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筷子的那些事

2023-03-13欧阳军

美食 2023年3期
关键词:周亚夫筷子

文/欧阳军

筷子朔源

筷子又称箸,是中国人独创的进食工具,它在世界各国进食工具中独具风采,可谓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纣损天下,自箸而始。”这是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贾谊总结商朝灭亡教训时说的一句话,也是目前发现的有关箸的最早且最确凿的文献记载。

箕子是商朝末代国王纣的叔叔,他看到商纣王自恃天命在身,生活奢侈腐化,曾用这样一段话劝诫他:“你连筷子这样的小物件都十分讲究,要用象牙制成,接下来就想用玉琢杯盘;有了玉杯,又想拥有远方的珍稀物品,这样发展下去,小到杯箸,大到宫室,穷其奢华,享乐之心永无满足,离国家衰亡的日子就不远了”。这说明商纣王时期已有象箸。

而箸的始作年代应当早于商代末年,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和陶器的产生,使人们在烹饪方法和进食方式上有了改进。食用谷物最适宜的方法是煮,用手指进食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势必要求另有一些食具佐助。因此,就地取用树枝、竹棍、兽骨作进食器具成为必然,匙就是这样发明的,箸也是这样发明的。

羹食是史前居民的传统馔食,随手找来的野菜,加上水、肉、谷物类同煮。食羹用扁平的匙显然不行,而且早期的匙大都是匕形的,直接用手捞食就更不可取。故而只有用成双的箸,才能在滚热的羹汤中夹起菜和肉来。

周朝对使用箸还有许多规定,箸只能专用于夹取羹汤中的菜食,吃米饭米粥不能用箸,只能用匕。我们现在使用筷子的许多习惯性礼仪,大多是在西周礼制社会中就形成了的。例如《礼仪》中就有规定,当孩子长到可以自己进食时,要教他学会用右手使用餐具。周礼中规定的右手执筷子的习俗与周代进食礼仪有关。

汉朝时箸已成为人们饮食中必不可缺的食具,在汉墓壁画和画像砖上,常可以见到一些用箸进食的图像。张良是刘邦手下的将才,当审食其向刘邦建议封六国之后为王时,张良坚决反对,与审食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情绪激动时借刘邦手中用饭之箸而代筹,向刘邦阐述了打败楚国的战略,从八个方面批驳了审食其的观点。而张良因为此次成功“借箸”的惊人之举,获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美名。

汉景帝时,太尉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不奉诏救梁,之后又反对废立太子,反对景帝皇后之兄为侯等等,与汉景帝矛盾加深。汉景帝对周亚夫心怀不满,有一次召见周亚夫进宫用餐,却不给周亚夫进食的筷子,周亚夫就到别的席上取筷子,汉景帝于是借题发作,责怪周亚夫没有君子之相。

至于刀,中国史前时代就有骨匕、匕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吃肉,就是匕首小刀。另一种是《说文》说的:“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也就是现代的饭匙。

就箸的材质和形状而言,有一个不断丰富和提高的过程。起初人们用树枝、竹棍、兽骨制作箸,到商代时不仅已经有了骨箸、铜箸,也已经出现经过琢磨的象牙箸和玉箸。春秋战国时期的箸,有铜质、木质和象牙的,西汉时又有了铁箸;汉代开始生产的漆箸,光彩鉴人,十分精美。

魏晋南北朝时,又开始流行金丝镶嵌木箸。隋唐时期,上层社会盛行使用白银打制的食箸,还有名贵的金箸和犀箸,唐玄宗就曾将金箸赐给宰相宋景。并开始在箸的首部有了一些装饰,如江苏发现的铜箸,首部鎏金,顶端呈葫芦形,中部刻有“力士”铭文。“力士”二字非产地质材名称,也不是工匠名号,而是规格较高的成套酒具的别称。它与“力士铛”“力士瓷饮器”一样应是标榜名牌产品的意思。为了把握方便,宋朝的箸除注重工艺和装饰外,形状上也有所变化,出现了首部呈六楼形的箸。人们在使用银质箸时,还发现它遇到强酸等溶液就会迅速变成黑色,这才有宫廷中常备银箸以防不测。

箸筷之演变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是越发地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

历史上的筷子就有一百多款,林林总总;既有平民使用的木筷、竹筷,也有历代皇帝使用的金筷、银筷,还有在佛门圣地制出的佛筷,更有一种很特别的、相传是济公和尚用过的重二三斤的铁筷。如今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品种多式多样:有镶金、镶银、镶玉,也有雕龙、雕凤、雕十二生肖头饰的……收藏家已经把筷子列入文物收藏的门类。

从现代饮食餐具的角度来观看,中国饮食和西方饮食的最大不同,是中国使用筷子,西方使用刀叉。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筷子是中国特有,而刀叉则是西方特有。这样的观念只是对了前面的一半:因为考古发现,在甘肃马厂文化中,便有不少骨叉的出土,证明在史前时代,原始的先民就已经使用叉子进食了。

至于刀,中国史前时代就有骨匕、匕两种,一种是用来吃肉,就是匕首小刀。另一种是《说文》说的:“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也就是现代的饭匙。如今的滇川一带,还有少数民族使用匕来盛饭,同时也以匕来吃饭。吃的时候,要匕不沾口,以免弄脏了匕。

有民俗学者从考古角度来分析,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发现盘、匝礼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饭,所以饭前必以盘、匣洗手。随着时代的演变,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饭后,洗手不再是吃饭必要的礼仪,故用盘匝陪葬也逐渐减少。盥洗盘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证箸在战国晚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成为华夏民族食菜和饭的主要餐具。

从手抓饭到改以箸挟菜吃饭,必遇到礼制保守派的阻挠甚至攻击:另外,改箸来代替抓饭,还有习惯问题,所以这一改革进度是十分缓慢的,绝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优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祖先渐渐发现箸不但能夹,还有拨、挑、扒、撮、剥、戳、撕等功用时,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盛汤外“一统天下”的角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烹调技艺的不断丰富,因为筷箸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凉拌菜、面条、拨鱼、涮羊肉、拔丝苹果等适于筷箸的佳肴也应运而生。以手抓饭改为用箸而食,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历数三千年中华传统,几经兴废,譬如文字语言、衣冠习俗,要考源流,其间相去之远不以里计,唯独是这“箸文化”变化是不大的,颇有超稳定结构的架势。

猜你喜欢

周亚夫筷子
说『筷子』
筷子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巧问深引 言文交融——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为例
竹筷子
筷子
拿筷子
筷子礼仪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因能力他拯救了汉室江山,又因耿直他含冤下狱闭食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