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启示

2023-03-13李咏梅

社科纵横 2023年6期

李咏梅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0023)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生态民生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到完善的演进历程。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这一演进历程有着内在的逻辑,把握其演进逻辑对新时代中国高水平民生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的逻辑起点:人的生态需要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而人的生态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的逻辑起点。“人的生态需要本质上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关系的需要。人的生态需要具有两重属性,是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的统一。”[1]人对植物、动物、石头、空气、水、光等的需要属于物质性的生态需要,而基于人对美、和谐、舒适等精神需求产生的对适宜生活、工作环境的需要属于精神性的生态需要。人的生态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内容不断丰富。人的生态需要层次的提升、内容的丰富以及在人的需要结构中地位的提升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

(一)基于基本物质层面的生态需要催生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萌芽

人的生态需要首先是基本的物质性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2]人基本需要的满足依赖生态,离不开生态,人的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依托和能量支撑都来自自然环境。革命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战争不仅造成了人民生命的巨大牺牲,物质财富的巨大耗费,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基于民生需要,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生态的关注已有体现。1934 年,毛泽东在瑞金时曾明确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3]1944 年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又指出:“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我们要种树……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搞他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础性需要亟需满足,抓紧恢复和发展生产极为依赖生态。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5]1958 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实现园林化的主张:“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农村、城市统统要园林化,好像一个个花园一样。”[6]20从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初,涉及林业的问题有近百次出现在毛泽东的讲话、文章和批示中。可见,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思想中,生态需要不仅有基本物质层面的需要,也蕴含了精神层面的需要,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萌芽。

(二)基于不合理物质层面的生态需要推动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人的物质性需求的膨胀催生了生态问题的凸显,也造成人的生态需要不断增长。“人的生态需要的产生既源于人对自然的依赖,也源于与自然关系的失衡。”[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这样生存型的物质需求,人们开始追求享受型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上的满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而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而进行的。”[7]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我们一方面依赖着自然生态发展经济,片面追求GDP 的增长,创造了财富,另一方面污染着环境,破坏了生态,忽略了人的真正需要的满足。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威胁直接引发了人的生态需要的日益增长。在人的需求结构中,人的生态需要也由隐性的蕴藏向独立的彰显转化,表现出对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忧虑和渴望。这种基于不合理物质层面的生态需要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到急于追求经济效应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民生状况息息相关的问题,于是党和国家通过环保立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一系列的举措,用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983 年12 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从国家的高度正式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应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民群众生态需要的增长,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并通过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控制人口增长和防止洋垃圾对人民的损害等举措,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发展。

(三)基于精神层面的生态需要促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成熟和完善

进入21 世纪,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和依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带来的生态需要的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享受型和发展型的生态需要在人的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开始理性反思当下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深化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体认,热切渴望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这种基于精神层面的生态需要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成熟和完善。

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胡锦涛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9]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生态良好是提高民生质量的基础、环境治理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两型社会”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等创新性观点。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明确将其作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了发展目标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日趋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更高层次的生态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直接衔接和融合,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新理念新思想,积极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走向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的逻辑支点:生态民生建设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并不是单纯的思辨层面的理论创新,而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是通过不断地总结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客观难题,把握其基本规律,再将我国自身的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现状与规律相结合而形成的。”[10]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民生方面的认识是在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中总结获得的,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得以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支点。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建设实践是在战争的间隙中进行的。一是为了满足根据地人民群众基本物质性的生态需要进行的大生产,二是在根据地进行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建水电站等。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山林保护条例》《怎样分配水利》等法律和条例,对与“山水林田湖草”相关联的森林、水利、牧场、江河、湖沼等设定了保护和分配的基本政策,专门设立了山林水利局,领导苏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山造林、开渠打井、修陂筑堰、兴修水利等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开展了大力兴修水利、倡导植树造林、规范林业资源等生态民生实践。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实践规模不断扩大,在革命老区继续推进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在新的解放区开展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生态民生建设实践为其生态民生思想的萌芽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分为初步的探索阶段、自发的实践阶段和自觉的实践阶段。

1. 初步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0 年代末,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生态民生建设展开了尝试性探索,成立了环保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这一阶段,党和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并存在着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急于求成等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上从忽视环境保护到确立环境保护经过了一个探索过程。起初,我们忽视环境问题,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甚至还有人提出不需要做环境治理工作,环境问题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初发生的大连湾污染事件,严重地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党中央才高度重视环境问题。1973 年8 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了32 字的环保工作方针,正式揭开了我国环保工作的序幕。可见,这一阶段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主要是针对解决产生的生态问题而进行的,往往是被动的,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是探索性的。探索性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一样存在环境问题,促进了相应的环保思想的深化。

2. 自发的实践阶段。此阶段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自发的生态民生建设实践。由于这一时期工业飞速发展,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过量排放了污染物,造成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关系的高度紧张。迫于巨大的环境压力不得不主动寻求治理之道,提出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等协调发展,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的举措,并落实到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生态民生建设实践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新的生态民生思想,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另一方面,生态民生建设的自发实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没有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就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也在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确证,反过来,生态民生建设的自发实践也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 自觉的实践阶段。到了21 世纪,我国生态民生建设的积极实践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成熟和完善,实现了从被动的理论探索到理论自觉的升华,自觉的理论继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建设实践的自觉化。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是在总结我国以往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民生思想,是对以往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升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其战略部署,自觉进行了大量的生态民生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推进生态环保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和追责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崇尚生态文明的“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等生态民生建设历史性的显著成效。在自觉的生态民生建设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由成熟走向不断完善。

(三)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西方较早进行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果。由此引发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轰轰烈烈的生态运动和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政府也被迫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用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政策和理念的进步。放眼全球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缺陷。正如福斯特所说:“生态和资本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领域,这种对立不是表现在每一个实例之中,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观点与以往将当前全球性危机主要归咎于人类固有的本性、现代性、工业主义或经济发展本身的认识不同,它以真凭实据说明人类完全有望在克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同时,继续保持着人类的进步。但条件是,只有我们愿意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才有可能与环境保持一种更具持续性的关系。”[11]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和暴露的不足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提供了间接的逻辑支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听说资本主义德国的道路、房屋旁边都是森林,是林荫道,搞得很好。资本主义国家能搞,为什么我们不能搞?我们现在这个国家刚刚开始建设,我看要用新的观点好好经营一下,有规划,搞得很美,是园林化。”[6]52毛泽东学习和借鉴国外水利工程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先进的技术经验,开辟了我国生态民生事业创新性发展的先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源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并立足我国的民生实际,将生态保护理念与民生建设发展相结合。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了20 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汲取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世界全局视角非凡地提出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要求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树立生态哲学世界观和生态自然观,同时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敬畏自然、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以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既继承、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又克服了西方生态理论在人和自然关系上各执一端的理论缺陷”[13],把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行动目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世界情怀。

离开生态民生建设实践支撑的生态民生思想是抽象的,只有回归到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才具有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的逻辑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逻辑终点。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不自由发展、不充分发展而言的,包括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髙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最终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追求经济增长的正义、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对经济增长正义的追求,既强调经济财富的增加,也强调经济与其他方面的同步增长,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基本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强调经济的增长要带动社会的发展,把经济增长的正义延伸到社会各领域,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解放。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对生态正义的追求,认识到作为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一旦出现问题,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将会受阻甚至停滞,强调在要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同时,还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追求的经济增长的正义、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最终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演变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历史同步性

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使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成为可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政治因素的障碍,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为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性的生态需要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条件,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取得的成绩和多维度的解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了良好平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实现,使人民群众物质性的生态需要和精神性的生态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实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也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走向完善。

(三)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

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演进过程就是始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的过程。共产党人所有努力根本上就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政治、经济和文化保障,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毛泽东认为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懂得从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要能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只有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人才能获得自由。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准,认识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望可及的现实目标。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并指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8],认为要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就需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直接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胡锦涛强调“以人为本”,倡导科学、和谐、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理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人的需要本性,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好发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分别从动力、辩证、生态、关系和目的五个维度站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至高价值理性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端正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清除这条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民生思想必须时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

四、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逻辑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就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和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其演进逻辑对于新时代我国高水平民生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敏锐捕捉和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生态需要

1. 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生态需要。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是多样的,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就要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现实的生态需要,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性的生态需要,也要敏锐地捕捉现实的精神性的生态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生态需要就要判断什么样的生态需要是合理的生态需要。合理的需要一定是合乎人性的需要,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也就是说合理的生态需要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前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和以合乎人性为最终旨向。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合理性的生态需要才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否则只会阻碍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引导人民群众对生态需要进行合理性判断和理性选择,对满足生态需要的方式进行规制。

2. 要提升政府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生态产品短缺的危害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及人的生存。生态产品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绿色的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活用品及舒适环保的住所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提升政府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就必须要在多提供这些生态产品上下功夫,进行绿色生产,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二)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培育“生态人”

1. 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生态权益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重要内容。“生态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人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权益,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15]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生态权益应该包括自然生存权益、社会平等权益和全面发展权益,具体来说也就是人民要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享受安全食品的权利、喝清洁水的权利、日照权、宜居生活环境的权利、舒适工作环境的权利、平等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等等。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不仅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每个公民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生态表达权、生态监督权、生态资源公平利用权,加快生态权益人权化的法制化进程,还要通过多渠道增强人民维护生态权益的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公民生态权益的浓厚氛围。

2. 积极培育“生态人”。“生态人”与“经济人”相对应,是对“经济人”的反思与超越。“‘生态人’具有生态自觉,即通过生产活动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觉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走绿色发展之路,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16]生态人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和观念、强烈的生态道德情感、理性的生态行为。“生态人”的培育需要从根本上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公民的生态自觉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需要以教育促进绿色生活观念和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政府要通过加大绿色生产研发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使更多企业向“生态人”企业的转型等一系列措施激励绿色生产观念的践行,积极发挥“生态人”在社会主义生态民生建设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三)确保生态、经济和民生的融合性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和民生的融合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演进过程中内涵的思想内容。生态、经济和民生单独来看,虽然会被不同的群体所关心,但三者之间并不存在首选项或次选项的区别,因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民生福祉三个维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互统一的。只有在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中确保生态、经济和民生的融合性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经济和民生的融合性发展并非易事,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对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理性的认识,认识到发展生态经济和提高民生水平是手段和根本目的的关系,克服实践中为了发展生态经济而发展生态经济或者为提升民生水平而提升民生水平的片面倾向;其次,要根据区域的差异和行业的差异,因地制宜,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最后,要克服区域间发展生态经济的利益博弈,构建全国区域间的协调互补发展机制。通过多种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在互动中共赢,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