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融合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2023-03-11黄建中杜新荣沈文琴
黄建中 陆 瑾 孙 雯 杜新荣 沈文琴
(1.深圳第二职业教育技术学校 2.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0)
公平与质量一直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融合教育的公平体现在它满足了部分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需求。随着国家对融合教育的支持和倡导,目前我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数量不断攀升。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随班就读及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在校生达58.94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64.08%。[1]202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2],针对工作机制不健全、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体现了对融合教育工作高质量的要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3]由此可以看出,融合教育的发展已从量的提升过渡到对质的追求,融合教育质量关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于融合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外延,研究者们尚未达成一致定论。从个人发展层面,雷江华认为,融合教育质量包含儿童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指标,核心是促进所有儿童的发展。[4]杨希洁、韦小满立足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框架,提出残疾学生发展、普通学生发展以及教师发展是融合教育质量的构成要素。[5]从质量框架层面,王玥、刘春玲等人认为,融合教育质量指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所提供的资源质量、过程质量以及结果质量。[6]从质量效果层面,颜廷睿、关文军等人认为,高质量融合教育的实现要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既能保证特殊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使其学业、社会性及潜能得到充分发展。[7]综合以上要素,本研究的融合教育质量指学校在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的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本研究通过访谈在普通学校工作的融合教师,根据扎根理论对融合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融合教育质量,并基于此提出了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四点意见。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8]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着眼于生活领域中真实事件和真实体验,从一些现象和问题入手把握教育本质,对教育研究有着积极作用。[9][10]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从深圳市随班就读班主任、资源教师、特教班教师、学校德育主任四个人群中确定具体访谈对象14人(见表1)。访谈主要采取半结构化形式,围绕学校融合教育开展情况、实施效果与质量评价、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影响因素等提纲展开,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者在征得被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进行了录音。
表1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三)研究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将访谈录音转换成文字,删除与主题不相关的信息,修改错别字,共得到334条原始语句。将文字资料导入NVIVO11的软件进行编码分析。首先,逐句阅读原始语句进行开放式编码,共得到27个初始概念,根据语义和主题手动创建自由节点,对各节点的维度进行归纳,共得到11个一级编码。其次,进行轴心编码,即对初始概念进行关系梳理,将具有相同属性的概念按照相关关系进行分类,得到5条二级编码。最后,进行选择式编码,对二级编码进行系统分析并选择核心概念类属,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三级编码。三级编码及原始语句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融合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三级编码分布情况
二、结果与讨论
融合教育质量受到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影响。
(一)外部因素。
1.资源支持。资源支持指在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为促进教师提供发展和学生学习活动而提供相关的专业资源,如,师资培训、巡回指导等。资源支持的力度影响融合教育质量。融合教师的职后培训是资源支持一大方面,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培训能增长融合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融合教育素养,从而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如,资源老师提到“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每年会组织相关教师培训,学校有经费,也会从外面请专家来给老师讲座(T7)。”巡回指导是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或资源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派出教师为普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课程教材、教育教学、评估康复等方面的指导。但有老师表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缺乏专业的指导,自己弄什么就是什么(T11)。”指导功能的缺失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降低了融合教育质量。
2.环境因素。融合环境是融合教育发展的基础,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是否完善及人文环境是否和谐影响了融合教育质量。物理环境指用于融合教育及活动的空间(如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宣传板报等物品。物理空间的受限如在现实中存在资源教室面积不足的情况,这样会制约融合教育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融合教育质量。有特教老师反映“学校只给我们分配了一间教室,学生上课、吃饭、午休、咨询还有教师办公都在这里,教室显得很拥挤(T6)。”无障碍设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学习与生活,如,“学校特意为一名低视力学生配备了可调节桌板和大字课本,这样学习就少了很多阻碍(T2)。”
人文环境指融合教育氛围,包括校园融合文化建设、班级融合氛围等要素。融合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融合教育发展的精神引领,它的价值取向是尊重差异和多样性,让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班级融合氛围受到同伴关系影响,良好的班级氛围表现为同伴关系融洽,大家平等相处,互帮互助,更多需要班主任去引导发展。然而“一般特殊学生都是安排坐在讲台旁边,是没有同桌的(T11)。”有研究表明随班就读自闭症学生和多动症学生处于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同伴接纳状态。[11][12]特殊儿童可能伴有扰乱课堂秩序、情绪失控、攻击等行为问题,导致其同伴关系呈现消极状态,不利于其社会性发展。
3.政策机制。政策机制是融合教育质量的保障,包括政策制度、工作机制两方面。健全的政策制度、合理流畅的工作机制为高质量融合教育提供了保障。近年来,越来越多促进融合教育的政策相继颁布,为融合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教育部于2020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2],该文件对评估安置、支持体系、教育教学、教师能力、组织落实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如,深圳市在201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15],文件详细规定了从2016年开始,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学生,按小学每生每年11500元、初中每生每年195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政策制度要落地执行必须要有合理的工作机制,否则会变成一纸空文,对发展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形成阻碍。一是如果政策中没有明确权责分化,各项工作的推进会受到阻力。如,有教师反映“我曾经去一个学校做巡回指导,可半学期过去还没见到主管领导,每次都让我直接去找班主任沟通(T10)。”二是融合工作中如果没有明确工作流程和具体实施办法,则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领导和老师都不清楚该怎么做,不知道遇到问题该找谁,有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T9)。”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融合教育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有教师反映“虽然国家颁布了政策,但是学校没有推进,我们很难进行工作(T12)”。
(二)内部因素。
1.人员参与。融合教育的人员参与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者。人员参与状况影响了融合教育质量。其中,教师是主体因素,家长起到推动作用,管理者则起到核心作用。
教师的融合素养影响了融合教育质量。融合素养指教师为满足包括特殊儿童在内所有儿童的需求,所具备的与融合教育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素养,包括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获取支持的能力。[16]具备良好融合素养的教师能科学处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懂得抓住学生内需,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奖励学生,多鼓励他们(T13)”;他们会与家长建立友好高效的沟通,“给家长一些心理上的安抚,让家长觉得有亲切感(T14)”;也能利用各种途径获得专业成长,“会去找一些专业书籍看,也会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课程,并购买一些课程自己学习(T3)。”
家长是融合教育的参与者,是教师的合作者,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会影响融合教育质量。在融合教育中若能得到普通学生家长的支持,特殊儿童则更容易融入班级,如,“普通家长们具有同理心,能理解到特殊学生家长的苦处,非常支持班级工作(T14)。”反之遭到家长抵制的学生则很难融入班级,如,“我们遇到一个多动症学生,所有学生家长都很讨厌他,想让他退学(T12)。”如果融合教育能得到特殊学生家长的重视与配合,则会促进学生发展,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如,“有个孩子只有智力一级但拿到了钢琴十级,他的妈妈从未放弃,一直从一年级陪读到六年级,现在顺利升到了初中(T1)。”如果家长和老师存在理念不合,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是抗拒态度,则会很大程度上阻碍工作的进行,甚至耽误孩子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如,“我们有个阿斯伯格症的孩子,我们建议家长去做诊断,但是家长觉得孩子受到了歧视,不认同自己的孩子需要干预,想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管孩子”
学校融合教育管理者水平包括管理者的认识以及管理方法,是影响学校融合教育实施的核心因素。管理者不了解融合教育意义,对特殊教育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则会造成随班就读工作受到忽视的情况,如,“领导不重视,我们很难进行工作,还以为我们服务的就几个学生,工作很轻松呢(T10)。”相反,管理者的重视则会为融合教育争取更多的关注与资源,“校长可能觉得特殊教育给学校工作加了分,所以很肯定特教班的工作,在很多会议上会提到要关爱特殊孩子,我也会有成就感(T13)。”在管理方法上,融合学校管理者能用激励的方法来鼓励教师,则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如,“有位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因为表现优异,今年还被评上了市优秀班主任(T4)。”
2.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水平是影响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课程与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水平。随班就读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合适的课程、教材和教法。[17]课程教学质量包括课程内容设置、评估评价办法与教师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是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融合教育理念通过融合课程体现和实施,教材是课程是集中展现。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课程和教材都需要针对特殊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化调整。有融合教师则在课程选择上遇到困难,如,特教班会出现一个班多个年龄段及多年级的学生,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上有点茫然,“只能抓中间用四年级的教材,又没有什么资源,只能所有课件都自己做(T6)。”针对资源老师,“我们不像特殊学校里的学科类教师,自己的定位不准确,什么都教一点(T11)。”由于学生的特殊性,他们难以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难度与进程,因此需要教师充分评估每个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如,针对智障学生降低学业要求,更注重适应行为的养成和个人综合能力的成长。
班级管理水平除了受教师能力影响,还受班级人数、团队合作和工作量安排影响。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普通班级,老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且在普通学校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大,因此随班就读教师很难把专注力放在特殊学生身上。而一个学校的资源教师数量有限,也很难兼顾全体的特殊学生。如“我们学校只有6个特教老师,要管10个特教班学生、43个随班就读学生和10个送教上门的学生(T9)。”在融合教育中随班就读教师是班级中有特殊学生的普通教师,他们既承担着教导普通学生的任务,又直接对特殊学生负责,是最核心的融合教育实施者。但是他们大多为学科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资源教师是普通学校中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具有教育评估、个别化教育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专业支持。管理特殊孩子并非一位教师的努力,有效的团队合作能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但现实中资源老师与随班就读教师缺乏团队合作与交流,“学校老师觉得我们班有个难搞的孩子,上课时间我就丢在资源教室给你管(T8)。”另外过于繁重的工作任务会使教师产生压力,对工作产生倦怠,如“我们工作强度很大,一周下来有20几个课时,还有写教案、整理IEP、参加培训、应对检查等各种文书工作(T5)。”
三、启示与建议
(一)健全制度机制,加强工作监督。健全的工作制度和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促使融合教育顺利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虽然国家和各地政策一直在支持融合教育,但还需要配合详细的工作制度,一要建立入学评估制度、学生转衔制度、特殊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等,作为对政策的完善和补充。二是指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重视融合教育工作,通过政策文件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流程,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三为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研究机构探索建立随班就读工作考核管理办法,上级主管部门对各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展开监督,并每年进行考核评价。
(二)教师团队协作,提升融合素养。融合教育教师团队由不同教师构成,他们分工明确、相互支持和补充。[18]因此可以组建多学科背景的教研团队或学习小组,使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育等不同背景的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加强教师的团队协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共同的教科研活动,为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满足学生学习康复需求。提升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素养是保障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19],重视教师职后培训尤为重要。但培训不能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16],要实现“理论+示范+实操”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在家校沟通、学生行为处理问题、教育教学上的实用技能。
(三)丰富资源建设,加大支持力度。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是为了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资源,由教育行政部门附设于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门机构。[20]一方面,发挥中心的巡回指导功能,定期或不定期派出巡回指导教师为普通学校提供课程教材、教育教学、评估康复等方面的指导;一方面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学校的各类资源,与普通学校实现资源互通共享。随着普通学校里特殊需求儿童的增多,学校和教师要多关注学习障碍、多动症儿童,要按照个别化需求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以更融合、更灵活的课程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实现特殊需要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家校共同推进,营造和谐氛围。仅靠普通学校里资源教室的几名资源教师很难改变学校融合教育状况,首先要在学校内部要管理成立包括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班主任、资源教师等在内的融合教育管理小组,这样才能推动融合教育在学校的推行。良好的班级氛围需要班主任和资源教师来积极引导。其次,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接纳特殊儿童。“在宣导课上会给学生讲一些绘本,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善良,有爱心去接受特殊儿童,这是融合最好的时间(T5)。”如形成同伴互助小组、学习帮扶小队等。最后,通过家长讲坛、成长中心的形式,宣扬融合教育理念,丰富特殊学生家长的教育知识,帮助特殊儿童家长解读教育政策,引导家长科学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