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观念演化、主题分布与发展趋势
2023-03-13章先贵
章先贵
(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 西藏林芝 860000)
1 引言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无论是传统图书馆时代或是数字图书馆时代,读者从未被视为单一的服务接受者,而是作为具有参与动因与能力的重要力量,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eb2.0环境下,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以及开放、包容、共享的时代理念推动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兴起,读者参与实践的深入和普遍使读者参与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重要议题之一。随着混合型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当前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在核心概念上呈现出“读者”与“用户”并行从而更具包容性,本文以图书馆读者参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对目前国内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2 读者参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1 读者价值的认知与演化
读者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指接受图书馆资源或服务的个人。1957年,刘国钧的“要素说”使读者对图书馆的重要性开始彰显。20世纪60年代,“矛盾说”[1]提出图书馆学研究主要围绕文献资源的收藏与利用展开,而二者连接的纽带即是读者。1981年,彭修义[2]将图书馆学研究扩展到知识层面,仍将读者视为图书馆学四大研究对象之一。该时期语境下的读者,是与场馆、设备、文献资源等物质基础相对应的概念,意指图书馆服务的受众,相关研究尽管强调读者的重要价值,但尚未深入分析读者与其他要素的关联以及图书馆读者参与问题。1982年,郭星寿[3]的“系统说”开始引入系统论强调图书馆要素之间的整体性。此后,“交流说”在国内图书馆学研究中逐渐盛行,无论是“文献信息交流”“知识交流”,亦或是把图书馆视为交流中介的“中介说”,该时期研究开始把图书馆活动视为一种社会交流现象,认为文献信息(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最本质的核心,而读者不仅是受众,而且还是这一过程的实际参与者。
2.2 读者与馆员的竞合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人本管理的兴起,图书馆学研究开始注重“人”的因素并引发读者与馆员关系的讨论,出现“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之争。该时期研究在继续强调读者重要性的同时,提出馆员主体能动性发挥问题,相关探讨的成果从不同维度厘清了“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的关系,包括二者在管理理念上的一体两面[4]和在矛盾根源上的非同一性[5]。该时期图书馆学研究对读者参与问题出现了不一样的认知。孙长怡[6]从专业性知识缺乏视角强调读者参与图书馆决策与管理的现实困难,而崔红雁[7]则认为读者素质问题并不能否定读者参与理论的正确性。相关争论一方面在于人本思潮下馆员价值的回归,同时也体现出在激发馆员能动性的同时发挥读者作用的复杂性,该时期国内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整体呈现人本管理、馆员价值、读者素质以及读者权利等诸多问题的交叉与融合。
2.3 新技术环境下的读者参与
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带来图书馆管理的变化,同时促进图书馆学研究对读者作用认知的深化。在新的学术语境下,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关系逐渐多元化,其各自价值与目标诉求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更为和谐的统一。2006年“图书馆2.0”[8]概念的引入推动了国内图书馆学研究话语体系的重构,并引发了一场涵盖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图书馆2.0运动”。受此影响,鼓励读者参与,重视用户体验的观念在图书馆得到进一步推广。同时,在实践层面,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建设为读者(用户)参与提供了多种可能,读者(用户)参与在技术、途径与理念上不断深化,对该阶段相关研究的梳理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3 文献调研与分析
3.1 样本选取与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与“维普数据库”为期刊论文数据来源,以“主题/标题/关键词”为检索路径,将文献来源学科限定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将来源期刊限定为核心期刊或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在3个数据库中分别以“读者参与”与“用户参与”为检索词,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经过文献去重以及非相关研究文献排除等数据清理,共获得符合分析要求的457篇文献。本文重点对文献的年度变化与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主题梳理与特点揭示。
3.2 文献年代分布
图1显示出我国读者参与研究在成果产出方面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日趋开放,社会力量参与开始得到认知并推动读者参与研究的出现,该阶段读者参与研究尚未理论化,相关研究成果较少;21世纪前十年,国内读者参与研究成果快速攀升,显示出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关注;2010年以后,该问题的研究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一定热度区间,考虑到大数据技术以及图书馆数字化、智慧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回落可以理解为读者参与相关理论与技术正在整合沉淀并酝酿新的生长点。
图1 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3.3 关键词词频统计
关键词词频统计从研究主题角度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点进行扫描。本文所获取的457篇文献中共出现了1 783个有效关键词,篇均3.9个。高频关键词(见表1)统计显示研究主题分布如下:①图书馆2.0、社会网络、知识共享以及价值共创赋予图书馆读者参与新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尝试构建读者参与的理论体系。②读者参与理念与图书馆实践活动的结合,包括图书馆管理、资源建设与服务等传统领域,以及网络环境中的读者参与问题。③读者参与过程中的个体行为分析,包括读者个体行为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拟从理论构建、实践领域与个体行为分析三方面对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进行梳理。
表1 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高频关键词分布
4 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主题分布
4.1 图书馆读者参与基础理论构建
我国研究者对图书馆读者参与理论的构建包括阐述本学科理论对该问题的适用性以及从外学科相关理论寻求支持,涉及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相关理论研究梳理
整体来看,研究者关注图书馆读者参与的理论构建,尝试从不同视角扩大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将该问题置于新语境与研究范式,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以及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社会文化治理等视角论述图书馆读者参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4.2 图书馆读者参与实践研究
图书馆读者参与实践研究关注读者参与与图书馆具体工作实务的结合,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管理以及读者服务。
4.2.1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读者参与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读者参与问题的研究涉及图书馆文献资源集藏、整理和评价。
首先,相关研究关注不同资源类型以及不同采购方式下的读者参与问题,涉及传统文献资源采购[8]与数字馆藏建设[9],读者参与方式包括现场采购[10]、读者荐购[11]、读者主导采购[12]以及众包众筹[13]等。同时,研究者对读者参与图书馆资源集藏模式进行细分,如李书宁等人[9]将用户参与馆藏建设模式分为专家用户群体参与模式、志愿者用户群体参与模式和付酬用户群体参与模式;廖书语等人[14]将读者参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分为间接参与模式、直接参与模式与赋能建设模式等。
其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读者深层次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理和揭示创造了条件,图书馆文献资源编目等序化过程中的读者参与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包括OPAC系统构建[15]、叙词表编制[16]和网络搜索引擎建设中的读者参与[17]等。
此外,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最终使用者,读者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评价受到研究者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包括评价方法的设计[18]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9]等。
4.2.2 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读者参与
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进行了研究,集中在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必要性、参与路径与影响三方面。
对于读者参与的必要性,研究者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探讨了读者参与对提高图书馆管理有效性的作用,如朱荀[20]阐述了用户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对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服务改善的价值,成骥[21]分析了读者参与图书馆制度设计在改善公众对图书馆消极态度上的作用。同时,研究者还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视角分析读者参与对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价值,如霍瑞娟[22]就社会力量参与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完善作用的分析,李国新[23]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过程中鼓励公众参与对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建立作用的分析等。
读者以何种方式参与图书馆管理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涉及制度构建、方法选择以及条件保障。首先,研究者从读者权利出发对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权进行细化,包括读者参与管理权利的内容[24](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申诉权)和相关权利的法律位阶[25](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及实然权利)。同时,研究者提出理事会决策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听证制度以及管理委员会制度等制度构建以及读者参与的图书馆管理平台构建问题[26]。
在读者参与对未来图书馆发展影响方面,研究者认为读者参与会使未来图书馆发展更加开放,因此,参与原则将集成和实施于图书馆核心工作而非停留在表面[27],以及“社区”、“授权”和“体验”将会成为未来参与式图书馆发展的根基[28]。读者参与会使未来图书馆“转向外部”,从“以用户为中心”转向积极关注社区,从而使图书馆更加开放[29]。
4.2.3 图书馆读者服务过程中的读者参与
图书馆服务读者参与研究涉及读者参与方式、参与范围和读者参与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影响。
研究者探讨了读者以何种路径与方式参与图书馆服务,并对相关模式进行提炼和明晰。如李广平等人[30]依据用户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分为出席、合作、替代;张莉[31]根据参与过程的不同将读者参与公共图书馆新服务开发模式分为读者概念源参与模式、读者全程参与合作模式和读者全程参与独立模式;李永明等人[32]从效果上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划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等。此外,研究者还关注读者参与过程的控制。彭志平[33]从用户参与的形式选择、内容选择、激励机制、引导监督四方面提出控制策略。
研究者结合案例分析,对特定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读者参与进行梳理和分析,涉及图书馆学科服务、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读者参与对图书馆服务绩效的影响[34]。
研究者将读者参与视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动力并探讨了相关过程与机理,包括用户智慧融入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的驱动[35]、图书馆与用户的深度交互对大学图书馆空间与服务设计的优化[20]以及读者参与对公共图书馆新服务开发的推动等。
综合而言,当前图书馆读者参与实践研究体现出继承性和生长性,既关注传统图书馆形态下的读者参与问题,同时又尝试结合图书馆向混合型以及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时代特点,关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实践过程中的读者参与问题。从读者荐书到读者决策采购,从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到图书馆治理现代化以及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读者有效参与,相关问题构成了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新的生长点,特别是随着后疫情时代图书馆线上服务比重的增加,图书馆线上线下行为的衔接需要更加充分考量读者参与的价值。
4.3 图书馆读者参与过程中的个体行为研究
除上述外,研究者还关注读者参与过程中个体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对读者参与行为的影响,参与主体之间交互关系对读者参与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读者参与的影响。
4.3.1 个体因素对读者参与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关注到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动机等因素对读者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影响,主要涉及老年人、儿童以及大学生等群体,影响主要涉及图书馆阅读推广、志愿服务、课程教育等活动。其中,在动机研究方面,研究者对不同群体的参与动机进行明晰,如潘伟[36]将老年群体参与农村图书馆志愿服务动力来源总结为文化上的代际传承、政治上的集体主义洗礼和经济上的“道德人”感召,黄梅林[37]将高校学生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动机总结为个人心理与提高信息素养的需要,李永明等人[38]认为虚拟社区中的用户行为受到内在动机、社会动机与情境因素的三重影响等。
4.3.2 交互关系对读者参与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就交互关系对读者个体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读者与读者之间交互关系以及读者与馆员之间交互关系。
研究者注意到读者在参与图书馆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影响并进行分析,如张华等人[39]对读者参与图书馆课程中交互行为的研究,黄琳等人[40]对阅读社区内读者交互行为的分析等。相关研究既关注网络环境下或图书馆网络服务过程中的读者交互行为,也关注图书馆线下活动中的读者交互行为。研究者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对读者交互行为进行特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研究者同时关注读者与馆员间互动的质量以及影响互动质量的有关因素。首先,研究者基于实证研究构建读者与馆员互动质量模型,如邹薇[41]、禇兆麟等人[42]对馆员与读者互动质量模型的构建。其次,研究者注意到读者与馆员行为正相关关系并分析了两者间满意度的传导机制,并借鉴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结构方程模型)[43]与市场营销[44]等理论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此外,研究者分析了冲突管理[45]、敬语使用[46]和非语言交流[47]等影响因素对读者与馆员交互行为的影响。
4.3.3 环境因素对读者参与行为的影响
当前研究对读者参与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环境因素的分析主要涉及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平台构建。
图书馆空间是指物质条件、政策环境与技术支持的综合,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空间会影响读者参与行为,包括读者参与意愿和分享意愿,因此图书馆应创设鼓励读者参与的实体或网络空间,如潘洋等人[48]认为基于读者需求的空间再造会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与参与度,夏轶群等人[49]的研究证明人际关系网络与技术支持与图书馆创客空间用户参与意愿呈现正相关性,明均仁等人[50]的研究表明了图书馆基础设施、使用时间成本及价值认知会影响图书馆用户的知识分享意愿等。
研究者认为图书馆服务平台性能会影响用户使用行为,并提出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平台改进策略,如陈则谦等人[51]通过对用户参与行为研究提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改进策略,郑德俊等人[52]分析了用户参与程度对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作用等。
综合而言,当前个体行为研究主要聚焦在对读者参与过程中个体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者利用社会统计学工具以及大数据技术,对微观层面的读者参与活动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图书馆相关活动的改善提供支持。相关研究体现跨学科性与实践性,对于推动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5.1 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的特点
本文以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观念形成和发展为基础,基于相关文献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梳理,揭示出相关研究的基本特点。
(1)从文献数量而言,读者参与问题仍是当前我国图书馆读者(用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进步以及技术与服务理念提升所带来的读者(用户)观念的深入,读者参与问题仍是未来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构成。
(2)从研究方法而言,相关文献尽管体现出当前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但重理论阐述轻实证研究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研究者在运用社会统计、心理分析以及模型构建等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在相应基础理论阐释方面仍显薄弱,在理论引入与图书馆学衔接上仍显不足。
(3)从研究内容而言,当前研究从理论、实践与个体行为分析三方面勾勒出较为完整的读者参与问题研究框架,为该问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该领域研究对读者决策采购、图书馆治理以及读者行为分析等问题的关注较好回应了不同阶段图书馆转型需要,从而使该问题研究为我国图书馆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5.2 未来展望
通过对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理念形成过程及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题分布的梳理,结合当前及未来国内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本文就我国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拓宽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当前,互联网发展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日益形成一种融通互联、价值共享与交互影响的关系,读者参与研究需要脱离传统思维的束缚,构建更为广泛的理论框架,为构建透明、基于规则和共同价值观的读者关系创造条件。
(2)充实研究内容,扩大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范围。当前研究关注传统环境与网络环境中读者参与行为的区别,但研究视域仍集中在资源建设、图书馆管理及图书馆服务领域,从而造成研究范围的狭窄。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以及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构建,读者参与研究应立足图书馆基本社会职能,结合时代需要拓展研究视野,包括从图书馆本质与社会职能出发拓展读者参与的合理性,从图书馆发展研究出发寻求读者参与与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形态演变以及图书馆与社会互动研究的联系,从图书馆治理研究出发探讨图书馆事业制度化、法治化过程中读者参与的权利设置与制度安排,以及从图书馆职业化视角分析图书馆职业理论和职业精神与读者参与的关系等。面对“双减”“一老一小”等社会问题,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还应加强对特殊读者群体的关注。
(3)丰富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图书馆读者参与研究在方法选择上需要更为多样化,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引入,以及统计学、心理学等微观层面研究工具的应用,特别是通过实证研究的开展,为读者更好参与图书馆活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