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的CT定量评估及其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2023-03-11李林汤艳冰

健康之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李林 汤艳冰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的CT定量评估及其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80例轻症COPD患者纳入对照组,50例重症COPD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均行CT定量检查与肺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差异,并采取Pearson法分析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的CT定量评估参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1、FEV1/FVC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与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 CT定量检查能够评估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程度,并且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与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负相关性。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气道病变;CT定量评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患病率与死亡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COPD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吸烟、感染、年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COPD的病理特征为小气道重构,小气道是指直径<2 mm的气道,具有管腔纤细、数量多、阻力小的特点[2]。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小气道病变在COPD发病早期就已经发生,并且随着病情加重,气道平滑肌增厚,导致不可逆病变出现[3]。

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COPD患者预后的关键[4]。目前临床评估COPD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以肺功能检查为主,但无法反映患者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CT是目前临床筛查肺部疾病的常用方法,随着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的出现,CT在小气管病变评估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借助图像重建评价各肺叶小气管病变程度,从而为COPD患者病情评估提供有效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80例轻症COPD患者纳入对照组,50例重症COPD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56~87岁,平均(70.1±5.4)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8~88岁,平均(70.3±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6];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肺疾病、精神疾病。

1.2 方法

两组均行CT定量检查与肺功能检查。(1)CT定量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患者保持仰臥位,深吸气后屏气。电压120 kV,电流40 mA,窗宽1 200 HU,窗位-600 HU,螺距1,采集厚度为0.6 mm,重建厚度为1 mm,将采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计算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2)肺功能检查:使用肺功能检测仪进行肺功能检查,指导患者保持坐位安静10 min,双脚平放于地面,平静呼吸3次;然后用力快速吸气,持续、稳定吸气,再通过接口进行呼气。呼气时不能咳嗽或中断,连续测两次,取平均值。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各肺叶小气道病变程度。(2)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3)采取Pearson法分析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的CT定量评估参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采取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

2结果

2.1 两组各肺叶小气道病变程度比较

观察组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FEV1、FEV1/FVC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的CT定量评估参数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与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负相关性(P<0.05)。见表3。

3讨论

COPD的特征为持续气流受限,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机体自身因素有关,其中吸烟是诱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COPD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部分患者伴随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喘息、胸闷等症状。COPD的预后与患者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合理、及时等因素有关。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性疾病,随着急性发病次数的增多,患者的肺功能会越来越差,可通过药物治疗、吸氧治疗等缓解急性期症状,但无法逆转已经形成阻塞的肺部组织。因此,需要尽早明确诊断,采取积极的治疗,稳定病情[7]。

COPD早期病理特征为小气道病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气肿表现。目前临床对于该病主要是通过体格检查、痰培养、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胸部CT、肺功能检查、睡眠呼吸监测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8]。肺功能检查是目前评估COPD患者气流受限状况的常用方法,可以评估肺的通气、换气功能,从而查出早期肺部病变,排查各种肺部疾病,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且可重复性好的优点,容易被患者接受。FEV1是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第1 s呼出的气量的容积;FEV1/FVC是判定哮喘和COPD的常用指标。COPD患者的FEV1、FEV1/FVC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且随着病情加重,肺功能降低越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1、FEV1/FVC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重症COPD患者的肺功能要低于轻症COPD患者,这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虽然肺功能相关指标具有较好的评价价值,但是对于患者的配合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有些患者虽然病情较轻,但是小气道重塑、肺实质病变严重,缺乏特异性,因此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明确病因[9]。

CT检查具有客观、安全和无创的优势,可以准确评估COPD患者肺部病变状况,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小气道病变是COPD患者早期病理改变特点,CT定量检查在评价小气道病变程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通过对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从而发现小气管病变。同时,CT定量可以根据CT值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正常肺组织设定一定的阈值,然后计算该阈值以下的肺组织所占比重,即可观评估肺组织的病变范围与病变程度。

临床研究发现,正常肺组织的CT值在-600 HU~-900 HU,通过设定合适的CT阈值,从而更好的评估小气道病变程度,为COPD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有效依据。CT对肺组织评估可以分为吸气相、呼气相、呼吸双相这三种情况。吸气相可以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但是对于气道阻塞的显示效果较差,通常适用于常规肺部扫描;呼气相则能够观察气道病变状况,但是该状态时CT扫描密度更高,容易遮盖其他病灶,导致漏诊的情况发生,因此通常是联合其他状态进行检查;呼吸双相检测时间长,对于患者配合的要求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主要选择吸气相进行检查。

相关研究表明,CT定量评估支气管壁面积、管腔面积与肺功能参数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会随着起到级别的增加而增加;远端气道相比于近端气道来说,管腔狭窄对于气流受限的影响要更高,小气道壁增厚,会引起气流受限。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与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负相关性(P<0.05)。说明小气道病变程度与COPD患者的肺功能存在负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明显,提示临床需要尽早对患者进行干预,改善其肺功能。

综上所述,CT定量检查能够评估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程度,并且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小气道病变程度与COPD患者FEV1、FEV1/FVC存在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麻珍珍,江德胜,刘荣玉.小气道三维CT定量参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9):751-755.

[2]牛媛,雷禹,沈敏,等.基于双气相配准定量CT评估COPD患者小气道病变[J].放射学实践,2022,37(12):1516-1522.

[3]戴钢,邓克学,胡瑞雪.定量CT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慢阻肺患者小气道病变[J].临床肺科杂志,2023,28(1):21-24,29.

[4]刘霞,郭丹丹,李春平,等.HRCT肺小血管面积定量测量与COPD小气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2(2):240-245.

[5]黄晓旗,牛媛,雷禹,等.基于CT双气相定量研究吸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叶小气道病变及肺气肿损伤程度[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2,56(5):536-541.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組.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4):1060-1087.

[7]沈敏,潘娟,任涛,等.基于双气相CT定量分析保存率肺功能受损患者的肺气肿及小气道病变[J].放射学实践,2023,38(7):891-897.

[8]高燕莉,李坤,徐晓莉,等.呼吸双相定量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评价[J].放射学实践,2021,36(6):747-750.

[9]格崤,杨学东,罗萍,等.应用呼吸双相CT定量评估COPD患者肺气肿及空气潴留状况[J].中国医疗设备,2022,37

(10):83-87.

猜你喜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代赭石降气平喘作用的临床验证观察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阻肺的疗效探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诊治分析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探析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
有创后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