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四级信息课程体系”创新理论研究
2023-03-13钟戈
钟 戈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 辽宁鞍山 114051)
新文科建设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最热门、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的文件里正式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式提出了新文科概念,教育部也颁布多项举措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具体来说,新文科是以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1]。可见,它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创新。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重点,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信息课程是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课程创新发展就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
1 高校图书馆信息课程现状
根据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和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多数高校图书馆已经开设了信息检索类课程,并且打造了许多精品课程(见表1)。从表1中能看出,信息课程以文献检索课为主,少数高校图书馆会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应用开设其他相关课程。其中开展比较好的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和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大学图书馆,由于篇幅所限,除了表1中列出的课程之外,其还开设了“发现图书之美”“中西文学比较”“中国学术评价”“经济情报”和“文献阅读”等极具特色的课程,可以说是开展信息课程的典范。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和偏远的地区由于资金和设施不足,信息课程开展得还不够好,学生信息能力还不够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并结合当前形势,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新经济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是否是信息课程的全部?是否完全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下面,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分析当前信息课程存在的问题。
表1 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课程情况一览表
2 高校图书馆信息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单一
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就是通过文献检索课,而且多年来一成不变。虽然有一些图书馆能够针对文、理科学生分开授课,但毕竟是少数且细分程度也不够,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究其根本,还是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2 教学方式传统
高校图书馆信息课程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授课,教学内容也都以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结合数据库操作为主[3],没有创新性,且受课时限制,只能泛泛地讲。由于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3 专业人才匮乏
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馆员少,从事信息教育的人员也不足,且多为兼职,学历、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够,不能满足一些高层次信息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的普通院校也不容易吸引到高素质人才,这成为制约信息素养教育普遍开展的关键因素。
2.4 硬件设施不齐全
硬件设施和技术平台是开展信息课程、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保障[4]。多数高校未设置信息素养空间,开展教育实践的地点多为电子阅览室,有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条件更差,硬件设备老旧,教学效果不理想。
2.5 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好的评价反馈机制能够修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完善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这方面还比较欠缺,评价反馈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标准不科学、方法不规范等情况普遍存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教学和培训目的性不强。
3 高校图书馆“四级信息课程体系”
综合上述原因,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必须进行创新改革,从信息课程的角度来看,仅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因为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每个年级对信息素养的要求是不同的,用一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5]。笔者认为,应该按年级设置“四级信息课程体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依次开设阅读鉴赏课程、文献检索课程、文献评价课程和成果转化课程,前一级课程是后一级课程的基础,类似金字塔结构,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如图1所示,主要教学环节如表2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四级信息课程体系”
表2 “四级信息课程体系”主要教学环节
3.1 一年级——阅读鉴赏课程
3.1.1 教学目的
阅读鉴赏是信息课程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也是终身受益的能力,应该在一年级时设置阅读鉴赏课程[6],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一年级新生在刚进大学校园时就知道应该读什么和怎么读,指导他们制定读书计划,培养信息意识。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课后的自主学习。
3.1.2 教学重点
(1)提高鉴赏能力,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新经济时代和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阅读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时常令我们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我们擦亮双眼,选择适合我们且有用的文献阅读[7]。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网上看书、看文章和看新闻,但是互联网上的书籍和文章鱼龙混杂,因此,本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解决应该读什么的问题,使他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正能量的书籍阅读。
(2)培养阅读方法。根据阅读对象不同,这部分讲授的重点包括精读和泛读两部分[8]。精读就是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注重的是阅读深度,可以通过讲授视觉定焦训练、视觉幅度训练和专注力训练等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泛读注重的是阅读广度,可以通过讲授通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技巧并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3)注重联系实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与青年学生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并提出“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大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看的书很多,每次看完之后也会有很深的感触,但过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后就会忘记书上所讲内容和道理,这就是缺乏活学活用与联系实际的能力,导致理解不深。授课过程中要着重讲解联系实际的方法,强调要以辩证思维作为出发点,以突出问题导向为原则,并结合大量典型案例来说明这个过程,同时要认识到,该项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有意识的训练来完成。
3.1.3 教学方式及考核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阅读方法和应用性,教学方式上要勇于打破传统模式,可采用翻转课堂和启发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9],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不再枯燥无味。由于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应该作为考核内容,具体可以通过自选或指定阅读材料写读书笔记,要求写出体会的同时要突出与现实的结合。
3.2 二年级——文献检索课程
3.2.1 教学目的
文献检索课是信息课程的初级阶段,各高校基本能够按教育部要求开设,但开设的年级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在二年级开设文献检索课比较合适,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其掌握基本检索技能,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3.2.2 教学重点
本课程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检索文献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要本着轻理论、重实践的原则,着重对于常用的中、外文数据库进行讲解和操作,除了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博硕士论文文摘数据库等常用数据库外,还应该加强对环球英语、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工程索引等国内外知名且极具实用价值的数据库的讲授,此外要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
3.2.3 教学方式及考核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数据库操作和一部分理论知识,教学方式以上机操作演示为主,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为辅,此外,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结合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法[10]与自学辅导模式[11],即提问→自学→解疑→练习→反馈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12]。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上机开卷考试形式。
3.3 三年级——文献评价课程
3.3.1 教学目的
文献评价是情报报道工作中对科学技术文献的学术价值的评估,是情报刊物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13]。开设文献评价课,就是针对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和课题研究等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研究型选择,即文献优选,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中高级阶段,为个性化学习和高层次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3.3.2 教学重点
文献评价主要是在特定数据库中,通过有效的检索技术手段导出相关数据,并结合不同数据库综合给出结论,下面几个常用数据库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1)CSCD(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被誉为“中国的SCI”[14]。该数据库提供引文索引功能,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作者入手,检索到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CSCD还支持获取全文。
(2)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ESI是一个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科学计量分析为基础,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权威分析评价工具[15]。课程要详细介绍如何通过ESI确定在某个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国家、机构、论文和出版物,以及研究前沿,突出分析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要介绍它的评价功能,如分析某个公司、研究机构、国家以及期刊的科学研究绩效;跟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发展趋势;分析评价员工、合作者、评论家以及竞争对手的能力;测定某一专业研究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的产量和影响力等。
(3)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JCR是许多作者选择目标期刊的常用工具,能够帮助用户决定投稿方向,也是判断文献质量的指标。要详细介绍它对参考文献的标引和统计功能,重点说明JCR分区及其作用,此外,还要讲解如何分析引用和被引期刊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三个数据库是文献评价常用工具,还有一些在二年级讲授的中、外文数据库,比如 CNKI、EI、SCI等也可以作为辅助评价工具。讲解过程中要注重检索技能,同时也要结合大量实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检索问题的思路。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可以介绍不同的评价工具。
3.3.3 教学方式及考核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从大数据中找到所需信息,涉及到复杂检索工具的使用,需要运用专业检索技术,属于信息课程的中高级阶段,宜采用CAI结合上机操作的教学方式,可以结合分组讨论模式授课。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考查的形式,设定某研究方向,综合运用多个检索工具完成文献评价报告。
3.4 四年级——成果转化课程
3.4.1 教学目的
成果转化课程是信息课程的高级阶段,对于高校来说主要包括撰写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申请各级基金项目和专利等,旨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扩大学术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16]。此外,培养学术诚信意识也是本课程的一个教学目的[17]。鉴于该课程对老师素质要求较高,开设之前应该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3.4.2 教学重点
(1)撰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18]。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对于大学阶段教育来说主要包括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本课程应该对于学位论文各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和撰写格式进行详细讲解;期刊论文要重点讲授如何获取本专业学术前沿和研究方向,并介绍论文格式和投稿方法;会议论文要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归纳出所属学科领域重要的国际或国内会议,并说明会议论文投稿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申报基金项目。首先,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本专业相关基金的立项信息;其次,对申报基金的流程和关键环节作详细说明[19],强调选题的重要性,学习掌握当前热门研究领域和研究的规律性,选题范围不要太宽泛也不能太过狭窄,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范围有清醒的认识,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内容的准确性;最重要的是申报书的填写,框架要完整,主要内容要写透,预期目标要明确,强调重点和难点且着重突出创新点;最后,还要介绍一下评审的流程。
(3)申报专利。主要分三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介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专利类型;第二部分对申报流程作详细说明,申请专利需提交的文件包括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摘要、图片或者照片等;第三部分介绍审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审、公布、实审以及授权五个阶段,讲解过程中要强调我们国家的专利审查制度是:对发明专利申请采取早期公开,请求审查制即实质审查;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按《专利法》采取初步审查形式[20],审查的主要内容为申请文件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重复授权,是否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是否属于不给予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等,既有格式审查,也包含了部分必要的实质性审查,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做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并予以登记和公告。在公报上公布后,期限内若无异议即予授权。这部分内容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平时不容易接触到,比较抽象,属于超前学习内容,讲授中必须要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举例,将申报专利的整个流程讲清楚。
3.4.3 教学方式及考核
本课程旨在增强学术研究意识,充分挖掘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潜力,由于涉及尖端科研领域范畴,对于本科生来说有些抽象,必须要结合大量案例教学,还要注重思想意识方面的引导。同时,可以结合协作研究模式,通过问题→研讨→报告→答辩→评价这种新型授课方式,使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由于四年级已经进入学位论文筹备阶段,因此,与学位论文相关内容不适合直接拿来作为课程考核部分,应该将考核内容放在基金或专利上,比如可以指定或自选主题撰写基金或专利申报书,通过这个环节能够使学生对于基金或专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丰富其知识维度,培养其创新思维,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