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是人间的美食
2023-03-13滕修有
文/滕修有
野菜就是那些喜欢生长在乡间田垄和沟渠田埂旁的菜。尤其是春天,野菜长得格外水灵而肥嫩,一棵棵野菜躲藏在青枝绿叶的杂草中,像珍珠元宝似的。挖时,类似于野外寻宝,有趣而用心地寻找着,把它挖回家摘洗干净,爆炒、凉拌,或做馅心,变成难得的美味,食起来非常解馋。
野菜可以一物多吃,除了炒和凉拌外,还可以烧汤,滋味极佳。有一道用野菜做的佳肴叫野菜排骨汤,是把排骨清洗干净后,放进锅里兑适量的水,煮到骨头肉烂的时候,排骨汤已呈现出温润的乳白色,把洗净的野菜用手撕碎,扔进沸腾的排骨汤里。最佳的享受时刻即将到来。加了野菜的排骨汤会弥漫出一种清新怡人的香味,荡漾不断,沁人心脾而又勾人魂魄,喝上一大碗,梦中也会笑醒。
野菜里可掺些肉或蛋做饺子、包子的馅料,不仅可口还香气四溢,味道极美。有一道用野菜掺肉蒸熟的美食叫野菜小笼包子,是把肉洗干净绞成肉末,掺和洗净沥干后切碎的野菜、佐料等做馅心,包成野菜小笼包子,用大火蒸熟。加了野菜的小笼包子会散发一阵阵清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即使吃得满腹圆滚滚的,也舍不得放下筷子。更重要的是有荤有素还有碳水化合物,纯绿色食品,好吃极了。
有一种野菜叫荠菜,极其有名。在《诗经》里“生长”了三千年,它很古典,也很妩媚。说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符号,毫不为过。不论是平民百姓、帝王将相,还是墨客文人,对它都极为喜爱,为它吟诗作赋者不乏其人。如宋代,许应龙的《荠菜》诗文:“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
在几千年的岁月里,荠菜一直是春季青黄不接时的度荒恩物,被收录进食用野生植物专著《救荒本草》。作者朱橚,即朱元璋的第五子,被放逐云南时,他遍访老农,辨认野生草木,并栽培观察,编出这本图文并茂的好书。他这样描写荠菜:“苗高一二尺,茎色青白。叶似杏叶而小,微尖而背白,边有叉牙。杪间开五瓣白碗子花,亦可食。”
每年春天,野外总是满山遍野地长着荠菜。荠菜在春风、春光或春雨里随意生长,根本不用刻意地照理,长得非常细巧,产量也很高。因为荠菜长得非常饱满且鲜嫩清香,所以吃起来口感非常滑嫩。有一年春天,我生病了,想吃一碗荠菜饺子,母亲挖来一些新鲜嫩绿的荠菜包了饺子给我吃。我蘸着辣椒油等佐料,很快吃得汗水涔涔。母亲对子女的爱,都融化在这荠菜饺子里了。
还有一种野菜叫野豌豆苗。它萌发出两到四片嫩叶时,鲜嫩清香,生吃做菜,均是美味。豌豆花蕾也可生吃,不仅有青草的清香,还有一缕缕淡淡的甜味。
《诗经》里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诗句,“薇”说的就是野豌豆苗。记得童年的春天,一到星期天不去上学了,我依然会早早起床,到野外去采摘豌豆苗。踏着晶莹剔透似珍珠般的露水,来到野外用手轻轻掐下野豌豆苗的嫩尖芽。不过,那时还没有读《诗经》,不知道《诗经》里为野豌豆苗而浅吟低唱的美丽意境。只是,那时的我在采了许多野豌豆苗之后,才知道裤腿也被露水打湿了。
我最喜欢吃清炒的野豌豆苗,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饭量增加,而不知所以然。后来才知,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里写白夷和叔齐在首阳山隐居,天天吃野豌豆苗,烧汤喝。我想他们在拒食周粟的高洁情怀中吃野豌豆苗,一定是有一种独特情怀的。
再有一种野菜叫蒲公英。一到春光明媚春风涤荡的假日,我就想到野外走走,说不定田间地头就能邂逅我喜欢的荠菜或马兰头。却在几处不起眼的地方看见了不少鲜嫩的蒲公英。我怦然心动,趁机采摘一些嫩头。脆嫩的蒲公英冒出白色的浆汁,想它应该跟莴笋叶相似,味道微苦。握一把鲜嫩嫩的蒲公英,轻快而迅疾地往回走,中餐就是它了。
把它用自来水冲冲,手轻轻地揉一揉,待清洁了,无需动用砧板和刀,挥动剪刀对着碗里。每一剪都发出轻轻的脆响,满满落进一小碗中。打入一个鸡蛋、两勺面粉、一勺藕粉,撒点细盐,滴几滴麻油,搅和搅和,便成了大半碗野菜糊。倒进锅里,均匀摊开,小火慢煎。感觉差不多底下结成壳了,将它翻个身继续煎,吃起来是春天的味道。
食用野菜,对现代人来说,是生活的调剂,美味的享受。我喜欢吃野菜,喜欢在晴好的日子里,邀上好友到田间地头挖野菜。随着从田野里吹来的温暖风儿,弯着腰,手握小刀,在田埂旁、麦田间、菜地里寻找到心仪的野菜,那时心灵格外的快乐。远观望,野菜无影无踪,想挖到野菜,必须细心地寻,慢慢地看,只要找着一棵,就会发现一大片,幸运时,一会儿就能挖到所需求的野菜。
挖野菜,也是件赏心乐事。野菜的滋味里还洋溢着一缕缕淳朴的乡情,当真是野菜蕴乡情,这野菜中的乡情如同美好滋味一样,缠缠绵绵,弥漫不断,暖人心灵,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