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内涵特征、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以特殊教育学科教师为中心
2023-03-11王靓媛李彦群
李 丹 王靓媛 李彦群
(1.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河北邯郸 056005;2.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学科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明确指出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高屋建瓴,有力指引了未来课程建设的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简称《纲要》),分别就不同学科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进行说明,并明确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当前,课程思政研究是一个热点,从层次上说,涵盖了研究生、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办学层次,从学科上说,几乎在所有学科,均有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在已有研究中,相关成果多关注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较少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建设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将教学内容向学生传导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说,能力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1]。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以特殊教育学科教师为例,梳理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内涵特征以及面临困境,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内涵特征
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师,既不等同于思政课教师,也不能置思政教育于不顾,只是守着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小圈子。特殊教育学科教师的课程思政综合能力,是指教师通过专业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特殊儿童观,规范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能力之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掘各类课程自身德育因素和资源,遵循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对其加以开发运用的实践活动[2]。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由教师完成。特殊教育学科专业性较强,尤其是康复介入特殊教育后,特殊教育的应用型色彩愈加明显,但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并未降低。课程思政元素具有“普遍性”,它不以教师个人喜好为依据,而是学科范围内的普遍认同,由课程思政元素引领价值观的变革,一是理解特殊教育事业在构建文明社会中的巨大意义,进而看到党和国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所做的努力,由此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高级情感;一是掌握特殊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并能够拓展相关知识,理解所教知识在整个特殊教育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特殊教育学科知识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不是外露的,而是隐含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像《聋校与文教材教法》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字发展史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光辉伟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现实等思政元素,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3]。
(二)能力之二:融合学科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需要清晰明白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搭建桥梁,沟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从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培养出既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德性要求,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人才[4]。从教学内容上说,专业教育强调行业标准,课程思政强调价值引领,二者之间各司其职,又有相应联系。课程思政内容需要根据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遴选不容思政元素进入课堂教学,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史、新中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些元素如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思政元素溶于学科元素,而不是相反,更不能思政元素凌驾于专业知识教育之上。
(三)能力之三:提炼、总结课程思政规律。特殊教育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差别较大,其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亦有不同。每门课程都需要提炼总结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规律。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需探求不同类型课程的课程思政规律,既引导学生构建特殊教育基本知识框架,又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在培养目标方面,以“四有好老师”为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既具有教师基本素质,又兼具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信念,既掌握扎实知识,又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既立足中国,又兼及国际,既有乐观精神,又有忧患意识的能力。最后,方式方法方面,落实教师为课程思政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总结课程思政规律,持续改进,持续提高。如,当前自闭症康复训练中的基本理论框架来自西方国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何以如此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既可以推动学生思考现实之中的“真问题”,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特殊教育理论自觉,因为“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从本土实践中探寻与挖掘,而非一意照搬或挪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5]。
二、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校特殊教育学科教师以技能训练为第一追求,强调学生掌握康复技能与教学技巧训练,忽略了教育过程中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导致出现轻则是无法养成正确的特殊教育观,重则是无法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特殊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大都强调学生对于手语、盲文、教学基本功、康复训练等技能的获得;另外,由于课程所规定的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毕业要求之间存在一定龃齬之处,课程目标很容易陷入自我规定的小圈子,即特殊教育学科的任课教师很容易忽略“立德树人”的要求,沉浸于传授具体知识,忽略了知识背后隐藏的价值观的教育。课程思政覆盖大学四年教育过程,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均需承担相应的任务,“三全育人”所述及的“全员”“全过程”是课程思政的真实写照。课程思政自2016年作为一个概念引入高等教育中,很多教师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但是课程思政往往图现在课堂教学环节。无论是考试环节,还是教学大纲制定环节,课程思政往往流于表面。
(二)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掌握较低。学习、运用、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是教育工作者永不停歇的使命。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为特殊教育知识和教育学相关知识。在特殊教育学科之外,特殊教育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尚有一定局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当前,我们处于“大变局”时代,社会的多元思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思维意识。部分教师在金钱诱惑等面前,丧失了信仰,表现为缺乏社会责任,出现道德失范、学术不端等行为。教师承担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教书”是教具体知识,“育人”则更为重要。特殊教育学科的教师在职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和时间较少,马克思主义素养较低,心中绷起的弦不够紧,很容易导致特殊教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被淡化,学生感受不到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爱、感受不到文化自信,很难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能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教师的课程思政内容的层次结构有待清晰。师德教育是教育学类课程思政的重要主题[6]。对基层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基于恒心、耐心、爱心的“仁爱之心”是推动教师坚守在特殊教育一线的重要保障。高校特殊教育学科一般开设“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课程,但是特殊教育学科的课程思政,往往各自为政,偏重于围绕本课程的相关思政元素展开教学,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同时,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联相对较弱。可以说,特殊教育学科的课程思政,弱化了师德教育,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更多偏向“师”,注重教学技能、康复技能等训练,而缺少对“德”的关注。实际上,师德教育是贯穿特殊教育学科四年培养的主线,师德教育将各门课程贯穿起来,共同指向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信念、事业情怀(具体关系见图1)。单纯靠一门或几门课培育师德是不够的,需要将师德教育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与同情特殊儿童的恻隐之心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教师在改变一个家庭乃至改善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所起的巨大作用。
图1 课程思政内容层次结构与课程对应图
(四)教师课程思政技巧的缺失。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每位高校教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如何结合,就是一个技巧问题。技巧是为本质服务的,教师的课程思政技巧本应围绕“育人”“育才”的基本理念,深刻把握特殊教育学科课程思政的特点。一般来说,“中外教育史”“教育学基础”等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相对容易,而“特殊儿童病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的思政元素不易挖掘。以《特殊教育导论》课程为例,党中央关爱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残疾人事业的事迹、十八大以来关于残疾人事业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论述,近代民族资本家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的经验等等,都可以作为素材;但是这种素材不是生拉硬套,照搬到课堂之上,而是需要和学科知识教育融合到一起。如果不能充分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就会呈现两张皮,课程思政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如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多以讲授法为主要教授方法,无法生动形象传递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特殊教育丧失兴趣。
三、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实现路径
特殊教育学科是一个事关残疾人福祉的学科,其专业教育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该专业所需要的恒心、耐心,都对课程思政提出了要求。特殊教育课程思政效果的实现,需要教师综合运用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一)以《纲要》为指引,提升教师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的能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课程思政中,课程是“皮”,课程思政是“毛”,二者互相依存:思政不能脱离课程而单独存在,同理,课程不能没有思政元素的指引。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公共性,即某门课程的思政元素蕴含于课程之中,它需要教师去挖掘。特殊教育学科蕴含大量思政元素,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清末以来特殊教育发展的相关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是特殊儿童康复与教学所需要的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人文情怀以及伦理要求;一是与培养特殊教育实践技能的相关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于特殊教育学科的课程来说,需要结合课程,整体性开展课程思政设计。思政元素无所不在,难处在于如何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完美结合到一起。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充分考虑思政内容与课程的切合性;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加工,使整个课程思政内容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性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爱党之情。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显”和“隐”两个方面进行设计。“显”的方面,就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强调的要求和认识;“隐”的方面,就是专业技能训练本身的严谨性所构成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应该说,教师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努力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因为课程思政元素不会自动浮现在教师面前。
(二)提升理论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导”体现在导的方向和导的技巧,教师不仅要能够把学生引向思想的正途,还要提供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合格人才,离不开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引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前,高校教师学习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勇于担当,勇于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知识武装头脑。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清楚地意识到:相对来说,特殊教育专业技能是次要的,思政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特殊教育学科教师利用职后培训时间,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非党员身份的高校教师,无论是民主党派或者群众,并不妨碍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头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教学活动只有接受科学思想的引领,才能培育合格的人才。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内容层次结构的认知。课程思政内容层次结构是推动课程思政落地的重要推手,是提升学生课程思政效果的保障。因此,特殊教育学科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内容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环节,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同时,在教案等之中专门增加课程思政模块,明确课程思政的具体融入的内容和方法,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写入教案之中。特殊教育学科的课程思政层次结构的具体落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课程思政内容要强调职业信念与职业操守。如,在“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系列课程中,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特殊儿童观,尤其是特殊儿童发展潜能的解读,反思“残疾”标签的合理性等[7]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视频等形式,带领学生参观特殊儿童的真实生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感受特殊教育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巨大意义,从而产生投身残疾人事业的动力。其次,课程思政内容层次的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策略;简单来说,课程思政设计忌宏大、忌空虚。作为思政教育的一种方法,课程思政应从小入手,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渐次铺开,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课程思政内容层次结构不仅可以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还可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认识,巩固学生的课程思政,启发学生自动将学习目标与国家发展、党的要求结合起来,勇于承担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在讨论课程思政内容层次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状况,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思政评价为抓手,引导学生思政水平的提高。
(四)转换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运用技巧。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因此,需要教师转化课堂思政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特殊教育学科教师要提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比例,注重学生思想体验,推动学生从课堂上走出去,那么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通过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走上正确的轨道。课程思政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一席之地,学生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可,不是依靠灌输,而是需要首先获得认知上的认同。作为有一定文化水准的大学生,以说教的方式实施课程思政,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发挥作用。在非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实践,见习、实习、研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案例法、讨论法等案例,提升教师运用课程思政的技巧[8]。