的转变。“常”体现在建设原则与理论内核的不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底气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觉悟与宗旨使命,必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淬炼。尽管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但共产党人始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自我革命,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意识形态领导力,从而没有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理论内核,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和宏伟愿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

2.2 理论逻辑:在解放思想中推进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旨趣

三个历史决议对不同时期党的执政实践进行了科学性判断,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传承了无产阶级政党勇于革新的探索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语境也在不断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思想素材与生命活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同频共振。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只有对理论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厘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一个历史决议批判了党内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指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有的放矢”,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第二个历史决议不仅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要性,更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并将其与经典作家相结合,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第三个历史决议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武装全党和人民思想,从而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思想共识、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从文化理论、思想话语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中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中国化的思想话语体系。从作用方式来看,不同于传统“强制”“灌输”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注重“抓住本质”,以真理感召人民;从作用领域来看,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从原始的政治领域深入到生活世界,并呈现出更为深层次、持久性的特征;从功能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突破了讲政治、讲理论的原有范围,逐渐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需要相契合,展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浸润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之中,引领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可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永葆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2.3 价值逻辑:坚守无产阶级政党初心使命,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宗旨和本质。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文关照,以消除阶级对立与人的异化困境、构建人与人真正和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旨归,彰显了鲜明的人民价值逻辑。政党的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只有尊重人民地位、坚守人民立场、回应人民需要,才能凝聚思想共识,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中国共产党超越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国家本位理念,实现了向人民本位的价值回归。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并在党的七大上进一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为党的唯一宗旨。邓小平将人民本位的思想升华到国家价值的维度,指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拥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民需求,才能实现当代发展。从价值立场来看,三个历史决议都包含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谐”“团结”“大同”的革命理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胸怀天下”的深厚情怀,对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认同具有积极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鼓舞了人民群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想信念和必胜决心。第二个历史决议诞生于和平与发展年代,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将全国人民的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上。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励全国人民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事业不懈努力。在“两个结合”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愈发肩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人民立场中展现了自身功能内涵的不断丰富。

3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与现实观照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充分吸收百年党史与三个历史决议所总结概括的基本经验,做到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遵循历史规律与发扬历史自觉相结合、维护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主体相结合,在“破立并举”中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1 坚持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经济社会转型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反映,而非独立存在的思想体系。考察意识形态,不能囿于观念领域本身,而是必须深入到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整体把握意识形态的内在意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143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与现实利益紧密相关,“道德滑坡”“信仰丧失”必然导致社会的物质化倾向,激化社会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需要以经济建设作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以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提供精神引领与理论指导。必须立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实际出发推动意识形态建设。

当代世界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苏联解体以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未如西方学者所预料的那样走向终结,而是在与纷繁社会思潮的斗争中,愈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博弈的“卡夫丁峡谷”之中,来自西方的自私、逐利、拜物教思想正通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冲击着国内的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更能广泛地影响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认识。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根本要求,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容旁落,其决定性地位不容被边缘化,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到“生命线”“极端重要”的高度引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下重新审视当前中国身处的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潮流中,以坚定的意识形态自信永葆政党自身的独立与特色,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顺利转型。

3.2 坚持遵循历史规律与发扬历史自觉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守正创新

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既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又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史,同样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百年建设史,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性认识上。尽管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具有内在的客观性,但我们可以从中洞见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遵循,建设新时代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首先,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治国理政实践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与渗透。其次,立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水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8]必须始终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关系,既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做好经济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最后,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擘画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蓝图。面对国内外社会思潮的交锋,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资本逻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新视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必须继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强定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9]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保持主导态势,守护安全底线,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构建前途光明的民族复兴前景。

3.3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至上相结合,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凝聚磅礴前进力量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对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系统性、根本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作斗争,从而做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统一思想,不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巩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

党性和人民性是相统一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从而中树立起对执政党的认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9-10要构建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进一步创新话语表达,凝练中国特色、突出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在推动新兴思想宣传领域深刻变革的同时坚守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结合技术革命创新传播途径,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内化为情感与价值层面的认同,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闪电”击中“朴素的人民园地”[7]16,人民也就因此能够实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结 语

正如恩格斯所言,“‘正义’‘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但是,如果某种事情无法实现,那么它实际上就不会发生,因此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11]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无法克服其固有弊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必将在历史长河中走向灭亡;而代表了历史发展最终样态与人类共同崇高理想的共产主义必将迎来胜利。总体而言,跨越近百年的三个历史决议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恢宏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自觉担当,实现了意识形态底蕴与理论实践发展的融会贯通。从历史作用来看,三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行动,引领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前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提供了科学指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理论内涵来看,三个历史决议始终坚持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权威性,同时勇于直面问题、自我革命,科学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吸收世界现代化事业的有益成果以丰富自身理论内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从价值意蕴来看,三个历史决议不仅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回顾与致敬,在党内树立了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奠定了高度的意识形态自信,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胸怀,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注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决议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