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莎·卢森堡的政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3-14贾淑品伍奕桐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机会主义卢森堡政党

贾淑品,伍奕桐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罗莎·卢森堡(以下简称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革命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她经历了第二国际由兴转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卢森堡在行动上参与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运动,在革命运动中丰富自身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与列宁思想碰撞促使其政党建设思想走向成熟,被列宁赞誉为“革命之鹰”。正确把握卢森堡的政党建设思想,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卢森堡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

卢森堡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完善,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卢森堡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父母开明且家庭氛围自由,但她却因身体的缺陷和犹太人的身份受到人们的歧视,被称为“肮脏的犹太小孩”。家庭的自由氛围和社会的歧视与不公,都使卢森堡更加向往民主、渴望公平,民主的种子就此在卢森堡幼小的心中种下。进入大学后,卢森堡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深受影响,同时在参加苏黎世的劳动运动中接触到各国知名民主人士,结识了列宁等人,并与列宁的思想产生了交流与碰撞,这些经历开启了卢森堡参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大门。

在此之后,二十七岁的卢森堡来到德国,这一时期的德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人们思想上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开始脱离迂腐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变得清醒,逐渐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德国因此拥有了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自由氛围,这为卢森堡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工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反而使工人越来越多地陷入贫困,致使工人阶级愈加积极地投身到工人运动之中。德国频繁的工人运动也为卢森堡政党建设思想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当时,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社会民主党,但是党内却出现了革命派和改良派两个对立的派别。革命派和改良派在党内激烈交锋,且后期以伯恩施坦为首的修正主义者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分裂,党内官僚之风盛行,无产阶级革命意愿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卢森堡对党内的修正主义者展开了批判,并引以为戒,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政党建设思想。

二、卢森堡政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追求自由的卢森堡在加入工人阶级斗争的同时汲取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革命家的思想,积极投身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内建设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党建设思想。她的政党建设思想涉及党的纲领制定、党内组织原则确立、党内纪律维护以及党群关系等问题,内含科学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内容。

1.党的纲领:实现党的最终目的和日常斗争的统一

政党的纲领是一个政党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略。卢森堡十分重视党的纲领的制定,她在面对伯恩施坦忽视“最终目的”修正主义态度时写作了《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一书,并对伯恩施坦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抨击,认为“伯恩施坦放弃最终目的的方针,也就是放弃整个运动的方针”[1](P65)。卢森堡高度重视党的最终目的的实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明确自身的最终目的——革命才是最终目的,并且在面对恶劣的革命环境时也要坚持“最终目的”的实现。当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的”被看作是微不足道的时候,政党是很难制定出正确的理论纲领的,也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卢森堡在批判伯恩施坦把社会改良作为“最终目的”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来争得国家的领导权。她还论述了社会革命的作用,“夺取政权一直是一切上升阶级的目的,又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起点和终点”[1](P57)。卢森堡指出革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伯恩施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改良思想相对立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伯恩施坦把党的日常斗争看作政党的最终目的,这在本质上抛弃了采取社会革命夺取政权的方式,将改良看作社会民主党的“最终目的”,是对党的纲领本末倒置的理解。运动、斗争只是实现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而非社会民主党的“最终目的”,手段是不可能代替目的的。虽然卢森堡认为党的日常斗争无法称之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但是她从来没有反对过社会民主党的日常斗争,她只是反对伯恩施坦将党的最终目的和日常斗争对立起来的思想观点,认为只有实现党的最终目的和日常斗争的辩证统一,党的革命纲领才兼具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她对党的日常斗争展开了系统论述,认为党内的日常斗争实际上可以增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日常斗争实质上是利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运用民主权利使群众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阶级利益和担负的历史使命,从而夺取眼前的实际利益。无论是利用议会斗争还是利用选举手段进行斗争,都是为实现革命的最终目的准备条件。卢森堡在《斯巴达克同盟想要什么》中指出了实现最终目的的正确道路,即“用完成革命任务所需要的全部政治权力来这样地武装团结一致的劳动人民群众,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1](P412)。日常斗争同革命斗争的最终目的相结合的纲领,即实现党的最终目的和日常斗争的统一。

2.党的组织原则:实行自我集中制,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构建完善的政党组织原则,必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卢森堡虽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成员,但其身份并未受到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反而被长期排斥孤立在党内决策之外,且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受到修正主义的统治,党内官僚主义风气盛行,为了争取公正待遇和克服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卢森堡开始追求一条民主式的革命道路,重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形成了一套与列宁提倡的“民主集中制”有所不同的“自我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卢森堡对列宁提出的集中主义观点并不认同,因此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列宁所说的集中主义是一种极端且无情的集中主义,并对其观点作了后果分析。她认为集中主义制度下党的核心变为了中央委员会,同时其他组织的作用被弱化,成为中央委员会的执行工具。所以,集中主义统治下的工人阶级的自觉性和战斗力受到了削减,工人阶级丧失自主精神后变为了中央委员会的执行工具,从而给予了机会主义者可乘之机。在预见到列宁的集中主义观点导致的后果之后,卢森堡结合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实际,提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实行“自我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自我集中制”是指党内实行集中制的时候,需要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实现多数人的民主,政党必须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起来,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斗争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真正地体会过民主、运用过民主之后,人们的自觉性才会得到提升,也会有更多工人阶级承担起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并为之斗争,因此政党的建设离不开民主二字,遏制官僚主义也离不开党内民主的建设。总的来说,卢森堡所指的“自我集中制”实质上就是“社会民主党的集中制无非是工人阶级中有觉悟的和正在进行斗争的先锋队的意志的强制性综合,这也可以说是无产阶级领导阶层的‘自我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党组织内部的大多数人的统治”[1](P121)。

尽管卢森堡就列宁提出的“集中制”进行了批判,认为他是“极端集中制”,但两者关于集中制的观点只是在集中程度上存在差异。因为俄国和德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所以列宁当时强调集中更多一点,是适合俄国国情的。当条件允许时,列宁就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卢森堡的“自我集中制”与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质上是一样的。“自我集中制”保证党内大多数人享有民主,同时完全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绝对自由”。因为她强调集中制仍然是一种“强制性的综合”,对党员个人和下级党组织仍具有约束力,实现自我集中制需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无产阶级政党需要达到一定的阶级觉悟并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二是需要有一个自由的政治环境,即无产阶级政党可以通过公开的党代表大会和报刊来施加政党影响的环境。在条件满足之后,各级党组织在自由的政治环境下也会获得相应的行动自由,这种自由可以帮助党组织更好地利用社会形势来发挥革命与斗争中的首创精神。社会民主党也要重视自身纪律建设,将其建立在自愿服从而非盲目服从的基础之上。重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党内纪律建设是“自我集中制”的实现路径,由此提升革命活力和加强革命的有效性。

3.党的纪律建设:反对机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捍卫党的纯洁性

在第二国际时期,无产阶级政党中产生了机会主义者,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内部也深受其害。机会主义者提倡为了“自由”而放弃“原则”,遵循资本主义的思想,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出卖广大工人阶级,从广大工人阶级中谋取私利,与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的工人群众相对抗,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开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进步。卢森堡也意识到了机会主义分子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造成的危害,因此,她指出要在党内形成严格的政治纪律来抵御机会主义的侵袭,同时将理论教育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产阶级政党,捍卫党内思想的纯洁性。

首先,卢森堡分析了机会主义者产生的原因,她认为在资产阶级的渗透和社会民主党运动的双重影响下,大批机会主义者得以产生。卢森堡反对列宁提出的机会分子来源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资产阶级的观点,指出“机会主义和知识分子、机会主义和组织问题的非集中化倾向之间存在联系”[1](P126)。由于革命本身的性质和内部的矛盾运动,“这个运动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在放弃群众性和放弃最终目的之间,在倒退到宗派状态和变成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之间合理地向前迈进”[1](P132)。因此对于德国社会民主党来说,是不可能只凭借一些组织条文就能彻底清除机会主义者。因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其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工人阶级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在多次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培养了阶级意识和革命斗争的经验,但是在与资产阶级反复斗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必定会绞尽脑汁地将自身思想渗透到无产阶级政党之中,机会主义者也会不断出现在无产阶级政党之中。

想要阻挡机会主义者的攻击,就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和群众运动的双重作用。第一,反对机会主义思潮的强大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运动本身克服它们,当然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武器”[1](P132)。所以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具体的革命运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克服机会主义。第二,以革命运动的方式,“发挥工人阶级的革命主动性和加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1](P130),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以达到监督和对抗机会主义的目的。

4.党群关系:群众需要领袖,领袖依靠群众

群众与领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卢森堡在其革命事业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卢森堡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这一观点出发,辩证地分析了群众和领袖的关系,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首先,卢森堡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且推动向前发展的,所以出于自身革命运动的需要,人民群众创造出了一个领袖来领导和组织自己进行革命斗争,因此,领袖的力量是无产阶级群众赋予的。其次,卢森堡辩证地分析了群众和领袖的关系——群众需要领袖,领袖依靠群众。她曾生动地将群众的灵魂比作大海,由此来说明群众背后所隐藏的无限可能和自发性的弱点。群众特性的形成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风平浪静社会下的群众必然与狂风暴雨条件下的群众具有完全不同的发展特点。这就需要一个伟大的领袖来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政党的发展策略。此外,由于群众运动具有自发性的弱点,出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需要,群众需要推举出一名领袖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和实践上带领自己开展斗争夺取政权,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因此,群众需要领袖。随着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壮大,工人群众也愈加觉醒了。工人群众越来越重视对于革命运动领导权的掌握和路线方针制定权的获得,“从整体上说社会民主党只是无产阶级阶级运动有觉悟的先锋队”[1](P197)。可以看出,无产阶级政党的真正领袖是群众,离开了群众就不会再有群众的领袖。“因此在社会民主党党内,它的领袖越是明确地和自觉地使自己成为有觉悟地进行斗争的群众的意志和意向的代言人,成为阶级运动客观规律的体现者,他们就越有力量越有威信。”[2](P137)领袖依靠群众,领袖实际上是群众利益的体现,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和“执行者”,一个政党越是有威信,就越贴近群众。最后,卢森堡指出在处理党群关系过程中也要坚持党对于工会的领导。因为党和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两大组织形式,工会的斗争代表了群众当前的利益,党的斗争则代表了群众未来的利益。但工会经常被机会主义者用来当作分裂工人运动的工具,同时,工会中也极其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为了克服官僚主义和抵御机会主义的侵袭,卢森堡指出需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工会进行监督。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所以党对工会的领导不能局限于技术上,还应该重视政治上的领导。通过政党的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两大途径,遏制工会和党内滋生的官僚主义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机与活力,塑造了廉洁奉公的党内风气,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

三、卢森堡政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卢森堡的政党建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对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正向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虽然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发生了变化,但卢森堡的政党建设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抵御西方不良思想侵袭,严格党的纪律,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处理好政党与群众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在思想建设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

卢森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力地抨击了以伯恩施坦为首的机会主义者,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出自我集中制的政党组织原则,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道路选择和理论指引,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思想,也找到了一条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党的建设具体实践中。一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攻坚克难,获取进步,一直焕发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建设,首先要坚决反对错误思潮的侵袭。卢森堡在伯恩施坦主义出现以后,一直站在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最前列,并对其展开了有理、有据的批判。她批判伯恩施坦只强调政党的自由,而反对集中的错误观点。因而,卢森堡自我集中制思想完全区别于资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绝对自由”“绝对民主”。卢森堡强调的党内民主并不是无原则的民主,而是民主与专政、与集中相统一的民主。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和“执行者”,“应该作为全党意愿的最顺从、最迅速和最准确的工具发挥作用”[3](P311),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群众的作用,“如果批评的思想、党员群众自己的首创精神发挥不出来,那么,最理想的党执行委员会也会一事无成,并将不由自主地陷入官僚主义的拖拉作风”[3](P311)。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于社会历史的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如果忽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割裂开来。总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党的实践,党内风气才能得以净化,党的纯洁性才能得以维护,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2.在组织建设上,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强大效能

卢森堡比列宁更早地认识到了处理好民主和集中关系的重要性。卢森堡自我集中制是实现党内集中和多数人的民主的有机统一的政党组织建设原则。在对“民主还是集中”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积极作用,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我国政党做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避免二者关系教条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百年历程中,民主集中制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有效地连接了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依然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在党纠正所犯的错误、勇于自我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P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5](P37)。中国共产党能够逐渐成长为决策科学、持续改革、执行高效的政党,离不开民主集中制这一最大的制度优势支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必须不断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强大效能。我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并不意味着一味强调集中而忽略民主,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民主和集中并不相悖,强调党内民主也不是一味地追求民主自由,而是努力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6](P249)。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拓宽民主参与的范围和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政治生活。

3.在作风建设上,优化党内生态,提高党员素质,坚守初心使命

卢森堡认为在党内施行广泛民主能够有效纠治党内不良风气,打击官僚主义和惩治腐败现象,她坚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发扬民主之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净化党内环境、增强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作风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是检验从严治党成效的关键要素。作风建设关系着党的形象和命运,影响着人心向背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作风问题是一个影响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优势,就是党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重视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重视党内民主的建设,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引领力,同时也绝不允许党内存在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为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首先要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和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要求,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其次要切实防治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心理。党内一些人受到拜金思想的侵蚀,认为只有获得足够的物质,才能够实现人生的快乐,因此在这种错误金钱观的影响下,这些人大搞权钱交易,对待群众吃拿卡要,思想懈怠、奢侈浪费,导致政治上的“软骨病”。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筑牢抵制享乐主义的思想根基。最后要在党员入党及干部选拔中要坚持严的基调不放松,发展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人员入党,提拔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人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立党兴国、立党强国的一大法宝,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

4.在组织关系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党群关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党群关系是卢森堡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卢森堡辩证地分析了群众和领袖的关系,这对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证明了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处理好党群关系,才能够走向胜利、走向成功。“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4](P1)“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P63),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正是党代表人民利益和人民拥护党的真实写照。新时代,在组织关系建设上,第一要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将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要处理好党群关系,建立长效机制,架起党群的“连心桥”,针对群众遇到的难题,从小事入手,使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更加完善。第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群众智慧,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相结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结语

不论是从历史纵向角度还是从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现状的横向角度看,卢森堡的政党建设思想都可以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也对促进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机会主义者的影响加之对于俄国具体国情不够熟悉,卢森堡在政党建设思想的论述中夸大了群众的自发性,忽视了政党的领导作用,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国共产党要辩证地分析卢森堡的政党建设思想,吸取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分裂的教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保持党的纯洁性,涵养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态,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强大效能,从而推动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机会主义卢森堡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专利默示许可研究——以机会主义行为规制为视角
陈浩:“机会主义”创业者
戚彧陶瓷作品个展卢森堡举行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股权激励中机会主义择机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