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演讲中演讲者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以中国文化主题演讲为例
2023-03-11张婕
张 婕
(合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一、研究背景
演讲被用来实现特定语境中的交际需要,有效的语用身份建构可以帮助演讲者在交际语境中选择不同的自我或者他我身份,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实现交际目的。“身份”从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概念逐渐成为传播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在传播学领域,Tracy 将身份分类为主体身份、个人身份、关系身份和交互身份[1];在语用学领域,陈新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用身份”的概念[2],“语用身份”的产生具有语境化特点,是语言使用者对自我或对方身份进行选择和建构的过程,因此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框架①被提出。Verschueren 在顺应理论中指出,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由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构成[3]。演讲者作为交际一方,语用身份的选择表现为对语境的顺应,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实现预期的语用交际效果。演讲者在顺应不同语境维度时,语用身份也在演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
语用身份建构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袁周敏不仅将语用身份建构应用在商务话语的语料中,又在顺应论和语用身份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语用身份建构的可变性、商讨性和功能性[4];何荷等着力于分析网店店主的语用身份建构[5];孙莉、郭亚东、李娟通过语用身份建构分析学术语言[6-8];刘畅等主要以遗传互动咨询为语料进一步探究医生职业的语用身份构建[9]。早期研究关于演讲语料的选择大都围绕元首演讲、开学典礼演讲等展开,语料来源不够丰富,大都没有对演讲话题进行分类。以称呼语、语体等为建构手段,采用来自三种不同场域的演讲稿进行同步研究,以中国文化主题的英文演讲为文本,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相关研究的可信度。
二、语用身份建构与话语分析
作为研究语料的10篇中国文化主题英语演讲,分别选自某本科院校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完成的中国文化主题英语演讲、TED演讲和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关于中国文化主题的演讲。研究通过语用身份建构策略中的称呼语、语体等手段对语料进行分析,并结合顺应论交际语境中的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对演讲者在文本中所构建的语用身份进行探究。
(一)称呼语与语用身份建构
通过AntConc 软件检索发现,所有语料中第一人称单数“I”的使用有40 次,第一人称单数“my”的使用有8 次。通过语境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演讲者大都是中国人,常用第一人称突显“中国人”的身份,并建构出为中国文化感到自豪的中国人形象,彰显了文化自信。
例1:And when rain stopped, I could see trickles of water rolling down mountain slopes and flowing into the reservoir.
例2:My childhood, in fac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ver.
例1 中,演讲者通过第一人称“I”讲述自己关于黄河的记忆和经历,向听众呈现出黄河的壮丽和雄美,让中国文化故事的传播有更大的可信度。例2用“my”构建了直观的“中国文化亲历者”语用身份,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演讲者不限于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而是同步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让听众的情感体验更为真切。
通过AntConc 软件检索得出,“we”的使用是45次,高于第一人称单数“I”的使用。第一人称复数“us”的使用是7次。
例3:But I am sure that all of us have confidence that we will realize these“green”goals,for now we have the full support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citizens.
例4:All in all, I am proud that I can live in such a wonderful country. Every one of us should cherish the achievements and keep fighting.
例3中演讲者力求通过两次“we”的使用让听众与演讲者团结一心,实现举办“绿色奥运”的目标。例4 的演讲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介绍与赞赏,先使用第一人称单数“I”,再循序渐进地用“us”建构同为中国人共同奋斗的愿景。可以看出,演讲者通过“we”和“us”的使用力求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听众更有参与感。
通过软件检索,发现第二人称“you”在语料中出现了48 次,多于第一人称的使用,尤其是在题为《让我们来聊聊中国的12生肖》的TED演讲中,有大量第二人称的使用。
例5:Have you ever been asked by your Chi-nese friend,“What is your zodiac sign?”
例5中,对第二人称“you”的使用不仅更好地建构出演讲交际双方的互动性,还增添了听众的亲近感,更容易将听众代入话题语境中,感受中国生肖文化的特色与乐趣。
(二)语体与语用身份建构
语体包括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根据演讲情境、受众的不同,语体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交际双方会根据情境在交际过程中选择适合的语体。
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演讲稿中,演讲者采用了较为正式的语体建构参赛者这一语用身份;TED 演讲的风格与语体偏向非正式,气氛较为轻松,演讲者需要营造无权势差的演讲氛围,带动听众的情绪;在大学课堂演讲中,面对老师与同学两类受众,演讲分别呈现正式和非正式两种语体。无论语体有何差异,中国文化主题演讲的目的始终都是呈现和推介中国文化。
例6:(正式)If all we can be is part of the low-cost, labor-oriented production process, we’ll remain in a passive, disadvantaged position and gradually lose our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global arena.
例7:(正式)Over the past 16 years, Haier has invested a total of 7 billion RMB i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using 6 percent of its incom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例8:(非正式)Then, keep your brain vacant,think about nothing. And put your attention on your head, then move to your eyes, nose, mouse...OK, well done!
例6 中,演讲者通过严谨的句法结构和丰富的词汇表达出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期望;例7 的演讲者引用了数据,构建出较为严谨的中国文化输出者身份;例8 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文体风格,句子较短,用词轻松,语气活泼,通过轻松氛围的渲染将听众代入中国文化的情境中。
(三)修辞与语用身份建构
通过修辞的运用,语言表达会更加准确、有力。演讲稿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反问、对照等,丰富的修辞手段有效推进了演讲者的语用身份建构。
例9:(比喻)The Yellow River is China’s mother river and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运用比喻在不同事物间找到相似之处,表达更加传神。例9 中,演讲者将黄河比作中华文明的摇篮,突显了演讲者的身份认同,建构出文化传承者的语用策略身份。
例10:(反问)So what is the Chinese zodiac,exactly? Most Westerners think of Greco-Roman zodiac, the signs divided into 12 months. The Chinese zodiac is different. It’s a 12-year cycle labeled with animals, starting with a Rat and ending with a Pig, and has no association with constellations.
反问句的语用效果在于用疑问表达明确的答案,让表达更加鲜明,意义更加清晰、深刻。例10中,演讲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将西方文化中的12 星座与中国文化中的12 生肖进行对比,中国12生肖的概念更加鲜明,更具有感染力。
例11:(对照)We have taken too much from nature, but given back too little in return.
对照手法是将两件事情进行对比来突出重点,增加感染力。例11 中用“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很多,却得到很少的回报”来对比,让听众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构建了演讲者环境保护倡导者的形象和身份。
三、语用身份建构对语境的顺应
顺应论指出语言交际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各种语境交互影响下做出的选择与顺应,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顺应多维的语境因素。交际语境可以分为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研究中国文化主题英语演讲者在不同语境里做出的动态顺应,可以为演讲交际过程中的语用身份建构做出一些补充解释。
(一)顺应于物理语境
物理语境指的是实时存在的语言环境,主要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从物理语境来看,演讲者与听众是“面对面”的交际方式,演讲者必须在可视化的直观语境中呈现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建构。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物理语境中,演讲者会用合乎比赛规范的开场——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来缓和紧张的气氛,也是对比赛场合这一物理语境的顺应。TED 演讲情景下,氛围较为轻松,演讲者对这一风格的顺应表现为对非正式语体的运用,演讲时较为自然活泼,与听众有着较好互动,充分顺应并很好地利用物理语境构建了演讲者的语用身份。演讲课程上呈现的中国文化主题演讲,因为场地是教室,听众既有同学也有老师,所以演讲者的表现与顺应会更加复杂,对不同演讲者的演讲稿与视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体呈现既有正式也有非正式,演讲者在讲台上的表现具有一定差异性,或紧张,或放松。演讲者不论在什么样的时空进行演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积极顺应物理语境,建构积极的中国文化传播者身份。
(二)顺应于社交语境
社交语境主要指的是影响语言的社会因素,其中包括社交规范与文化规范。社交规范是指交际双方的权势与亲疏远近;文化规范是指在媒介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在媒介描述的规范下进行。社会规范也表现为权势关系,在21 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演讲环境中,演讲者完成自己的演讲之后,需等待评委的提问和评价,演讲者自始至终需要保持与听众的适当距离,即使在中国文化主题的演讲呈现中,也不可避免会建构出一名谨慎、礼貌、稳重的比赛者语用身份,这是对社交语境中社交规范的顺应,同时文化规范也要求演讲者对评委和比赛要给予应有的礼貌与尊重。TED 演讲者的演讲不同于专业性学术讲座,演讲大会的观众群体多样。因此演讲者如果想在演讲过程中构建出亲近的朋友身份,需要运用各种手段让听众身临其境,如视觉手段、情境代入等。通过对生肖文化主题的演讲稿深入分析,发现演讲者大多运用简单句构建较为轻松、非正式的语篇,结合自在大方的演讲风格,风趣幽默,成功地做到了对社交语境的顺应。演讲课程中的演讲呈现比较特殊,因为演讲者所面对的听众既有同学也有老师。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学生要尊师重道,面对教师要遵循特有的行为规范。所以部分演讲者会在演讲稿中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体态也会显得拘谨、不自然,这是他们作为演讲者对社交语境做出的顺应。但面向同学的演讲过程中可以和同学进行互动,虽然演讲风格的呈现可能受到演讲者个性和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演讲者对社交语境的动态顺应。因此有的演讲者可能在同一个演讲语篇中体现不同的行文与演讲风格。
(三)顺应于心理语境
心理语境指影响语言的需求、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在交际中对心理语境的顺应显得尤为重要。动机是心理学概念,是目标导向的驱动力。三种演讲的动机是将中国文化故事、中国声音传递给全世界。尤其在TED 演讲中,面对的大都是外国专家、学者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听众,这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绝好机会,推进了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建构进程。与动机息息相关的是情感因素,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演讲者充满了对祖国深厚的情感。统计所选取的演讲文本材料,China 一词共出现了36 次,Chinese 一词出现了39 次。如例12,是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第一篇演讲稿的节选。
例12:While the force of globalization has spread Chinese-made product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earned China the name“world’s factory”,China earns very little profits from this kind of low-cost production. It’s even been said that China has to export 800 million shirts to get an airplane.
在这一段中,China和Chinese一共出现了4 次,通过不断对文化主体进行强调,突出中国文化在演讲稿的中心地位。
四、结 论
运用称呼语、语体、修辞等建构手段,探究在“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英文演讲如何更好地构建演讲者的语用身份。根据Verschueren 的顺应论,演讲者在不同场域下动态顺应于物理、社交和心理语境,达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演讲者为了顺应不同的交际环境,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运用身份建构手段呈现参赛选手、文化传承者、环境保护倡导者等语用身份,着力于体现“中国人”的语用身份,彰显中国文化自信。语用身份的建构与顺应满足演讲者观点表达的需求,实现演讲效果的进一步优化。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细化语料类型,扩充语料数量,采用更加多元化的建构手段对不同语域的文本进行分析,对语用身份的建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宏观层面的建构策略主要体现在语码、语体、话语内容和话语特征等方面;微观层面的建构策略体现在称呼语、言语行为、语法和词汇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