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333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以新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为例
2023-03-11王春晖关文军努尔署瓦克托列别克武林茹
王春晖 关文军 贾 玲 努尔署瓦克·托列别克 武林茹
(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导向,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未来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密切联系[3]。特殊教育专业具有专业性、独特性和复杂性,要求学生既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康复训练能力,既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实训能力。我国特殊教育的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上,多处于探索、模仿、借鉴阶段,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同时很多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探索创新创业能力,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没有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特教专业探索出纵向相接、横向多维的“3333”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平台为支撑点,3项计划打好专业基础,3类活动作为抓手,以3项能力提升为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了专业社会影响力。
一、模式介绍
专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养成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运用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体系,未来十几年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任务应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融入[5]。特殊教育专业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针对社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创业元素挖掘,融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开展依托专业的技术创新、创业实践等内容探索了“3333”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333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图
(一)“3平台”即实践教学平台、创业孵化平台、资源支撑平台。以院级特殊教育综合实验(训)室为依托平台,为成果的孵化提供实验、实训的支撑以及日常的运行监督管理,学院现有教育综合实验实训室11个,涵盖特殊儿童训练的主要领域内容,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1个。为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康复训练基地、实践教学指导等;以校级笃创空间为依托的创业孵化平台,学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运营两校区创客空间,温泉校区的笃创空间,举办创业培训、创业路演和创业大赛,扶持推优学校创业项目等,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培训、指导、扶持;以自治区全纳教育资源中心为依托的资源支持平台。自治区全纳教育资源中心挂牌我校特殊教育实验室,汇集全疆的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及资源,为特教学生提供专业讲座、优质培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工作室等软硬件条件。
(二)“3计划”指实践课程计划、康复训练计划、志愿服务计划。依托《应用行为分析》《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等课程加大课程实践比例,采用专家培训、一线教师培训、个案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让学生在个案干预的过程中掌握实践技能落实实践课程计划;从评估、分组、训练方案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结果测评等完整康复训练计划;从任务步骤分解、招募信息发布、志愿者报名、专业教师进行志愿者培训、志愿者选拔、志愿协议签署、到志愿者再成长、志愿者学分认定等规范化志愿服务计划。
(三)“3活动”指康复训练、创新竞赛、创业竞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直接对各类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创新创业竞赛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组建团队,撰写项目书、落实实施项目。这三类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创业能力,推动和促进了专业内部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四)“3提升”以三平台为支点,以三计划为基础,以三活动为抓手,达到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提升。
二、改革思路及具体实施
(一)统筹协作,充分发挥三个平台的支撑和引领。多年来,院级平台重点完成专业知识、创新知识普及教育;校级平台完成活动资讯、项目的孵化,组织创新创业培训,住址自治区及国家级比赛;自治区平台,特教专家库专业康复师、专业训练师提供指导,最新的特殊教育咨询。三个平台统筹与协作,充分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项目驱动,认真做好三项计划的设计和部署。基于创新创业理念,以拓展内容、强化效果、循序渐进为理念,通过三个计划的落实,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基础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实践课程计划,《应用行为分析》《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是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课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特教专业加大课程实践比例,创建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立项,申报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改革项目立项。实践课程基于课程思政和一流课程建设对毕业生的要求,学生需求调查,关键事件访谈,厘清专业的总目标,进而清楚实践课程目标,实践课程理论知识采用课堂讲授、“互联网+教育”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增强课堂互动性;实践课程采用专家培训、一线教师培训、个案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让学生在个案干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形成自己的研究。
康复训练计划,针对特殊儿童,特教专业遴选具备康复实践能力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组,然后各指导教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主要依据特殊儿童的类型、特殊儿童的干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组建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的实践小组,逐渐发展成由指导教师指导高年级同学,高年级同学带低年级同学教师辅助的方式,开展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指导,从评估、分组、训练方案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结果测评等完整个案康复训练计划。
志愿服务计划,依托特殊教育实验室,进行志愿者招募,志愿者招募选拔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依据招募儿童的类型及干预内容,对志愿者的个人兴趣、民族、数量、时间条件、前期课程开设等做出精细化的数据统计,志愿者主要来源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每个春季学期进行志愿者招募[6];二是为大型活动的开展如助残日活动、创新创业项目招募选拔符合特殊要求的志愿者。有针对性地甄选,从学科、性别、个人能力等招募条件设置,按照前面招募的范式,最终选拔出符合专门的活动、专项的项目的志愿者。经过运行,现已形成从任务步骤分解、志愿者招募、招募信息发布、志愿者报名、专业教师进行志愿者培训、志愿者选拔、志愿协议签署、到志愿者再成长、志愿者学分认定等规范化志愿服务计划。
(三)辐射带动,创新开展三类活动的形式和内涵。三类活动的有效开展,辐射带动为理念,达到综合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本专业学生通过计划掌握各类特殊儿童康复的基本知识,在实验室开展各类特殊儿童的康复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小组会,周汇报,月分享的形式,师生、特教专家共同探讨干预问题;同时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专业康复开展相关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依据创新创业竞赛标准,组建团队,提出创意,在教师指导下撰写项目计划书,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书由创新创业教师一对一指导,依据项目书落实实施项目。基于指导老师的专业引领,学生丰富的实训和实践技能,孵化出一系列创新创业成果,“52赫兹”项目专注视障人群的康复和音乐治疗,“@爱特”项目现已发展为手作康复项目,致力于各类特殊儿童精细动作训练和职业训练,“智天使”项目在疫情期间打造了线上的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家庭教育,“手语帮”项目后疫情时代,线下+线上融合的听障和言语语言人群服务、康复、培训一体化项目,“彩绘园”致力于特殊儿童绘本课程开发,采用绘本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干预,“合星小组”项目利用学生假期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关怀、社区康复实践等诸多项目团队的建立。活动辐射带动下实现了“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多维全域一体化的学习实践形式和内涵。
(四)专业为本,切实保障三个提升的持续和有效。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特殊教育专业为本,科学管理的工作宗旨,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需求[7],摸索与尝试适合高校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管理方法,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自我发展式、“专业技能+特色统合”学科互补式、“项目驱动+平台搭建”目标导引的运行模式;确立了教师、创新创业导师、康复训练师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保障体系;探索并制定了“资源中心—康复实验室—项目工作室”支持性管理制度。自治区全纳教育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地并对有实践成果的项目进行挂牌,采用成果导向的模式进行项目入驻,项目指导教师进行跟踪指导。特殊教育专业实验(训)室在课余时间面向专业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组队开展探讨、个性化选择实践、反复进行虚拟实验,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工作室实行项目组组长负责制,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能得到针对性的同辈引导,同时学院还制定了奖励激励制度。特教专业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如,学生工作坊开展的“创新创业无处不在”讲座,高年级创新创业竞赛的分享,助残日等各项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展示,相关创新学分的政策进行解读等,创新无处不在,人人创新,处处创业。以专业为本,依托三个平台,实施三项计划,开展三类活动,达到学以致用,切实夯实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三、应用成效与展望
(一)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奖项和科研课题。截至目前,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开展,有20多项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并开展实践,其中国家5项,自治区级9项,校级12项,获得经费支持超12万;从2019年至今已成功孵化近10项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获国家奖4项,自治区奖9项,校级奖励10余项,奖金超10万元。相关创业也被中国教育创新、天山网、搜狐网、学校主页宣传报道,各级各类平台中的展现扩大了团队的影响力,学生参与度高涨,提高了社会的关注度。
(二)厚植了学生专业情怀,参与过创新创业团队的毕业生特教行业从业率逐年升高。对近三年参与相关创业的毕业生就业进行统计,2019年我特教专业学生教育康复就业率85.7%,参与过创新创业团队的教育康复领域就业率92.8%;2020年我特教专业学生教育康复就业率89.8%,参与过创新创业团队的教育康复领域就业率96.4%;2021年我特教专业学生教育康复就业率94.9,参与过创新创业团队的教育康复领域就业率98.3%;
(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多门专业课程开发了贴合一线实践的教学素材。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追求课程设计的前瞻性、课程内容的完善性、课程方法的探究性[12],慕尼黑工业大学提供多种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13],P Blenker等(2008)总结北欧四个国家创新创业案例,教师以学生能消化的形式呈现内容非常重要[14]。基于本成果设计的实践课程内容(如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实验项目设计、实验(训)报告等)和教学方法已经全部运用到专业课程(言语康复学、教育听力学、应用行为分析、运动康复、语言康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教学过程中,并成功立项校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一门,教改课题3项。有效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中创新创业的融入,也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了方向。另外,团队还编写《我们也可以》系列绘本4本,已经运用于残疾儿童绘本教育中。
基于本成果的系列教具辅具,不仅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支持,同时孵化了一系列的实用新型专利,培养了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积极性。
(四)培养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多位教师获得创新创业导师荣誉称号。经过三年多的培育,本专业已经打造了一支致力于残疾儿童康复实践的专业教师团队,各位老师分工协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提升。负责《应用行为分析》《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教学的教师,获国家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团队研讨创新创业内容选择和有效的学生指导教师,关注学生项目的申报,获哲学社会科学奖;负责《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负责训练计划的执行,听障相关培训及指导;负责《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负责志愿计划,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言语语言障碍相关培训及指导,获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四、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议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既有“自上而下”的学校创设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有“自下而上”的学生自发模式,学生自发模式就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育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产学研一体化” 进行一流的科学教育和研究,专业的技能培训和指导,专业的技能和手段应用到实践,形成开放化的良性互动,核心是以专业为本;以平台为支撑,广泛开展跨学科合作,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具有开拓性的,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是痛点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共克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