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张士卿的养生智慧:养生之道,以『艺』为美
2023-03-13郑访江甘肃省中医院
郑访江 甘肃省中医院
综观“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人生代代无穷已”,从最初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祖先开始,人们就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养生的奥秘,不懈不倦地谱写着养生文化的巨幅篇章。
《黄帝内经》行世两千多年,确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融汇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以及众多流派的医疗经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使中国养生之道从一开始就纳入了独特的科学发展轨道。
很多名老中医都是养生之道的践行者,也是修得养生之道“正果”的佼佼者。笔者有幸采访张士卿教授,他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畅谈了中医养生的艺术美,也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融贯于日常养生生活之中。
精神情志,以“恬愉”为美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中还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都是说,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和调畅达是很有好处的,有益于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其方法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学会自我愉悦、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寻找生活的乐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乐、自得其乐、大肚能容、笑口常开。
有一寿高95 岁的老者,有人曾向他请教长寿的经验,他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是能做到“百事不愁”“百事不管”。张士卿教授坦言,人很难做到“百事不管”,那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但对于“百事不愁”,则是应该努力做到。人的一生“不顺心事常八九”,若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做到“事大事小,过去就了”,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遇到事情,先静下心缓一缓,再想解决的办法,一定不要生闲气、生怨气,更不要生闷气、生真气,以免气大伤身,影响健康。
饮食五味,以“谨和”为美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无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儒,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提出了“谨和五味”的养生原则,强调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过分饥饿,会使人精气不足,而饱食亦易损伤胃肠,致人以病,甚而能酿痰生火,导致气滞血瘀,加速衰老,晚餐过量为害尤甚。因此,民谚就有“吃饭留一口,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说明饮食还是以清淡为宜,“粗茶淡饭,乐活似仙”“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这是我们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不断西化,加之应酬增多,因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病症也越来越多。俗话说,“病从口入”,实际上,临床上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病症都是吃出来的。
有人曾对著名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市几位百岁老人的饮食特点做过调查,他们最根本的秘诀在于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远近搭配、凉热搭配,充分保证了身体能量和营养结构的均衡,从而为延年益寿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至今仍是我们值得遵循的饮食均衡原则。
形神动静,以“兼养”为美
中医养生之道,十分强调“形”“神”两个方面。形,指形体、身形。神,指精神、魂魄。形与神的关系是相互依存、须臾不离的。“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只有“形与神俱”,形神俱旺,人才能健康长寿,达百岁之期。
怎样才能做到,“形与神俱”呢?中医认为,“动养形,静养神”。《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动作以避寒”,以及春三月,要“广步于庭”,夏三月,要“无厌于日,勤于劳作”等,都是强调运动能使人健康。《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不注意形体的运动锻炼,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后果:“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肾,久行伤筋,是谓无劳所伤”。但“动”也要有适度。《黄帝内经》讲“不妄作劳”,是说不适量的运动亦会影响健康。
至于“静养神”,是说人的精神心理的调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精神要“内守”,这在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总以清心入静,排除杂念,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长寿。
“神静则心和,心和则形全”,否则“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养、动静结合、适量适度。
生活起居,以“守常”为美
中医养生之道,在生活起居方面,特别强调要“有常”。《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起居有常,其实就是现在很多人主张的“习惯决定健康”。不良习惯是百病之源,而良好习惯则是健康人生的基础。
从《黄帝内经》中我们知道,人体的生发之机从子时开始。子时(23 点—1 点)“一阳生”,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的关键时刻;而午时(11点—13 点)则是“一阴生”的阴阳相交时刻。子时是肾所主时,肾水上升,可交于心火,则心火不至于过旺,午时是心所主时,心火下降,则肾水不至于过寒,此二时辰,能充足睡眠,入睡静养,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协调,人自精力充沛。因此,人除了晚上按时睡觉,还应顺天道自然的规律,于午间小睡午休,可以储存精力,不干扰阴阳相交,获得健康长寿。
周身内外,以“通调’为美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官窍,乃至于肌腠玄府,处处都要保持通畅,人体体内每一处都要彼此畅通,就是与外界环境、宇宙自然也要保持沟通。可以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通透的世界,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也应该是“往来不穷”,协调和谐,相互交通。
人体内最重要的是十二经络、奇经八脉,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内联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不可一处不通,特别是六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六腑直接关乎到人体的气道、血道、谷道、精道、水道等。如果这些地方有哪一处堵住了,哪怕是瘀阻了一点点,疾病都会“闻风而至”。如临床常见的胆道不通、女子的输卵管不通、老年人的心血管不通,还有平常的二便不通等。归根结底都是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如胆绞痛、心绞痛、关节和腰腿痛,不通还会百病丛生,只有周身“通调”才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关于“通调”之法,方法有很多,导引按摩,拍打经络,药疗、食疗、刮痧、拔罐等,都可以随证选用。如三一二经络锻炼法、八段锦、九转延年法等。方法虽多,但心通、胃通、便通最为关键,有此三通,可得一平。
中医养生之道强调,上配天以养头(可用头部按摩、鸣天鼓、干浴面、赤龙搅海等方法),下配地以养足(可用搓足心、泡双足、足部按摩等方法),中通人事以养五脏(饮食养脾、静坐养心、节欲养肾、抒情养肝、调息养肺)。而平和的心态、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则是养生保健的四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