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式现代化辩证统一的多维向度

2023-03-14谭春霞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谭春霞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2)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勇立潮头,走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关键要看其所选择的路径是否符合自身实际,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能解决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勇立世界现代化大潮、遵循社会主义原则、扎根中国实际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包含多重辩证关系的重大命题,蕴含着极富哲学特质的辩证观,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辩证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把握。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以矛盾法阐明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以矛盾的普遍性作为逻辑起点,以矛盾的特殊性作为重点内容,揭示了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关的一系列对偶概念及其辩证统一的思想。现代化是各国愿景,也是大势所趋,但是“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各个国家因社会制度、文化根基、资源禀赋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现代化的一种形态,遵循现代化的普遍性和普遍规律,但同时又因内具“中国式”的基本逻辑意蕴而展现出中国特色。如果单讲普遍不讲特殊,就失去了内在的风格和特色;如果只强调特色而偏离普遍,就失去其存在的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言,“如果某物失掉它的质,则这物便失其所以为这物的存在”[1](P188)。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遵循现代化本身的客观规律。黑格尔认为,“共同性也是一种普遍性,不过是普遍性的一种外在形式”[2](P62)。列宁十分赞赏黑格尔关于“包含着特殊东西的丰富性的普遍性的提法”,赞叹其为“绝妙的公式”,因为普遍不是虚无缥缈的,“不只是抽象的普遍”[3](P83),而是从其自身而言,透过现象来看呈现出“特殊的、个体的、个别的东西的丰富性”[3](P83)。这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普遍性不是“抽象的普遍”,而要看到呈现“特殊的、个体的、个别的东西的丰富性”,是“自身还包含着特殊东西的丰富性的普遍”[3](P83)。纵观人类社会形态更替,考察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化历史可知,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交换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4]。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随便臆想出来的,是立足中国国情,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客观依据、发展遵循,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匹配,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实力跨越式增长、实现历史性跃升,契合了现代化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二,从形式规定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共性也为共同性、广泛性,是现代化实践中所具有的“类似的东西、相同的东西、共通的东西”[5](P619)。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全球性、根本性、持续性的观念、物质、结构的转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的革命性转变,通过广泛、深刻的现代化变革,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从自然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从闭塞、蒙昧、落后步入开放、理性、进步,创造了世所瞩目、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这表明现代化有其世界共性的一般逻辑,诸如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中国式现代化也具备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信息化以及思想观念、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等一系列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整合、推动本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等一系列变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和领域无不呈现世界现代化共性、广泛性[6]。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发展蓝图,“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既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也呈现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共性。

中国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中华民族特色相融合,形成了“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7](P123)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否认,现代化具有客观规律,具有共同性、广泛性,但现代化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概念,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范畴,是随着历史变迁、时代更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必然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综合内外因素不断充实内涵、拓展外延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这表示既没有统一的现代化“样板”,也没有固定的现代化“范本”,更没有一切皆可用的现代化“标准”。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在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追求的现代化会各有千秋,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呈现出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具体性。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怎样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不是一家说了算,更没有“定于一尊”具有普适性的现代化模式或标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滋养、独特的价值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艰辛的探索历程,加之社会历史环境与现代化启动时机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符合中国实际、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既不是西方式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苏联式现代化模式的“翻版”,而是“立足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的“新版”。中国式现代化“特”在何处?其一,“特”在时空方位上。“先发式”现代化搭乘工业化快车占据世界现代化发展资源和优势,决定了西方“先发式”的“内生型现代化”可以单向度、分时段、渐次性推进“串联式”发展,而“后发式”现代化虽在西方现代化“镜像”下有经验可循,但现代化时差之大造成了中国发展现代化的悖论式难题,就是要在规避现代性问题的同时提升现代化水平。历时态是西方现代性演进的清晰主线,但中国现代性遭遇的历史语境、解答的时代课题、承载的历史使命,都是多方面搅和在一起,呈现共时态特征[8]。作为“后发式”的“外生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清醒面对、正确认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全球化时代的共时性问题,这种共时性决定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也不可能走通。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异于西式现代化的崭新模式,即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非西方传统文明体中勇立时代潮头、把握历史主动,开辟齐头并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塑造了现代化的“成功学”典范。其二,“特”在社会性质上。西方现代化由资本主宰,虽曾诉诸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充裕,但因其本质上存在无法调试的固有矛盾而导致现实层面乱象纷呈、危机重重。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了西方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走扩张掠夺殖民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希望和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的具体化,其兼具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这三个关键要素,是在把握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既把握了“先发国家”、已有现代化国家的普遍规律,又遵循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二、独立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9](P404),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各民族各方面相互往来、相互依赖打破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地方和民族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状态。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以资本为逻辑引导社会发展,凭借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蓬勃发展迫使一切国家和民族改变原状,“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并强制推行资本主义文明,简而言之,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9](P404),拉开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序幕。这个“世界”里,“农村”依附于“城市”,“半封闭和封闭的国家”依附于“文明的国家”,“落后的国家”依附于“进步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9](P405)。“从属于西方”的东方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既是关乎东方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也是关乎人类社会如何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根本问题[10]。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兼容并蓄,是在不依附、不照搬、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充分体现了独立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道路,从根本上突破了“中心—外围”的依附性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心—外围”的依附性现代化发展模式是指处于“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国家通过“外围供养中心”的不平等交换模式维持自身的繁荣与发展,这种不平等的格局下“外围”国家因过度依赖“中心”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等,逐渐丧失国家的独立性甚至陷入动荡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现代化若依附他国,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要么遭遇失败动力衰竭,要么就成为他人的附庸逐渐衰落。中国把握历史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了一种突破“中心—外围”的依附性现代化发展模式,摆脱了“中心”现代化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钳制性”影响。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探索的实践历程,中华民族坚持自信自立,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坚定信心、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把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完成了最初“以西为师”到“以俄为师”再到“以苏为鉴”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走自己的路”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实践,既不是继承“母版”,套用“模版”,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11](P344)。这从另一种意义上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原创性、独创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我们既未原原本本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也不效仿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更不盲从西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进行独立探索,“坚持走自己的路”,故能成功地开创、推进并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事实证明,中国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国情出发,坚持独立性,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现代化。“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与“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恰恰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和真谛。

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包容而非排他性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世界性变革运动,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没有现代化的“世外桃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并立足本国发展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它的内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实行“市场+政府”的经济制度,抓住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在激活“资本的文明面”的同时克服资本的生产性矛盾,避免资本形而上学和权力化;在政治领域,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合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民主化成果,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11](P524),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超越西方中心二元对抗的文化和思维,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包容性、鲜明的开放性、强大的涵化力。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老路”“邪路”,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与合理借鉴、海纳百川,展示了现代化的中国样本,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和方法论指导。

恩格斯说过,如果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不关照自身,不解决它自身产生的问题,而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12](P313),那是十分荒谬的。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品格。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性来源于底蕴深厚的文明历史,承继于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扎根于无比宽广的中华大地。独立性是开放性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坚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开放性才有价值存在,否则就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想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坚持紧紧依靠自身力量;开放性是由独立性决定的,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助于独立性的增强。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13](P470)。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而降、骤然萌生的,从发展逻辑上看,是在批判性继承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内外因素实现的新生与重构,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本研究、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相互促进,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实践新课题,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征程中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返本”和“开新”,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进行“第二次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提炼并不断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与时代魅力,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之初也保持强烈“在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的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端正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以“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深刻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直面困难和矛盾、风险和挑战,在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关乎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成功推进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筚路蓝缕的建设年代、风雷激荡的改革年代,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时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江河奔涌之势一路向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为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基本规律,逐步形成“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邓小平同志基于中国实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出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到党的十五大描绘的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以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对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规划,到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精心谋划[14],再到党的二十大展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历史与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必须继续坚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五千年之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保民养民”的民本传统,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为了人民”作为价值主线,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动力,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蕴含着厚重的民本底蕴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了“和而不同”的和合智慧,传承和吸收了“和合”的传统文化因子,同时也使传统“和合”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精髓;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世界大同”的共赢追求。世界大同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铸就了中华民族情系天下、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境界,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特性与禀赋,是与奉行霸权主义、丛林法则、对外扩张等西方现代化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发展创新,“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理论与实践的活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从来都不能僵化地固守,而要在打破教条主义束缚,在结合具体实际中进行发展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为本质规定,以“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为实践创造,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在发展中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首先理论创新体现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心任务、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理论层面上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创新,顺应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次实践创新体现为,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到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到以并联式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再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灌注创新活力和强大发展动能,指引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1](P32)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在于其遵循独特的历史逻辑,在“传统与当下”“过去与现在”的历史承接中充分展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继承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泉之水。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才没有故步自封,才做到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正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没有偏离方向,呈现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发展态势。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以继承为创新凝心聚魂,以创新为继承注入生机活力,才能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从“地域的”和“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也是一个由“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从价值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民族性意涵,也具有世界性意涵,彰显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从民族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以“民族复兴”为使命追求,所面向的是“中国现实”,所围绕的是“中国问题”,所依托的是“中国国情”,所展开的是现代化之“中国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质[15]。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特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生发机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华民族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前所未有的劫难的历史境遇中萌生的,是在以一往无前的英勇斗争、史无前例的巨大牺牲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始目标——站起来为“根本社会条件”中奠基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基本规律中开局的,是在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物质条件”,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中提升的,在以新时代十年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根本遵循”,民族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突破的;其二,从文明根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容载百家、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博采众长、协和万邦的融合性,交流互鉴、互动互促的共进性,是中华文明与现实文化、现代文化、社会生产生活相适应并有机交融的时代产物;其三,从发展目标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了奋斗目标。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追求,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确选择,也是强国兴国、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和唯一正确选择。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底蕴无比深厚、施展舞台无比广阔、前进定力无比强大。在新征程上,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为民族复兴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从世界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内涵中折射着世界性意蕴。其一,从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六观”,其中包括“胸怀天下”“为世界谋大同”的世界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彰显世界历史意义的历史观,“多彩、平等、包容、开放”的文明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极大创新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其二,从拓展世界性现代化模式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在不依附、不照搬西方现代化的前提下成功推进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巨大成功昭示西方国家只是现代化的先行者,而非现代化范本,更不是衡量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唯一标准,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统筹兼顾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其三,从解决世界性现代化难题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回应并解答了西方文明面临和难解的当今世界困局的“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遵循,破解了西方现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秉持的“丛林法则”与“霸凌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开放合作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以“主动式全球化”拆除壁垒;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创新协调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摆脱发展中国家简单模仿的“跟跑”模式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非均衡”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特质。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都应致力于解决本国、本民族的实际问题,展现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没有现代化的“世外桃源”,任何现代化的民族性内涵中必然折射着世界性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积极回应并科学解答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之问”,具有突出的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