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导的体育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江苏省优质课《跳跃与游戏》单元案例剖析
2023-03-11陈刚
文/ 陈刚
在2021年5月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的优秀课评选,笔者有幸参加了《跳跃与游戏》单元的课堂教学比赛,在前期准备和现场的赛课,以及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收获满满,也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教师的激情引领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一节好课的基础,但是真正的优质课是什么?是热闹的课堂,还是有序的学练?对此笔者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1 落脚点:关注课堂教学设计,抓住细节需求
教学设计是为满足学生课堂学练的需求,在一些习以为常有利于学生的设计中要有反思和批判意识,要站在学生角度反思和关注课堂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学生的表现既要有区分度,也要有关注度,在考虑整齐有序的同时考虑学生的自由度。
1.1 关爱每一位学生的现状,区别对待不同群体的需求
小学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快速阶段,学生间体质和运动能力有较大差异,既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差异化的体现,课堂教学是针对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来设计的,因此处于“两头”的学生有时会缺乏必要的关爱,造成教学中“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3]。虽然教师也在预设时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分化备有预案,但关注区别对待和动态变化不够。如在《跳跃与游戏》教学中,区别对待应该从开始分组和找伙伴就要关注不同的学生群体,从身高、和身体素质来进行分组,同时在器械的高矮和踏跳的距离上要有区分度,在场地的安排上体现递进和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专门设置一组由老师来重点保护和帮助学习,分组和器械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部随着练习深入也是在不断的调整中,踏板的距离和摸高器的高度也是根据需要动态变化的,学生在这样的学练过程中最能体现学生成长的过程,在练习中学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在分层中找到了自信和方向,让区别对待成为课堂目标引领的助推剂,学生在这样课堂中有归属感,让区别对待和动态分组落到实处。
1.2 关注队形合理有效的“变动”,给予学生适度的活动空间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然而课堂有时被教师调控的非常有“序”,过度控制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看起来非常“听话”。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度被认为是评价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重要表现。事实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关注队形合理有序的同时,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扩大练习场地,要让学生有适当自由度和宽松的练习环境,让“闲”下来的学生练起来、看起来、学起来。如在《跳跃与游戏》教学中,可以让等候的学生练习与之有关的辅助动作徒手原地跳,交流自己练习中的感受,还可以给练习的同学加油助威,这样呈现出的课堂是活跃的,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1.3 关注音乐利用的合理性,不能喧宾夺主
音乐介入到体育的课堂教学,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需要才引进,而不能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以适当引入音乐来烘托气氛,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但要适可而止,不能让音乐掩盖了学生该有的交流和思考的空间,影响到教师的讲解和评价。
2 生长点: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引领动态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为了能够更好驾驭课堂,做了较为详细的预案,基本能够解决学生练习中生成的常见问题,但是由于每节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和班级,有时生成的大量问题会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练过程出现的问题并能智慧的解决。
2.1 关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善于捕捉并智慧利用
学生在练习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教师是能预设到的,也有对应的解决策略,但有些是超出教师预设范围的,就要灵活处理。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善于发现问题,不能一时为了赶进度,忽略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优差、正误都是教学资源;不能只注重预设错误的处理,而忽略新生成问题的应对。如在《跳跃与游戏》教学中,有的小组同学出现低头、屈臂和抬腿过低等现象,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就会造成动作变形,不利于完整动作的掌握。因此在设计时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关注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及教学预案设置的多元性,对于生成出的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笔者就是利用自制的踏跳板和提膝垫提高学生的蹬地力量、提膝的动作质量,让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
2.2 关注学练过程的互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互动形式包括师生、生生和学生与媒介。它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热度,是课堂教学气氛调节的重要手段。互动的形式和时机是广泛的,合作、评价、交流和探究都离不开互动,课堂不能变成教师“一言堂”,学生该有的互动和交流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造成课堂单调乏味[1]。当然,课堂的互动离不开教师主题引导和相关媒介的介入,每一次或每一组练习,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互动的要求,关注学生间的评改相结合,互动中遇到问题要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媒介,做到评有依据,改有方法,并能对动作进行量化评价。比如在《跳跃与游戏》教学中,2人一组进行轮换循环练习时,2人轮换,每一组练习结束对照评价标准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认识技术动作的角度和媒介偏少,遇到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媒介,教师巡视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提供必要的自学和合作学习平台很重要。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提出几种解决方案供学生选择,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动作的认识是深刻的,同时他不仅是学习动作的媒介,还是交流、纠错和评价的媒介,还可以成为探究合作的媒介,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也能成为学生评价交流的向导。
2.3 关注条件限制法的合理运用,把握好运用的时机
条件限制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收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特别在器材、场地、动作组合、规则和语言限制方面运用较多,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器材的限制,有时比语言和示范来的更直接,收到的效果更明显。如在《跳跃与游戏》教学中,利用踏跳板练习蹬地起跳,必须用力蹬踏跳板才会有向上的高度,否则就跳不高。条件限制的创设要符合动作本身,在练习中不能延伸出新的错误,不利于动作的掌握和理解。关注提供给学生动作学练环境的适合性,不能人为造成错误动作的产生,在互动练习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调整,如原地起跳时,起跳时要求有提膝、手上摆的动作,否则就会造成屈臂、直腿练习动作。
3 出发点:关注课堂教学手段,落实动作有效性
在当今信息更新不断加快的年代,课堂教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常规课堂看不到新器材、新方法和新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表面上看是以学生为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有时我们为求新而忘本,造成传统器材搁置,传统教学手段遗忘,引入无效的教学辅助练习,让正常的课堂教学走偏,学生的兴趣不能延续。
3.1 关注传统器材和手段的再利用,在形式变化和利用方法上有所创新
学校现有的传统器材是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所以教学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器材和手段入手,关注传统器材功能性和教学手段创新性的研发。以便巧妙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可用传统的手段和器材代替,新器材的引入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和课堂来说现有器材的开发和利用才是最重要的。如跳高架架设的摸高器、简易的摸高器等等。多媒体利用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不要遗忘挂图和图解作用的再发挥。教学中学生直观能看明白的不多讲,学生能说出的问题教师不要取代。要发挥图象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动作示范慢动作分解的呈现,是场地布置和变换的显现,也是重难点解决方法的再现。
3.2 关注动作分解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无效分割
一项运动技术动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碎片化教学与结构化教学之间要协调好,要注重从整体教学入手,不能将技能局部与技能整体相割裂。目前体育教学强调的是结构化教学,暂时的、单个的技术学练是可以解决某些关键问题,但不宜过细过简单化,在动作分解的同时要注重整体技术动作意识的渗透,让分解的技术动作前后呼应并相连。比如在《跳跃与游戏》教学中,为了提高上一步摸高的正确动作,教师将动作分成五段来进行教学:准备、上一步、提膝、起跳、摆手摸高,分段练习太多,动作之间没有联系,且没有从整体动作技术去进行意识上的引导,造成过度追求单个动作幅度的最大化,以致整体动作变形,如“摆手摸高”等不利学生对整体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3.3 关注辅助练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在技术学练过程中,为了提高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引入一些辅助的练习方法,但是这个辅助练习方法不仅影响到正常技术动作的发挥,还降低了练习的密度和效率。选择最贴近技术本身的辅助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器材和场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关注辅助器材与标准器材的分组轮换,提高练习的密度和体验的多元性。
4 目标点:关注课堂教学环境,给予学练正迁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目标统领内容,把目标放在首位,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目标意识的培养,关注项目真实学练环境的创设让学生练习有方向和动力。
4.1 关注学练过程目标的引领,让学生练得有方向
课堂教学中的练习不可缺少目标引领,学生对练习和动作的认识是肤浅的,练习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来解决的,不能把重点分散,难点偏移,从而造成教学目标不能聚焦,练习没有方向。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完整动作示范的引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帮助学生从整体认识本节课所学的部分技术动作在整体动作中的价值[2]。然后在具体分解的技术练习时再渗透具体学练的目标,让学生练习有方向和参照。比如《跳跃与游戏》教学中,第一节课教师就要以完整的示范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在练习摸高时,教师强调提膝、摆腿、抬手,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了能摸的高,在练习时学生才有相应的意识和目标。在重复单个技术练习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还要体现质的提高,每一次练习都要在评价中落实对下一次练习的目标引领。
4.2 关注项目学练环境的营造,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练
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有其特有的环境和练习的价值,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敢学、爱学、会学和会用,即有的项目需要在“乱”中锻炼和体验动作;有的需要在默契配合中改进动作;有的是可以尝试“倒序”教学等等,要根据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相应学练环境的创设。比如《跳跃与游戏》教学中,笔者认为在开始时就可以创设如何能够跳的最高的学练环境,老师提供一个示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然后再营造面对更高标准动作的学练环境,让学生在不断提高要求的学练环境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学练,针对出现的突出问题再适当进行分解练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关注学、练、赛、评和教学一体化的落实;关注从“实践”的角度来组织教学,从“有趣”的方向来引领教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