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标点符号教学探析
2023-03-13木敏
木敏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标点符号教学受读不出声的限制,容易被教师忽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一学段标点符号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落实相关的要求,就要教师认真梳理统编教材的教学安排,找准教学起点,把握教学路径,讲究教学方略,从而使第一学段标点符号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标点符号;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1-0057-03
有些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习作学习时,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出现了一逗到底的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不够重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第一学段的文本阅读中,忽视了对标点符号的学习和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一学段标点符号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阅读中是“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写作中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不难看出,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标点符号的教学有两个层面的要求:(1)对常见标点符号的认识。这主要是指在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标点符号,包括第一学段还不要求运用的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2)体会和运用标点符号。除了逗号,还要能够运用三种常见的句尾标点符号——句号、叹号和问号。这些目标的落实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文本中出现的标点符号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找准教学起点
第一学段出现的常用汉字多达3000个,而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仅限于上述所列举。常见标点符号在课文中确实是常见的东西,只是它不像汉字在朗读中要发出明确的读音,它只能借助停顿、语气、语调来加以体现。正因为它是常见的又读不出的语义,所以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时主要是跟读。这样一来,读不出声的标点符号无形之中就成了容易忽视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对第一学段课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进行梳理。
只要有课文出现,常见的标点符号就会出现,统编语文教材最早出现标点符号的是一年级上册的《上学歌》,一下子就出现了逗号、句号、冒号、引号和问号。当然,在《上学歌》的教学中是无须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标点符号的。一年级上册课文中还陆续出现了其他常见的标点符号,如《秋天》中的感叹号,《青蛙写诗》中的省略号,《明天要远足》中的破折号;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中出现了顿号;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中出现了书名号,《妈妈睡了》中出现了分号。
经过这样梳理可以发现,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标点符号的学习,可以选择《青蛙写诗》这一课作为教学起点。首先,从课后练习的要求“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可以看出,认识逗号和句号是本课的语文要素目标,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明确将标点符号列为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编者意图,是给学生提出标点符号概念的最佳时机。其次,本课不仅出现了比较多的常见标点符号,而且课文内容中也包含对多个标点符号形式上的认识,具体说有逗号、句号、省略号,比较适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多个标点符号,并借助课文朗读来体会标点符号的形式特点。再次,冒号、引号和感叹号也在前面课文多次出现的基础上在本课中集中出现,在学生理解标点符号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集中认识这些常见的标点符号,能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关注这些常见的标点符号打下基礎。
二、把握教学路径
第一学段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一般从认识起步,然后是多加体会,最后进入运用。标点符号的学习也是这样,也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念安排学习的。
虽说标点符号无法读出声音会给教学带来一些不便,但统编语文教材的编者还是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了多样的学习路径,给出了很清晰的教学指向来安排标点符号的学习,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梳理来把握。《青蛙写诗》一课中,借助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认识逗号和句号,这是最贴近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特点的安排。在具体的诗句中,学生能够形象地感知逗号、句号的样子,能够初步体会两种标点符号的作用。感叹号的学习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中,在课后练习中以“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的要求呈现。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特别盼望的感情来,这个读不出的感叹号最终需要通过重读“多”来体现。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的“字词句运用”中,则是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给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三种常见的句式加标点,主要是加句末点号,也包括句中逗号的运用,同时安排了朗读,意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相应的语气和语调。在二年级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中,课后练习以“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的方式来呈现学习要求,实际上是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放在人物对话中,让学生进行朗读,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句式的认识。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中,课后练习提出“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的要求,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联系(即改变句式不改变句子意思的初步训练)。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字词句运用”中,也直接出现了“加上标点”的要求,包括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两种。到了二年级下册,在第19课《大象的耳朵》和第23课《祖先的摇篮》中,都安排了读好问句的训练。这些都足以说明在第一学段标点符号的学习中,主要是以三种常见句式中出现的句号、感叹号和问号的学习为重点,从随文认识开始,通过多次朗读、给句子加标点等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加深体会,并初步学习标点符号的运用。
上述梳理,不仅可以看清楚编者对第一学段不同标点符号学习的教学指向,而且能够看清楚标点符号学习安排上的梯度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最常见的陈述句开始,相应的常见标点符号系列的学习是从逗号、句号开始的,再陆续开展其他标点符号的学习;(2)在初步认识常见标点符号的基础上,集中体会三种基本句式中的句号、感叹号和问号,主要通过朗读出不同的语气来体现;(3)在同一种标点符号的学习上,遵循从认识到体会再到运用的顺序,认识和体会主要是通过朗读来进行的,运用则是通过给句子加标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三、讲究教学方略
在学生学习标点符号的起步阶段,需要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有效突破标点符号学习上的难点,让学生既能够理解文本中出现的各种常见标点符号的作用,又能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一)标点符号的学习要在激趣中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标点符号,因标点符号本身的意义一时难以体现,更需要借助激发兴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里的激发兴趣需要针对标点符号自身的一些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时营造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本身发不出声音的标点符号有新的认知,并能够产生独特的印象。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适时讲一些标点符号运用的小故事,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能够带来奇妙的变化。如关于逗号的运用,一位教师给学生讲故事:“小兵和小华是朋友。一天,小兵临时要到小华家里去吃饭,小华说家里没有准备菜,希望改天再去。小兵说:‘告诉你老婆,无鸡鸭,鱼肉亦可!小华说:‘那我把你的意思给我老婆发个短信,让她做点准备。等小兵和小华坐在桌子上,小华老婆只端上来几个小菜,什么荤菜都没有。小兵有些不高兴地问:‘怎么全是些小菜呀?小华说:‘不是你自己说的吗,无鸡鸭鱼肉亦可。我还以为你最近几天大餐吃腻了,想找点素菜换换口味呢!小兵说:‘我不是说得很明白,没有鸡鸭,用鱼肉代替也行吗?小华老婆走出来把手机递给小兵看,短信上写的是:‘无鸡鸭鱼肉,亦可!”说到这里,教师把“无鸡鸭鱼肉亦可”用课件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同样的话,小兵和小华所表达的意思很不一样。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发现原来真的是一个小逗号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在这样有趣的故事中,学生学习逗号的意识明显提高,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标点符号的学习要在朗读中体会
借助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在第一学段常见标点符号的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朗读,通过朗读中的停顿和语气语调,来体会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在句子中的作用。换句话说,学生也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经常性地关注多种标点符号在文本中出现的情况,慢慢琢磨每种标点符号出现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达成初步学习标点符号的目标。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读好课后练习列出的两个角色对话中的语气,对于理解寓言的寓意十分重要。第一句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个句子表面上是疑问句,实际上是反问句,表现了青蛙的一种十分肯定和自信的观点,体现了青蛙的自以为是。第二句:“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个句子是小鸟回答青蛙的话,即使小鸟长了一对能够飞很远的翅膀,也飞不到天边,所以“大得很哪”是小鸟真实的感叹。朗读这句时要读出小鸟说话时的真实感情,“哪”可以用拖长且上扬的声调加以表达。第三句:“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这是小鸟见青蛙不相信自己的说法后,转而想出让青蛙眼见为实的方法——很真诚地让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看天,也为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指明了方向。读好这三个句子,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句末三种常见标点符号的运用。
(三)标点符号的学习要在运用中深化
标点符号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教材中出现的填空和加标点都是很好的训练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入趣味性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标点符号的运用训练,深入展开标点符号学习活动。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园地六中“字词句运用”板块的第二个学习任务“读一读,加上标点,再抄写最后一句”来设计教学。这样,学生在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特点的过程中,便需要回顾在学习期间积累的标点符号知识。如在为“你写作业了吗”这个句子添加恰当的标点符号时,学生需要分析这个句子的特点,关注 “吗”这个关键词,从而认识到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并找出表示疑问的符号,即问号。同理,在分析其他句子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找关键词从而填寫出感叹号、逗号和句号。完成教材中的练习后,学生可以系统了解分析标点符号、结合句子特点运用标点符号的流程。但由于教材中的练习较少,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扎实掌握给句子加标点的技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入补充练习,借助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你姓什么()
该起床上学啦()
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就会走出北京()
……
这些句子均摘抄自学生已学习的课文,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句子内涵,由此分析出应填写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在补充训练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练习机制,引导学生以抢答的方式给各个句子添加标点符号,能够顺利完成抢答的学生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能够说明填写标点符号理由的学生可以再获得一朵小红花。最后,获得小红花数量多的学生可以获得教师制作的奖品。这样的练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标点符号的学习要在巩固中完成
标点符号教学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学习过的标点符号,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多次组织标点符号运用的训练活动,教师还要在课内外文本阅读中,指导学生结合标点符号的特点分析文本信息,从而不断积累标点符号知识。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时,教师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以此加深学生对标点符号的印象。如针对“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一句,教师可以展示与其含义基本相同的句子 “她希望有医生给她治病”,并请学生对比两个句子之间的差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两个句子虽然含义相近,但用词和标点有所差异。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分析了“多么”“啊”和“!”三个元素的意义,并与教师讨论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法。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句子中,感叹号具有强调的意味,词语“多么”和语气词“啊”以及“!”共同构成了感叹句,抒发出强烈的情感,可以更好地突出棉花姑娘希望康复的意愿。学生在深度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过程中,自然参与了复习巩固活动,内化了各个标点符号的用法,完成了标点符号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在第一学段,标点符号作为一种知识,是不宜单独进行讲解的,而是需要与课文朗读、文本理解、基础训练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练习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标点符号的教学有所依托,最后在长期的复习巩固活动中逐渐加深学生对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认识,达成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和问号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俞玉珍.依托儿童诗,探索第一学段标点符号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2019(3):28-30.
[2] 江建平.关于第一学段标点符号的创新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3-54.
[3] 陆智强.浅议统编语文教科书低段标点符号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2020(Z2):67-70.
[4] 蔡艳.例谈低年级标点符号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21(3):63-64.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