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2023-03-13秦梁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秦梁婷

[摘 要]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与归宿展开教学。核心素养下的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促进学生的审美表达等方面展开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1-004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审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挖掘美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统编语文教材选文丰富,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为一体,教师注重对教材中美学元素的挖掘,适当对学生进行美学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美

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自然美的课文有许多,这些自然美涉及风景名胜、人文自然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课文中美的因素的挖掘与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日月潭》《大自然的声音》《富饶的西沙群岛》《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四季之美》等课文中都蕴含着不同形式的自然之美,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通過挖掘课文中蕴含的自然之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美

统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社会美的课文也有许多,教师注重对这些课文中的美学因素进行挖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守株待兔》《扁鹊治病》《纪昌学射》《铁杵成针》《两小儿辩日》等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因素,对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引导学生感知艺术美

统编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的课文所蕴含的艺术美的形式是不一样的,诗歌散文这类作品中的艺术美主要表现为音韵和谐美、结构精巧美以及意境典雅美,还有一些课文中的艺术美主要表现为戏曲、文化等方面的美。对这些课文展开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月光曲》《京剧趣谈》《藏戏》等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课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渗透学习方法,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方法,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反复诵读,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

反复诵读是学生感受美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课文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的第2自然段,主要通过多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雨的美丽。教学这段话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秋天的雨的美丽。学生抓住“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 “你挤我碰”以及表示各种颜色的词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真正感受到了秋天的雨带给大自然的美丽。就这样,学生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韵,丰富了审美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找出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可以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词句品析,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激发,并通过联想、想象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联系,让作者塑造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显得更加鲜活。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的第1自然段中写道:“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教学这个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一身”“一对”“剪刀似的”“可爱”“活泼”等词语引领学生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间对小燕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笔下人物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三)借助仿写训练,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的美来自语言文字本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揣摩来感受文本语言的美,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这首童诗的第二小节中写道:“脚尖滑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蓝——得——透——明!”这些语言特别美。教学这个小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再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进行写话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发现文本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借助批注阅读,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课程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采取“披文入情”的方法来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人格之美的地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受到陶冶,真正品味到文本中的人格美。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中,雨来的聪明、机智、敢于和鬼子做斗争的精神品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哈尔威船长为了指挥船上人员顺利脱险,宁愿牺牲自己。《桥》一课中的老汉,《穷人》一课中的桑娜,《金色的鱼钩》一课中的老班长,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充满着人格的魅力。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就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等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人格之美,促进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批注式阅读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感受更加深刻,是丰盈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

三、实施跨界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学生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及其他学科关联起来,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感受,拓宽学生的审美学习路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以画家的视角“画”出美

绘画有助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与山水有关的景物描写类课文,这些课文中蕴含着亮丽的色彩美。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把语文与美术结合起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文本的美表现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第3自然段中写道:“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作者把日出时的颜色变化描写得非常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海上日出的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受美,再借助多媒体把海上日出的情景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这样,把语文学习与美术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以音乐家的身份“听”出美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佳作蕴含着音乐之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以音乐家的身份去倾听文本蕴含的旋律之美,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培养。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课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秋的声音的,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秋的声音带給自己的愉悦感;再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想象景物,把课文中关于秋的声音的描写与对应的景物形象结合在一起。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化身音乐家,用耳朵去想象、倾听,可以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感受到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以诗人的视角“赏”出美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古诗词的美主要表现为意境之美。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不妨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去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秋雨初晴,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貌。该诗意境优美,值得学生细细赏析、品味感受。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空、照、流、留”等引领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意境之美。这样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化身小诗人,把学生带入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四)以演员的身份“演”出美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人物角色众多,学生难以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把人物的行为美演出来。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中,孔君平来拜访,杨氏之子是怎样招待孔君平的?他脸上的表情以及动作、神态是怎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人物的行为之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可以使学生对文中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素养的形成。

四、语文结合生活,促进学生的审美表达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把审美表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降低表达的难度,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一)聚焦热点问题读写,孕育成长品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课内阅读,还需要关注时下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以便于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孕育健康成长的品格。如在抗疫工作中,许多“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此写一段短评,表达自己对这些人物美好精神的赞美。又如,对于大街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环卫工人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热心人士,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对这些人物的看法。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适时引导学生读写,凸显人文情怀

每个小学生都拥有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课文内容特点,教师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小事与自己心中所想之事化作笔端墨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学生每天都会读到许多蕴含着美的文章,如果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自己的笔把这些美描述和记录下来,就能够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审美感受的文章。

(三)搭建读写实践平台,实现综合学习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把课堂适当向外延伸,使其与学生美好的生活交汇,就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实现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综合性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等,使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新课标理念为指引,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学因素,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得到升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22 (21):19-21.

[2] 韩翠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 (24):30-31.

[3] 郑建芬.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新探[J].小学教学研究,2022 (6):83-84.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